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河流 > 2、“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

2、“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

作者:张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对于二十多岁的青年朋友来说,“革命样板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对三十多岁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恐怕谁都能哼几句“样板戏”。,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可以说,唱“样板戏”已成为几代人人生历程上一段生命的记忆:欢乐的、痛苦的、无知的、无奈的……

“革命样板戏”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可能见于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该文提到的最早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在1974年第4期《红旗》杂志所载署名初澜(“文革”时期文化部大批判写作班子所用笔名)的文章《京剧革命十年》中又列了如下作品名字:钢琴伴奏《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和革命交响乐《智取威虎山》等。可以说,在文学艺术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唱“样板戏”成为七八亿中国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文艺生活。

其实,说起“革命样板戏”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甚至40年代延安时期的戏剧改革。如果将其内在的艺术思维方式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革命样板戏”的思维模式与20年代的“革命文学”倡导者的思维模式是极为相似的。而实际的大规模的戏剧改革运动,则开始于1958年。戏剧革命,或者说以革命的姿态将革命的现代京剧制作付诸于实践,应该是60年代初。1963年,江青以特殊的身份,要文化部、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改编排演沪剧《红灯记》、《芦荡火种》,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部分剧目演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这次观摩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海港》等均已出现。在这次观摩演出人员座谈会上,江青谈了关于现代京剧改革的意见,1967年第6期《红旗》杂志以《谈京剧革命》为题公开发表。至此,在江青等人的直接操纵下,一场“革命样板戏”制作与演唱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70年代初达到了高潮。其间,为了把“革命样板戏”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从中央到地方培育“样板团”,如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四团、上海京剧团、上海芭蕾舞团等;组织“样板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甚至将“革命样板戏”送到了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同时,组织各地剧团到北京学习“革命样板戏”,并将“样板戏”搬上银幕,在全国各地放映,以做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与此相配套,大量出版有关“样板戏”的书刊等。至此,“革命样板戏”的权威性和惟一性地位,便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来。特别是对“样板戏”进行革命化、政治化、绝对化、概念化的宣教与阐释,将其推上了革命的圣坛,任何人都不敢在“样板戏”这个问题上说一个不字,否则,就以反革命论处。可以说,以文艺的形式,享受如此的超常待遇,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不过,时过境迁,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初,“样板戏”的声誉一落千丈,一片批判的声音,不论是谁,只要一说“样板戏”的好话,立即就会招来一片骂声。就是当年以演“样板戏”成为人们心目中偶像的浩亮、杨春霞等人物,也要承受沉重的政治压力。随着对江青等在政治上的否定,“样板戏”也因此被否定掉了。但是,历史往往是迂回发展和前进的。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后,人们对“样板戏”进行重新审视,甚至提出重新构造“经典”的呼唤。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当代文学教材,已不是以彻底的否定态度来论述“样板戏”了,例如洪子诚撰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等,不仅给了“样板戏”相当的篇幅,而且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北京大学中文专业所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选修课,也列专章讲授。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m.zrrr.net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