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了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科学院的评奖委员会决定将物理学的最高荣誉授予比利时的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授奖的理由是表彰两位科学家在理论上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根据模型的物理特征,成功地预测了希格斯玻色子,或者是“上帝粒子”的存在,他们提出的标准模型理论和预测的希格斯粒子能够解释粒子物理学的最基础性问题,解答了这种亚原子的粒子是一切基本粒子质量来源的物理原理,这是我们物质世界得以存在的微观基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生活和认知的客观世界。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常任秘书斯塔凡·诺尔马克于瑞典时间12时45分(北京时间18时45分)在皇家科学院的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及其获奖的成就,恩格勒和希格斯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0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经过多轮的内部讨论,将201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恩格勒和希格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界和大众科学界的人士对于两位科学家的获奖基本没有太多的疑议,标准模型理论是粒子物理学中最成功的理论,该模型预测的基本粒子都得到了实验物理学的证实,模型将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分为了三类:夸克、轻子和玻色子,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粒子是基本粒子家族中最后一种未被证实的基本粒子,自从希格斯在1964年提出“希格斯粒子”概念以来,物理学家一直在使用物理实验的方法,试图证明希格斯粒子,或者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直到去年的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向科学界和媒体公布了其下属的两个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初步证实了一种十分接近希格斯粒子的新粒子存在。希格斯粒子的特殊意义在于,如果它的存在得到证实,那么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理论就会“站立起来”;如果它的存在得到证伪,那么标准模型理论就会“沉沦下去”,这又是一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重大物理学问题。
物理学家罗伯特·布绕特没能活到见证诺奖颁奖的那一天,恩格勒和希格斯分别是81岁和84岁,两位获奖的物理学家都有80以上的高龄,却还精神矍铄,依然活跃在科学和社会活动的舞台。不能为离开“科学好声音”舞台的布绕特颁发“终身成就奖”实在是值得遗憾的事情,但是诺贝尔的“游戏规则”就是不能给死去的科学家颁奖,我们只能在这样的日子里,缅怀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回忆他们走过的科学足迹。1964年,诺伯特·布绕特和同事恩格勒提出了具有诺贝尔奖震撼力的标准模型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学的框架,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希格斯在同一年提出了希格斯粒子的概念,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基本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问题。可惜的是布绕特在2011年的5月3日病逝于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没能见证希格斯粒子在实验物理学的意义上的证实,也不可能在斯德哥尔摩接受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希格斯粒子的提出和验证离不开布绕特的科学功绩,201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应该授予三位科学家,事实上,希格斯、恩格勒和布绕特在2004年已经共同获得了物理学单项奖的最高荣誉——沃尔夫奖。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向希格斯和恩格勒两位获奖的物理学家发出由衷的祝贺,他们作为科学家的群体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奖项不能“与时俱进”,只能颁发给科学家的个体。不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科学都不能算是科学,西方的宗教和东方的神话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都属于人文学的范畴,不能纳入到科学的考察范围。如果标准模型理论和希格斯粒子的推测得不到证实,或者得不到证伪,它的真理性就会受到怀疑,从1964年算起到2012年,科学界不属于“小心眼”的怀疑之声不绝于耳,怀疑的时间持续了48年,将近半个世纪,这种科学的怀疑态度丝毫不亚于中国近代史出现的“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大讨论。2011年12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了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研究中心的多国科学家在实验中使用了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该对撞机埋在地下约100米深,呈圆环状,周长为27公里,价值100亿美元,具备了在粒子对撞中产生希格斯粒子的能量级。
2012年7月2日,美国的费米国家实验室宣布了接近发现希格斯粒子的踪迹。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下属两个实验室Ats和CMS的研究成果,初步证实发现了一种十分接近希格斯粒子的新粒子。2013年的3月,欧洲核子中心声明:有更多的数据表明,初步确定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处于休整期,对希格斯粒子的实验证实还将继续下去,以满足“物理实验是检验希格斯粒子的唯一标准”的准则。不排除在未来的希格斯粒子检验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怀疑的声音再次响起,然而,希格斯和恩格勒本人是有信心活到希格斯粒子得到彻底证实的那一天。从科学的价值衡量,每证实一种基本粒子的存在,都具备了荣获诺贝尔奖的实力,更何况是最后的堡垒——“上帝粒子”,在我们的心中,在欧洲核子中心实验室参入粒子发现的数以千计的各国科学家都是诺贝尔奖的候选者和获奖者,尽管诺奖委员会没有给科学家集体颁奖的先例。
在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荣誉教授希格斯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恩格勒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科学舞台,希格斯和恩格勒就像科学舞台上的两个主角,在他们的身后有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进行了数以万亿次的碰撞质子的实验,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模拟了宇宙大爆炸之后1万亿分之一秒到2万亿分之一秒的“瞬间”能量,每1万亿次的碰撞,才能产生一个希格斯粒子。80岁以上高龄的希格斯和恩格勒能够活着见证希格斯粒子在实验室中被证实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刻,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奇迹。就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主任罗杰夫·霍伊尔得知两位科学家获奖后发表的感言那样,“我对今年诺贝尔奖颁给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人员感到无比的激动”。
(邓如山2013-10-10)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