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这个人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这里的“感觉”指的是“觉得”,是一种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
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人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
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眼睛反映物体的颜色,属于视觉;通过耳朵反映物体发出的声音,属于听觉;通过鼻子闻一闻物体发出的气味,属于嗅觉;通过舌头尝一尝物体的味道,属于味觉;通过皮肤接触感受物体的温度或软硬程度,属于触觉。感觉除了反映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温度等个别属性外,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的内部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位置、四肢的运动,以及饥饿、疲劳等内部活动状态。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各个部分和它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的某一属性时,总是同时知觉到这个事物。因为我们总是要把对事物的各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事物。例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或红花、红衣、红苹果等的红色;对于听到的声音,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声音,而是言语声、流水声、行车声、喇叭声等有意义的声音。而且我们总是把事物的不同特性、事物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的。譬如,幼儿面前有只苹果,他们并非只对苹果的某一属性,如红色、味道、光滑程度……做出反映,而是把苹果的色、形、味等属性综合起来对苹果这一整体做出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感觉和知觉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如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运动的知觉一般属于视知觉;对声音的方向、节奏、韵律的知觉一般属于听知觉。在这些知觉中,还有其他感觉成分参加,如在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视知觉中,有触觉和运动觉的成分参与。
根据人脑所认识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对事物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上的位移及其速度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作用(一)感觉和知觉是认识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在感知的基础之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例如,通过各种感觉我们认识了橘子的颜色、气味、味道,进而知觉到一个完整的橘子及橘子与人类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如何改进橘子品种的想象和思维活动。因此,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材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也是必要环节。
(二)感觉和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正常地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人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生存。例如,有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躺在一张舒适的小床上,头枕泡沫塑料枕头,眼睛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耳听单调的嗡嗡声,手臂和手掌分别用硬纸筒和棉手套套上。这样一来,各种感觉基本上被剥夺了。结果发现,在感觉剥夺期间,被试者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怖起来。四天后,对终止实验的被试者进行心理测验,发现他们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三)感觉和知觉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3~6岁的幼儿主要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的。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幼儿的思维,也常受感知所左右。例如,在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的长短、大小,对液体容量多少的判断等,也往往是根据直接感知的事物形象来判断的。此外,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例如,看到别的幼儿在哭,也会跟着哭起来。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意义。例如,感知的返回传导,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进有目的的行动发展。如碰到尖的东西手会缩回。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的基本规律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人的感觉能力,也叫感受性。它表示感官对刺激物的反映水平。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刺激物的感受性有高低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相同刺激物的感受性的高低也不同。人的感受性会因为许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感觉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感受性的变化上。
(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叫明适应。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这叫暗适应。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例如,去看文艺晚会,刚到晚会现场时会觉得各种音乐声都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一般认为,听觉适应会使听觉感受性暂时降低,而且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在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下,人耳对该频率声音及邻近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会降低,而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不会有影响。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不同的刺激,嗅觉适应的时间不同,有的只需一两分钟,有的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嗅觉的适应也具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味觉、触觉适应的经验。例如,我们把一种物质放进嘴里,很快,物体的味道实际上消失了,这是味觉适应。再如,冬季当人们开始穿上棉衣时,感到特别笨重,但过一段时间感觉就没有那么笨重了,这是触觉适应。
痛觉是很难适应的,例如,身上某处疼痛,持续若干时间后疼痛并不觉得减轻。因此,痛觉对人的生命具有保护性。
感觉适应对于人类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使是难以适应的痛觉,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
根据感受性的适应规律,成人在带领幼儿由亮处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录像室、幻灯室时,或由暗处进入亮处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幼儿的眼睛先能适应,以免幼儿因眼睛看不清而发生意外事故。此外,播放音乐给幼儿听时也不应过响,以免幼儿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有两种:一是同时对比。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蓝天上的红旗,万绿丛中的鲜花特别鲜艳夺目等。二是先后对比(也叫相继对比)。例如,吃了苦药后,再吃糖,会感觉更甜;反之,吃了糖之后再吃苦药,感觉药更苦。
幼儿园老师掌握对比规律,对于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演示的场所利用照明遮光设备,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三)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人的感受性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
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人的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色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小麦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丧失了某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的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儿童,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儿童,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
上述几个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经过专门训练就可以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幼儿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活动、朗读活动能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受性和言语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幼儿的颜色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幼儿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幼儿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因此,幼儿教师要尽可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各种感官的训练,使他们的感觉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二、知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规律主要表现在知觉的特性上,如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方面。
(一)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书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我们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其他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知觉的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在黑板上写的白粉笔字、夜深人静时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手机铃声等。
2.对象的活动性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等。
3.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4.对象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例如,走在人群中的着装统一的幼儿,很容易被知觉到。
在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自觉寻找恰当的知觉对象的能力有限,幼儿教师在讲课、板书、板画、制作挂图、运用教具时,要根据活动的目的帮助全体幼儿形成共同的知觉对象。例如,讲课时重要的内容要加重语气,辅之以表情、手势,使之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板书、板画、绘制挂图时必须在色彩、线条、大小以及位置等方面多加考虑,应当突出对象,而淡化背景,使幼儿对知觉对象能够明确认识,容易掌握。
(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白背景中的白色三角形和黑背景中的黑色三角形,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的,尽管背景图形似乎支离破碎,但构成的却是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机械堆砌,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往往取决于它的关键性的强的部分,非关键性的弱的部分一般被忽视。如一首歌,无论是男高音唱,还是女高音唱,是童声唱,还是老人唱,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同一首歌;一旦改变歌曲的旋律或歌词,就会成为另一首歌。在这里,不同的音色、音调不是决定一首歌的关键性的部分,只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才是决定一首歌的根本因素。人们怎样才能从诸多的属性中识别关键性的部分,从而准确把握知觉对象呢?这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幼儿知识经验有限,为提高他们的知觉效能,教师应指点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关键性的特征上。例如,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是有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幼儿对三角形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看到这张图时,不会只把它看成一些斑点的随意组合,而会努力寻找图中斑斑点点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出合理解释,不断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会给出合理的解释:画的是一条狗。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该首歌曲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该首歌曲的人比熟悉该首歌曲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表情、行为方式、言语、作文、绘画作品等,推断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在较为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言语的指导能唤起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刚看时只觉得是一些黑色的斑点,很难知觉出是什么,但有人告诉你“这是一只行进中的狗”时,言语的指导就会唤起你过去的经验,你会立刻看出图中的狗。再者,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如果遮住左右的12、14,我们会把中间的符号看成是英文字母B;如果遮住上下的A、C,我们会把中间的符号看成是阿拉伯数字13.
为什么对同一个符号有不同的理解呢?那是因为这个符号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人们的理解也就不同。此外,知觉的理解性还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如阳光照射下的白色墙壁与阴影中的角落,其反射出来的亮度差别很大,但人们却把它们感知为亮度相等的白色。这是亮度恒常性。幼儿坐在第一排座位上看老师与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上看老师,老师在他们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不一,但幼儿总是把老师看成具有特定大小的形象,这就是大小恒常性。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方看教室的门,也无论教室的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你总把教室的门看成是长方形的,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使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仍然保持对物体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从而根据事物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
第三节幼儿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一、幼儿感觉的发展人的感觉有多种,在个体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主要介绍幼儿视觉、听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幼儿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1.幼儿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整个幼儿期,幼儿的视敏度由低到高发展着。有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调查,测量幼儿能看出某一圆形图上缺口的平均距离。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10厘米;5~6岁为270厘米;6~7岁则为300厘米。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敏度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在为幼儿准备读物或教具时,教师应当注意幼儿视敏度的发展规律,例如,年龄越小,提供的字、画应该越大;上课时,不要让幼儿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2.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能力。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发展趋势:
幼儿初期,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不能很好地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基本色,区分一些近似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