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李世民传 > 第二十七章 国昌盛皇宫练射术 皇太子施暴险被废

第二十七章 国昌盛皇宫练射术 皇太子施暴险被废

作者:刘文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转眼间又是一个春秋,一年来风调雨顺,粮食获得空前的丰收,尤其是那些去年曾遭受蝗灾而且曾经得到过救济的人更是十分积极地将丰产的粮食上交给国家以作库存之用,也为日后抵御突厥人的进攻早做准备。

这一天,李世民与群臣在殿上商议政事,魏征率先对李世民说道:“皇上,今年相比去年,农业生产及其他各行各业都有兴势。但据微臣历来所见而言,凡有繁盛之世便会有轻薄浮华之风盛行,如今虽有盛世之迹象,但国力并不是太强盛,如一遇外敌入侵,恐怕还难以为继,所以微臣以为陛下仍应大力畅行朴实之风,严禁浮夸,这样才能逐步使国力强盛,才能使国朝在与异族的对抗之中处于不败之地并最终成就伟业。”李世民听后连连点头,而后也意味深长地说道:“记得去年蝗灾肆虐之时,朕曾经命令各地官员呈报库存粮食之数,结果许多官员为夸大其实绩以取得升官的机会,都拼命虚报库存余粮的数量,差一点儿因此而误了国事。朕也才相信果真是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如果不是朕下去走了一圈,朕也绝对不会相信有些官员会信口雌黄,胆大妄为,所以诸位爱卿以后一定要力行朴实之政风,切忌浮夸,否则朕绝对不会轻饶敢于顶风冒进之人。”

众人听后都连连点头称是,既然有这样一位善于听从臣下的正确意见而且又锐意进取、决心开创出一番事业的圣明之君,谁还会虚在其位而浪费光阴呢?李世民眼见众人都点头,心中也颇为高兴,便又环视了一下文武百官,却恰恰与尉迟敬德的目光相对一只见尉迟敬德出班而立,朗声奏道:“陛下,微臣衔奉皇命督导兵士于宫殿前练习射术以防备突厥贼虏的进攻,至今已小有所成,陛下但有闲时,可移驾过去与兵士们切磋一二。”

李世民本来就是马上出身,登基为帝之后还不忘定期抽出一点时间来练习一下射术和骑术,如今一听说可以到宫殿外与兵士们切磋射术,他的精神头顿时就来了;连忙对阶下众人说道:“好了,诸位爱卿,今天就商议到这里,大家如果再有什么建议可以向朕递交奏折,现在朕要去殿前练箭了,众位爱卿也可随朕一同去看看那些兵士们的训练成果。”

众人本来还有不少建议需要由李世民斟酌评定,但见他对殿前比射之事如此兴致勃勃,谁也不敢扫了他的雅兴,都点头表示同意。君臣众人哄笑一阵,正要起身,忽然听见有人高声喝道:“皇上,微臣认为此事不妥!”

大家都感到很吃惊,展目观瞧,说话的人却是长孙无忌,李世民也感到很意外,忙问他道:“爱卿为何认为此事不妥?”

“皇上,年前皇上巡行天下之时就曾让尉迟将军加紧训练兵士以防御突厥的入侵,微臣认为此举还是很有必要的,防患于未然才能使我们把握先机,但于殿前让兵士练习射术就大为不妥了。按照国法规定,带着兵器走到皇帝所在地的人就应该被立即处死,这也是为皇帝安危着想,为社稷前途着想,而现在陛下非但允许他们在宫殿中任意携带利刃,而且还要与他们切磋射术,要是万一有心怀险恶之徒意欲对陛下有不轨之举,那可就太凶险了。微臣认为陛下应以社稷黎民为重,立即停止这种做法。”

李世民听后非但没有表示同意,反而对长孙无忌说道:“爱卿此言差矣,只有那些与臣民悖心离德的人才会时时刻刻都防备别人的袭击。当年秦始皇贪得无厌,横征暴敛,而且对待其他六国之民的手段也极为残忍,这才引得太子丹募请壮士荆轲行刺,但秦始皇又偏偏心胸狭隘,根本不允许殿内殿外的侍卫们持兵刃,这才使得自己差一点丧命于荆轲的利刃之下。若不是荆轲一心一意要活捉他,让他与太子丹订立盟约,恐怕也就不会有秦国了。但朕却与他不同,朕认为四海如一家,全国的人都是我的子民,而朕对他们也是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从不猜疑他们,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对兵士们妄加猜疑呢?如果总是有人想取朕的性命,那也就说明朕这个皇上当得并不怎么成功!”

“不,皇上,微臣只是觉得……”

“好了,朕知道你是为朕好,不过没事的,你快随朕一同去练习射术吧,否则有敌军来攻,你们连戈矛弓箭都不会使。”

长孙无忌还要再说,李世民摆摆手,表明了自己的决心,长孙无忌只好无言地退入文班之列。可是,就在他刚刚退入文班后,又有一人从文臣行列中跨步走了出来。李世民定睛一看,却是马周,便开口问道:“爱卿,莫非你也要让朕解除卫士手中的武器不成?”

“皇上,如果您让微臣尽言心中所想的话,是。微臣认为练习射术的地方是在校军场而非皇宫之内,万一有不肖之徒欲对皇上不利就很难设防,而且微臣还有其他的事情禀奏。”

“噢,还有什么事情你尽管说吧!”

“陛下,您自登基以来一直潜心于国事,从而使国朝度过了去年的危机,国力也日渐强盛,但微臣却不明白,有些人并无多少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但您照样对他们委以重任。比如韦槃提、斛斯正二人绝无他才,只是善于养马驯马,纵使其技能高出其他人,确有可取之处,也只应该多多赏赐他们财物玉帛以富其家室,怎能够让他身居士位,授勋赐爵呢?而且还让他们在国宴时鸣玉曳履,与诸位谦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座而食,微臣窃耻之。”

原来这韦槃提和斛斯正都是异族人但最善于养马,经尉迟敬德的推荐入朝,短时间内便为唐国的边军驯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优良战马。李世民非常认可二人的才能,不但赐以高官厚禄,而且遇有盛典之筵,还要邀他们同桌而食,而马周说的也就是这件事情。他认为韦、斛二人都是粗俗之徒,登不得大雅之堂。

李世民静静地听完他的谏言,忽然开口问他道:“爱卿,既然你这样说,那么你认为辅弼贤臣的标准是什么?”

“启禀皇上,微臣认为贤臣应有佐世之功,应该能为主上分忧解难,为国力的强盛,为治世的安定而献力献策,忠贞不渝。”

“好,既然你这么说,朕也就不用再多费唇舌了。由你之言可知区分臣下之贤与不肖的标准是其为国家有否贡献,而非雅俗,而朕的用人标准也是但有可用之材,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韦槃提、斛斯正二位爱卿虽无他能而且也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但却独独善于养马驯马之道,而这恰恰是我们对付突厥等善于骑射民族袭扰的最不可或缺的东西,若论俗雅,爱卿可莫要忘了你自己是怎么得到朕的赏识的。”

马周一听李世民这话,脸不禁一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原来马周虽然饱读诗书,通晓世事,但却家境贫寒,后来经人推荐于常何幕下做事,算是大材小用。后来,马周偶然之间为苦于才疏学浅的常何写了一道总结政事的奏折,结果为李世民看中,以为他文思缜密,能够直陈政事之得失,而且能总结政事的失误,总结其弥补之法,于是李世民便决定将其提拔上来。当时有许多大臣表示反对,认为马周出身低微,不能位居名士流,但李世民还是力排众议将其提拔上来委以重任。现在李世民重提旧事意在表现自己用人的坚决,而马周也无话可说。其实,这也难怪,他只是一介书生,其经略治世之能也大多数是从史家之记载中学习领悟来的,再参以王朝兴衰及时代更替而得中肯睿智之言,至于行军打仗,他只是耳闻却从未亲眼见过,又怎么轻易便知养马高手的作用呢?

李世民见他不再说话,便又笑着劝他道:“马爱卿,当年匈奴为患之时,汉之班超曾愤而投笔从戎,终于成就一番伟业。如今突厥人心怀鬼胎,始终觊觎我大唐疆土,朕虽然不会令你提刀上阵,和敌人血肉相搏,但你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之书,而应该成为一名文武兼具的全才,否则突厥哪一天真的打了过来,我们都只顾自保,谁来保全你的安危啊?”

阶下众臣听了李世民的话都哄堂大笑,而马周也红着脸点了点头,随后李世民便率领群臣去殿前观看兵士的射箭。

偌大的一个广场之上,阳光朗照,已是颇为炎热。几名落在后边的大臣一边皱着眉,一边眼瞅着似火的骄阳唉声叹气。尤其是萧瑀和陈叔达,更是在最后不停地抱怨着,抱怨着天气,抱怨着自己不得李世民的信赖。

虽然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在抱怨着天气,但广场之上的兵士们都正对远处的箭靶一丝不苟地练习着。李世民凝神细望,发现有的兵士所射出的箭矢命中率还不算太差,好的大概能达到十之七八,但差的却甚至连箭靶都找不上。

见此情景,李世民也来了兴致,马上摘掉头上的帽子和身上的长衣递给身边的宦官,大踏步奔向正在广场上练箭的那几百名兵士。

那些兵士正在唐成的带领下练习箭术,一见李世民来了,连忙率那些卫士行礼,李世民笑着让他们都一一起身,随后他伸手从一名卫士的手中拿过一张弓,伸臂拉了几下,随后对那卫士说道:“你这张弓的弓弦弹力不足,弓的木心也不正,用来练习射箭还勉强能够派上用场,如果上阵杀敌可就不行了,赶紧让唐成给你换一张弓吧!”

那卫士伸手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弓,嘴张了半天,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唐成颠颠地从一边跑过来,将自己的弓递到李世民的面前说道:“皇上,要不然您用我的弓吧!”

李世民依言接过唐成的弓,沉甸甸的,非常合手,拉拉弓弦,紧绷的弓弦也强劲有力。李世民点点头,又伸手接过唐成递过的三支雕翎箭,弓拉满月,接连将三支箭射了出去。随着箭弦嗡嗡不绝的余响,破空而出的三支箭都像长了眼睛似的直中靶心,而且其势未绝,尾部的白羽犹自虚空颤动不已。雷鸣一般的掌声和叫好声顿时从卫士群中迸发出来,而远处手搭凉棚观看的群臣也不由得啧啧赞叹不已。

李世民目视三支箭射中靶心之后,心中也颇为高兴,看来自己的射术丝毫也没有退步。随后,他转过身来,将手中的弓递到唐成的手上,对着那些卫士们朗声说道:“练习射箭可能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也是一门学问。一张弓用熟了之后你可能会很好地射中目标,但若换一张弓,你就有可能因为一时不习惯而找不准目标。所以练习射箭绝不能停留在手熟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学会熟悉各种弓的不同特性,这样才能使你手中的弓箭成为最犀利的武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现在你们负责皇宫的守卫,我可以做你们的老师,教你们射箭,如果敌人真的前来进攻,那么我就做你们的统帅,保卫国家的安全,这样才算是一个男子汉的作为。”

李世民的话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引入振奋,站在他面前的二百余名热血男儿听后都神采飞扬,双拳紧握,仿佛已经做好了应付敌人的进攻似的。或者,起码的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勇气和胆量。李世民见状心中也是欣慰不已,正在这时,忽然听见卫士的最后边有人大声地叫喊道:“皇上,请您指点指点我的射术!”

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之中,一名身材高大的卫士手拿弓箭,大踏步地跑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仔细一瞧,只见此人不但身材长得高大,手中所拿的弓也大得出奇,而且弓柄也黝黑发亮,看不出是什么木质。李世民将那卫士手中的弓接在手里,凭空拉了几下,顿时脱口赞道:“好弓,好弓!”“皇上要是喜欢这张弓,小的便把这张弓送给您了。”那卫士满脸堆笑地说道。

“这个倒不用,朕还有几张好弓。这张弓你就先用着吧,到时你要用这张弓多多为国效力啊!”

“是,皇上。小的一定为国家尽忠职守,奋勇杀敌,小的现在先练习着射上几箭,请皇上多多指点。”

说着,那卫士伸手从背后的箭筒中抽出一支箭,而后张弓搭箭,冲着远处的箭靶小心翼翼地瞄着准头。不知为什么,那唐成却颇为紧张地紧紧守在李世民的身边,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双臂屈张、引弓而立的兵士。

李世民眼见那卫兵虽然臂力甚强,能够拉弓如满月,但持弓之姿却有些歪斜,因而箭也不端正,瞄向箭靶的眼光也有一点偏斜,就想上前给他纠正,却被靠在他身边的唐成有意无意地拉了一下。正在这时,那卫士忽然向二人这个方向转了过来,并没有放开紧绷的弓弦。唐成不觉脸色一变,正想呵斥他,蓦然之间,那卫士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诡谲阴险的冷笑,随着那冷笑的骤起,那卫兵的声音也变得阴冷阴冷的:“皇上,不知小的瞄得准不准?”

随着他的那让人听了颇觉不舒服的话音,他手一松,弓弦松弛,一声闷响之后便是那尖锐凄厉的破空之声,那支利箭径直飞了出来。但是,那支箭并没有飞向远处的箭靶,而是不偏不倚地飞向了李世民的胸前要害!一切都在这电光火石之间,虽然远处的尉迟敬德等人看到了眼前所发生的事情,但他们根本就无能为力,因为他们距离李世民太远了,而那名意欲行凶的卫兵却又距离李世民实在太近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在惊诧和愤怒及无奈之中看着那支箭飞向李世民,甚至连惊呼一声的时间都没有。魏征等人甚至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希望奇迹的降临来挽救李世民的性命……

只听一声惨叫,李世民和唐成二人同时仆倒在地上。那卫士还要从腰间抽箭,早有几名靠近的卫兵冲上去,齐心协力将其按倒在地并捆绑起来。而那些文武大臣则一个个从惊愕与慌乱之中清醒过来,连忙向仆倒在地的李世民跑去。

然而,更令人吃惊的事情在这时候发生了:只见李世民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伏在唐成的身边大声地呼唤着。众人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二人,随即便释然——原来刚才那名兵士所射出的利箭并没有射中李世民,而是射在了唐成身上。就在刚才的电光火石之间,就在那利箭离弦的一刹那,机警的唐成预测到了暗中潜伏的危机,猛地一下把李世民推倒在地上,而他自己则正好被飞过的利箭射中,而且所中的也是他的要害部位。

李世民半跪在地上,以手支起唐成的头部,无可奈何地看着殷红的鲜血汩汩地从他的胸口流出来却又无能为力。李世民一边大声地呼唤着唐成的名字,一边让人赶紧去请太医。一阵忙乱之中,晕厥过去的唐成呻吟一声,悠悠醒转过来,有气无力地对李世民说道:“皇上,不用去请太医了,微臣习武出身,知道自己的伤势怎么样,以后微臣恐怕不能再为皇上鞍前马后地尽忠了。微臣出身贫寒,地位卑微,若不是皇上您体恤下情,微臣焉能身居皇宫之中而恰享荣华。微臣对皇上的提拔之恩常常感激涕零,日后不能再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了,请皇上恕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微臣还要求陛下一件事。微臣死后便只剩玉茹孤零零的一个人,而且她现在又怀着微臣的骨血,请皇上念在微臣一年多来的劳碌分上,对玉茹多加照拂,微臣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忘记皇上的恩情的。”

李世民听后强忍着一直在眼中打转的眼泪,连连点头,唐成眼见李世民点头同意,这才满意地露出了自己苍白的微笑,却又随即胸膛起伏,剧烈地咳嗽起来。尉迟敬德在一边小心地问他道:“唐成,那名意欲行刺皇上的卫兵究竟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会对皇上有不良企图?”

唐成的目光艰难地转向尉迟敬德,喘了半天气才颇为费力地说道:“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但他今天的举动却实在太过反常。因为我与这群卫兵相处一年多,这个人始终是沉默寡言,所以我连他的名字都记不住,但他今天的话却出奇的多,所以我就对他多加注意了一点,没想到果然出事了。不过好在我拼了性命救下了皇上,否则我就是死了也无法洗脱罪责的。”

说完,唐成满意地笑了笑,但脸色却越来越难看,呼吸也愈加急促起来。李世民一边轻轻地摇动着他一边大声喊道:“唐成,你要坚持住,太医一会儿就到!”

“皇上,不用了。”唐成的头倚在李世民的膝盖上,仿佛大彻大悟了一般轻松地笑了笑,又接着说道,“皇上,微臣是没有希望了,微臣希望陛下能够以天下苍生为念,多多替他们着想,尤其是遇有灾荒之年,更要注意抚恤灾民并防止人祸为患,否则人心难安,天下也难有安定之日,至于刚才那名欲对皇上痛下毒手的卫兵一定要追查清楚,但也不应殃及无辜。他的那张弓,微臣看来也确实不错,陛下您就收为己用得了,将来对付突厥人也许能派上用场,同时也算是向微臣的在天之灵行以告慰,微臣死亦无憾……”

说着说着,李世民忽然觉得胳膊一颤,再低头一看,发觉唐成已经头颅下垂,气绝身亡了,但他的脸上却依然挂着满意的微笑。李世民看着僵卧在自己怀中的唐成,感觉着他身体的温度一点一点地冷去,不禁一阵悲从中来,感慨万千。虽然自己和唐成相处只有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但他却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直爽、热情而又充满活力的小伙子,而且决定一有合适的机会便教他一些治军作战的策略,以使他能够在对付外族侵略的战斗中立功受奖。但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这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死了,永远地去了。他十分伤心地将唐成的尸体缓缓地放在地上,嘱咐房玄龄将其厚葬并妥善安置已有身孕的刘玉茹,随后又命令尉迟敬德好好审问一下那名行刺的卫兵,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为唐成报仇。二人都答应下来,房玄龄却问李世民道:“皇上,那弓怎么办?”

李世民看了看那张依旧躺在地上的弓,毫不犹豫地摆摆手说道:“唐成也是个喜欢舞枪弄棒的人,这张弓很好,就给他作陪葬品吧,要不然他在九泉之下也会寂寞的。”

说完,李世民便头也不回地向后宫走去,只抛下群臣处理后事。他不想停留,因为他伤心,伤心唐成的英年早逝,伤心美好生命的如此短暂,深深地痛恨命运的不公平。而且,由于一支箭,使他想起了过去,想起了那个温柔美丽、娇小可爱的陆晴儿,想起了她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想起了他与自己度过的短暂而美好的日日夜夜。这种回想更令他心碎不已,为什么与自己极其相合的人都要命殒于这可恶的利箭之下呢?他一边痛苦地回忆着,一边快步如飞,快速地走着,后边的几名宦官一路小跑,才勉强跟上他的步伐。

转眼之间,他已经进入了后宫之中,不时有美丽的宫女和嫔妃在与他相对时向他微笑着躬身施礼,然而他却恍如未见一般,仍然大踏步向前走。

忽然,他听到一间屋中传来一,阵尖厉刺耳的女子恐惧痛苦的惊叫声。这惊叫声在此时的寂静中听起来是那么的让人心烦意乱。李世民猛地皱了皱眉,然而他看了看偶尔经过那间屋子的侍女,发现她们却没有显出他意想中的吃惊,反而只是如避瘟神般的赶紧躲开了,仿佛对此司空见惯却又怀着极度的恐惧似的。

一腔怒火且颇为惊诧的他走近那间屋子,因为离得近,所以声音听起来就更近了。此时,他不但听见了那一声接一声的女人的哀叫声,更听见了一阵阵的鞭笞声,是谁胆敢在后宫之中如此的恣意胡为,被打的女人不知道又是谁?更让人可气可恼的是哀叫声中还不时地夹杂着阵阵得意的笑声。

李世民实在无法忍耐下去了,他大踏步来到门前,轻轻推了推,门是从里面插上的。他抬起脚,猛地踢向了门,门应声而开,而里面的声音也戛然而止。当李世民看清楚屋中的景象的时候,他一下子便呆了:屋里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一名宫女,全身的衣服脱了个精光,只穿着勉强能遮羞的贴身亵衣,正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而站在他身边的却是一名手拿皮鞭的男人,而这男人正是当今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对于李世民的突然而至显然也没有料到,当李世民破门而入且一脸怒气地站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正咬牙切齿的高高举起了皮鞭,然而就在这时,他呆住了。

“你想干什么?”李世民既惊且怒地大声喝间道。

“这个贱婢,我让她给我端杯茶,她却端来了一大杯热水,把我的嘴都烫起泡了!”李承乾不敢目:视李世民,看着地上的宫女恨恨地说道。

“皇上,不是这样的,太子让奴婢去端水给他喝,奴婢端来之后,太子却又让奴婢脱光……脱光了衣服在他面前跳舞。奴婢不答应,太子就拿鞭子鞭打奴婢。”跪在地上的那名宫女哭哭啼啼地哽咽道。她那赤裸着的光滑洁白的后背上,一道道渗着血迹的鞭痕让人触目惊心。

“住嘴,我跟父皇说话,哪有你插嘴的份儿!”李承乾怒气冲冲地向那名宫女吼叫着。

“你给我住嘴!”

李世民也向李承乾大声地吼叫着。随后,他让两名宦官将那名跪在地上快昏死过去、楚楚可怜的宫女扶起来,给她把衣服穿好,扶下去找太医给她疗伤。而后,李世民愤怒地直视着李承乾,李承乾一见父皇真的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