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河流 > 3、臧克家:溶入泥土的“世纪诗翁”

3、臧克家:溶入泥土的“世纪诗翁”

作者:张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他走了,带着一身的泥土,承载着两个世纪的霞光。,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被国际诗人笔会和中国诗歌学会分别授予“中国当代诗魂”与“世纪诗翁”的臧克家先生,于2004年2月5日与世长辞,享年99岁。

提起臧克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老马》和《有的人》。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传诵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数代人。这两首诗可以说昭示着先生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情愫。1905年10月,臧克家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一个农民家庭,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青岛大学,其诗歌创作受闻一多、徐志摩等影响。他于1929年12月开始发表诗作,至今已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70余部面世。贯穿先生70余年创作生涯的,是积极拥抱社会现实的泥土情愫和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的抗争精神。

先生的诗歌,首先是为农民而歌的。对于农民,先生具有极为深厚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生命情感给予了农民,融入了土地。他的诗作既带有泥土的芳香,又蕴含着泥土的特质。因此,他被誉为“泥土诗人”、“农民的歌者”是受之无愧的。《烙印》、《泥土的歌》等诗作,是先生前期的代表性作品集。在这两部诗集中,诗人倾注了自己对农民、土地、乡村那种强烈而真挚、浑厚而深沉的生命情感。“老马”这一北方农民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形象,可以说是支撑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民族脊梁。在这里,诗人笔力遒劲,刻绘入木三分,语言凝重,情感深沉,将土地的深厚凝重与农民一生命运的沉重悲悯,交织融会为一体,凝铸成一部中国农民与乡村的历史,是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刻绘农民人生命运和乡村生活的大作。

先生诗歌艺术精神的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叩问。这一价值取向代表性的诗作,在笔者看来当首推《有的人》。就艺术表现而言,这首诗淡化了《老马》中具象化的刻绘,表现出人生哲理的概括性和凝练性。诗人将生与死作为人生价值叩问的两极,揭示着人之生命的社会历史意义,价值取向直指人之生命的终极境界。“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两个极为简单而又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而诗人则将自己的答案归结为两句话:有的人死了,但他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诗句之意回味无穷,发人深思。在回环的语句中,蕴含着哲理的逻辑,读之令人惊叹不已。

先生直到晚年,仍然笔耕不辍。同时,先生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建构。先生属于二十世纪,自该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出现后,先生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这样的坚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像有些人朝三暮四,随波逐流,见异思迁。但是,社会毕竟和先生艺术鼎盛期的情景不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诗歌艺术的创造,必然要随之相应变化,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的尺度,去衡量同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诗歌艺术创造,发生错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无论如何,先生作为中国二十世纪一位艺术创作卓有成绩的诗人,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史的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

先生一路走好,人世间将刻下一个名字:中国现代诗人臧克家。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