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一节 “全孝”与“抒忠”之间

第一节 “全孝”与“抒忠”之间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重大的胜利。此乃其军兴以来攻克的清方第一座省城,并且又是这么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战略地位之处。本来此时太平军力量已空前壮大,又获此大胜,对敌方不但在军事上是莫大的震慑,在政治上也是沉重的打击。这岂能不牵动曾国藩的痛感神经?而同是在十二月十五日夜,作为曾氏挚友(后来还结为亲家)的郭嵩焘,也亲自登门前来计议和劝驾。

郭嵩焘为本省湘阴人氏,他与曾国藩(连同刘蓉)为岳麓读书时同窗,彼此间非常投契,遂结莫逆。曾国藩中进士那科,是他们结伴一同赴京应考。郭嵩焘落榜后又数次往返应试,不在京之时他俩书信联系亦时常不断,在京逗留期间更是得到曾国藩的多方帮助和关照,有时就干脆在曾家伙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郭嵩焘也终于获中进士,并选庶吉士。在翰林院深造期间他丁忧回籍,到这时期限已满,鉴于形势,他暂未返京,就是要在湖南地方上帮助操办御守事宜。这不,见曾国藩迟迟不应出山,似乎最能了解其真实心思、与其人又算得上“铁哥们儿”的他,便径直投门做说客来了。

郭嵩焘也许用不着千言万语、苦口婆心地敦劝,在当时的局势下,曾国藩的出山已成无可推脱之事,只不过有一个这样的“说客”给砌道台阶更显自然和方便些罢了。当然,郭氏的话要显得声声破的、句句到位:你老兄不是“本有澄清天下之志”吗?“今不乘时而出,拘守古礼,何益于君父?且墨绖从戎,古之制也”。听了郭老弟的这般劝导,曾老兄心里一定窃笑,这样的大道理我还能不懂吗?不过是要借你的嘴在这当儿说出来罢了。惯常,哪一个墨绖任事的官员,即使心里边一百个乐意,也是要借守制尽孝来忸怩一番的。曾国藩就能完全免俗吗?可以想见,即使面对郭嵩焘这样的挚友,他也可能要再推辞一番,郭嵩焘自然也会做曾麟书的工作,让身受君令的曾国藩再衔父命,这样忠孝自然就可兼而顾之了。

曾麟书是不但不会阻挠而且必然要督促儿子出山的。他对“粤西逆匪”同样是仇恨得咬牙切齿,时刻关注其动向,巴不得赶快剿灭。前不久自己就曾参与办本县团练,甚至想募勇遣援“有警”之处。本年的四月末,他写给“藩男”的信中就这样说:

粤西逆匪,其气益炽……(北来)事甚危急,人心摇动,竟有无可如何之势。予意欲招募乡勇,志切同仇,一闻永州有警,即命有才干绅士带赴衡州救援。而本县团练处处要紧,虽与众绅士认真办理,若带精壮赴衡州,又恐邻邑有土匪乘风滋扰,大约以保守近处为上策。所恃者官民一体,有勇知方。团练之举,众皆乐从。五户连结,内无匪类,外匪自然不难珍灭。然此为一县之计,而通计南省,上报皇恩,则以援救衡州为妙。

看,他一个在乡士绅,布衣而已,数月前就如此这般,大有不但为本邑而且为“南省”、为皇朝担忧、筹计的心志,而在事态更变本加厉的此时,他会甘愿让本已为皇朝高官的儿子在家守孝吗?当然不会。有友劝再衔父命的曾国藩,出山任事也就会显得情顺而自然了。“忠孝不能两全”吗?可“抒忠即为全孝”呵!这成了当下曾国藩最为需要的“理则”和“礼则”。

于是,曾国藩把拟好待发的那一辞谢疏稿毁掉,急匆匆地于当月(十二月)十七日就动身前往省城,二十一日抵达,第二天便上奏陈情,表态说“贼势猖獗如此,于大局关系匪轻,念我皇上宵旰南顾,不知若何焦灼。臣虽不才,亦宜勉竭愚忠,稍分君父之忧”。同时又专附一片,声称“以墨绖而保桑梓则可,若遂因此而夺情出仕,或因此而仰邀恩叙则万不可”,“一俟贼氛稍息,团防之事办有头绪,即当专折陈情,回籍守制”。冠冕堂皇,既“忠”又“孝”,周到得可以。其私衷究竟如何呢?这或许更要由他以后的言行中来解读和印证。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