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 第二章 如何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第二章 如何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作者:白媛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NO。1最常听到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生活中,父母经常喜欢给孩子讲过去的事情,教育孩子忆苦思甜,其实一句简单的选择句比长篇大论更有效,何必“多费口舌”呢?

林林今年14岁,星期日要去和朋友一起过生日,所以星期六逛了一天街,买参加生日聚会的新衣服。琦瑞刚回到家就看到女儿林林在试穿新买的衣服,她上身穿着一件发旧的体恤,领口和袖口好像被撕破了,而那条牛仔裤更是令人惨不忍睹,低腰、裤身紧的像包粽子,裤管还多了一把穗。女儿走路时,穗便在后面晃。琦瑞心想:“天那,她居然花钱买这样的衣服!”

琦瑞马上飞奔过去阻止林林,然后给林林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小时候虽然家里穷,也穿过带补丁的衣服,但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现在家里也没亏着你,你想买衣服就给你买,可是你说说你,怎么买回来捡破烂穿的衣服……”

林林:“我就是要买这种衣服,别的衣服都不好看。”林林好像根本没听见妈妈说的话。

妈妈:“为什么这样的衣服好看?”

林林:“现在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这叫流行,你懂不懂啊。”

妈妈:“这是什么道理?有新衣服不穿,却要穿像抹布的衣服。”

在激烈的争吵后,林林还是坚持穿“新”衣服出去参加生日聚会,琦瑞盯着她一身的打扮,然后叹口气说:“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行。”

然而,当琦瑞接女儿回家时发现,其她女孩的穿着比林林更“惊世骇俗”。琦瑞回想起女儿早上出门时,自己对女儿说“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行。”,女儿肯定和朋友们谈起整日唠叨的古板老妈是怎样限制她穿衣服的了。所以回家的路上,琦瑞向女儿表示:“也许我对你的衣服反应过度了,从现在起,去和朋友出去玩时,爱穿什么随你,我可以不过问。”

林林:“真的吗?太好了!您真的不反对我这样穿吗?”

妈妈:“不过你跟我一起逛街或者拜访长辈时,你得穿些正规点的衣服。”

……

妈妈:“这样做你只需要让步百分之一,我却得退百分之九十九,你说谁比较划算?”

林林听后眼睛一亮:“那好,妈妈,我们一言为定。”

从此以后,女儿每天快快乐乐出门,主动装扮得很得体,琦瑞对女儿的衣服也不再唠叨。

琦瑞的两种做法让孩子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当琦瑞幽默地提出让女儿自己选择场合穿衣服时,女儿心里可能得出的推论是:我应该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这样才有个性。

人们多少有些喜欢重复自己的观点,夸张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观和生活的规矩,以达到强调自我个性的目的。所以有时候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孩子身上,这时候孩子就会反抗、不听话。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习回应孩子的直接的方法,而不是重复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对……”、“你让我失望透了”。这样,小事情也得不到解决。下面看看选择句战胜夸张、重复句的例子。

小西的妈妈正在打印明天开会需要的文件,7岁的小西跑过来,眼泪汪汪地控诉他的哥哥:“哥哥从来不让我吃他的蛋糕,却老来抢我的蛋糕。”

要是以前,小西的妈妈会冲着晓东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天天欺负妹妹!跟你说过那么多次要爱护妹妹,你怎么记不住呢?如果你再有一次,我就不给你零花钱了。”

但是这次,她只是看着晓东说:“晓东,你自己选择,你可以像以前一样听我教训你,或者自己处理你和妹妹的争吵。”晓东大笑起来,回答说:“好的,妈妈,我不会再欺负妹妹了。”

同情的、简短的回答同样可以压倒性战胜夸张、重复。

14岁的小娇:“妈妈,你知不知道大学是有意思的学校?”

妈妈:“哦?”

小娇:“是的,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参加社团。”

妈妈:“所以你很渴望上大学?”

小娇:“当然了!”

小娇的妈妈如果在过去,她会先跟她的女儿讲道理,告诉她没有理解真正的大学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不能光顾玩,不然影响学习会找不到好工作。接下来小娇会和妈妈进行长时间的争论,最后两个人的心情都会很糟糕。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承认了女儿的愿望。

NO。2语言虐待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徒劳无功的话: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给我闭嘴。”

“看你这么不争气,我一头撞死算了!”

“你考那点分数,还有脸回家。”

亲子教育:

“我很生气,因为……”

“我希望……”

“如果用……它就能恢复原样。”

“好吧,如果你觉得这很难,那么就……”

下面就是很好的例子。周末,13岁的乔乔在看电视,他的妈妈在洗衣服。

妈妈:“乔乔,帮妈妈把洗好的衣服挂起来。”

乔乔:“不,我正在看电视。”

妈妈:“快点帮我晾衣服,你吃我的,用我的,让你做这么点事情你都不愿意,你想想有什么资格对我说这话。”

这时乔乔的感受:

“大家都不喜欢我,是没办法才让我住在家里的。”

“我在妈妈眼里什么也不是。”

“真想快点长大,离开这个家。”

“我没有资格要求任何事情。”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有支配财产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受到威胁或者限制时,父母有可能就会想到最重要的是维护住自己的权利,这个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自己教育孩子改正的责任。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妈妈可以说:“乔乔,你能帮我找一些合适的晾衣架吗?”

或者说:“我不希望你周末没有参与家庭劳动,至少这也是家庭活动的一种。”

或者让孩子选择:“要么帮我晾衣服,要么帮我找晾衣绳。”

或者直接把衣服交到孩子手上。

这时乔乔可能会为他没有干活产生歉意和赎罪心理。在没有呵斥、长篇大论的情况下,他甚至可能会在心里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我应该干些家务活。

利用机会教育孩子,而不是批评孩子。利用孩子的小失误,教孩子学到很宝贵的经验。孩子通常从父母的表情中分辨什么事情能让人生气、什么事情能让人悲伤、什么事情让人高兴。这样的分辨过程决定了孩子的生活态度。有些父母对掉了一根雪糕的反应就像心被伤透了一样,对裤子摔破了个洞的反应就像切断了手指似的。对于一些小事,父母应该这样跟孩子指出来:“虽然裤子破了,不是好事情,但是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只是个失误。”悲观的性格决定悲剧的一生,乐观的性格决定乐观的一生,就是这样的道理。

打破了水杯不需要发脾气,相反,在这个时候,把批评转化为教育不是更好吗?

7岁的小楠把姑姑送给她的项链弄丢了,她因为没有保管好姑姑的礼物感到很内疚,她的爸爸对她平静而坚定地说:“在我们家,快乐比项链更重要。你的项链可以换一条新的,可是你在家中是无法替代的。你那么喜欢那条项链吗?我希望你能找到更适合的项链。”

对于父母来说,当我们听到孩子用幽默来消除失望和愤怒时,能想象到我们有多高兴吗?

周末,爸爸带着小越去公园放风筝,这一天有很多人出去放风筝,公园里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一起过周末的父母和孩子。小越刚从爸爸手里接过风筝,一阵风吹过来,把小越和其他小朋友的风筝缠在一起了。把所有的结都打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越的父亲渐渐地有点不耐烦了,最后,风筝线终于解开了,可是就在爸爸第二次放飞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得无影无踪。小越的爸爸大发脾气,喊道:“我刚解开绳子,全白费了!”小越走过来拥抱住父亲,说:“爸爸,我打赌,你现在一定希望自己是超人就好了。”

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怨恨和误解。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埋怨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

妈妈出门前,9岁的小超跟妈妈保证和小朋友玩到4点,然后将自己的玩具收起来,但是他忘了。妈妈快回来时他才想起来,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当妈妈回到家时看到满地的玩具。

妈妈:“儿子,玩具。”

小超:“我可以马上就收起来,妈妈。”

妈妈:“好的,谢谢你。”

小超的妈妈并没有批评小超,而是用简单的语句提醒小超,也没有进行人身攻击,这样不仅让小超能够完成他的活,而不会对妈妈生气。想象一下,如果小超的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能把你的东西放好呢?我一个人要收拾这里所有的东西。你这孩子从来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我已经对每天收拾你的玩具烦透了。”试图用批评、教育让小超收拾玩具,小超会有什么反应呢?

当规劝孩子没有效果时,妈妈会烦恼到底可不可以用恐吓制止孩子的行为。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NO。3批评、威胁和恐吓一点用处都没有批评和威胁都极具破坏性,前者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后者是鼓励让孩子验证你的话。“你总是这么粗心”、“你总是顶嘴”,就好像孩子永远都要粗心和顶嘴一样;如果你说“你再不听话,回家打你”,那么孩子就会继续不听话,看你是否回家打他。在指导孩子时,父母不要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只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针对孩子发表任何观点或者过早地跳出来下结论,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边听边用“嗯!”“我知道这很伤你的感情。”这样表示理解的话,来鼓励他们把事情叙述完。

听完了孩子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越来越应该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通过深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然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他会逐渐把你当成一个可靠又对他有帮助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会更愿意和你交流。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人交流。

假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桶打翻了。

是这样?

妈妈:“你总是这么不小心,我说过你多少回了,不要边看书边走路,快点把水擦干净,我好不容易才擦干净的。”

孩子会假装没有听见,回自己房间甩上门。

还是这样?

妈妈:“我看到水洒了一地,我们重新擦吧,还要拿一块抹布。”她站起来,把抹布和水桶递给孩子。

孩子低声说:“谢谢你,妈妈。”最后自己擦完地板。

说教和指责只会让孩子心里更难过,在孩子的感情被说教和指责否定时,那么他就会用行动表达他(她)的不满。久而久之,会在孩子身边形成“父母权威”包围圈,然而在缺乏“父母权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有些孩子会变得很不听话,让父母感到头疼。

豆豆今年6岁了,喜欢在超市玩游戏,每次妈妈叫他回家的时候,他都装作没听见,可是没过多久,他又跑过来向妈妈要糖和玩具。如果妈妈不能满足他,他就会爆出最难堪的坏脾气来,因为他知道妈妈当着别人的面只会“威胁”他,并不会真的怎么样。

有一次妈妈带着豆豆去超市购物,走到儿童自行车区时,豆豆一定要骑样车,但是骑了一圈又一圈后,豆豆丝毫没有回家的意思。妈妈跟豆豆说:“豆豆,你都玩了七回了,和妈妈一起回家吧,不然买的冰淇淋都该化了。”

没有想到的是,豆豆好像根本没有听到,继续骑车子横冲直闯,这时妈妈忍无可忍,说到:“豆豆,快点下来,把车子放回去,不然回家有你瞧的。”

可是豆豆依然自顾自地玩,因为妈妈怕在超市丢面子,只好等豆豆自己玩够了。

过了一会儿豆豆跑来找妈妈,“妈妈给我买那辆自行车”。妈妈说:“哪里还有钱给你买自行车啊?钱都给你买玩具了,你先回家玩玩具吧,等你上学再给你买自行车。”

豆豆这时竟然坐在地上又哭又叫:“你不给我买自行车,我就不走了,我就要自行车。”

这个时候如果换个方法结果会怎样?

“豆豆,你能帮我拿小袋子东西吗?”

“我不喜欢你在超市乱骑车和耍脾气,这样会影响别人工作和购物。”

“这里不能大声喧哗,你要么起来跟我一起走,要么坐上购物车安静地和我购物。”

“我看你决定要坐在购物车上和我继续购物了。”

这种情况下父母让孩子参与别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主动选择。如果这种方法行不通,那么我们需要的是采取行动。

NO。4提示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我们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小新5岁,吃饭时不停地把青椒扔到饭桌上,小新的妈妈多次警告依然无效。最后他的妈妈说:“如果你再把青椒扔在桌子上,我会让爸爸教训你的。”1分钟之后,小新将青椒扔在地上。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威胁以及孩子的不端行为不少见,后果几乎一样。

12岁的小宇骑过自行车后,总是把自行车停在走廊中间。他的妈妈说:“不要把自行车停在走廊中间,把车子停在存车库。”小宇最终还是把自行车停在了走廊中间,他的妈妈把自行车拿走,对小宇说:“走廊是大家公用的‘人行横道’。”

小宇的妈妈觉得她做了自己必须做的,同时又能够支持她对可接受行为的标准,她的儿子在自己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

妈妈暗示的选择很明显:要么把自行车停在存车库,要么没得骑。在这起事件中,他的妈妈避免了通常父母们会犯的错误,她没有走那条很显然会失败的路:“小宇,把自行车停到存车库去!你这样会妨碍别人行走的,你不知道吗?你不是已经交了存车费了吗?如果你再这么做,你听着,你再做一次,你就再也见不到这辆车了!”除非孩子很温顺,否则,对于这样的警告,他的回答是重复被禁止的事情。接下来的场景就无需再描述了,任何一个父母都能很容易想象得到。

你知道,孩子容易纪律松散。“如果你不把自行车停到存车库,等你爸爸回来会教训你的。”这样的话听起来好像合情合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恐吓就等于试探,而试探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不听家长的话。如果孩子从经验中得知父母说话总是当真的,那么,当父母用坚决的口气告诉他必须走人行道的时候,他就会更加认真地对待。反过来,如果你觉得非得采取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不可,比如必须把孩子心爱的自行车拿走几天,那么,你最好还是提前给他一个提示。只对孩子进行威胁而又从来不去兑现或者无法兑现,这种做法是很愚蠢的。它很快就会毁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用类似“野兽来了”或者“警察来了”的话来吓唬孩子都是完全错误的。

NO。5如何帮助孩子不撒谎有时候孩子想要保持父母眼中好孩子的形象而撒谎,或者为了让父母高兴而撒谎,这时候我们不要问一些会让孩子撒谎的问题。更不应该像警察审讯犯人一样要求孩子坦白,不在事情之初就将事情渲染夸大。同时,尽量对孩子用直白的话。不要轻易下断言,说孩子品德不好。如果孩子说了谎,你也要认真纠正孩子的第一次。

当我们拿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单时,我们不应该问孩子:“你的英语考试考了90分吗……你确定……那,别再撒谎了!我们已经拿到你的成绩单了,我们知道你只考了60分。”

我们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成绩单上写着你的英语成绩是60分。我们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你。”

有时孩子是为了逃脱惩罚而撒谎。这时我们应将精力集中到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责备上。

当我们发现孩子将花瓶打碎时,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责备:“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嘱咐你多少次,让你小心花瓶,你还是打碎了。”

我们应该说:“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花瓶已经碎了。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孩子跟我们说了实话,不要喋喋不休地责备他。表扬孩子和我们说真话,然后努力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或者给他一个适当的惩罚。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只要说了真话就可以减轻惩罚。我们都会犯错误,承认错误很困难,但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我们开车撞坏了别人车上的尾灯,我们不会因为承认错误就能“逃脱责任”,但是,如果我们被逮到“肇事潜逃”的话,我们就会有大麻烦了。因此不要说:“如果你说了真话,你就没事了。”而是说:“如果你撒了谎,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麻烦。”

星期三下午1点钟,小莫的班主任给妈妈打来电话说:小莫和另外一个孩子在上自然课时打起架来。10岁的小莫5点回到家里,就被妈妈叫住了。

妈妈:“你今天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

小莫:“还好,今天自然课老师问的问题我都回答上来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