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相较于中国军队,日本军队并无明显优势。
可素养呢?
9月15日午夜,日军发动对平壤的总攻。
清军奋力拒敌,迭挫敌锋。大同江南阵地马玉昆、大同江北阵地卫汝贵部亦阻止了日军的进犯。守卫牡丹台、玄武门的奉军将领左宝贵在玄武门亲自点炮射击日军,不幸中弹阵亡。
牡丹台、玄武门失守,平壤全城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
局势虽危,但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又是那个谎报战功的叶志超,在平壤城头挂起了白旗,并率先弃城逃走。清军因此大乱,丢弃大量辎重装备溃逃,在撤退途中又迭遭日军伏击,伤亡惨重。
次日,李鸿章在平壤失守和政敌攻讦的双重压力之下,令北洋水师主力出海寻敌决战。
北洋水师出动战舰10艘,即铁甲巡洋舰“定远”、“镇远”、“来远”、“经远”,巡洋舰“致远”、“靖远”、“济远”、“超勇”、“扬威”、“广甲”,“定远”为旗舰,总吨位3.1万吨,平均航速15.5节,计有大小火炮214门。
日本联合舰队亦闻风而动,大举出击。
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斗序列为:第一游击队为前导,由“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4舰组成,“吉野”为旗舰,由海军少将坪井航三指挥;本队继后,由“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比睿”、“扶桑”等6舰组成,“松岛”为旗舰,由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亭海军中将指挥;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乘代用巡洋舰“西京丸”观战,炮舰“赤城”担任护卫。共计战舰12艘,总吨位4万吨,平均航速16.4节,大小火炮279门。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大东沟附近海面相遇,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海上大决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的大海战。
这一仗打得是天昏地暗,惨烈无比。
开战伊始,北洋水师主帅丁汝昌见敌舰呈鱼贯纵队冲来,遂令舰队成犄角雁行阵接敌,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扬威”、“超勇”两艘弱舰位于最外侧。
这是一个陆战战场上众军护卫主帅的阵形,在帆船海战史上称为“冲击战术”,其特点是各舰始终舰首对敌,被弹面小,在以舰首冲击为主的木帆船海战中,曾有过不俗的战绩。但在以火炮为主的时代,这种阵形的最大缺点,就是各舰射击舷角全被局限,无法充分发扬火力。
结果被伊东佑亭抓住破绽。
伊东佑亭令第一游击队首先集中力量鱼贯进攻最外侧的“扬威”、“超勇”。“扬威”、“超勇”虽顽强战斗,终不敌日舰炽盛的火力,相继中弹起火。
日本联合舰队本队随即与北洋舰队主力激烈交火,转瞬间,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桥被命中,正在指挥的丁汝昌被摔成重伤。
北洋舰队指挥当即中断。
虽被重创并失去指挥,但“定远”舰官兵仍然死战不退。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曾在其海军题材小说《不如归》中这样描绘被重创后仍然坚持战斗的“定远”舰:
猛火起于前部,浓烟蔽于炮台,使用之炮不过后尾之六英寸炮一门……
看来受伤很重。
但却终日战斗。“定远”火虽未灭,仍不动;“镇远”亦不绥协助。其势比两铁山,力支日本诸舰,无退却意。顾日本之炮,如伊斯兰之轻刃,不入十字军之重铠……
据悉,在整个战斗中,“定远”被创千余处,仍辗转自如。
伊东佑亭乘机将第一游击队置于北洋舰队正面,全力攻击两翼弱舰;本队则置于北洋舰队侧背,以为策应,使北洋诸舰陷于首尾难顾的境地。“超勇”在遭受日舰第一游击队的重创后,又被日舰队本队攻击,终致沉没。全舰官兵大部分遇难,管带黄建勋落水拒救,没于大海之中。
但日舰也受损不轻,“比睿”、“赤城”、“西京丸”均因受重创,相继退出战列。
激战中,北洋水师“致远”号巡洋舰在重创“比睿”和“赤诚”后弹药耗尽,而日舰正全力进攻已遭重创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定远”官兵不得不全力灭火救舰,攻势顿弱。
危急之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决心以舰体撞击敌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
逐命“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以舰首冲击‘吉野’”。
视死如归的邓世昌挺立指挥台,激励官兵: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史载:“致远”舰“鼓轮怒驶,且沿途鸣炮,不绝于耳,直冲日队而来。”
“吉野”一看这是来拼命的,一面紧急规避,一面猛烈发炮射击,相邻日舰亦频频向“致远”发射鱼雷,致使“致远”舰在冲击途中不幸被鱼雷命中沉没,邓世昌偕全舰250名官兵除1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而“济远”舰也在慌乱中误将已中弹起火搁浅沙滩的“扬威”撞沉,“扬威”管带林履中义不独生,蹈海自尽。
此后,“经远”舰单舰独斗“吉野”等四舰,不幸被日舰命中舰桥,管带林永升等指挥官相继中弹牺牲。全舰剩余官兵坚守岗位,继续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火沉没。
至此,北洋舰队4舰不存,“济远”、“广甲”退出战列,“定远”、“靖远”、“来远”、“镇远”虽均有不同程度创损,尚能勉强迎敌;而日舰只重损了“比睿”、“赤诚”、“西京丸”等3艘,还有9艘能战。
日本联合舰队占了上风。
北洋舰队各受创舰只仍奋力作战,“靖远”管带修竣战舰后迅即接替指挥,集合其他各舰重归战列,继续顽强攻击日舰。
最后一轮激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弹药库被“镇远”舰首350毫米巨炮命中,起火爆炸,完全丧失战斗力。伊东佑亭战至此时也有力不从心之感,遂将联合舰队本队指挥关系转至“桥立”,挂出不管旗,转舵撤离。
历时5个小时的海上大决战结束了。
是役,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伤亡5舰管带以下1200余人;日舰5艘受重创,伤亡官兵600余人。
双方损失惨重,从战损比来看,日本海军是胜了一筹。
但日本被重创战舰在近期很难修复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限内,与被击沉效果无异。所以从一定时限内的作战效益上看,相距对手,北洋水师失分也不算太多。
可中堂大人的胆已经破了!
数日后的9月21日,平壤战败的满清陆军大败奔逃回国。
朝鲜境内的陆上作战亦告结束。
日军挟陆海两路胜利之势,占领了朝鲜全境。
战火随即燃进了中国。
9月27日,日本陆军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东北。
从此,陆上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境内进行。
大东沟海战后,李鸿章更是严令北洋水师不准出海,并将此前陆攻海守的战略,蜕变为陆海并守的彻底消极防御,终使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于次年2月17日被日本陆海军聚歼于威海卫和刘公岛。
在随后的4个月里,日军长驱直入,陷旅顺,克威海,唾手而得刘公岛,威胁京畿,迫使满清政府请求罢战议和。
19世纪末叶的最后一次陆海大战,最终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画上了句号。
战败求和,有城下之盟,无上之议。1895年3月,李鸿章奉谕赴广岛与日本议和。已无相当国力和军力作后盾的李鸿章,能谈出个什么好来呢?1995年4月17日,万般无奈的李鸿章被迫与日相伊藤博文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中国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乏之独立自主”;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分8次交清;
刚达成协议,文质彬彬的伊藤博文彬彬有礼地对李鸿章说:
“一月内办完台湾交割手续,足矣!”
李鸿章哀求:“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尚未下咽,饥甚!”
这就叫“弱国无外交”。
日本,生气勃勃咄咄逼人地把一段历史抢到了手。
国运强盛由兹始!
李鸿章从此则被人骂作汉奸、卖国贼。
事隔百年,笔者愿意在这里为李鸿章讲句公道话。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还是满清王朝的一统天下,李鸿章不签这个字,换了张鸿章、王鸿章,这个条约也得签!谁让你是战败国呢?谁让你没有相应的国家力量来抗拒强加给你的耻辱呢?至于“民气可用”这句话,至于芸芸众生中所蕴藏的移山倒海的伟大力量,满清政府是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种力量一旦迸发出来,在与强邻争抢历史的同时,也会把所有阻碍这种争抢的重重羁绊打得粉碎。
一直做着强国梦的李鸿章,也曾经为中国的崛起而呕心沥血、奔走筹措。在恶劣的封建官场政治环境中,锲而不舍小心翼翼地推行着富国强兵的政治改良主张。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他也曾拍案而起,据理抗争。在马关谈判遭刺客击伤后,他还“心虽忧而气不绥,力疾筹商一切,虽重伤卧床,仍坚持口授机宜”。
在折冲樽俎的谈判桌上,他也曾对日本人直言相告:
“贵国在战局上占据主动,什么条件都提得出来,这不奇怪。但物有极限,若一意孤行,未必对贵国有利,风物长宜放眼量。”
联系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事实,不能不说李鸿章的眼光还是有不失敏锐之处。
可在封建专制腐败不堪的满清皇朝的统治之下,他又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呢?他甚至连他的恩师曾国藩让大清王朝回光返照40年的道行也没有了。
甲午之败以后,大清王朝仅仅苟延残喘了16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之败乃是历史之必然选择。今天不败,明天也要败;今天不亡,明天也要亡。
割地赔款,那算是最便宜的历史惩罚。
李鸿章私下曾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必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不无道理。
1905年9月5日,日本挟战胜沙皇俄国之势,逼迫沙俄承认其在朝鲜的特殊权益。
同年11月18日,日本与朝鲜签订《乙巳保护协约》,成立统治朝鲜的专门机构——统监府,伊藤博文为第一任总监。对这一明目张胆的侵略吞并行动,除一些悲愤奔走的朝鲜爱国志士外,列强世界完全听之任之,没有任何抗议行动。
1910年8月,日本再次迫使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最终灭亡了朝鲜。
至此,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应该说明的是,满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邀,进入朝鲜镇压人民起义,也是一种干涉别国内政的不义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中国,为这次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国人民从此更深地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30年后,再一次受到日本军队的蹂躏,饱经磨难的黄土地上,更是哀鸿遍野,疮痍满目。
日本,却由此跻身于列强之林,在随后的百年历史中,演出了一幕幕血腥和金币的悲喜剧。
这就是历史在以朝鲜半岛为背景的战争舞台上,对中日两大民族所进行的一次冷峻无情的选择。满清王朝被这次选择所遗弃,无疑使我们整个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至今还背负着它。
签署完《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曾有一番出人意料的冷静之言:
“这次战争,也有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式海陆军组织取得了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决不亚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战争,中国人从长期的睡眠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进中国奋发图强,帮助其将来的,可说是得益非常巨大。”
李鸿章的这句话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
但是——只有当一个民族站起来了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直面她屈辱的历史!
斗转星移。
相隔将近一个甲子的1949年,在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这年的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一位名叫毛泽东的湖南人,代表这个新生的国家,用他厚重的乡音向世人宣布: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
一个多星期后的10月1日,又是这位湖南人,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声中,亲手按动电钮,将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万众欢腾的天安门广场。
一支肩荷“万国”牌武器的队伍走过广场,接受检阅。
中国人,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节日。
而这个古老土地上的新生国家,却在他刚满周岁之际,又一次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选择。
这也是一次放在战争舞台上进行的历史选择。
无独有偶,它的背景仍然是朝鲜半岛。
巧合的是,这个新生国家之所以作为一场国际战争的真正主角,在这一舞台上登台亮相,仍然缘于仁川之得失,仍然缘于朝鲜这个东方邻国的一场国内战争。而对手,却是更为凶悍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利坚合众国为首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
其时,这个刚从血与火的搏杀中诞生的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之际,而她却不畏面临的重重危机和艰难险阻,派出了自己的百万优秀儿女,昂首挺胸地登上了这个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精彩活剧,用勇敢和智慧、鲜血和生命,把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洗雪荡涤一尽,让世界在震惊之余,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土重新打量,刮目相看——自鸦片战争以来,这个一直都被人们视作一盘散沙的民族,还是第一次以一个真正团结统一的完整国家形象参加一场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国际局部战争。
这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世界战争舞台最为出色的一次表演——他们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拒外来威胁于国门之外,遏侵略凶焰于初临之时,从而让全世界的亿万炎黄子孙,为此而喜泪酣畅,扬眉吐气。
历史,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这就是历时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笔者生于那个年代之后,虽无幸于其时慷慨从戎效命沙场为国尽忠,却也曾头顶红星,领缀红旗,跻身于直线方块的队列与军营,执教于令行禁止的课堂与操场。从而有幸聆听参加过那场战争的老战士、老将军慷慨论道、从容谈兵,亦每每生出辛稼轩“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那般壮气豪情。而笔者每每对照着地图研读战史,也每每能透过那些刻板、枯燥和规范的文字,看见吞咽着食不果腹的雪水拌炒面、提着手榴弹打着赤脚也敢撵着坦克跑的那一代士兵,看见身经千战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那一代将军。遐思想往之间,常常热血沸腾难以自抑,激情贯注情不由己,莫不如同亲历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与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奋勇拼搏的众多前辈声气相投、情感交融。为他们的每一次得手而拍案击节,为他们的每一次失利而扼腕叹息,为他们的每一次凯旋而欣喜放歌,为他们的每一次牺牲而潸然涕泪。
凛然浩荡之气,升腾于胸。
面对着那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从高瞻远瞩的毛泽东、立马横刀的彭德怀,到舍身成仁的杨根思、烈火焚身的邱少云;从钢浇铁铸的三所里、雪酷冰寒的长津湖,到血肉横飞的天德山、弹掘炮耕的上甘岭;从首战两水洞的旋风部队,到奇袭白虎团的侦察英雄;从击落戴维斯的张积慧,到生擒爱德华的韩德彩;甚至于后来卷入林彪集团的“打佩刀式能手”鲁珉……
都如同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从眼前一一掠过。
即或仅仅是因为有了他们,笔者也为自己曾经行进在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引导的队伍中而欣慰、而骄傲、而自豪。
笔者立下一大宏愿,要将这场伟大战争的雄壮史诗和威武画卷,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出来,昭诸于世,让我们的同龄人和我们的后辈,从中汲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精神力量。
在从战火中走向世界的共和国55周岁华诞之际,笔者谨将本书献给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负伤和失踪的39万中华儿女!献给曾经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场战争的每一位将军和士兵!献给以空前的团结和爱国热情支援了这场战争的父老乡亲!献给以非凡的胆略、雄伟的气魄和高超的艺术指导了这场战争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本书也谨献给鸦片战争以来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历次战争包括中日甲午之役中牺牲的中国官兵,他们以他们的悲壮牺牲,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由于他们的儿女子孙们前仆后继地英勇奋斗,中华民族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本书还谨献给那些曾经、正在或准备手执武器为捍卫祖国独立、自由、富强及和平生活而战斗的人们。
新一代的中华儿女,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但不仅仅是用血肉!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