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河流 > 总后记

总后记

作者:张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办学百余年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并校五十载栉风沐雨薪火相承。,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2006年,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来说,注定会成为极不寻常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将迎来办学110年并校50周年华诞。百余年,对于滚滚的历史长河来说,犹如白驹过隙,是如此的短暂。但西安建大一代又一代德高望重的先辈、师长们,一代又一代甘于奉献的师生员工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做出的贡献,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而会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办学110年并校50周年校庆丛书为追溯历史、纪念先贤、展示成就、建树形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经学校研究决定,值此并校50华诞到来之际,组织人力编写并正式出版校庆丛书,此举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尊重,更是对创业者的纪念和对所有建大人的激励与鞭策。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牵头承担了此项工作任务,对于求学在建大、工作在建大、成长在建大的我而言,能在母校庆祝50华诞之际,承担此项重要任务,我深知责任重大,但却欣然为之。

工作启动以后,任务比想像的更加艰巨,就拿《见证并记录——百年建大老新闻》一书来说吧,这本书要把我校办学以来有关媒体对其的重要报道搜集汇聚,以时间为线,将其串连起来,通过各种媒体对我校发展历程的记录,概貌性地还原学校的历史,展现先哲们和历代建大师生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的精神魅力。上自1895年,下至2006年,搜集这百余年间在社会媒体上有关我校及其前身的新闻报道,实在不易。原因一:时间跨度太大,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要搜集与我校有关的资料,谈何容易;原因二:组成我校的四所母体院校大多诞生于清末民初,由于种种原因,都历经过多次的迁并及更名,屈指算来,与我校及其前身有渊源关系的学校不下10所,加之地域跨度大,历史演变复杂,难度确实不小;原因三:由于时代久远,纸质媒体自然损坏,特别是四所母体院校及其前身大多经历过多次战争等灾难,一些曾经记载着的往事也早已灰飞烟灭了;原因四:编选这样一本时间跨度大,涉及许多人和事的书,不断面临着许多新困难,加之人力有限,时间有限,经验欠缺等。面对以上困难,尽管我们牢记责任,竭尽努力,但一年多来,快乐和痛苦,收获和遗憾却经常相伴相生。

为了搜集资料,去年暑假,校报编辑部几位编辑带着赵阿锋、初苗苗、李培、周晓莉、雒永等五位学生记者“泡”在学校档案室、图书馆,查阅以往的报纸,由于很多报纸可能是多年没人动过,上面布满了灰尘,在没有空调的资料室里,几乎每天都是灰头土脸,汗水浸透衣背,有时一个单元翻几十本合订本,连一条有用的信息都找不着,真是大海捞针啊。就这样一个暑假,我们在我校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日报社等单位把从1956年至今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以及解放前出版的《西京日报》、《西北文化日报》和我校并校后出版的校报等全部翻了个遍,搜集到许多与我校有关的重要信息,为本书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以上还算初战告捷的话,那么关于四所母体院校及其前身有关新闻报道的收集,却让我们饱尝了体力和心智的艰难磨砺,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我们先后派人到中国冶金报社、中国国家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东北大学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大学档案馆、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图书馆、博古纪念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图书馆、武汉大学档案馆等查阅资料。由于时代久远,许多早期的旧报纸已成“文物”,我们无缘亲见,只能通过“显示器”查看已拍成胶片的旧报纸,不一会儿就脖酸眼痛;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饿了,方便面充饥也是常事。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以上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给我们提供最大的帮助;同时,东北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党委宣传部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谨向给予我们工作提供便利的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关于我校母体院校及其前身的新闻报道尽管搜集得还不是那么齐全,但这些资料对我们而言已是弥足珍贵的了。因为,她为我们勾勒出建大百年的历史脉络,饱含着建大百年的风雨沧桑。

在《见证并记录——百年建大老新闻》一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这样的编辑思路和原则:第一,以编年为序,突出重点人物和事件,突出重要媒体的报道。新闻价值是稿件取舍的最重要依据,在同题材的多篇报道中,尽量选择较权威媒体及报道较全面的稿件。对于那些在我校办学历程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我们选择了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了能较全面的反映我校的发展历程,在近些年的稿件选择中,对于能从一定层面反映我校重要工作的新闻稿件,本着从内容出发的原则,我们也较多选择在我校校报上刊登的稿件。第二,在尊重历史的大原则下,对于一些无碍大局且又不合时宜的旁枝末节略有删减。媒体作为一种舆论工具,新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必然带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内容,有些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有些已被时代验证是幼稚的、荒唐的。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尽量少选,对于一些文章,我们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以善意的态度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第三,选择、编辑母体院校及其前身的相关报道,我们本着突出与我校有渊源关系学科的人物和事件为主。为此,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重要书籍上刊登的相关追忆文章。同时,新闻报道永远无法全面还原历史,故在稿件选择中,我们也选择了母体院校发展中主要事件的一些相关报道,从侧面去反映与我校有渊源关系学科的发展脉络。为了便于阅读,我们以每个母体学校为单位编年为序,为使读者对历史上各校发展情况有系统的认识,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其中主要院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见证并记录——百年建大老新闻》一书原计划容量为80万字左右,但在编辑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搜集整理回来的近500万字的资料时,经过多轮精挑细选,一些稿件实难舍弃,后经多次商讨,本着有益于校史研究的原则,此书达到了目前的140万字左右。我校原党办主任陈钦高自始至终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中国冶金报社原西北记者站站长刘纪生也为此书的编辑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两位先生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及对学校的一片深情令人感动和钦佩。人文学院韩鲁华教授、吕刚副教授、校纪委芦彦波、退休职工李金亮以及高爱珍等也参与了此书的校对工作,在此,我谨向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感悟建大》一书收录的130余篇文章出自于不同的作者之手,他们中有学富五车的院士、博导,有为学校奉献了一生才智的退休教工,有正为学校身扛重担的英才贤俊,有长期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名流,有对母校充满怀念和感恩之情的广大校友,有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憧憬的学子,有对学校寄予厚望的学生家长等。这些文章皆以真实、真挚的情感,赞恩师之风范,忆同窗之友情,颂学校严谨之校风学风,赞学校办学育人之辉煌成就,记学校翻天覆地之变化,抒艰苦创业之感悟,录时代风云之流转,展奋斗成长之足迹,倾诉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畅想学校美好之未来。这些文章各具千秋,文采不一,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在抒写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建大。

编辑《感悟建大》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建大历史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感悟建大精神的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见证建大人团结凝聚、自强奋进的过程。为了写好文章,许多老先生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查阅史料,核对事实,甚至组成“班子”集体研讨,其对学校的一片深情令人感动。80多岁高龄的我校原老领导卫云亭大病初愈,就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再现了赵文钦教授的精神魅力,林家骥、侯继尧、赵鸿铁、刘宝仲、酒少武等为写好恩师的高风亮节所体现出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年届80高龄的于泮池老先生那篇行文流畅、笔法不凡、字迹工整、长达19页的稿件,特别是其多次从北京打来电话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的谦恭态度令人难忘。校友费子文、戴治国、尹鸿勤、祁榕、华炜、孙岚等在文章中倾诉的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让我们铭记,特别是学校1957届毕业生丁韵芳收到母校的约稿函后,自愿将约稿函复印多份寄发别的校友,我校1962届毕业生王绍华在谈起母校时眼中闪动的泪花更让我们动容。

在《感悟建大》的策划、约稿、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校办、校工会、校团委以及各地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同志,向为《感悟建大》一书热情撰稿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河流——西安建大校园文学佳作选粹》一书,由我校师生撰写的文学作品编辑而成。“河流”两字作为本书的书名,有着特定的寓意。两字取自于“树高千丈有根,河流万里有源”,这条“河流”是经过数代建大师生员工为校园文化奔走、努力、坚持、付出,并以炽热情感浇灌而成的文字之河、情感之河、校园文学作品之河。多年来,我校师生员工为文学接力前行的创作态势,犹如江河湖海的自然流动,承小溪收飞瀑,穿山越谷,远离喧闹,无论一泻千里还是九曲回环,皆受天地滋养,皆得自然清新,皆现文化乐趣。

《河流——西安建大校园文学佳作选粹》一书既有“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既向往“阳春白雪”,也欢迎“下里巴人”。由此可以说,本书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西安建大师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写作态势和水平。本书最终收录的约400篇作品,长短不一,风格迥异。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编者经常不自觉地融入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文学体验与写作尝试中。作品中对情感、生活、社会、人生等等的叙述和打量,彰显了作者独特的心灵视角和情感体验。渐渐的,在我们的眼前以及心中,这些文字已悄然汇聚成了一条欢快流动的河流。

《河流——西安建大校园文学佳作选粹》收录的作品,绝大多数来自近些年来西安建大校报副刊精心选发的文章。多年来,在见证学校风云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的兴盛、为校园文化的繁荣鼓与呼,昭示着校报的神圣责任。多年来,校报对倡导与传承校园文化的办刊脉络从未断裂过,对活跃校园生活、传承校园文化的责任从未推诿过。多年来,校报副刊一以贯之进行的,其实就是坚持倡导大气、厚重、高雅的校园文化。多年来的努力、坚持与工作,已使得校报副刊成为西安建大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平台。由此,编者以校报副刊为侧重点去进行本书的编辑工作,是尊重历史的,亦是合适的。

《河流——西安建大校园文学佳作选粹》凝聚着方方面面的关心和帮助,这些关心和帮助为《河流》这一建大校园文化之花的绽放,提供了极富营养的底肥。人文学院韩鲁华教授、祁嘉华、吕刚、许娟莉副教授为本书给予了专业性的指导。此外,西安建大馨火文学社、夏文学社这一新一老的文学社团的成员们也积极向本书推荐稿件。在此,我谨向他们及为本书供稿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校庆丛书从策划到编辑出版始终得到了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校党委书记高明章、校长徐德龙院士在百忙之中多次过问丛书编写情况,并审阅了样稿,提出了十分宝贵和中肯的指导性意见,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校庆丛书出版之际,我再此向关心和支持丛书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陕西人民出版社曾宣传、翟宝海、姚锋等同志精心编辑把关,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加班加点,保证了丛书的出版质量和时间。我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徐红蕾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为丛书设计了既富有文化艺术内涵,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封面。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多来,作为丛书的主要编写者:王继武、叶淑玲、李友海、李欣军、赵阿锋、康恺、邱必震、曹宏伟、孙景丽、张强等曾为丛书的出版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他们不仅以辛勤的劳动、丰硕的成果为学校校庆献上了厚礼,而且,经过了这次体力和心智的艰难磨炼,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丛书常务副主编王继武同志,作为一名建大培养的学子,将自己对建大的深情厚谊,倾注在丛书的策划、编辑、出版过程中。据我所知,丛书的每一步进展,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段文字中,都凝聚着他的热情、汗水和智慧。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建大人对建大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校庆丛书还是难免有所遗漏与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们恳请校内师生、历届校友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06年仲秋,我们将见证学校办学110年并校50周年校庆盛典,我们以凝聚着伏案一年多的辛勤汗水的丛书,献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110年并校50周年华诞,并奉上我们对母校最诚挚的祝福。

张建二〇〇六年八月♂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