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这是说太平天国毁庙渎神,幽界亦愤,典型的“神道设教”伎俩。儒家文化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伦理中心主义”的,但并不是与神秘文化绝缘,而是与之密切联体,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中所容纳的“鬼神”,可谓多而杂矣,从佛、道之教到民间信仰的神祗,从圣贤英雄过世后的转化之神到普通人等的祖宗神灵,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而基督教作为严格的一神教,所信仰和礼拜的只是“独一真神”上帝,不能容忍再有别的神灵与之分庭抗礼,坚决反对偶像崇拜。洪秀全他们的拜上帝教,虽然难得基督教的真传,但其对佛寺、道院和传统祭祀中涉及的神灵偶像,也是排斥的,他们所到之处,不免有毁弃之举。这显然在一般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不能接受的。曾国藩深明其道,故意借此锻制又一款煽动人们起来对抗太平军的法器。
通过从上述几个方面列数“粤匪”的“罪恶”,接下来曾国藩便宣明他所率湘军的“使命”和“传檄”的要求:
本部堂奉天子之命,统师两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拔我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撼。是用传檄远近,成使闻知: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报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愤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折奏请优叙;倘有久陷贼中,自拔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本部堂收之帐下,奏授官爵;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遣资回籍。
可以看出,这里曾国藩所着意突出的“使命”,是“救民”和“卫道”两者,虽然也提及“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这只是装饰性的。也许,他心中明白:老百姓对大清朝廷的存亡也并不太挂心,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计,除此而外,自觉不自觉地“卫道”——卫孔孟之道,卫惯常认可的鬼神之道,这也是人们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要求。而曾国藩传檄所号召的,一是要所谓“血性男子”、“报道君子”、“仗义仁人”之辈出力、出智、出钱,投入对付“粤匪”的战线中来,这是正面的动员和激励;再就是要被“胁”而陷“贼”者投降“归诚”,这显然是策反,以分化和削弱敌方阵线。由此反映出曾国藩软硬兼施、奇正并用的策略。
在这道檄文的最后,曾国藩是这样行文的:
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义”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曾国藩先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预言“贼”方必败的结局,他不但承认汉、唐、元、明之末所谓“群盗如毛”并且“莫能消平”的历史事实,而且认可那是由于“主昏政乱”所致。就此而言,曾国藩具有知史之明。诚然,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在每个王朝的末年,由于政治昏暗,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严重,民不聊生,被迫揭竿造反,爆发大规模的起义,成为惯常的事情,甚至成为导致改朝换代的直接契机,这不啻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像曾国藩所提到的汉、唐、元、明之末的情形,便很典型。其实,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虽然时值近代,但它基本上还是一场旧式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清王朝的“主昏政乱”,其斗争的目标,就是要以太平天国取代清王朝的统治。就此而言,与前代的农民起义并无质的不同。但曾国藩无论如何是不能在这里承认当下“主昏政乱”的,而是要来几句歌功颂德,认定皇朝“列圣深厚之仁”。这与其说是他的肺腑之言,倒不如说是特定语言场合下的套语更为合适。最后他也并不刻意强调自己率军出征就是为保卫大清王朝,而只是强调“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极力渲染道德色彩,归根到底,极力突出的还是“卫道”。
《讨粤匪檄》绝不是一道普通的出师文告,而是曾国藩精心炮制出来的一篇宣传品,它具有很强的政治策略性,有的放矢而又有着广泛的涉及面,欺骗性和煽动性都不可小觑。只有在曾国藩这样的湘军统帅手下,才可能出品这样的东西。这对于曾国藩本人,对于建旗出征伊始的湘军,都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亮相。
§§第四章颠连楚、赣间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