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安神温胆丸先壮身体后壮胆
最早出处:唐代《千金方》使用历史:1300年主要成分:制半夏、陈皮、竹茹、酸枣仁(炒)、枳实、远志(制)、五味子、人参、熟地黄、茯苓、朱砂、甘草、大枣整体药性:温功能主治: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典型征象:失眠,害怕黑暗,不敢独处安神温胆丸是从孙思邈的“温胆汤”衍变而来的。“温胆汤”最早的方子很简单,只有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孙思邈把它用在“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上,就是用来治疗失眠。
到了宋代,名医陈言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两味同样普通的药,一个是茯苓,一个是大枣,这个包含了生姜、橘皮、大枣在内的小方子,居然给后世的若干胆小者“壮了胆”——它逐渐变成了现在药店就能买到的安神温胆丸。这个成药是在“壮胆”的基础上,又加了安神的分量,很显然,现在人比古人更加心虚胆小了,所以才失眠。
我们常看到胆子特小的人,他们的表现首先是害怕黑暗,夜里不敢独自待着,这种人用心理学的话说,是“心理能量不足”。实际上,这种心理问题是有身体问题做背景的,这种人可能是天生的体质,或者因为生病,不管哪种,总的来说都是阳气虚。
中医最重视的就是阳气,把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里的太阳,具体解释起来,阳气是功能,也是生命力,有阳气才有生命,所以才有“人活一口气”的说法。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也在于“气”的有无,而不是结构上的改变。离世的人可以五脏俱全,但是他们没有功能,没有气了,也就没有生机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国,不是食肉民族,我们的水土饮食都注定了中国人的体质没有欧洲人强悍,所以过去经常会在冬天看到穿短袖、T恤的外国人,站在穿棉袄戴帽子的中国人群里,欧洲人的火力比中国人壮,这是普遍规律。我们的古代中医更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所有的治疗都不离固护阳气。其实,非但中医,中国文化也在方方面面护卫着阳气。
比如中国人喜欢“扎堆儿”,不管远隔千山万水,到了春节也要凑到一块儿为过个“团圆年”。中国北方人要住“四合院”,就算子女分别成家,也要同住在大家庭的屋檐下,讲究的是聚拢人气。分家在过去几乎意味着家庭的解体,很多老年人就因为分家而去世,因为家是集体生命力的凝聚。所以,即便现在每年“春运”都艰难无比,即便提倡“分时度假”、“带薪休假”,但在中国很少见欧洲那样不在公共节假日而独自旅行的“背包客”。因为中国人的过节其实在意的是向阳气浓重的地方聚拢,在意的是在互相帮衬中增加阳气,是一种本能,人多的地方自然生机旺盛,有生命力。
所谓阳气,具体地说是器官脏腑的功能,笼统地说就是人体整体的生命力,功能强健,生命力就旺盛,人也就胆大,敢自己独处,甚至可能喜欢独处,或者虽然不喜欢但至少不怕。很多人说,那是因为这个人见识广的原因,其实见识广的人已经对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完成了历练。身体不好的,阳气不足的,可能在见识中就已经夭折了,能经历过见识而且泰然健在的人,他们的阳气一定是旺的,经受过考验而不衰的。他们的“胆大”,具体到中医上,就包含了“不胆寒”的含义。
在“温胆汤”的方子之后有一句说明:“大病后,虚烦不能眠。”之所以是“大病后”,因为大病往往是折伤阳气的,病后的体质乃至心态都会出现变化,有的人可能就此伤了元气,一蹶不振,原来很壮实的人就此变得虚弱下去,具体到胆,就是胆寒、胆小。
我看过一个病人,有慢性肝病,除了肝硬化的诸多症状之外,长年不敢吃凉的东西,一吃就泻肚,很显然是阳气虚。他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胆小,虽然是四五十岁的男人,但外出始终不敢一个人住单间,一定要拉了同伴陪着。这都说明他是阳气不足的人,胆小也是阳气不足的表现,不是心理问题,其实是身体有病的标志。
因为“胆”在中医里不仅涉及胆量,还影响到消化,不是指分泌胆汁的那个西医里的胆,涉及身心两个领域。中医里“胆”的“职称”是“清净之腑”,所谓清净就意味着不能寒也不能热,胆热会出现口苦咽干之类的不适,得吃龙胆泻肝丸之类的药去清除肝胆湿热。因为中医的“胆”只能保持常温,所以“温胆药”不可能是大热药,不似温肾药,肾气虚寒的时候可以用附子,胆的温药适可而止。
孙思邈是大医,所以他首创的“温胆汤”中,温药也只用到生姜,半夏、竹茹只用到二两,生姜却用到了五两,是其他药的两倍。用生姜是要借它不过于温燥的药性,祛除胆经的寒气,所谓给人“壮胆”其实也就是以提升身体能量和功能为前提。
安神温胆丸是从“温胆汤”变化而来的,除了有温胆的药物之外,还增加了安神的药物,看得出想双管齐下,因为失眠的人往往病史很长,很少是单一病因。
适合用“温胆丸”来治的失眠,除了失眠,一个人夜里不敢睡觉,还可能有心烦,没人的时候害怕,人多了还烦。但总体给人一种软弱的,生命力不那么旺盛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心在害怕,时时缩成一团,心里能感到一阵阵寒气。为此,药里加了人参还有朱砂,一是增加能量,一是帮助安神镇静,同样起的是先壮身体后壮胆的作用。
·服用方法·这个药是大蜜丸,一次一丸,一天两次。
朱砂安神丸专治眼睛含水的失眠人最早出处:宋代《医学发明》使用历史:980年主要成分: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整体药性:凉功能主治:清心养血,镇惊安审。用于胸中烦热,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典型征象:失眠,心神不宁,唇色红艳我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门诊就遇到这样一个病人,是个小伙子,很瘦很精神,眼睛很漂亮,特别有神,很像我小时候在连环画中看到的梅花鹿的眼睛,有受惊的感觉,好像还含水似的。
我记得带我的老师当时一边摸脉一边问:“睡不好觉吧?”那小伙子很惊讶,马上说:“我就是来看失眠的。”他很配合,很认真地给我们这些实习医生做“道具”。于是我发现,他除了眼睛分外有神之外,面色和嘴唇也很红,不像男人的感觉,很艳丽。我的老师当时说:“小伙子,你什么时候眼睛不这么漂亮了,你就睡着觉了。”弄得他特不好意思,他如果去看西医,估计要诊断“神经衰弱”了。
人的神经有主管亢奋的,有主管抑制的,得互相配合。睡觉的时候就是主管抑制的神经起作用,如果总是亢奋着,人传播神经信号的“神经递质”就要被消耗,就不再能传递神经冲动了,包括让人睡觉的信号,也不能发布下来,人就要失眠。用中医的解释就是,心血被热、被“心火”消耗掉了,心神就没地方住了,四处溜达,自然睡不着,这时候,中医就叫它“心神浮越”。这种人会失眠,或者即便是睡着了仍旧梦多,到了白天,眼神会异常地漂亮,突出地有神,其实那不正常,也是心神外露,“居无定所”的表现之一。举个极端的例子:精神分裂的人,他们的眼神都直勾勾的,那种有神非常直露,很吓人,和正常人不一样,那也是一种极度的心神外露。
这种“心神浮越”造成的失眠,首先是因为心里有热、有火,所以要清热,把消耗心血的原因去除了,同时补心阴。也就是给“无处落脚”的心神建造一个足够大的居所,让它有所归依,人才能安眠。
之所以此时用朱砂安神丸,因为这药里有去“心火”的黄连,具体到这个小伙子,舌头和嘴唇都很红,是明显的热象了,而且失眠的同时觉得心里很烦,甚至有点心神不宁的,坐立不安。这药里还有朱砂,这是一种矿物类药物,用它是为了重镇浮越的心神。
对这种热象明显,阴虚也明显的手脚心经常发热的人,吃朱砂安神丸的时候,可以将一个生鸡蛋黄用开水冲熟后送服“安神丸”,因为鸡蛋黄是补阴的,可以入药。清代《温病条辨》里的一个名方“黄连阿胶汤”,就是用黄连、阿胶、黄芩、白芍煎汤,冲一个生的鸡蛋黄同服,专门治疗心火过盛造成的心烦失眠。在那个名方里用鸡蛋黄和吃“朱砂安神丸”时用鸡蛋黄是同理的,都是补阴。
·服用方法·这个药常见的是大蜜丸,一般是一次一丸,一日两次,最好是在饭后服用,早饭后和晚饭后。注意,中药的安神药不是安眠药,它的安眠疗效是通过去除病因而达到的,所以不可能像西药吃了半小时就入睡了那么快,要给它作用的时间;包括晚上服用时,也没必要绝对地在临睡前,更不该有吃西药安眠药时对入睡的等待,那样会加重心理负担,反倒睡不着了。
天王补心丹开给“文弱书生”的安眠药最早出处:明代《摄生秘剖》使用历史:370年主要成分:酸枣仁、柏子仁、当归、天冬、麦冬、生地、人参、丹参、玄参、云苓、五味子、远志肉、桔梗整体药性:凉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审。阴虚血少,神志不安导致的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典型征象:失眠,忧思难解这种失眠的人如果早治的话,应该可以用人参归脾丸控制住症状的加重,因为“归脾丸”和“补心丹”的病因都是一个:长时间的忧愁、思虑。都是因为“用心良苦”,先是把脾气耗虚了,后把心血给耗空了。
中医讲,木生火,火生土。火是心,土是脾,心是脾之母。作为“母亲”的“心”如果用得太过,伤心了,作为“儿子”的脾自然要受连累,最典型的是考试前紧张地复习或者遇上了烦心事,首先就是不想吃饭了,这是近期结果,远期效应就是对脾气的伤害,所以书生都是文弱的,所谓“文弱书生”嘛。因为读书是劳心的事,难免要伤脾,文弱的明显标志就是肌肉无力,脾是主肌肉的,肌肉无力的本质就是脾虚,被心力耗虚了,所以才会用“手无缚鸡之力”形容书生。
这种劳心的人,如果知道了这一点,自己放松心态及时作调整,或者经常吃点人参归脾丸补养补养,别等到已经失眠了很久再治疗,完全可以遏制住对心血的耗竭。如果不注意,放任了,进一步发展就到了需要补心的程度,就要吃“天王补心丹”了。
到这个时候,人体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阴虚了,甚至出现了大便干燥。引起大便干燥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上火”,胃肠实热;其次是气虚,肠道没力气把大便排出去。还有就是阴虚血虚,津液亏了,肠道干燥,所以大便困难。对于后面的这种情况在劳心的人,女性更常见,这时候的通便不是“去火”,而是补血,比如当归,在此时治疗便秘就非常有效,每天10~15克煎汤喝下,大便就轻松很多。“天王补心丸”里也兼顾到了这一点,用了当归,因为这种人津血已经被暗耗了。
阴血被耗虚了的失眠,仅仅用“归脾丸”去补脾,已经不足以及时解决失眠的问题,因为心血的补足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还要用天王补心丹,其在补脾、补心血的同时,增加了安神的成分,一边改善睡眠,一边等待心血的恢复。
和前面的朱砂安神丸不同的是,适合吃天王补心丹的人,除了失眠之外,一定要有些阴虚的症状,人也偏瘦,更符合“文弱书生”的特点了,心里一阵阵发慌。但他们的热象没有适合吃朱砂安神丸的人那么明显,如果心火很盛的话,吃朱砂安神丸更合适。
·服用方法·这个药是大蜜丸,一般是一天两次,一次一丸,但按照古典医籍的最经典服用方法,是临睡前用竹叶煎汤来送服这个药,增加其即刻的安神效果。因为竹叶是入心经的,有清热作用,这种暗耗心血已久的人,难免会有热象,他们甚至会在舌尖上长口疮,这就是心火的典型表现,这个时候用竹叶煎汤应该是锦上添花,确实很对症。
柏子养心丸越累越睡不着的失眠者最早出处:明代《古今医统大全》使用年限:500年主要成分: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炙甘草、朱砂总体药性:温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安审。心气虚寒引起的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乏力典型征象:失眠,乏力这种失眠的人,虚的成分重一些,和上面因为阴虚,因为心火盛而出现舌头红的失眠不一样;需要吃柏子养心丸的失眠的人,舌头颜色是淡的,即便睡着了也是多梦的,而且容易受惊。平时显得没精神,没力气,稍微运动就会感到心慌,而且有点响声就被吓一跳;常说的“一惊一乍”的,俗话说是“胆小”,实际是“心虚”,所以药里用了黄芪补气。和前面安神温胆丸的那种“胆寒”不一样,那种“胆寒”的人是害怕黑暗,害怕独处,这种心虚的失眠人,是经不起突然的惊吓的,一点小声响也能把他们吓一跳。
西医学在谈到治疗失眠时,是提倡身体保持适度运动的,因为只有身体运动到对蛋白质构成消耗了,身体就会通过神经调节把身体的亏耗报告给大脑,大脑就会自动延长睡眠过程中的“慢波睡眠”时间。
人的睡眠是分“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慢波睡眠”是我们睡得比较沉的那个阶段,在那个阶段人是不做梦的,也是身体的蛋白质合成修复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虽然睡着了,但是总做梦,而且醒了之后能清楚地复述梦的内容,那他醒来前一定处于“快波睡眠”中,甚至整夜都处于这种睡眠中,他睡醒了也会说不解乏,这样的睡眠质量就差,对身体的修复作用就差。
人一旦运动到一定程度,大脑可以主动地调长不做梦的那个睡眠时间,失眠的人容易入睡,而且容易进入深睡眠。比如你去滑雪,之后再泡个桑拿,即便之前你是个失眠者,我想那天你一定连做梦的力气都没有了,睡得非常好。
但是,这个办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这人本身就已经很虚弱,本身就到了要吃柏子养心丸或者吃“归脾丸”的程度,他反倒会越累越睡不着。这种身体劳累后反倒加重失眠的人,如果有这个特点,就是典型的脾气虚了。
中医对脾气虚有个诊断标准,叫“烦劳则张”,就是劳累之后症状加重的意思。比如神经性头痛,累了之后疼;比如发热,下午或工作强度加大后体温升高,包括累了之后反倒睡不着的失眠,都是“烦劳则张”的表现,都属于脾气虚,都要补,柏子养心丸其实就是给这种人预备的。这种人如果失眠程度轻,可以吃人参归脾丸,失眠程度重,就该吃柏子养心丸、但无论哪种,都不可能今天吃了晚上就睡踏实了,都需要两三天的过程,因为补气是需要时间的。
·服用方法·这种药有水丸和蜜丸之分,如果是水丸,一次吃6克,如果是蜜丸,一次吃一丸,一般是一天两次。这个药里有肉桂、党参和黄芪,所以还是性质偏热的,除非气血很虚的人,有时候是会上火的,口干,口疮,甚至牙龈肿痛,这个时候可以用凉水送服,或者将药丸溶化之后放凉了再吃,也能稍微牵制一下热性。因为是通过补养达到安眠的结果,所以应该吃上一两周才可能巩固疗效。
§§第四章四种驱邪经典人们都觉得中医是治慢性病的,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医治疗急症的药物,中国人怎么可能在一次次的瘟疫流行中劫后余生,繁衍至今?“驱邪外出”就是中医应对急诊的大法之一,众多性味苦寒,作用直接的解表、清热,祛火、化瘀药物就是先人使用娴熟了的“急诊用药”。要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干净,要“安内”就得“攘外”。中医的“攘外之法”和驱邪经典药,不仅直指外界的侵袭、伤害,还包括身体异常时产生的“异己”,对它们的驱除也就是更高层面的自我保养。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