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半夜里,我常常为咳嗽、气喘发作而苦恼,辗转难眠,独自忍受,痛苦不堪。于是我就拿起书来,躺着看书,不知不觉间这些发作也就停止了,还有了睡意。当时“想看点书”是知识欲的萌动,这和食欲一样,如果活着总要产生的。
2.能够克服肉体的痛苦吗?
(世良)前几天去仓田百三学生处,他说了这番话:“强迫观念那样的精神痛苦,用精神的力量可以克服,然而肉体的痛苦就怎么也难以摆脱了。就这个问题,想听听先生的高见。”
(森田博士)感到痛苦,是主观的东西。无论精神痛苦,还是肉体痛苦,感到痛苦都是相同的,没有哪一个是特别痛苦的。但是“灭却心头火亦凉”,痛苦,一旦丧失了比较和表现,处于绝对的境地,就再也难以用“痛苦”两个字来命名了。当然这与麻醉药起作用一样,同完全没有感觉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实际全然感受不到痛苦,那我们自身的生命安全就失去了保障。虽然感受到,但不认为痛苦,就叫“灭却心头”。这种现象用语言无法诠释,只有靠体验才能明白。古闲君,请从医生的角度,说明一下关于疼痛的问题。
(古闲)最近,医生、患者都有太依赖药物的倾向,因为患者在精神上不愿承受一点痛苦。疼痛的时候,若不给他(她)一点止痛的药,患者就会怀疑医生的技术是否高明。医生无奈之下只得投其所好,给点麻醉药和镇静剂了事。我工作的医院,为了避免止痛药的依赖,主张尽量让患者忍受痛苦。我认为所有的痛苦,肉体也好,精神也好,其痛苦这一点是相同的。
(森田博士)我稍微详细说明一下关于疼痛的伦理问题。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忘记,理论上即使是有趣味的对象,它也不是实际的事实本身。
疼痛或者说痛苦,有分为末梢神经性的、脑中枢性的、还有精神性的。牙痛等属于末梢神经性的。为了止痛,使用对于末梢神经起作用的安替比林比注射麻痹脑中枢的吗啡反而有效。而对于牙痛、风湿性疼痛及其气喘发作等滥用吗啡,鸦片碱(镇痛止咳作用)就会产生如同酒精成瘾似的反应,陶醉于吗啡瘾中,不知不觉发生吗啡依赖。另外,比如因事故失去胳膊的人,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手指了,但是常常会感到在以前存在着手指的地方仍有痛痒感。这种现象不是末梢神经产生的,是中枢神经产生的。
还有精神性的痛苦,表现在抑郁症这类疾病上,我认为这是由于大脑变化造成的。像胃病引起的担心,生殖器引起的悲观情绪等等,是由于全身性的一般感受反应,导致条件反射引发了精神性的痛苦。我认为即使是同样精神性的痛苦,与抑郁症那样特发性的实际痛苦不同的还有观念性的痛苦。那不是实际的痛苦,是想象的产物,然而个人却感受到如同实际痛苦一样。例如,看到他人被做手术,自己也会感到一阵阵的疼痛。在自己接受手术时候,观念上的疼痛往往胜过实际的痛苦,且时间也更持久。不过精神发育程度低下的白痴,没有观念性痛苦的现象,似乎感受不到一般人的痛苦。我在大学当助教的时候,对一个24岁的白痴女患者,曾做过是否有疼痛观念的试验。这个患者手上有皮肤病,需要做小手术。我让患者的手转到后面,在其后面实施手术。护士站在患者前,给她看点心和芋头。手术进行时候,虽然患者脸上有痛苦的表情,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手已经被割开,故没有观念性的痛苦,手术时候不麻醉也能够保持平静。但是手术一结束,患者接过点心和芋头之后就大闹起来,不用说,是因为患者看到血和外科器械,于是可怕地大叫着逃跑而去。另外,给未满半岁的小儿做手术,多数是不用麻醉药的。手术中当然会哭泣,但是手术一旦结束,哭声也随之停止。由于没有观念性的痛苦,痛感也比较单纯。
我早已说过,神经质的痛苦,不是实际的痛苦,是因为精神交互作用,造成了恶性循环而引发的观念性的痛苦。一部分学者把前面讲过的抑郁症和这种神经质混同起来,在开始时就搞错了神经质的本质,务望注意为好。所谓“灭却心头”,即停止对痛苦的想象,完全取消精神交互作用,任其痛苦到极度。神经症症状原本是观念性的产物,“灭却心头”了当然就治愈了,像“火亦凉”般的,即使实际有痛苦,也感觉不到了。但这必须通过体验才能明白,靠语言是难以指点的。“灭却心头”在医术上施行的例子,就是催眠术。即依靠催眠术除去观念性的痛苦,也可进行小手术,或作无痛分娩。对于牙痛等施行轻度的催眠也能止痛。不过,催眠术不是每个人都可施行的,有的人容易接受,有的人则不容易接受。神经质的人特别不容易接受,因而效果不理想。
一般说来,医生诊治患者的时候,应该让患者树立“痛苦是没有办法,用不着人为去排除”的思想。任其痛苦,照原样忍耐下去,是达到“灭却心头”的好办法。
3.宗教家和科学家不同的思考方法(加藤)拜读了仓田百三先生的随笔《自己的问题》,在此表述一下自己的感想,希望聆听先生的教诲。首先请允许我摘录几段他的话:
“我力求使自己的整体想法自觉达到宇宙生存一致的境界。就是说,把我们顺其自然的生命,不管其内容如何,照原样给予肯定,得以生存。我的心愿希望拥有这样意义的意境。”
接受了森田疗法的我,比较容易理解这段话。我想,事实是绝对的,所谓的“想法”不就是肯定全宇宙的实际存在和事实吗?这不就是在大肯定下所产生的愉悦和安心的境界吗?让我继续引用仓田先生的话:
“凡有内容的生命,比如在承认灼伤的痛苦这个实际事实的场合下,我们能够从思想上承认这个事实,也能够用意志努力来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在肉体上痛苦怎么也不会感觉不到,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表明了肉体的存在。当然这种场合,肯定是自然的生命,也就会产生肉体痛苦的感觉,如果没有厌恶带着‘痛苦感觉的生存’这一心理,就能够容忍这样的人生了。然而肉体痛苦消失以后,即使能够肯定这样的人生,但如果一直处于痛苦之中,则肯定是不容易的。作为个人是难以经受住严刑逼供的,其原因就在于此,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殉道者了。”
“证明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健在的证人有两三位,但生来多疑的我,总抱有那是否是伪证(即使是无意识的)的疑问。最近得到一个有力的不得不信服的证人,他经历过与我酷似的求道过程,终于达到纯粹事实的境地。他通过体验,获得了能够克服本能、潜意识和肉体痛苦的自信。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克服肉体痛苦体验,这使我不安。因此想获得这种验证,是我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至今让我困惑的是,所谓“克服肉体的痛苦”,其含义是最终感受不到痛苦呢,还是即使带着肉体的痛苦也能够肯定生存的意义呢?关于这点能够稍微具体说明的话,我将感激不尽。
(仓田)不可能没有肉体痛苦。带着痛苦,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说的“克服痛苦”。准备做点事情的时候,能够割断痛苦力图精进的人,我们难道不应该称他是位伟大的人吗?这种态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与其他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即使对自己并非有什么不利的事情,照理不应该畏惧对方,却怎么也不敢大胆接近他。
(高良)痛苦则是当做痛苦来忍受。古代武士切腹就义,是为了武士道而忍受痛苦吧。
旁人认为是痛苦的事情,本人未必如此感觉。据说上吊时候还可有温柔、舒适的感觉。还有一个人,被狮子追赶,正要被吞吃的时候,幸亏友人开枪而救助,事后他谈起这一惊险一幕,竟说,被狮子撂倒的一瞬间有一种非常愉快的心情。小时候,我曾经从大树上掉下来昏倒过,那时候也有一种愉快的感觉。至于从哪里掉下来,为什么掉下来都不去回忆了。还有当我爬山感到很疲劳的时候,正被痛苦的心情所缠绕,但当得知,除了这条山道已别无他路的时候,即产生一种欣快感。尼采曾经说过:“最大的安慰就是知道了没有任何安慰的时候。”我认为确实有道理。
(森田博士)仓田君发表他看法的时候使用了“肯定”这个词汇。原本“肯定”是与“否定”相对应的单词,只有在对某个事物需要肯定或者否定的特定场合才使用。比如太阳从东方出来落入西方,这是我们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古代的学者都没有超出这个常识范围,但是却被地动学说“否定”了。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地观察事物,顺其自然地感受事物的时候,不必特意使用“肯定”和“否定”的词汇,硬要使用反而会陷入迷途。
仓田君作为求道者,以宗教的立场谈看法。我听了以后,感到宗教者和科学家的思考方法相当不同。我认为不正是由于这种意识倾向,才产生了“尽管厌恶也必须肯定”的思考方法吗?从科学家的角度看,痛苦必定是苦恼的,努力肯定是艰苦的。这与“花是红的,柳树是绿的”是同样道理,要尊重实际存在的事实。总而言之,事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可是,宗教家们却似乎是这样考虑的:“痛苦是人生常见的事情,就是要肯定它,不必以此为苦,要心满意足。”这就有“必须感到柳树是红的,花是绿的”的认识,由此产生出我所说的“思想矛盾”,从而形成了强迫观念发生的条件。
再有就是有关肉体痛苦,谈一下我的经验。上次我在横滨吃了中国菜后不久,发生了胃痉挛,非常痛苦。好不容易上了电车,捂着肚子,弯着腰,硬撑着毫无办法。“先生,东京站到了。”同伴突然呼唤我,我好像一下子惊醒似的,发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站。从横滨到东京,的确只感觉一瞬间,这是因为我痛苦到了极点,途中顾及其他的余地一点也没有了。还有从前我患肺炎,这确实是非常痛苦的疾病,痛苦到我认为马上就会死掉。但治愈后又很快忘记了痛苦,连回忆当时怎样痛苦也困难了。
痛苦这个东西是有意识的,而无意识的地方则没有痛苦。患癫痫有抽搐等现象,旁人看起来,好像十分痛苦,但是本人因为没有意识,所以谈不上痛苦。另一方面,即使是短暂的、轻微的痛苦,因为恐惧它,感觉身心不断受到折磨,那么对其本人来说,就是很严重的痛苦。相反,像婴儿们疼痛的时候哭泣,疼痛过后立刻忘记一样,这种痛苦也就微不足道了。像我胃痉挛时候,痛苦的瞬间,竟然忘记了所处的场合,这也是“灭却心头”,痛苦的意识也消失了。
我治疗神经症的要点,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让患者体验“痛苦到极点”的感受。开始一周称为“绝对卧床期”,让其绝对卧床。之后,白天让其整天在室外活动,这样消除了患者长期被束缚的“医疗疾病”的概念和“回避痛苦”的手段,使患者对自身的痛苦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由此,他们放弃了以往那种退避姑息的生活方式,死心塌地地致力于工作之上,神经症的症状很快就治愈了。
正冈子规患有脊椎骨坏死的实质性疾病,他一面痛苦地哭泣叫喊,一面努力地工作。七年漫长岁月,过着连翻身都不自由、瘫痪在床上的生活。尽管如此,依然常年笔耕不辍,他这种精神境界是何等了不起啊。考虑一下我自己,如果处于子规那样的境地,也一定要痛哭流涕了,但在人前也只好忍受。前年,患肺炎的时候,我想平时喜好喝酒,身体很羸弱,大概没救了。因此,当医生兼朋友的广濑君诊断我为肺炎时,我为此拜托广濑说:“如果我死了,请把遗体送大学解剖。”说这些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害怕得要哭出来,有着极其不情愿的心情,却装作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笑着托付广濑君。孩子们在一旁听了我的话,竟然不由得全身打战,恐惧不已。也许表面笑谈该伤心哭泣的事情是卑怯、虚伪的,但是我内心老实承认,从内到外对自身是表里一致的。我当然只是承认自己内心的事实,丝毫没有“必须怎样”的思想。我认为这可以称之为“自我觉悟”。
人类的死亡,既有突然死去,也有像火一样慢慢消失、衰弱而死亡。一般来说,生命力还强盛的时候死去,会出现“死的苦恼”这样非常痛苦的表现。至于我,在死亡时候怎样的死法,不看到那个场面,不会明白。我自己心理上一点也没有思想准备,没有像宗教家和英雄豪杰一样,怀有“视死如归”的决心。就是说,我不能预测到自己到底会是大哭大叫、出尽洋相而死去,还是寿终正寝。到了那时,我想任何死法都行,这是我抛弃了理想的理想。
4.为了安心立命(仓田)当我因为强迫观念而苦恼的时候,怎么也难以自发地产生感想,常常为缺乏创造力而耿耿于怀。遇到先生,我告诉他:“因为没有自发的感想,再写作的话,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所以不写了。”先生说:“感想能够产生也好,不能产生也好,总之只要写就行。在写的当中,感想就自然会涌现出来的。”于是就硬着头皮去写。现在看来,当时写的东西确实很出色。那时的作品《冬天的黄莺》,我自己也非常满意。强迫观念者,虽说有“如果做不好,就感到心事重重”这样的想法,但他们的心理活动却非常细腻,做出的成绩绝对不会比他人差。由于强迫观念的原因,使其比一般人更要坚信一倍,且工作成绩优秀,的确是了不起。
根据我的经验,很多强迫观念中,都有这样的表现:“一看书,书上的字就开始旋转起来,看上去还在跳动,十分痛苦。”然而再回想他当时读书的情况,实际上无论读书的速度,还是头脑中接受的程度都相当不错。但当时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为文字在跳动而苦恼不堪。我看书的时候,各种念头也会在脑海中浮现。如果这些强迫观念不产生的话,其他的杂念就会进入大脑的缝隙里面,相互发生抵触。这种抵触越强烈,我们的心理活动就越活跃。
我年轻时,曾经写过一篇《和尚和他的弟子》。那时,我对宗教还所知不多,对亲鸾大师也不甚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进行描写。后来感到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不行,于是就转向理论方向努力,终于形成了强迫观念。当超越了这些,亲鸾又开始适时地回来了,并且依靠他,如实地看清了世上的事实,能够区分真实和虚伪。我认为生活着是愉快的,在追求安心立命的时候,光思考是无用的,应该如实接收人生的事实,这是宗教的态度。我具有“应该如此”的素质,故为强迫观念而苦恼。正由于有了强迫观念,就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生,肯定生命的价值。强迫观念中的苦恼和宗教上对此的修炼难道不正是同一种性质的东西吗?解脱了强迫观念,就可以真正达到觉悟的彼岸。
(森田博士)仓田君在看书的时候会觉得字在旋转,这是一种强迫观念的表现。最近我诊疗过一个类似的患者,他看见房间移窗的格条竟然会弯曲成凸凹状,而看书时候会感到字在跳跃,为此苦恼得不得了。曾经请过三位眼科医生诊治过,结论据说是神经衰弱,不是散光。所以说,他的强迫观念的表现形式与仓田君很相像。不过仓田君能够认识到自己看见物体旋转的演变过程,而那个患者不明白为什么会造成那种情况,为此而苦恼不堪,在这点上则有所不同。
仓田君的症状表现是,在开始注视某个物体的时候,会同时看到并列的、或者一个接一个、或者两个成双成对的呈现,他感到这样会妨碍自己内心“好好观察,好好阅读”的愿望,力求这种现象不出现。但越努力,越感到物体重叠得厉害,越急切越严重,终于变为看上去物体在旋转了。这好比看着自己的鼻子尖,觉得会干扰了自己看书,于是越不愿意看自己的鼻子尖却越会看到一样。
我的那个患者,当走在街上看某一场所时,因为必定会看到其附近的另外物体,为此他担心这样会妨碍他正确观赏物体,进而又认为在路上若看错东西会撞上汽车。他起先认为也许自己的眼睛会有毛病,据说曾经到眼科医生那里做了斜视校正术,结果当然是无用。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医学博士,竟然对儿子的问题不能判别。这种障碍实际上绝非是眼睛异常。我们在注视某一点的时候,必定该点周围的东西也会吸收进入视野,能够朦朦胧胧地看到。像自己的鼻尖,平时一直可以看到,但是一般人不把这当做一回事,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心不在焉,看见了如同没有看见”,也就不在乎这个现象和所看见的物体了。然而看见了觉得是个妨碍,而且很介意的话,就会感到痛苦了。
那么这个患者为什么会这样被束缚住呢?追溯一下原因,他当初使用显微镜视物的时候,不像常人一样闭着一只眼睛,却认为两只眼睛睁着看比较舒服。可是睁着双眼不仅可以看到显微镜下面的东西,另外一只眼睛还看到显微镜旁边的其他东西,这样麻烦就来了,并不感到如意。这种焦躁不安,不仅在观察显微镜的时候,甚至发展到走到街上观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另外的物体也会跃入眼帘,真的痛苦不堪了。可以肯定这不是散光,也不是斜视,不过是精神上的固着现象。就这一点,迄今为止的医学都难以解释。
最后,谈一下我对宗教和科学的认识。原本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更好地生存而衍生的东西,就是说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安心立命”,是为了总结过去的经验,确立将来的方针,让人们遵循着去规范自己的行动。究其最终的目的是共同的,并无相互排斥的性质。实际上,科学家中有宗教信仰的,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人。另一方面,宗教人士为了适应社会生存,必定要用科学去作判断。
一般说来,科学和宗教、判断和信念、知识和情感这样的分类,是为了方便而划分的,事实上并不是两者截然分别对立的。单单依靠知识的判断,那么感情的萌发是完全不可能的,任何行动都不会显示出来,从而对实际生活不会有什么帮助。与此相反,光倾向于情感信念,感情成了爆发性冲动。所以对于我们的生活,知识和情感的调和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借助知识去制约冲动,知识依赖于感情的保证对实际生活发挥作用。只有知识和情感的调和方成正果。我们应基于这个根本,以产生出各种信念。尽管是无意识的,但是没有这个根本,人类任何事情都难以开展,而且信念的构成本来是受情感支配的。为此必须借助知识的判断经常修正其发展,不断前进,以消除许许多多的迷茫,沿着光明之道,展开更加有力的活动。固着于偏执的信念,会陷入迷惑,摆脱了固着状态才能终成大信念。我们的本性就具有皈依宗教的倾向,只有养成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才能自然地获得真正的信仰。
如果勉强地试图获得信仰或者得到领悟,反而容易产生焦躁不安。这恰如不依靠船只而企求渡过河流到达彼岸一样,不但不可能而且会溺没在河中,遭致溺没的原因就是妄念和偏执。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