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家事业 > 第36章 “下个月就拿结婚证”

第36章 “下个月就拿结婚证”

作者:静易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梦鸭蛋儿”回到省城,就与艾华写信,告诉了她在松树沟的所见所闻,特别把“灯笼花”边教学边种责任田的事介绍了,最后她说: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难处,有需要面对的现实。m.churuyunkt.com

现在松树沟学校教学条件好了,又出现农民分田到户后,“灯笼花”这样的民师亦工亦农新问题。

还没对你讲过,我在楂树山教学,谌红丽老师告诉我,她分配到那所学校时,老校长曾给她介绍过校史。

红丽说,老校长告诉她:

“解放初,国家百废待兴,一开始,这里还是个教学点,设在一所旧祠堂里,哪里像个学校的样子?”

红丽问校长:‘怎么没校舍?’

校长说:“祠堂就是校舍呀!”

红丽说:“还真稀罕。”

老校长说:“那时困难大着呢。比如说,学校的门破坏不堪,窗户都是纸糊的。有年冬天特别冷,生产小队里养的牛被冻死了一条。

上学的孩子小手小脸都冻破,脚后跟得了冻疮,溃烂了,甚至露出骨头,仍趴在泥台子课桌上学习。

村里的农民看到孩子可怜,送些柴禾到祠堂,给孩子们烤火,驱逐屋里头的寒气。后来,孩子们的家长纷纷从各山湾送些柴禾来。’”

红丽问老校长:“学生苦,你们老师不同样难么?”

老校长说:“是呀。有一次,大雪封门,我和另两位老师,一大早铲雪,费很大劲儿打开教室的门,等在外面的孩子才进去。”

老校长还说:“每学期开学后,老师开始收学杂费。汇总交到我这里时,他们??攥的?叠叠钱币,??,两?,一分,两分,很少一元钱的。

细细数来,总共也才五六十元,这就是全校的半年收入啊。”

红丽说:“现在的校舍还不错嘛。”

老校长说:“那是后来,这里适龄上学的孩子多了,当地政府也有了些财力,就把他们有限的钱,用在教育上,拨些款,把破旧祠堂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新学校,面貌才大变。”

红丽说:“由此可见,地方上对教育还是高看一眼,放在首位的。”

老校长说:“是啊,校舍变样了,教学设施也慢慢好了一些。

教室里课桌不再是泥土台,而是土坯上搭块木板。

学生们从原先自带椅子,变成了学校统一打制的小木凳。”

红丽说:“是进步了,木板桌总比泥巴台好的多。”

老校长说:“不过,这种桌凳经常坏,我们几个老师就自己修理。

另外,为解决师资问题,从生产大队抽了几位高小毕业生,还从下放回农村的文化人中,聘了两位临时老师,教高年级课。”

从此,红丽老师知道了这所学校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了。她问我:

“你说,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求学过程,老师在什么条件下教学?”

我无言以对。

自我听了谌红丽老师讲的这些事,觉得自己去楂树山学校,还赶上了好时候。

看到“梦鸭蛋儿”信里提到的这些,艾华想,不跟自己母亲当年在金钢大山教学的经历一样么?自己曾给“梦鸭蛋儿”她们讲过的呀?

他接着往下看,果然,她信中说:

“我想起来了,这楂山树学校的历史,跟你在‘钩沉’中讲的多么相似。

不过当时,我听了你说的那些,不相信这是真的,以为你在编故事,哄我们几个丫头们玩儿呢。

红丽老师的话,印证了你那时的‘钩沉’,把我的怀疑消除了。

我才知道,咱新中国的农村教育,是在什么条件下起步的。”

但艾华所关心的拿证结婚事,到现在她信中一字未提。

他接着往下看。

“但是我去楂树山学校任教,虽然条件好了,也不轻松啊。

教师们要轮流值日一周。这一周,每天需提前一个小时到校,先烧几瓶开水,放在每个办公桌边,再打扫办公室卫生。

因是土地面,打扫后,还要撒上水。

再就是擦净本周重点任务安排的黑板,

冬天,因多一项点燃取暖煤炉的任务,需要更早一些到校,以便老师们进办公室后,不受冻。

其它季节还好些,一到冬天,不少老师住得远,风里雪里赶早到校很困难,往往天不亮就起床。

因我和红丽老师住在学校里,免去了路途之苦,就与她商量好,这段时间,我俩把值日任务全部承担下来了。

那些民师们,包括几位女教师,自然高兴。不过,他们也没亏待我俩,帮我们种菜园,到集巿上替买油盐肉蛋回来。”

“梦鸭蛋儿”似乎意犹未尽,继续写下去:

“我和红丽两个住校的老师,没家务拖累,有大量时间备课,改作业,钻研授课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闲下来,还脚踏风琴唱唱歌,练习书画和美术。

你看,也有不少快乐吧?

但我常常想,红丽老师是分配来的正式老师,我又是‘三八西’林场派来的知青,每月有20元生活补贴。但民师们没这些。

支撑这些民办教师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我问红丽,她告诉我,这些老师与我们一样,是对‘老师’这个神圣称谓的由衷敬仰,对‘教师’这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热爱!

红丽老师还告诉我说:

‘另外呢,也像我们一样,不少教师一旦涉足教育行业,舍不得讲台,丢不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然后,“梦鸭蛋儿”说:

“想起这些往事,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支撑起偏远山区教育的一片天地,也在共和国教育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当时也是那里的一员,你可能会问我,为啥从没叫过苦?

我可以这样告诉你,除上述原因外,我以前在松树沟小队时,啥罪没受过?”

她给艾华的信写的这么长,是从未有过的。

难道回趟松树沟,是“灯笼花”引发了她久久以来,装在心里那份对国家偏僻农村教育的思考么?

艾华期待的话,在她信的最后出现了:

“华,亲爱的!至于咱俩结婚的事,我想好了,已经水到渠成,下个月就拿证!”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