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1941年12月15日,一个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日子。中央陆军大学学员徐小冬是在熄灯以后突然被人叫起来的。
当时的情景同寝室的同学过了很久还能清楚地记起:黑暗中突然进来了两个人,一个从声音听出来是班上的主任教官,与此同时屋外还站着几个黑影。徐小冬被带出去后,主任教官便很快将他的东西收拾起来。不一会儿,外面就响起了汽车的引擎声。以致于徐小冬神秘消失以后,同学们一致猜测他们的班长一定是在外面犯了啥大案要案,被军法处给秘密处置了。对于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高才生落到如此可悲的下场,同学们除了感到惊讶便是为他惋惜。
徐小冬当然没有被送上刑场,而是被送到了白市驿军用机场一间警卫森严灯火明亮的大屋子里。
他进去后首先看到一张长桌的顶头处坐着一名神情严肃的中校军官,紧接着目光落到了长桌上摆着的装备上,那是几支手枪、几套军官制服,几副军用野战背囊,还有两部美国电台。
一架运输机很快由停机坪驰上了跑道,机器的轰鸣声让徐小冬听上去震天动地。
就在徐小冬到达后不一会儿,又有4辆吉普车送来了4名年轻人。
“是你,程——”徐小冬望着从吉普车上下来的一张印象十分深刻的面孔,却一时想不起此人的名字。
“啊,我叫程嘉陵,你记不起我了吧。我记得你的,你是徐小曼的哥哥徐小冬,陆大学生。”
“不要说话!”有人制止他们。
中校军官拿起一张名单念起来,被念到名字的人马上到长桌边领军装和装备。
徐小冬领到的是一套与他的军阶相符的上尉军官制服,他留意了一下,其余4人中,穿少尉制服的有3位,只有程嘉陵是少校。
然后,吉普车把他们送到了飞机旁边。
徐小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作为一名既经受过炮火历练,又接受过军校教育的军人的常识提醒他,千万别问。
就在登上飞机舷梯的那一刻,徐小冬终于忍不住向中校提出了一个要求:“长官,我不问你我们到哪里去,也不问你让我们去干什么,但是我明白我们正在做祖国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乐意为我的祖国献出生命。但是,我必须对你说的是,我的父亲已经死了13年,家里只剩下我母亲和妹妹,我希望在这样的时刻,允许我给她们留下一封信。”
中校军官回道:“对不起,这是严重违反保密纪律的行为,我无权同意你的要求。”
徐小冬瞪着他那双鹰隼一样的眼睛固执地坚持道:“长官,你也是一个军人,难道你就没有父母儿女和妻子吗?我决不会泄密的,我只想让我的母亲和妹妹知道,她们的儿子和哥哥,上战场去为父亲——一位已经为国殉难的炮兵指挥官——报仇了。”
军官的声音有些颤抖:“请告诉我地址,飞机一起飞,我会亲自把你刚才说的话,一字不漏地带给你的母亲和妹妹!”
飞机不知在黑暗中飞了多久,高空中的温度比地面低了许多,5名年轻军官全都被冻得瑟瑟发抖,飞机的噪声也很大,人人耳朵被震得发疼。
说话得用手势加以辅助才能让人明白。落地后才知道他们已经到了昆明,机场所在的地方叫巫家坝。紧跟着,吉普车和武装的士兵把他们送到了昆明城里的某一处建筑物中。随后,一位领章上嵌着一颗金星的将军接见了他们。也就是到了这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要被派到什么地方,执行什么任务。
将军说,日本人随时可能向缅甸发起进攻,所以他们此行的任务极为重要,极为光荣,也充满了危险。
目的地——仰光;任务——担任中英两国军队之间的联络;创建并训练缅甸华侨抗日义勇队,协助英军对日作战。
让徐小冬感到既意外又振奋的是,被任命为未来的华侨抗日义勇队队长的是他这个上尉,而不是有着少校军阶的程嘉陵,程嘉陵既是翻译,又是他的副手。
回到招待所,一正一副两位队长同住一室。这时他们之间才有机会相互说说话。
徐小冬匆匆洗漱完毕回到卧室,问已经躺在床上的程嘉陵:“老弟,你父亲不是兵役署署长,你不是驻华英国大使馆武官的翻译吗?像你这种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人,怎么也被挑选来担当这样危险的任务了?”
“没谁挑选我,是我自己主动要求参加的。”
“这么说,事前你就知道我们是去干啥?我可是两眼一抹黑,云山雾罩地就被他们弄到这里来了。”
“去年我就随英国大使馆的丹尼斯武官参加了‘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去过仰光和东南亚好几个国家了。”程嘉陵也盘着腿坐了起来,脸对着脸问徐小冬,“你知道刚才给我们交代任务的将军是谁么?”
“他没自我介绍,我们又不能问,怎么知道?”
“他是军事委员会的侯腾将军,前次到东南亚进行军事考察,我就见过他了。”
徐小冬吃了一惊:“你……参加过国家的军事考察团?”
程嘉陵一摆手:“我哪有那样的资格?我不过是丹尼斯武官的一个随员。告诉你吧,这次代表英国出面和中国军事委员会洽谈派中国军官去仰光工作的就是丹尼斯上校,所以,我就利用近水楼台之便,来了个捷足先登。”
一听这话,徐小冬对程嘉陵原本不佳的印象立即大为改变,呼地盘腿坐起,性急地说:“程嘉陵,我还是第一次出国门哩,你先给我讲讲缅甸的情况怎么样?”
从程嘉陵口中,徐小冬才了解到不少中英两国之间的内幕。
其实,中、英两国早在1940年就开始酝酿结盟。是年9月,日军入侵越南,加紧了对东南亚侵略的步伐,不仅严重威胁中国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的安全,且把矛头直接指向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英国殖民地。
英国为了摆脱困境,一改原来对日妥协政策,于10月间重新开放为了向日本示好而强行封锁已达3个月的滇缅公路,着手与中国建立军事同盟。但英国当局又从自身利益出发,曾多次拒绝中国军队进入缅甸。
听了程嘉陵介绍的这些对他来说绝对算是高层的内幕情况,徐小冬有些担心了:“照这么看来,英国人对我们不是存有疑心么?彼此猜疑,这还怎么合作?”
程嘉陵说:“问题的复杂性还不仅仅于此,对我们来说,恐怕更艰巨的是我们未来的活动除了依靠华侨,是很难得到缅甸老百姓支持的。”
徐小冬大愕:“怎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嘛,英国人占领了缅甸近百年,英国人是统治者,高高在上,缅甸人是被统治者,受尽欺压,缅甸人认为我们是去帮他们痛恨的英国人的忙,自然就不会帮助我们了。”
“照你这么说来,日本人反倒成了缅甸人的解放者了?”
“这你算说对了,日本人正是利用了缅甸人的这种渴望独立解放的心理,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成为了缅甸人心中的解放者。”
说起缅甸的情况,程嘉陵兴致勃勃,没想徐小冬一句话,却彻底打消了他交谈的劲头。
“呃,程嘉陵,我离开重庆的时候,想给家里写封信也被拒绝了,你不是在和我妹妹的同学萧玉讲恋爱吗?你的位置特殊,一定先给萧玉通了气吧?要是萧玉知道你这次去了什么地方,我妹妹肯定也就知道我眼下的情况了。”
没想程嘉陵一下子变了脸色,“啪”地伸手关了灯,闷声闷气地说了一句:“睡吧,我累了。”
黑暗中,已经非常疲倦的徐小冬躺在床上依然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这个有着女人相的程嘉陵知道的东西还真是不少,到了缅甸,必须得虚心地多向他请教才是。
第二天下午,徐小冬一行随侯腾将军乘飞机赴缅。侯腾将军一到仰光,即刻向驻缅英军总司令赫顿中将呈交了中国军事委员会拟定的《缅南会战计划》,提出让中国军队立即进入,协助英国军队保卫缅甸。但是,英国人对这个计划的反应极为冷淡。
当侯腾把蒋介石的判断——日军会在1942年3月10日以前向缅甸发起进攻——转告赫顿后,这位总司令的回答居然是:“这绝不可能,锡唐河1000多米宽,根据我们的情报,日本人没有器材,没有船,又没有橡皮艇,连他们的大炮和坦克也没有来,只有些马匹,补给都没办法,他靠什么向我们大举进攻?”
赫顿将军断定日军不会在近期对缅甸采取行动,是在用英国军队打仗的习惯来对日军的行动进行预判。他现在还不知道日军是一支厉害得常常令对手瞠目结舌的凶悍军队,在常规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往往日军能超乎想象地做到。结果真如蒋介石所料,日军八号就拿下了仰光——因为十号是日本陆军节,这将是日军献给天皇的礼物,留学日本的蒋介石猜得到日军的心理。赫顿不得不佩服蒋介石料事如神。
英国人虽然不愿意让中国军队入缅帮助英军协防缅甸,不过他们对请中国军官创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协助他们作战却非常积极。中国人未到仰光之前,他们便已经将创建华侨武装所需要的一切准备好了,军营、武器、食品、辎重,令徐小冬程嘉陵喜出望外的是不但有5辆汽车,竟然还有两辆装甲车。
英国人催得很紧,并决定几天后他们的赫顿中将便要到军营里视察华侨抗日志愿队。
徐小冬等人进入仰光东郊的歇马克军营后的第二天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作。招募十分顺利,两天工夫便有450名华侨参加进来,但几乎都是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为了不至于在赫顿将军前来视察时露丑,徐小冬程嘉陵和3名中国军官临时抱佛脚,没日没夜地对队员们进行突击训练,内容也就是最基本的队列操练,立正、稍息、向左向右看齐。还学怎样投弹,怎样使用武器。其他的军事技能暂时就顾不上了。
徐小冬和程嘉陵很快便明白了赫顿将军为什么会对组织这样一支华侨武装尤为重视的真正原因。
原来,英国人已经吃够了日本人组织的“缅甸独立义勇军”的苦头。而这一支支便衣武装队,均是由日本的特务组织“南机关”直接领导的。“南机关”的头子叫铃木敬市,官至大佐。在日军进攻缅甸之前的几个月,铃木大佐就率领一帮日本特务先期进入缅甸,调查缅甸的政治与民情,重点则是考察滇缅路与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然后,铃木回到日本,制订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就是如何将蓬勃兴起的缅甸民族独立运动,转化为一个针对英国人的民族武装暴动;让尽量多的缅甸人相信,只有日本军队,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英国人的统治。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日本人首先派了很多特务进入缅甸,考虑到缅甸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尚的地位很高,在民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这些特务便大都以和尚的身份出现。他们频繁的袭扰暗杀爆破活动,给英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英国人也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中国人帮助他们组织起一支类似的武装,与日军便衣队作战。
两天后,赫顿总司令果然带着一大群英国军官来到了军营里,幸亏检阅十分呆板简单,连正步也没要求走,就是举枪向英国军官行注目礼,然后让人进行了一下步枪、机关枪的实弹射击。上场的队员都是事前挑选出来的,打得也还不错。
赫顿总司令看了很满意,对徐小冬、程嘉陵说:“徐队长,程副队长,这些人几天前还是老百姓,现在穿上军装,经你们训练几天已经像支军队的样子了。嗯,不错,你们中国人会创造奇迹。”
徐小冬向他敬了个军礼,大声说道:“尊敬的司令官先生,我们中国人创造能力并不表现在军营里,不久我会让你看到,到了战场上,我们的队员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迹,因为我们中国人上了战场以后心中只有四个字。”
赫顿总司令饶有兴趣地问:“唔,哪四个字?”
“爱国,仇敌,就这四个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仇恨日本,只要牢记着爱国仇敌这四个字,我们的一切智慧和才能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好,徐队长,说得好,那我就拭目以待,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了。”
事实很快证明,这位年轻精干的中国军官绝不是在英国人面前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在日本人攻入缅甸以后,他和程嘉陵指挥这支450人的队伍,采用化装奇袭的手段频频出击,给日本人制造了相当多的麻烦。在1942年1月之中3战3捷。打死日军146人,其中包括日军55师团工兵大队的中队长星光少佐。与此同时,英军却在土瓦、毛淡棉一带屡战屡败。
英国人的这场恶梦是从1942年1月20日凌晨开始的。
日军第55师团主力突然由麦索、塔沃克越过泰缅国境,分两路进击莫塔马海湾上的缅甸重要港口城市毛淡棉,防守此地的英印17师第48旅旅长菲腾上校不断地对日军的进攻实行突袭并逐次设置埋伏,使日军受到一些损失。
但是日军很快形成三面合围之势,迫使赫顿不得不下令该旅放弃毛淡棉,退守拔安。另外下令斯迈思师长率领其余两旅火速前往增援。由于拔安的地形不利于防守,加之日军已从北面强渡萨尔温江,英军的侧背受到威胁,斯迈思只得下决心放弃拔安,固守米邻待援。他一面派两个旅,以米邻为中心沿百林河构筑阵地,一面又派一旅和徐小冬的抗日义勇队在拔安、米邻间机动狙击,设伏袭击日军。英印17师在百林河拒敌两周,又遭到日军第33师团和55师团的迂回包围。见情况危急,斯迈思只得下令全师于22日深夜突围,向锡唐河转进。但是日军第33师团的213联队和第55师团的143联队已抢先迂回到达锡唐河东岸,猛攻桥头堡,同英军第1师守桥的约克郡团激战,切断了英印17师过桥西撤的退路。只有48旅利用装甲车掩护,冒死冲过大桥,才逃到西岸。
日军立即调集坦克大炮,用强大火力完全封锁了英军上桥的通道。退到河边重镇末克贝林的英印17师主力则被日军第33师团和第55师团分割包围,难以脱身。
薄暮时分,日军官兵高呼“天皇万岁”,向已成瓮中之鳖的英军发起猛攻。英军仓皇应战,建制大乱,指挥失灵,一群群失却掌握、惊慌失措的官兵,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守桥的约克郡团眼见英印17师惨遭屠戮,脱险已无可能,又怕日军冲过桥来,只得忍痛炸毁大桥。英印17师万余官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打起白旗投降。
此时,斯迈思师长还掌控着第46旅和徐小冬率领的华侨志愿队,据守着末克贝林火车站南侧靠近河边的堤坝、房屋。一河之隔,就是英军第1师的队伍。他果断下达了英国军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道命令:“凡能逃过河者赏100英镑!”
此命令一下,全旅官兵立即扔下武器,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向锡唐河。英军的装甲车也加入了逃命的大潮。
正驾驶着一辆装甲车的徐小冬一看这下兵败如山倒,再也无力回天了,他伸手掀开头顶上的天门盖,站在装甲车上冲自己的队员们嘶声大叫:“全都给我带上武器,跟着装甲车向日军进攻!”
志愿队员们见他像个怒吼天尊,已经扔掉武器的也赶快捡了起来,马上成散兵队形,持枪伴随装甲车前进。
“我和程长官开着装甲车冲在前面,你们全都跟着我向前冲!”
徐小冬的镇定让队员们也增添了勇气。他们或跟着装甲车往前冲,或趴在装甲车上,一直冲了七八公里。沿途的不少跑不动了的英军已经停住了脚步,打出白旗准备向日本人缴械投降。同样累得半死不活的志愿队员们顿时泄了气,也都学着英军的样儿停了下来。
徐小冬和程嘉陵的装甲车一直开到锡唐河坎上才停了下来。他们跳下装甲一看,四处黑影幢幢,啥也看不真切,而此时的锡唐河中则是人影扑腾,水花四溅,从斯迈思将军到士兵,人人跳进河中,不顾日军机枪的疯狂扫射,各显神通,拼命向西岸游去。幸亏这支部队在中东和印度曾受过很好的游泳训练,3328人生还,但带枪登上西岸者凤毛麟角。由于澳大利亚第63旅和装甲第7旅及时赶到西岸增援,加上大桥已被炸毁,日军没有敢乘势过河追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国联络参谋组徐小冬、程嘉陵5名军官不仅带回了枪支、弹药、野战背囊,而且还将两部电台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英军官兵不禁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但英国大败,仰光危在旦夕,中国联络参谋小组再呆在仰光已经失去了意义。徐小冬程嘉陵5名中国军官马上被侯腾将军召到中国军事委员会驻缅参谋团驻地腊戍。此后,徐小冬和程嘉陵均作为侯腾将军的助手,被留在腊戍工作,徐小冬任作战参谋,程嘉陵则被派到旅部此时设在梅苗的澳大利亚装甲第7旅任联络官。
腊戍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边境小城。它坐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而战争期间的腊戍,不仅已经成了一座庞大的兵营,更是一个巨大的军需物资集中地。从仰光通过铁路运来的所有军需物资都在这里卸货,然后用汽车转运到中国内地。
公路两边,整齐排列的坦克、装甲车、大炮、汽车、油桶一眼望不头,各种军需物资堆积得像黑黝黝的长城,同样是了无尽头。几乎所有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都立起了帐篷,囤满了军人。防空阵地更是一处连着一处,密密麻麻的高射炮、高射机枪指向空中。
徐小冬在缅南率领华侨抗日志愿队作战的这样一段重要而独特的经历,很快便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一个小小的上尉军官,不仅英国的韦维尔总司令点名召见了他,连蒋介石也向他问询相关情况。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戍,筹划缅甸战事。当他听说了徐小冬的事情后,立即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日上午,徐小冬奉召驾车来到皇宫酒店,等候蒋委员长接见。
徐小冬一进候见室便愣住了,杜聿明、甘丽初、张轸几名高级将领也都候在那里,等待委员长的接见。
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将军对从未经历这种场面的徐小冬说:“给你安排的时间是30分钟,我们在委员长的屋子里安了一个蜂鸣器,到时候蜂鸣器一响,就提醒你接见结束了。”
徐小冬有一点紧张,更多的则是兴奋,他走进去以后,站得笔挺地向蒋委员长行了一个军礼。
徐小冬发现过去在相片上给他留下十分威严印象的蒋介石对下层军官非常亲切,表扬他说:“小冬同志,锡唐河大败,你为中国军队争了光,干得不错嘛。坐,坐下慢慢说,先把你们华侨抗日志愿队的情况给我讲讲。”
徐小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开口一讲,让蒋介石居然越听越感兴趣,他不需要对于英国人概括性的结论,最想听的是徐小冬在具体和英国人打交道中的感性认识。他问的问题比徐小冬讲得还要多。他一问,徐小冬就必须详细地回答了。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交谈超过了一个钟头仍然没有结束,蜂鸣器已经间歇地响过了好几次,蒋介石根本就不予理睬。
蒋介石还谦虚地问他:“小冬同志,你在第一线,你认为日本人在掌握着精良装备的英国人面前势如破竹,风卷残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徐小冬早有准备,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认为首先是,日本军人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斗勇气上胜过了英国军人。”
蒋介石点头道:“说,说下去。”
徐小冬条理清晰地说道:“缅甸多有山地森林大江,气候暴热,部队行军作战,必须要穿过没有道路的雨林,或者是热如火炉充满灰尘的平原,涉过那些不可能渡过的大江,还要在树荫下温度达到摄氏40多度的条件下攀越陡峭的丛林山脊。此外,部队还要忍受每年降雨量超过200英寸的瓢泼大雨,除了这些危险,还有很多因为寄生虫、细菌、病毒导致的可怕的热带病。而面对着同样的困难与环境,日本军人却靠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与作风能够适应,至少是能够忍受,英国军人就差得太远了。”
“日军的装备也很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