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情深若愚 > 第55章 揭晓

第55章 揭晓

作者:木子金禾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55揭晓

来年九月。

南疆这边虽然也是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体验却比在杭城时晚了好几个小时。就像现在已经是傍晚六点,可距离克木伊的正常下班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许若愚坐在克木伊大学团委宣传部的办公室里,还在赶明天官网要发的关于军训的新闻稿。

这是她来克木伊的第二年。

在保留h大职位的前提下,支教时间一般为一到两年。一年为一个节点,可以选择留还是走。而就在上个月,许若愚刚向h大提交了延长支教的申请,得到了批准通过。

她的申请理由是,克木伊大学的宣传工作需要。

杭城跟克木伊市刚在去年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而对于克木伊大学,这所刚成立不过五年的省属公立大学的情况,大家掌握的信息都比较匮乏。

所以去年六月,她作为这一批支教队伍的先遣成员,来到克木伊了解情况。因为后续会有在校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他们这批行政人员就先参与到学校的各项行政事务中。

来之前,支教队伍内部就大致定了岗,许若愚因为文笔上佳,被安排辅助克木伊大学的宣传工作。

坦白讲,整所大学的办事能力和效率,可能都不及h大的一个学院。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接受工作时,许若愚感觉沟通都不畅。不过一年过来,通过许若愚和h大同事分享的工作经验,和手把手帮忙建立起来的工作机制,现在克木伊大学团委宣传部的大部分工作都走上了正轨。

只是,许若愚手头上还有一份特殊的工作。

这两年,微信得到全面普及,公众号也遍地开花。

之前在杭城时,许若愚就有阅读公众号推文的习惯。来到克木伊后,发现关于本地信息介绍、推广的公众号基本是没有的,宣传途径还是像电视、报纸这些比较常见、但老式的各类媒体。

或许是受了那次高中同学聚会时,陈老师的启发吧,许若愚突然生出要创建一个公众号的想法,于是便在一个下班后无事的晚上申请注册了。

刚开始,她只是以个人视角记录在克木伊的生活,所以取名“克木伊日记”。

等把运营公众号的方法差不多摸透后,她在宣传部的集体会议上,以自己的公众号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这种新媒体,结果颇受好评,领导建议大家进行推广。

再到后来,公众号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既有克木伊大学的师生,也有当地的普通百姓,甚至,因文章里详细介绍了杭城人的援疆生活,还吸引了许多杭城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的读者。

这样一来,虽然公众号名字还叫“克木伊日记”,但许若愚的选题已经不限于个人生活所见了。

她会去采访克木伊大学的援疆教师、本地教师,各地的学生,记录校园学习、工作生活。

休息时间就走出校园,采访在克木伊生活的各类人群,介绍克木伊的风俗生活,有意识地提高外地人对克木伊的了解。

慢慢地,竟也被克木伊当地政府注意到,并在他们的建议下,在公众号设立专栏,介绍克木伊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他们十分满意许若愚的写作内容和手法,有些文章甚至会被他们拿去在官方网站发通稿。

常和她对接工作的,是市团委的副书记,艾山。

艾山是个维吾尔汉子,常戴一顶花帽,留着胡子,五官立体,特别爱笑,才刚四十岁,身体已经有些发福,看上去格外亲和。

每次见到许若愚,都会用他带了维族口音的普通话叫她“许老师”,虽然不太标准,但语气是一万分的诚恳,所以许若愚也非常喜欢他,当着外人叫他书记,私下里则叫大哥。

刚刚他打来电话,询问许若愚明天是否有时间,和他一起采访一位援疆医生,作为下一篇专栏文章的主角。

这个月从全国各地集结了一直援疆医生队伍,市团委打算进行一系列的正面宣传,希望能借许若愚的笔力。

许若愚看了看工作安排,如果今晚把这篇新闻稿整理出来,交给同事明天发掉,那她明天的时间就可以空出来。于是跟艾山约好明天下午去一趟克木伊市人民医院。

第二日按照约定时间,许若愚在学校大门处和艾山碰头。

艾山的车是一辆白色的qq,有些年头了,西北风沙大,外壳上常常蒙着一层灰。看到许若愚出来,小qq亮了几下双闪示意。待她走进,副驾的窗户落下,许若愚才看到车里还有一个人。

“许老师,你先上来,我再给你们介绍。”艾山招呼她,热情一如往常。

许若愚拉开车门坐到后座。

刚上去,前排两人都扭过身来,艾山介绍着,副驾的姑娘主动伸出右手来握手——

“许老师,这就是我之前跟你说过的奇曼古丽,以后就跟着我们采访,麻烦你多带带她了!”

许若愚表示了解,也把手递过去同她交握。

七月份时,许若愚曾考虑结束支教返杭。当时想把公众号转交给学校或者市团委的人来打理。学校表示,公众号的内容早已不局限于学校本身了,交给更高级别的机构才合适。而艾山这边的工作人员,对这个媒体的使用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转交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结果过了几天,许若愚改变主意,决定在克木伊再留一年。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艾山更是承诺这段时间会物色一个年轻人,来专门跟着许若愚学习运营公众号。

毕竟,再过一年,许若愚还是要返杭的。

眼前这个长相和名字都十分有特色的维族姑娘,大概就是艾山物色到的人了。

艾山笑呵呵地看着两人握手,继续介绍:“古丽,这是许老师,本名许若愚,笔名若瑜。我汉语不好,分不清这两个名字,平时就称呼许老师了,你可以跟着我叫。”

“许老师好,我名字很长,您叫我古丽就可以了,今年夏天刚毕业的大学生,才到市团委工作,被艾山书记借调到宣传部了。”

古丽的普通话比艾山好多了,听起来也没什么口音。而且维族的姑娘是真的漂亮,大眼睛高鼻梁,皮肤也白皙,性格也爽朗,说话如同银铃响,非常悦耳。

简单介绍完毕,三人上路。

过了一会儿,古丽像是才反应过来,又扭过身来问许若愚,本名和笔名的yu分别是哪两个字。

许若愚正好跟她加上微信,把两个字都发过去。

古丽看到后,“哦”了一声,恍然大悟道:“瞧我这记性,您这个笔名我看公众号时看到过的,就是每篇文章的署名嘛!您的本名……是大智若愚的意思么?”

“对啊,寓意很明显是不是~古丽你不用“您”啊“您”的称呼我,”许若愚佯装苦恼,“我……也比你大不了几岁的。”

“哎呀,我这刚毕业的大学生,您、啊不,你是大学老师,我就忍不住用尊称……”古丽大眼睛忽闪忽闪想在发光,饶是轮廓深邃也藏不住,“那我可以叫你若愚姐吗?”

许若愚笑着说当然可以。

艾山忍不住插话:“之前没好意思问,许老师为啥还专门起笔名啊,念起来还都一样?”

古丽自来熟,替许若愚解释道:“这就是特别啊!若愚姐这是文字工作者的坚持,书记你跨行啦,不懂很正常!”

许若愚笑着附和,艾山只好点头认输:“得得得,你们年轻人的世界,我不懂啦!”

车内一片欢声笑语。

跟本地人打交道,一直都很愉快,只是此时,许若愚思绪有些游离,侧头望着窗外的风景愣神。

为什么叫若瑜?

起初是想藏起自己啊……

但好像没什么意义。

因为那个人,从分开的那天起,便再也没出现过了。

一年多来,没发过任何消息,朋友圈也没有任何更新除了……七月的那条。

这让许若愚越发心虚了。

是她先离开的,也是她要推开他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在感情里,她都是那个大刀阔斧断舍离的人,也就失了立场,去希望对方主动出现。况且……

许若愚收回视线,垂下头默默摆弄手机,无意识地将微信对话框往下拉,直到“程医生”三个字出现,手指顿住——

况且,他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应该被她伤透也烦透了吧……

车子开到市人民医院停车场。三人下车,往门诊楼走。

说是门诊楼,也不过只有三层,看上去不大。后面通过走廊接了一个同样三层的小楼作住院楼。

许若愚之前来过几次,特别是头三个月的时候,水土不服,各种小毛病都出来捣乱。好在现在已经慢慢适应过来了。

她还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心里忍不住去比较这个市立医院和h大校医院,看上去规模差不多大,内部设施却比较老旧。

这次再来,人民医院一旁的空地里挖了个大坑、正在打地基。艾山介绍说,上面的政府拨款来建新的医院大楼,快的话半年后就能交付使用,也是配合援疆医生开展工作,方便引进新的设备。

艾山一直未介绍采访者的信息,许若愚也没有问。

这是他们俩配合工作的默契,准确来讲,是配合许若愚写作的习惯。

她喜欢以第三视角客观地去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其中就包括了作为未接触者的第一印象。所以采访的部分一直是艾山负责,她只是旁听。

门诊楼一进去正对着是收费、挂号、药房的窗口,两侧分别是急诊室和检验科。艾山带路,从窗口一旁转弯,沿楼梯上去,刚走到二楼就拿手机拨了一个电话——

“喂,您好,是cheng医生吗?……诶对对对,我是艾山……好的好的,我快到您科室门口了,一会儿见!”

艾山口音重,许若愚跟古丽跟在后面时不时交流两句,并未听清他刚刚称呼了什么。

走到三楼她们才停止了交谈,跟着艾山往走廊里面走。

许若愚看两边房门的位置,感觉每个科室房间都很小,忍不住抬头看门牌信息——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烧伤整形科……

快到尽头了,艾山才在胸心外科门口停下,在涂了浅蓝色油漆的木门上敲了几下,里面应了声“请进”。

正在从包里拿笔记本电脑的许若愚微微怔了一下,觉得刚才那个嗓音过于熟悉,但马上就在心里否认了这一可能。

艾山推开了那扇小小的单开门,探身进去又招呼了一声:“cheng医生,您好!我是艾山。”

许若愚在他身后,看不到屋里的情况,却因着刚才一个瞬间的猜想而格外留意了这声称呼——陈?程?二声还是三声?

很快,答案揭晓。

门从里面打开到最大角度,一个身着白大褂的男医生迎面走来,朝艾山微微躬身、伸出右手——

“您好,我是程谨知。”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