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历史长河,滚滚滔滔,吐故纳新,承前启后。
于今我们回溯一百几十年前的史迹,岂不已有隔世沧桑之感?那个时候,中国还处于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极力挣扎甚至梦幻“中兴”之际,“时势”造就出的一班所谓“中兴名臣”,在那段历史上也确实演绎了非同寻常的社会和人生“大戏”,既反过来影响“时势”,同时也塑造个人。本书传主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为这样一个人物作传,在审视其本身的同时,也能连带地看其所属群体,察览世态,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业已逝去多年的传主而言,当然只能通过史料中介去认知他。关于其人的史料遗存可谓数量丰富,质亦较高,于此有着良好的成传条件。并且,因为其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和人生特点,不管对他的认识曾有的反差和现存的分歧有多大,他总会成为世人所经常关注的对象,少有真正淡出视野的时候,甚至时或成为“热点”。就关乎其人的论著而言,“古”往今来,可谓夥矣!除时人所作,我们可视为“史料”而外,即使今人之作亦复不少。平时尽量搜罗阅览,从中受益。之所以不揣浅陋,还敢再添其一传,是鉴于传主实在是个复杂多面的人物,所留历史信息资源丰富,审视和解读的空间广阔而回旋余地颇大。虽说作“全传”决不能略其“大面”(这是一般都能注意到的)而专挖偏角,但觉得不管是从总体立意还是具体操作上,还都是有“新”可求的,故有此一试。
曾国藩由一个传统士子,历经多年寒窗,得以登科人仕,又终成举足轻重的大员,军务、政事自然成为他履历中的要项;然而,读书向学又是其终身不泯的倾心挚爱,即使在戎马倥偬、政事繁复之际也难舍难弃,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他身处官场政坛,牵连于复杂的人际,终不能不顺应“官道”,取法权变;但他一直又注重修身养性,以“进德”刻刻自励,成为当年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他为朝之重臣、邦之梁柱,身属君国,志存“公忠”;而对身家之事也常萦心头,既有的放矢地力持齐家之道,又殚精竭虑于自身和家人的安危祸福,如此等等。在那个年代,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也许可谓官僚士大夫们的“通箴”,但真正像曾国藩这样,在相关各事上都留下系统言说和践行实迹的“全才”并不多有。或可以说,他是那个“畸形”王朝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政事、军事、人事、德事(修身)、学事、家事等方面,都有值得关注的表现。而这些事项,又可综合归纳入“社会”和“人文”所属的两大门类。窃以为,无论忽略哪一个门类和事项,都难得见其人全貌。
进而想来,上述举及的诸多方面,岂不是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并存的复杂的矛盾体吗?其实,在曾国藩身上,“矛盾”现象是非常凸显的。这除在上列事项中可以体现外,再譬如说,他既是传统的卫道士,又是洋务新政的先导之一;他既残酷无情地镇压起义民众,又绝非纯然欺饰地鼓吹“爱民”之道;他既看重人为奋斗的作用,又摆脱不了天命、迷信的困惑……面对这一切一切,无疑需要我们正视矛盾,辩证分析,如实而又合理地揭示其人的这种复杂情状。就此而言,由表及里地体悟其人的精神韵致也非常关键。这一点,似乎可以从“画论”中获得灵感,而其“形”“神”关系之论,应该是最值得揣摩的奥旨深含之点。古今这方面的言说可谓多矣,不必烦琐地引证原文了吧,从其要旨上体悟,似可概言:形神相依,不能截然分割,但两者又相对独立,有层次上的低、高和把握上的易、难之别,应求取以形写神,由形传神,形神兼备,神超乎形,以神摄形。作画如此,那么,借鉴到写人物传记当中,“形”、“神”当为何指?似可谓,“形”者,乃“静态的表象”;“神”者,则为“内在的韵致”。本传当中,为了做到由“形”人“神”,复活传主“内在的韵致”,故而特别注意“心态史”方面的探察,以及关键细节上的发掘,还有基于史实和逻辑规则的合理推演。
人物研究自然包含价值取向,所谓“评价”,或可视为研究中的要素之一,然而,又绝非唯一,似更不应作为最紧要的指归。不妨从一个例子引申来说:当年梁任公交代他写《李鸿章传》的立意,说传主“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这显然是鉴于李鸿章其人的历史地位,要把为他所写之传,作为知其人与察其世双向贯通的一个“中介”。故梁氏言其所作李传,“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而书成之后,又有《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的别名。想来,尽管曾国藩与李鸿章在世时间上的先后、长短不同,具体履历有异,但他们同属梁任公所谓中国近世史上的“第一流紧要人物”,当无问题。因为他们有这等历史重要性,不了解其人,就难知晓其世;同样,不了解其世,也难真正认识其人。既然如此,我们岂不该把为之作传,既作为察其世相的一条引线,又将与之连带的世相作为凸显其人真貌的必需背景?若是如此,那么,给其人戴顶什么“帽子”,作个怎样的“鉴定”,也就是不必刻意追求的事情了。窃以为,简单地胶着于“评价”,自会障碍研究的深入,甚或陷入迷误的泥沼,那种“贴标签”、“跳两极”、“压跷跷板”之类的滑稽游戏,起码与此种迷误不无关系。本书的写作中对此保持应有的警惕,将着力点放在具体地揭示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和相关社会情状上,总体上尽量淡化“评价”,寓“评”于“述”。当然,也决不排斥和回避结合历史情节的具体“评论”,将“论”与“述”的有机结合和融通作为基本手法之一,即使稍带一点“评传”的味道亦未尝不妥,只是力戒空泛玄虚的、生硬武断的、尤其是非学术语境的“政治鉴定”式“评价”而已。
本书定位于学术性的历史人物传记。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基于扎实的史料基础,注意对材料的审査辨析和合理解读,对传主作不仅“形似”更要“神似”的展示——这是本传写作的最基本立意。同时,也不忽略表现形式上的用心。就结构布局而言,鉴于时序是事物最为基本和自然的发展线索亦逻辑线索,故此传以接续的“时段”来设计“章”序,而每章所含的若干“节”(未出现“节”的字样,以数字一、二、三……表示),其内容可谓分属不同的“事类”,大多“节”所述事体,基本上就在所属“章”的时段之内,但也有些“节”的涉事内容需要前溯后延,有所穿插、跳跃,以求集中,不宜拘泥。这样,即在主线上依从了时序,又可避免“流水账”式的散乱杂陈。文字上,则有追求典雅而又活泼灵动的努力,相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语诚有至理。其实,曾国藩之辈堪称文字高手,故本书中特别注意精选引录原文,这当不失为原汁原味“原生态”地展示相关情境的必要手段。
以上算是关于拙著写作立意的一番交代。当然,笔者深知,立意的追求并不等于实现,作如此交代的目的之一,便是为给尊敬的读者审査赐教提供参照。
自信并非蛇足的“务虚”话语就此打住,接下来就让我们“人实”地具体观摩传主在那个特定舞台上的“表演”,同时也不忘追踪他隐深之处的心路。
§§第一章终于登龙门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