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一节 学事的转向与进境

第一节 学事的转向与进境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曾氏大为欣赏,这恐怕也是他们结为学术“莫逆”的基础。曾国藩最为称道刘氏的,就是他“用汉学家之能,综核于伦常日用之地,以求一得当于朱子”,因为这符合曾氏本人以宋学为本、汉学为用的意旨。

无论如何,曾国藩的学术观是越来越趋于开豁的,知情者有这样的评说:“公(指曾国藩)居京师,从太常寺卿唐公鉴讲受义理学,疾门户家言,汉宋不相通晓,亦宗尚考据,治古文辞……务为通儒之学。由是精研百氏,体用赅备,名称重于京师。”后世学人也有评其“论学之平正通达,宽宏博实,有清二百余年,固亦少见其匹”者。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如此向更深层次追索,是有一种重要基因在这中间发挥着作用,即其学须“务本”、学为“经世”的理念。

前面述及的曾国藩求教唐鉴的问答中间,曾氏表现出对“经济之学”的特殊的兴趣。这对曾氏来说并非偶尔的灵感触发,而是有其一定认识基础的。当时所谓“经济”,仍是“经国济世”、“经世济民”的古义;“经济之学”,也就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曾国藩看来,为学能够“经世”,能够切近身心,才算“务本”,且看他的这样一番论说:

近世学者,不以身心切近为务,恒视一时之风尚以为程而趋之,不数年风尚稍变,又弃其所业,以趋于新。如汉学、宋学、词章、经济,以及一技一艺之流,皆各有门户,更迭为盛衰,论其原皆圣道所存,苟一念希天下之誉,校没世之名,则适以自丧其守,而为害于世。

可见,最终是以学事是否有合于“圣道”、有裨于世用为评价标尺的。曾国藩以之律己,也以之诫人,不但对友辈时有此等劝勉,对自己的弟辈儿辈更常以之为切嘱。他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间写给诸弟信中的这样一段话,即颇为典型: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好个“牧猪奴”之讥!不读死书,做“牧猪奴”,这应该说是曾国藩学事“大聪明”境界的肯綮所在,也是他学术观能够不断开豁并愈重经世致用的发展“支点”。至迟到他京官生涯的后期阶段,他已经明确把“经济之学”,作为与“义理”、“词章”、“考据”三学并列而不可缺少的独立一门,形成一个更系统完备的学术体系。这从他《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初八至初十日页的天头文字中,即可寻得这方面的绝好例证。他这样写道: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阙一不可。予于四者,略涉津涯,天资鲁钝,万不能造其奥窔矣。惟取其尤其要者,而日日从事,庶以渐磨之久,而渐有所开。

接着,具体叙述他于这“四学”所“从事”的书册:义理之学中为“四子”书和《近思录》;经济之学为《会典》和《皇朝经世文编》;考据之学为《易经》、《诗经》、《史记》和《汉书》;而词章之学拟纂集《曾氏读古文钞》和《曾氏读诗钞》,虽说这“尚未纂集成帙,然胸中已有成竹矣”。可以说,起码在这时,他既有了明确的“学纲”,又有了所依托的具体典籍;既能体现其规划中的学术路径,也是一种颇为圆融恢廓学术观的形成,这影响到他一生的学事。后来其子曾纪泽,对乃父一生的学事特点有这样的概括:“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列为四科,尼山所许。道出一源,末流多歧,汉儒宋学,矛盾相持。公(按:指乃父)汇其通,辩其精粗,各有专长,不主门户。”

而在其京官后期之际,曾国藩对所注重的经世之学,有这样的具体选择和究索立意:“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盐法,曰冠礼,曰昏(婚)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皆以本朝为主,而历溯前代之沿革本末。”为研究使用上的方便,他专门特制两个书箱,上面置有十八个抽屉,“凡将经世之务宜讲求者分为各屉,以便抄存各件纳于屉内,备缓急之用”。其“经世致用”的追求和用心,岂不可谓彰明较著吗?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