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缺乏自信应该是抑郁病友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真正对自己感到满意和接纳,对生活满怀希望,对将来充满期待,怎会抑郁。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内疚,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人生,这些似乎是抑郁病友的“共性”。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为不可预知的将来感到担忧,包括那些“我能好吗”的疑问,都与缺乏自信有关。建立自信,对于抑郁症康复实在太重要。
如何建立自信、完善自我,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书籍不胜枚举,但如果对自信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自信的定义尚不明确——靶子都没找准,再怎么放矢也不会中的。
我们常常会认为,不自信是因为缺乏让自己自信的资本,是外在条件不够优越,比如学历低、收入少、相貌丑;觉得自卑是因为缺乏优势,不如别人,比如别人都开汽车我还在骑自行车。
如果我们把不自信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外在形式上的差异,认为只有在这些方面超越或平起平坐,有了资本才自信的起来,那难怪总也找不到自信了。
要是为了相貌自卑,难道建立自信的办法就是整容吗?不说这些方式多么困难多么不现实,就算整了容、买了车,有本事让自己各方面都占优势,这种靠外在的优越而获取的自信,管用吗?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就算做了太上皇也一样感觉低人一等。
建立自信不是找回曾经的自己或达到梦想的自己。不是有时光穿梭机回到18岁,让一身赘肉和满脸雀斑消失;也不是达到自己梦想中想要达到的那个状态,等所有的理想都实现了才自信。
建立自信不是没有失败只有成功或讨人喜欢受人宠爱。不是门门功课一百,干什么成什么,点石成金;也不是周围聚集围拢了仰慕者,谁都喜欢你谁都夸你。
建立自信不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获取什么资本、具备什么条件,建立自信只是从这一刻开始接纳当下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完整的自己,建立自信只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既懂得欣赏和发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接受包容自己的缺陷短板。
自信不是因为自己没有缺点没有瑕疵,更不是把缺点和瑕疵也当优点和亮点;自信不是因为出类拔萃,更不是夜郎自大;自信不是因为我多么优秀多么了不起。自信只是我就爱这样的我,无论我怎样,都信任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停止自我贬低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是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自卑是对自己的否定与怀疑,是自我评价的消极态度。
自卑的人总是对别人的夸奖和赞扬很慷慨,对自己的夸奖和赞扬很吝啬;看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羡慕别人厌恶自己,给别人大拇指给自己小指头。我们总是给自己许多不客观、不恰当、悲观消极的描述,用那些贬义词攻击自己。从现在开始,停止自我贬低,不再用那些贬义词来描述自己。
我们都知道对瘦人说“苗条”,对胖人说“丰满”,那为什么要用“排骨精”和“肥猪婆”来诋毁自己呢?别人失败了,我们会宽慰别人“失败乃成功之母”,自己有了失误、遭受挫折,怎么就是“没用的废物”、“笨蛋”、“蠢货”?把那些形容自己、描述自己的贬义词换成肯定的、积极的、有价值的褒义词或客观的中性词,把那些贬损自己的话换成夸奖自己的话,哪怕是幽自己一默也行。
自卑和消极联系在一起,自信和积极联系在一起,要建立自信,就要对自己积极地鼓励。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从中发现积极的一面,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建立积极的行为,人和生活都变得积极起来,自信也就建立起来了。
在我们自己认为是缺点认为是遗憾的一些情况,在他人眼里未必如此,客观上分析未必如此。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一方面的缺陷,或许就是另一方面的优势。比如我从小就严重偏科,数理化和英语从来不及格,背公式定律和单词对于我是最困难的事情,这方面不是我的强项;但另一方面,我语文成绩一直很好,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都很强。所以,我没必要为了自己解不出方程式、不懂外语而悲哀,我该为自己看过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而感到骄傲。
我们在审视自己的时候,是否总是盯着那些缺点,而没有去发掘自己的优势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我们是什么学历,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是多少,都在用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这就足够了。自己曾经做过的、现在为之努力,那些点滴的进步,都值得自己为之称赞,都值得肯定和夸奖。对于所有的掌声和鲜花,都心安理得地接纳,告诉自己干得漂亮!
我们应该相信他人的赞美是出于善意,坦然接受他人的欣赏和赞许,肯定他人的夸奖,也是肯定自己的努力。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夸我们,或许是礼节性的寒暄,更可能是因为我们确实有某些方面值得别人点头和竖起大拇指。当他人恭维和夸赞我们的时候,未必都是曲意奉承,未必都是应酬敷衍。坦然接受他人的赞美,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肯定和鼓励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很可爱。
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别人,更要懂得欣赏自己。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多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不再贬低自己,而是悦纳自己。
☆重新定义自己抑郁状态下,我们往往会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价、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过于悲观消极。我们要建立自信,就要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我们不妨重新定义自己,看看那些缺点和毛病是不是那么糟糕至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像自己认为的那么可恶可悲,从客观的、积极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自己。
我从上初中开始,感到自卑,抑郁之后,自责自罪心理加重,形容自己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废物”、“累赘”、“包袱”,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用,活在世上不过是增加家人朋友的负担,纯属多余。但是别人并不这么看我,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别人觉得很有趣,我觉得很无聊?为什么别人觉得我很好,我觉得自己很糟?是别人曲意奉承,还是自己低估了自己?我忍不住去问别人,却发现,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与我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我觉得糟糕透顶的那些问题,别人却有不同的理解。这让我发现主观和客观的区别,让我发现我的感觉只是“我的”感觉,我觉得糟糕的事情只是“我觉得”糟糕。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那么糟糕,而是自己主观上认为自己那么糟糕,只是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要建立自信,重新定义自己,就需要放弃绝对的主观判断,要通过事实来说话,通过客观现实的检验再下结论。如果您觉得自己什么地方很糟糕,不妨问问别人是不是也这么认为的,或许,您会发现,并不是您认为的那样。
我看莫泊桑的《俊友》(又译《漂亮朋友》)时,其中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杜洛阿受邀到管森林家吃晚饭,用管森林借给他的钱租了一套晚礼服。他第一次穿上燕尾服,但他只有一面剃胡子用的小镜子,在家用那面小镜子一点点照,每一点都不尽如人意。当他到了管森林家,一边上楼还一边想着“服装是不完备的”,就在他为自己的寒碜样子而忐忑不安的时候,忽然看见对面有一个身穿全套晚礼服、衣冠楚楚的绅士在望着他。当他发现那是一座落地穿衣镜,那位绅士就是镜子里的自己,他惊喜地跳了起来,自信满满地开始了他的“上流社会生活”。
或许我也和杜洛阿一样在用小镜子照自己,只看到细节处的不完美,没看到整体情况尚属良好?或许是我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是我的标准有问题?为什么我觉得漏洞百出的表演,家人却觉得精彩纷呈?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却总听到他人的夸赞?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相貌丑陋,朋友却觉得我是美女?除了看节目,看自己的长相,其他很多我和别人意见不同的事情,是不是也是因为我看待的标准不一样,注重的地方不一样呢?是不是真的就如我认为的那么糟糕呢?
我仔细地回忆那些我觉得不好的地方,那些我觉得失败、自卑的地方,并试图分析出原因,看有没有办法解决、有没有另外一个好的方面,还有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缺点或者我在别人眼中的感觉。我在纸上写着:
个子矮——因为遗传——可以在衣着上修饰,例如,穿高跟鞋或穿短上衣——好处是显得年纪小——别人觉得我娇小可爱;
身体不好,一身的病——因为几个月大时的两次手术导致免疫能力差——可以加强锻炼,平时多注意——好处是忍受能力比别人强,请病假很容易,没有人怀疑——别人觉得我身体不好还这么能干,实在很强;
没有上大学——因为成绩不好考不上,家里也负担不起学费——可以自己在平时多阅读,提高自己的水平——好处是早参加工作、早赚钱,工作经验比同龄人丰富——别人不相信我没上大学,都叫我才女;
没有一分钱积蓄——因为家里负担重,家里所有的开销都是我一个人承担——哥哥嫂子回自己家住以后,只要负担妈妈就会好一些了——好处是会持家过日子,不会乱花钱——别人都夸我顾家、不虚荣、能干,说谁找了我做老婆有福气;
总受伤害、总被人骗——因为太容易相信别人——以后慎重,金额大的借款征询家人和他人的意见——好处是让自己懂得欺骗和虚伪是可耻的,学会诚实和稳重,人缘很好——别人提到我都说我善良、没有坏心眼、乐于助人;
……
全部分析完了以后,那些我认为是致命的弱点、不可饶恕的缺点却都变成了优点和长处。而我认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也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自己以前往死胡同里钻了。由此可见,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并非完全一致,很多时候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自己对自己一味地贬低,不是自己活得没有价值,只是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已。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我们要建立自信,就要停止那种苛求的自我评价,不再用那种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再拿放大镜照自己的缺陷和毛病,停止严厉及不公正地自我批判,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长处,重新定义自己。
当自己发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时候,当自己觉得自己还有那么点小可爱的时候,活着也就不再那么痛苦,自卑也就不再那么强烈,一点点的肯定和发现自己,树立了自信以后,你会发现任何事都逐渐变得容易解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自我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无论是一滴水还是一只猫,对世界都是有益的,存在即合理,想想蝴蝶效应,自己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软弱无力,自己并非自己认为的那么失败无益,只要你肯挥动翅膀,就会有清风徐徐。
☆放弃完美对自己做过低评价,有时也是因为对自己有着过高要求。这就像我参加考试,如果以60分及格过关为标准,考了八十几分就会咧开嘴笑了;但如果我是以100分为标准,八十几分就离满分还差太远,虽然已经过关也高兴不起来,觉得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如果我们总是拿“100分”、“第一名”作为标准,要求自己尽善尽美,要求自己时时处于领先位置,要求自己只有成功没有失败——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这些苛求,必然会让自己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更会让自己因为没达到标准和要求而对自己产生失望和愤怒的情绪,沮丧之后感到自卑、挫败之后丧失信心。
完美的人不允许瑕疵和缺陷的出现,自卑的人害怕犯错和失败。这都是对自己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要求。
如果我们对自己过于苛求,追求最好、最圆满、最佳的方案,要求达到完美状态,就会对诸多缺陷瑕疵感到不满,为此自责内疚或是怨天尤人。所以,建立自信,就不能对自己过于苛求,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完美是一把双刃剑,能使得我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所提高,也会因此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苛刻,而对自己有诸多不满。
完美,不过是一个终极目标,我们只是向这个目标靠近,而不是非要达到它。如果执著于完美,过分追求完美,那完美就不是驱动自我朝向完善的动力,而是逼迫自己不断弥补缺陷的压力了。
所以说完美主义难快乐。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力都在杜绝缺陷方面,只看到离满分还差多少,感到不满意、不满足,却没看到已经及格过关,不懂得知足常乐。
我建议完美主义者们看看TheMissingPiece这本书,很简洁的一套漫画故事,说的是一个圆圈,缺了一角,很不快乐,它认为要找到那失落的一角才会得到满足感到快乐。
我想,除了自大狂,没有人能说自己完美无缺十全十美,我们都明白自己有所缺陷,都曾有过遗憾。正是因为我们有欲望,不满足,所以要追求要找寻,要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完美的答案、一个最佳的方案。
在追求探寻的旅程中,我们遇到风波坎坷,也有快乐时光。我们遇到许多机会,但未必就适合自己,比如找工作、找对象,很难第一个就天衣无缝天作之合。有的是自己不合适对方,有的是对方不接受自己,既然不合适,那就再继续寻找吧,不找到不会甘心,不完美不会满足。
如果有一天,找到了那失落的一角,让自己的人生圆满,毫无遗憾,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真的就快乐了吗?
我们都希望自己更好,这没错,人没点上进心就完了,别人都在进步,自己就是原地不动也成了退步。所以我们不断努力,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学这个考那个,买房子买车子,努力让自己生活水平提高,让自己的精神上也贵族起来。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追求,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自我完善。但是,亲爱的,快乐的不是在于最终得到什么,而是自己一路上的经历和收获,重要的不是在于能否到达终点,而是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总是盯着目标盯着结果,却忘了享受这个过程。人生就是一张单程票,重要的不是起点和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啊。到站下车的时候再后悔,已经晚了。人生可没有回程票。
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只有一次,好好享受整个过程,好好感受生活的细节吧。
最快乐的不是找到了那失落的一角,而是找寻的路途中,让蝴蝶停在自己的头上。
真正的完美不是白玉无瑕,圆满无缺,而是在每一个过程当中,尽心投入,尽力争取了。
☆扬长避短人为什么不自信呢?一方面是因为对自己的错误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屡次的挫败吧。拿鸡蛋碰石头,碰一次碎一次,碰了一百次,你还会有信心再拿着鸡蛋去碰石头吗?
爱迪生实验失败了几千次还没有失去信心,最终发明了电灯,可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不敢确定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爱迪生的毅力和勇气,都那么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果本来就很自卑,只怕失败几次就再也经不起打击了,所以,我觉得保守、安全一点的方式,可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知道自己的性格有哪些缺陷需要弥补,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哪些错误需要纠正,这是很重要的。知道了,当然希望改善,谁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生活得更快乐呢?不过,我觉得,如果不是什么致命的错误,如果不是什么严重的缺陷,其实,倒不必太过在意吧。谁都不是神仙,谁都有缺点毛病,如果把精力都花在弥补缺陷上面,恐怕这一辈子都补不完。
什么个子矮点、皮肤黑点、关节粗点、身材差点、学历低点、收入少点、脾气大点、胆子小点、嘴巴笨点、反应慢点……也没什么关系。邓亚萍个子矮照样拿世界冠军,马云貌不惊人创办阿里巴巴,我们在意的那些所谓的缺陷弱点,其实未必有那么要紧。
我觉得,不如多看看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多发挥和利用自己的闪光点、积极面,扬长避短,也能弥补那些不良影响。把精力放在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上面,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做一些自己擅长的、有把握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成功的机会大一些,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挫败,也就减少了挫败带给自信心的打击。
我做网站编辑的时候,负责女性频道、休闲频道和旅游频道的几个栏目。我在工作中发现:女性和休闲频道比较适合我,感觉得心应手,自己对编排效果也比较满意。而旅游频道,虽然也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感觉比较费力,自己对工作质量也感到不满意。所以,我向上面提出,我可以负责休闲频道所有的栏目,我有把握做好,但是旅游频道换个编辑可能更好。上面采纳了我的建议,做了调整之后,果真我的工作绩效有所提高。
如果单纯比较工作强度,旅游频道比休闲频道轻松多了,同样的任务,两个频道所需要的精力和时间相差很大。但是为什么我“自讨苦吃”,要从轻松的旅游频道换到繁重的休闲频道呢?因为我想做我擅长的。这样,每天编辑完之后,自己检查工作,有种满足感,得到大家的肯定之后,我的信心自然就更大了。
这里的扬长避短,我说的“短”是自己实践之后、长期经历证明的短处,而不是自己还没有尝试新鲜事物之前就急忙宣布“这不是我擅长的”,这点是有区别的。
我觉得自己不适合旅游频道是因为实践证明的确如此,如果是我还没有接手的时候就说我做不了,那就是急于下结论了。
这就像我的经验告诉我,香蕉要黄色的才香甜,如果香蕉皮还是青青绿绿的,摸起来硬硬的,没熟透的就涩口。因为我吃过没熟透的香蕉啊,从前吃过的无数支香蕉,让我明白了哪样的香蕉好吃、哪样的不好吃。但是如果是一个我从来没见过、没尝过的水果,我说“不好吃”,我都没吃就说不好吃,有没有道理呢?
对于没有尝试过的事物,还没有付诸行动的事情,不要忙着下结论说自己不行。到现在我也没钓过一次鱼,但我只能说我没钓过鱼,不懂钓鱼,而不能说我不擅长钓鱼,我去也是没用,肯定钓不上来——我都没试过,我怎么知道?我会不会钓鱼,我究竟是个钓鱼高手,还是钓鱼臭手,得等我掌握钓鱼的技巧,钓过很多次之后才能下结论。
自信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当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没干过,怎么会有自信?允许自己犯错,敢于冒险,对没有做过的事情,抱着“试一试也无妨”的态度,多尝试新鲜事物。同时,完全不在行、能力之外的事情,和熟门熟路、优势所在的事情相比,我们当然是选择后者了。我们多几次成功的经验,自信建立起来了,承受挫败的能力也增强了,就能够接受更大的挑战,进入更新的领域。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