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海西追梦 > 第36章观摩邻镇文化活动

第36章观摩邻镇文化活动

作者:山涧郁松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12月3日下午,海西县文化局发出一份观摩邻镇文化站歌咏大赛的传真电报,要求全县各乡镇文化站长在周六上午八点到邻镇大会堂集中观摩,海西在下午经过党政办公室时隐隐听到党政办公室的大学生村官小王说了一句,但是直到12月4日上午八点也没有接到党政办电话等通知,海西就和何晓燕在苏州留园玩了个尽兴。

原来宣委侯建义接到党政办的通知后,压根就不想让党政办通知海西参加,原因是这样的观摩活动需不着你文化站参加,我分管领导一个人代劳了,事实上侯建义到了邻镇大会堂后,受到了海西县文化局分管局长龙海坤的冷遇,事后龙海坤在一次全县的文化站长会议后告诉海西遇事直接向分管政工的刘副书记汇报,海西听了也只是一笑而过。

邻镇文化站长是一名刚刚考上的女同志,年龄不过二十五六岁,是新海市艺术学校声乐专业毕业的,在邻镇歌咏大赛上她唱了一首女高音歌曲《小背篓》,甜美的歌声和稚嫩淳朴的表演令在座的人耳目一新,邻镇党委书记和海西县文化局长陆军大加赞赏,侯建义在观看过程中不住地瞄着邻镇女站长的胸部,竟然直愣愣地望着出了神,邻座的龙海坤见状不仅咳嗽起来。

龙海坤不是一个凡茬,他原是海西县中部乡的一个乡长,乡书记是农校毕业,从附近一个乡镇乡长位置调过来的,而龙海坤却是从海西县委宣传部一个股长调到乡镇担任副书记后直接提拔为乡长的,他的背景很深厚,父亲曾经是海西县委副书记,后来在海西县人大主任的位置上退休,龙海坤很有个性,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坚持到底,不管是谁他都坚持己见,为此在一次大早会上当乡书记让秘书点名时,这个秘书漏点了两个村长,龙海坤大发脾气,吩咐秘书立即重新打印点名册,谁知这个秘书只听书记的,结果当场和龙海坤顶撞起来,事后秘书被调离该乡。龙海坤也因和书记不和的原因被调离到文化局担任副局长,那名书记也被调离到海西县农业局担任副局长,就连乡财政所长都相继被调离到其他乡镇担任副所长。

邻镇的歌咏比赛总计12名歌手参赛,最后一个演唱了西部放歌获得第一名的高分,女站长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中午邻镇政府招待了海西县文化局的正副局长、文化股长、文化站长,唯独没有留下侯建义,原来在比赛结束时邻镇书记宣布请文化局领导和文化站站长留下来,中午有午餐,刚宣布完龙海坤就接着说道,“是文化站站长的留下来,不是文化站的请哪里来回哪里去。”为此侯建义悻悻而归,回来后大骂龙海坤不是个东西。

12月6日上午,海西县文化局在海西县大会堂召开全县文化工作汇报会,在海西县文化站长工作汇报会上,首先汇报工作是刚刚举办过歌咏比赛的邻镇文化站,但是汇报工作的却是一名男同志,这令海西等众多文化站长不解,接着那名女站长操着普通话作了补充汇报,海西在第三个进行了回报,就文化站的文化活动、文物保护、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新闻信息和经济创收方面作了汇报,海西在回报前先打了一个草稿,汇报时作了一二三四五的重点陈述,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都是干货,汇报结束大家鼓掌不断。

会议结束后,海西县体育股的石股长让大家等一等,她给每个文化站长发了一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表格文化站长填写好交给她再离开,中午海西县文化局在县城一家酒店招待了文化站长,局里五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午宴,海西也懵里懵懂地和两名局领导及在座的五名文化站长喝了半斤酒,喝完酒吃过午饭,海西在下楼时接到何晓燕的电话,原来何晓燕出差到海西县卫生局,刚在卫生局的领导陪同下吃完午饭,何晓燕电话中告诉海西她现在海西县城,问海西在哪?海西告诉何晓燕自己也在海西县城,于是两个人约定一起到黛山游玩。

黛山坐落在海西县城北部西北角,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12个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226.7米,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和“江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美誉。“古黛胜境,洞天佛地”名扬汉江东北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黛山遗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黛山梅鹿岩画、被称为“神秘的东方无字天书的星相石”,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黛山苍松叠翠、溪水潺潺、奇峰怪石林立,自然风光非常秀美。

海西和何晓燕首先来到石佛寺,古老的石佛寺位于黛山景区内老龙涧上游山腰间,始建于元皇庆2年公元1313年,寺名取意于东晋佛教禅宗高僧“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劝人作善,超度众生。现存遗址和观音苑等佛教场所,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等圣像。

700年来石佛寺数度兴废,石佛寺始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至正十五年兵废,明洪武十年僧广顺重修,二十四年并归大慈寺,二十五年僧广安复建。后数度兴废”。寺名由来:一曰开山僧印空拖着病躯,用了近20年时间化缘建成寺,后人赞颂印空和尚弘扬佛法意志如磐石之坚;二曰当年寺中所供菩萨皆为石头雕刻而成;三曰取义于东晋佛教禅宗高僧“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寓佛陀推因及果,劝人作善,超度众生之意。

石佛寺不是黛山最古老的庙宇,但是最有名的寺庙,古代就有“到石佛寺烧香拜佛灵验”的说法,受之影响,明清时期黛山上有九庵十八寺,可谓庙宇林立、香火鼎盛,据《海州志》记载: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石佛寺香客如潮、烟火旺盛,从腊月至第二年夏天,佛事不断,方圆数百里虔诚香客和游人都到黛山敬香朝拜。每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和盂兰盛会,香客都要排成数百米长队等候敬香供佛,闻佛教音乐,尝佛斋食品,游奇峰异洞,如出尘世。

看完石佛寺,海西和何晓燕又来到对面山体上的一自然岩洞神仙洞,又叫白云洞或仙姑洞,洞高二米二、宽六米一,进深三米二,传说这是白云仙子栖住的地方,又是张果老和吕洞宾下棋的场所。该洞的几个洞名都有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每逢清晨和傍晚,缕缕云烟笼罩洞口或进或出,给岩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后来人们发现,只要洞内有白云飘逸而出便是下雨的征兆,如有缕缕烟云洞穴将是个大好晴天,因此当地百姓又将此洞比作“天气预报站”。人们根据天气变化的规律,对“白云洞”总结了这样一些经验:“出云一条线,收云一大片”;“白云风,黑云雨,乌云滚滚下大雨”,“早上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春天出云有雨,夏天出云炎热,秋天出云多凉风,冬天出云要下雪”。

在黛山景区东门,海西和何晓燕看到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黛山记》。《黛山记》是清代秀才相才75岁高龄时登黛山后写下的游记,游记将黛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描绘得十分生动、清晰。由汉江省著名的书法家亲笔书写的《黛山记》,书法苍劲有力又不失委婉飘逸。

黛山栖龙洞北洞口西侧,海西她们看到一块蛙形自然石,当地人称“蛙石”。东汉《灵献》中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遂托身于月化为蟾蜍。”这是对嫦娥偷药的惩罚。她变蟾蜍后,在月宫中被罚终日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传说嫦娥是生活在海灌一带地域,以月亮为图腾的母系氏族酋长;他的丈夫后羿东夷部落奉太阳为图腾的早期父系氏族的酋长。因后羿力射九日,赢得了嫦娥的芳心而共结连理。黛山就是她与家人相会的最美丽、最僻静的地方,因此在黛山留下了她的踪影,这蛙石就是嫦娥的化身。故乡人不忍心说嫦娥是外貌丑陋的蟾蜍,故把它美称为蛙石。

向前走海西她们又看到龟石,《西游记》中记载,唐僧师徒西行时到了通天河边,只见河水滔滔、水流湍急,挡去了去路,无筏无船。正当师徒四人焦急之时,一只神龟游了过来,问清事由,愿意帮助唐僧一行渡过通天河,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唐长老如到西天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必须向我佛主如来讨得一个馒头我一饱口福。说不定我沾了唐长老的光,也能得道修成正果,长老对老鼋就是恩同再造了。”还未等唐僧回话,孙悟空一口应允。于是,这只神龟就驮着唐僧师徒过了通天河。谁知,唐僧取经回来,竟忘记了带馒头的事,孙悟空也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沙僧挑着经卷,八戒牵着马,悟空拿着金箍棒一路高歌,又回到了通天河边。正愁经卷无法过河,忽见那只神龟拨水而来,师徒大喜。行至中流,神龟索要馒头。唐僧如实相告。神龟一听,火冒三丈,认为唐僧师徒欺骗了它,便一头扎入河底。经书就这样全部泡汤了,好不容易才捞上一点,返回了东土大唐。后来,如来奏本到玉帝,玉帝大怒,认为“下界虽有寺庙,却无经书超度众生,致使病灾频发,瘟疫流行,人类大遭劫难,这都是那只老鼋的过错。”因此把老鼋逐出通天河,羁押在黛山上。大家仔细看看龟背并不饱满,那是被罚挨打留下的痕迹。

龟石还有一个传说,东海龙王帐下第一大臣——龟丞相率领幕僚衙役护卫自家老小,度假旅游来到黛山下水域,只见这儿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乃礼仪之邦,繁华之地;龟丞相非常留恋此地此景,不顾家人劝阻,脱官服扔于东,飘落成奶奶山即侍沟山,抛官印于坡底,变成了官印山;龟体卧伏于石佛寺附近山坡,听晨钟暮鼓,和僧众诵经,不久修成正果,而其身就石化于此。其一家老小、幕僚衙役也不愿回海底水晶宫,就散落于黛山诸峰岗坡岩顶,成就了一方群龟岩景。

不一会两个人来到黛山“双龙宝涧”,涧内水丰草茂,岩奇石怪,涧沟相连,叠瀑错落;佛宇隐现绿荫,焚音闻于幽谷。历代传说这双龙乃东海龙王敖广的双胞胎弟弟,因羡慕黛山的旖旎风光,便相约遁出水晶宫,分别隐于双涧再不思归;敖广得知后,为掩盖两个弟弟违犯神规的错误,便封他俩为黛山地区司雨、司水龙王,造福一方。从此,黛山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一块成型上亿年前的狮身人面石前,似乎想让海西想象这是不是我们黛山的狮身人面石影响了埃及的狮身人面石雕塑?按照黛山石棺墓葬群考测6000年推算,许是我们的先祖迁涉到非洲的雕塑杰作也未可知。据本县出土文物、野生动物化石考古结论,远古时代的黛山及周边地区,狮象虎豹麋鹿成群,这有本山的麋鹿岩画和出土的象骨为证。所以我们黛山的狮身人面石就是古代人狮和谐共处的自然写照。

在星相石前海西不禁驻足细看,这块被被称为“神秘的东方无字天书”、卧龙岗岩画,三面环山,一面通向山下平原,周围地形如同船坞。涧沟源头,贴近水面,有一平整的巨石,孤立地平摆着,形如龟鼋,似动未动的俯伏在涧沟上。脊背上有众多刻凿的圆窝,如天穹中的日月星辰,故称叫星相石;还有些排列龙形的圆窝,人称“东方苍龙”。星相石上端,有两个相对最大的圆窝,相距275厘米。偏南的大圆窝,直径22厘米,深10厘米,表示为太阳;另一个次之,直径约20厘米,表示为月亮。正如《汉书?律历志》所载,这是很少见的“日月合璧”表示祥瑞的天象。其石纹理,纵向东西。在东部位置,出现比较密集的许多圆窝。其中有一个大圆窝,围绕着六七个小圆窝,向东延伸,它们大若拳头,小若鸡卵,其中有的排成梅花状,像一只只巨大的“兽爪印”,这整个画面除两个大圆窝和一些零星小圆窝为独立体外,其余大多则是结构单一的圆窝组合图案,没有圆窝相交、相切或相含的现象。如史书所言:“七曜聚斗,合璧连珠”,喻意为“东方苍龙”,象征吉兆。此处地名卧龙岗,可能由此而来。其他许多小圆窝,也分列有序,最小的圆窝直径才达2厘米,距群星较远,被称叫海王星。石面纵向有一道天然褶曲,两边小圆窝密集,其曰银河。因含云母较多,夜晚似银河照目。其他大小圆窝,也因云母含量较重,夜晚火光出现时,会反射金光,如天上群星灿烂,更加显得此石的神秘性。

在黛山有多处海船岩画,如渔船、战船和官船等等,这些岩画也是我们黛山具有代表性的石刻文化。这里是黛山主峰大山圩与大龟腰山的结穴处。在阅古亭的西侧下方有一渔船岩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物部门鉴定,岩画上船的特征与宋代内河木船特点相似,故推断此岩画为宋代作品。月牙形的峭壁面积,约五六平方米,携刻了大小两只条形的石船,船上的桅杆桨舵,蓬花式的帆衣,依稀可见,线条简洁、明快。船若飘摇,似动未动,大有乘风破浪直上云霄之势,意为古人欲飞天。

画面为三只船和鱼。这是1船,它头尾上翘,平底,船中有一刻莲花纹船船蓬,蓬左刻一“月”字,亦疑是鱼的象形字、右边刻着“夫曰”二字。船尾斜刻一舵杆和近似三角形平衡舵,长51厘米,高18厘米。2船,长12厘米,高16厘米,两头上翘,中部有一“V”字形桅杆,尾部刻一近似三角形的平衡舵。船下I船刻有“王宾”二字,字直径1.5厘米,从其图形来看,象似远距离形象。3船,头尾上翘,中有一直立桅杆和一斜形铺助物,尾部有一近似三角形平衡舵和平衡杆,鱼长15厘米。据记载,清康熙50年1711年以前,黛山还濒临大海,在山坡台地上遍布着新石器时代直至商、汉时期的遗址,山脚下就是一片壮阔的波澜。

石棺墓遗址位于黛山东麓海拔约18米高的青风岭上,是目前国内发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棺墓葬遗址,又称“黛山遗址”。它是黛山的镇山之宝,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西和何晓燕坐车后才到遗址东门。

海西她们听看护遗址的工作人员说遗址出土文物石器、骨器、陶器和玉器分四类,共有150多件。石器多为劳动工具,骨器多为生活用具,陶器多为器皿,玉器多为饰品。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分析,早在6500到6700年前,黛山的先民就已经具有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已出现物品的流通。

经挖掘,在现存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墓地上有棺葬64坐。棺内死者都为女性。在人死抛尸野外的原始社会,能有如此规模的墓葬,证明在那个时代黛山先民聚居规模庞大,生产力和文明水平是很高的。另有专家分析这里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遗迹。

1981年,黛山东麓一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有“石器和陶器”,引起政府重视。1985年--1986年,汉江博物院、新海市博物馆和海西县博物馆考古工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的科学发掘,揭露面积55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棺墓64座,人骨架6具。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150余件。石棺采用黛山自然石片镶嵌而成,其方法是在地面挖掘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用稍加打制或自然剥落的长方形薄石板竖立于土坑四周做棺壁,所用石片大多为5—6块拉接组合,死者入殓后,上覆同样石板而成石棺。墓坑分为三个片,有规律地排列。

石棺墓出土文物中,石器主要有石锛、石斧、石铲、石镰、石凿等劳动工具,形体不一表面光滑精致,反映了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和原始农业的概貌。骨器有骨针、骨锥,陶器有鼎、铲、罐、壶等生活用具,有泥质红陶、灰陶、夹砂褐陶、手工泥条盘筑制成,有的底部有类似原始文字刻划符,反映了原始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和生活状况。玉器有玉璜、玉块、玉耳坠等装饰品,证明了原始人类已有了爱美意识。

棺墓遗址的发现,丰富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揭示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把海西地区上溯到了6500年前。该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考古界的强烈反响。《人民中国》日文版,《新闻》、《嘹望》海外版,香港《龙语》杂志先后作了报道,称黛山遗址为“中国最早的石棺墓”,是“考古一大发现”,是中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棺葬墓地,认为该基地出土的陶钵底部刻划符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

关于黛山名称的由来:黛山名字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黛山因“华夏第一贤相”、我国美食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晚年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在黛山斗篷山下,有一棵梃立的古松,这棵松为同根双干,一大一小,盘根支错,两者相互依偎如母子相拥,当地人称“母子松”,相传已有千年历史。可惜的是“文革”时期子松被毁、现母松尚存,高约10米,直径1.2米。

关于这棵松树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良家妇女,抱着儿子回娘家,途径东山,被庙里一个凡心不改的和尚遇见,顿生歹心,便尾追下来,这名妇女心里十分害怕,便加快奔跑,和尚紧追不放,欲动手残害这个小孩,抢夺这名女子,于是女子大喊“救命”。和尚怕惊动人,急不可待地将自己的一件大红袈裟脱下,蒙住母子的头和脸,顺势将母子俩推向悬崖,这母子俩的遗体被人发现后并移葬于此,不久就从坟堆上长出了形如母子的松树来。

传说远古时,黛山地区先民常受水旱灾害,生息艰难,人丁不旺。隐居于此的商朝宰相伊尹,不仅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美食家、食疗家,而且精通医学、政治、军事和天文学。他观天象、察阴晴,指导民众择时种植。因其对气候的研究把握十之八九,深受当地农民的爱戴,但却惹恼了执掌东海国水旱风雨的傲龙太子。它一怒之下,竟使东海国三年大旱,颗粒无收。伊尹以百岁之躯,率民众祈雨告天于卧龙岗星相石。虽然傲龙太子不予理睬,但感动了东海龙王的三公主---白云仙子,它偷了哥哥傲龙太子的降雨旗,令即下,大雨倾盆,东海国大旱顿解。傲龙太子怒告其妹违犯天条,龙王怜爱小女,不愿处以酷刑,欲贬白云仙子为凡人。白云仙子不愿意为人,愿以龙身化为云雨,永驻黛山白云洞,甘愿为东海国人民行云施雨,造福一方。龙王准其奏,临行时,白云仙子向其父索得水晶种子、白雪岩液、两瓶仙水,驾云东海国上空,自此白云仙子居洞中朝出暮入,为东海国从古至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盛,尽到了一方神圣的爱心善行。

东海国人民为感谢这位舍弃神位、造福一方的仙子,在伊相的倡导下,于白云洞建凌仙阁,并于洞中塑了一尊神态端庄、仙颜圣洁的白云仙子像,四时奠祭,香火日盛,民间又加上禳灾去病、赐福生子的传说,一度使白云洞香客不绝、极盛淮海。

傲龙太子后悔不该状告妹妹其遭受惩处,担忧其妹妹白云仙子在人间受苦,也以自己保管降雨旗失职,不该让妹妹白云仙子独自承担为由,愿与妹妹一起作闲龙野仙,造福此方生灵,得到观世音应允并玉指对着黛山南峰坡一点,便成此洞府傲龙太子和其妹妹白云仙子栖居;此洞直径三米左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山南洞口被称作白云洞,北面洞口称栖龙洞。洞的下方是龙平时出没玩耍的地方,叫老龙涧。

象石传说是天上的一头神象化身于此。在三十万年前,黄淮平原普降大雨,东海龙王故意抗旨殃民被玉帝处死。龙王的女儿龙三公主发誓要替父报仇,一名侍从帮她出了一个主意说:天上有一头神象,法力高强,性格倔强,酷爱打赌,从不服输,如愿意帮忙,一定能够杀掉武德星君。龙三公主听后,心领神会,用激将法惹怒了神象。

“你竟敢口出狂言,我就跟你打这个赌!”龙三公主一听此话,高兴极了,说:“这才是我的象哥哥呢!那好就这样定了,七天之内看你本事了。”说完,龙三公主就走出神象府大门,着神象为父报仇的好消息。

自从龙三公主走后,神象再也坐不住了,急忙下了战书,要和武德星君比武,次日上午,他们约好了时间和地点,比武开始,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他们大战了三天三夜,神象越战越勇,武德星君却疲惫不堪,最终被神象以一霹雳掌杀死了。这事最高兴的当然是龙三公主了,武德星君死后都不知道神象为何置己于死地。玉帝得知自己的心腹之人被神象打死,当然十分气愤,命二郎神下凡抓神象上天庭受罚。神象知道他犯下了滔天大罪,心里十分后悔.玉帝念神象有悔改之意,而且曾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不忍杀死,就把神象打发到凡间,与被贬至此的白云仙子、傲龙太子为伴,永住黛山老龙涧边,又担心他再干坏事,于是就废了它的本领,正当神象在老龙涧边喝水时,二郎神一挥三尖二刃刀,剁了神象的鼻子,使这头耀武扬威神象成为眼前的无鼻象。游玩黛山海西和何晓燕听闻了不少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见识了另一个古遗址。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