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做人要有心机 > 第一章 方圆处世,做个圆滑的老实人

第一章 方圆处世,做个圆滑的老实人

作者:陆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大事要方小事要圆,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万变不离其宗,懂得了这个的道理,掌握了做事可方可圆的技巧,就会浑圆玲珑,无往而不利。

做个圆滑的老实人,就要懂得做人的“心机”。

1.见什么人上什么菜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嘴勤是他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一个人想要在这个社会上好好生活,就应当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见了上级,要把姓氏及职务“喊”出来,哪怕是自己的铁哥们;见了年老的,应该称呼“阿姨”或“大叔”;见了比自己大的,知道叫“大哥”、“大姐”,从而给自己人际交往增添一道润滑剂。人们只有做到了嘴勤,才能受到他人的喜欢,以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就像是“变色龙”,能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肤色和外表形象,非常适应各角色的相互转换,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什么碟下什么菜,机敏过人。

做到见什么人上什么菜,大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先尊重后磨合。无论是哪个上司,做到这个职位上,必定有某些过人之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当然,位置再高的上司也不是完美的。要让上司心悦诚服地接纳你的观点,应在尊重的氛围里,有礼有节、有分寸地磨合。不过,在提出质疑和意见前,一定要做出一些能够说服对方的计划。

对同事,要做到多理解慎支持。对同事,我们不能太苛求。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别人想想,体会一下对方的处境,不可情绪化。同时,对工作我们要拥有挚诚的热情,对同事则必须选择慎重地支持。支持意味着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无条件的支持只能导致盲从,这样就可能会有拉帮结派的嫌疑。

对待自己的朋友,要善交际勤联络。多交一些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嘛。因此,空闲的时候给朋友挂个电话、写封信、发个电子邮件,哪怕只是片言只语,也能使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不少。

对下属要多帮助细聆听。帮助下属,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你自己也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而聆听更能体会到下属的心境和了解工作中的情况,为准确反馈信息、调整管理方式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要露齿一笑。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竞争对手处处存在。当你超越对手时,没必要蔑视人家,别人也在寻求上进;当人家在你前面时,也不必存心添乱找茬。无论对手如何使你难堪,露齿一笑,既有大度开明的宽容风范,又有一个豁达的好心情,在你的竞争对手心里,说不定早已经向你投降了呢?

生活中,有些"会说话"之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其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把他“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然后又拉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说得老祖宗既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又把话题一转,说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初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身处一个环境,首先要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搞清楚,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搞清喜欢听什么厌恶什么,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特别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双方,他们会左右逢源,两面讨好:说此好,能挠到痒处,引来发自内心的欢喜;论彼非,能点到痛处,触及软肋,让人频频颔首,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他在这个环境中一定会如鱼得水。

一个成功者可能没有多大的名分,但其精神、思想、才智、抱负、健康和口才却远远超过了常人。成功者未必具备较高的学历,但却必备丰富的经验和机灵的头脑。他要练就人际周旋的过硬功夫,要不怕丢面子,对人要谦逊;要笑口常开,不论贫富美丑,一律笑脸相迎;还要有"忍"功,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更要有韧性,不怕挫折,勇敢向前;只要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利益,要想尽千方,设尽百计。他谙熟人性,摸透了人心,可以因势利导,见什么人上什么菜,为我所用,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创造出辉煌。

真正地做到见什么人上什么菜,还需要与他人进一步地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首先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送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说话者要有听众,正如作者要有读者一样。其次,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被传递,还要被理解,没有理解称不上是沟通。良好的沟通并不是达成协议,而是沟通双方能准确地理解信息的意义,如果有人与我们的意见不同,不能认为未能完全领会我们的看法,而只是双方的观点不同罢了,只要对方了解了自己的意图,就算做好沟通了。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就可能把见什么人上什么菜的方法应用得很好了。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是有很多技巧,而“见什么人上什么菜”就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技巧。说话也需因人而异,即遇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符合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接下来的谈话就会变得更顺畅。在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谈话时,既要表现出对其应有的尊重,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能随声附和,一味地说"是",这样反而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认为你没有主见。当然,必要的尊重是应该的。例如当你和老板探讨某一问题时,要在充分听取他的意见之后,然后再把自己的见解讲出来,这样即可以表达对他的尊重,又表露了自己的见解。在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要显得庄重大方,不要显得过于严肃或独断。你的话不能太多,或者是说话时漫不经心,不能太过于随便,这样容易降低自己的威信,可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的气氛,但态度要谨慎。这种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表现了你的修养,更能让对方在与你的谈话中产生对你的尊重与信任,人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点,不可不学。另外,在交往中,要学会表扬别人。只懂得批评别人的人,是不会巧妙指出别人错误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知之明,更何况响鼓不用重锤敲呢!在某些时候,表扬比批评更有效,更能让人保留面子,从而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谈话技巧是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有了这种能力,你可以在各种人物面前或场合展示自我的优点,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这对于你结交更多的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2.适可而止,留下回旋的余地制订计划,要留有余地;享受人生,要留有余地;批评别人,要留有余地;日常用度,要留有余地;再新的装修,要留下更新的余地;再窄的公路,要留下堵车的余地;再繁忙的工作,也要留下休息的余地;再紧张的关系,也要留下调和的余地。

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在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连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转机,留有选择的余地。

俗话说,弹琴唱歌,余音绕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对称、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屈伸任意。我们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别人,其实也是留给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风的作用把痰刮到一个小伙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裤上的痰,但小伙恼怒的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小伙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让她给舔去,这样争执下去,街上围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打哨闹着、笑着,但见女子怎么的"对不起!"也不会使小伙原谅她,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二千元,当场喊到:"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就是一阵拳脚,但看那小伙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了。。。

如要你做了对不住人的事,感觉自己心里有愧疚,能向人家赔礼道歉,人家气不忿说几句地听着,这也是人之常情。反过来,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人家赔礼道歉了,只要无大碍,就不要得理不饶人,非掰扯,甚至故意报复。真要是那样,反而没了理,如果你的行为“防卫过当”了,说不定还会犯罪!

待人宽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果一件事情本来不大,就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且是得理也要让三分。中国传统美德讲恕道,讲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位老大爷正骑车骑得好好的,却被从路旁小胡同中冲出来的一个骑车女孩子撞倒了。那个女孩子对着倒在马路上的老人大声埋怨:"你骑车也不瞅着点儿!"一旁的过路人看不惯了,纷纷指责那女孩子:"别说是怨你把老大爷撞倒了,就是没你责任,你不也该先扶起老大爷看撞着哪儿了没有?"说得那女孩子不得不过去扶起老大爷,小声说:"对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动活动,说:"疼点没事儿,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也没伤到我哪儿,赶快走吧!"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有人心生浮躁,没点修养,说话带气儿带刺儿,他们得理不饶人,无理也搅三分!原谅别人并不是软弱,只要是亏吃在明处,那就是有意为之的高尚,也没什么可生气的。

人要能站到高处,想得开点,便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看着像是"窝囊",其实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带来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

民谚有云:“养儿防老,囤谷防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说的就是要未雨绸缪,为明天留后路,留余地,有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意思是说,与人相处,凡事不可做绝,要记得彼此留有余地。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见面,都不会难堪,不会尴尬。

狡兔三窟,留有逃生的余地,得势不忘失势,强盛不忘衰败,富有不忘破落,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得留有余地。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杨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局办公室,专为局长写材料。杨帆是高才生,平时又爱舞文弄墨,常有短文发表在市级报刊上,按说,在办公室写个讲话稿、汇报材料之类的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杨帆写的第一个材料,就没有被局长通过。

其实那是个很简单的材料,就是写一个关于全局近期工作情况的汇报。杨帆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了三天三夜,自我感觉有血有肉了,呈给局长过目,只见局长提着笔,把杨帆的材料翻看了四五遍,最后说:"不行!根本不行!回去再改一改。"杨帆拿回材料,一肚子疑问,局长没有说改哪里,这可咋办呢?他决定向办公室的老主任请教一下。

晚上,杨帆拿了两条烟,来到老主任家里,老主任收下烟很是热情,要过杨帆的材料,拿出笔,"刷刷刷"改了几处,说:"明天你把这个材料重新打印一下,再让局长审阅,准行。"杨帆接过材料一看,只见老主任把"汇报"改为"回报",下面的几处也是把正确的词全部都改成错误的了。

第二天,杨帆半信半疑地再次把材料呈送给局长,只见局长眉头紧锁,做沉思状,然后提笔,把"回报"重重地划去,然后改为"汇报",依此类推把明显的几个错字一一改正。之后,把材料递给杨帆说:"可以了,打印10份。"

杨帆大惑不解,再三请教老主任,老主任缓缓说道:"记住,在局长面前,什么事都不要做得万无一失,应该给他留有一定的余地。。。。。。"杨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留点余地也是相当重要的,对领导来说,这也是一个面子问题。

留有余地,也是解脱自己的一种方式。有的时候,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小事儿,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时候,只要有一个人会解脱,说一句“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这就完全可以熄灭“战火”,从进攻的路上撤退下来。谁也不会受到伤害,大家仍和好如初。

做事给别人留点余地,这既是为人之道,又是一种工作艺术。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做事给别人留点余地,并不说明自己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做事和说话,都应该留点余地,留一条后路,留一片蓝天,这也是珍惜自己,在了解生命的意义后,每个人应该这么做,因为这里面有对自己一时莽撞的弥补,有对自己一时糊涂的反思。

假如你是一位管理者,您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混乱,你不妨抽空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有一天工作发生变化,你是不是还能称职?在昨天的来路上回去容易,可是让职位退回去,似乎心中都不是滋味,同样我们面前有一条大河,阻挡了我们的去路,实际上退一步却可以前进得更快。只是要看退路是否宽敞,人注定要走路,路并不在于在哪个方向,只是为了到达前方,有路就有希望。

朋友,高高低低是人生,走道高处时,留点余地给低处,走道低处时留点余地给高处,这样的一生才会快快乐乐。是花始终要开放,是叶始终要鲜绿,留点余地,你将是个明智的快乐者。

3.不必和小人划清界限所谓小人,就是那种品德差,心胸狭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小人不但地位低下卑微,而是人格低下,人品卑劣之人。小人自古就有,如今香火不绝。小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第一,依附权势,觊觎权位。小人往往都有很大的野心,好奔走于权贵之门,依附巴结权贵,请客送礼,阿谀逢迎,摇尾邀宠,乞讨权势者的欢心。这项本领也是小人最擅长的。

第二,好大喜功,长于作秀。小人做事根本没有什么耐心,也没有毅力,没有韧劲,但花花肠不少,歪点子、馊主意却可以迭出。搞面子工程也是他们特别擅长的,政绩工程。巨贪王怀忠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在阜阳耗资3亿元兴建的飞机场,如今那里野草丛生,飞机杳如黄鹤,却成了野鸟"降落场",野兔的乐园。还有一地投资巨大建了二百九十九头石雕牛。可养牛户却因资金缺乏,没钱买饲料,卖了牛奶长期收不到钱,只好咬着牙把牛卖掉了。

第三,装腔作势,盛气凌人。在自己的下属面前,他几乎不露出笑容,但在上司面前他脸上永远阳光灿烂。见了职位比自己高的人点头哈腰鸡啄米,见了下级昂首挺胸。在上司的眼里,他永远谦虚谨慎。在下属的眼里,永远趾高气扬。在职位高的人面前把自己不当人,在比自己职位低的人面前,不把别人当人。

第四,缺感情,少同情。对于别人的事,小人往往无动于衷,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对别人的苦难兴灾乐祸,津津乐道,对别人求助不睬不理。可以说他是一个“冷血动物”。

第五,拍马溜须,阿谀取宠。这一项是小人最擅长的看家本领,他能把某些领导哄得团团转,并对他言听计从。让你中了他的圈套,上了他的当,还蒙在鼓里,并且自己还没有一点察觉。

无论是小人还是君子,他们都有才有德,只不过:小人才比德多!而君子是德比才多!故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民间俗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这就是现在社会上的小人。

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往往会受到小人的迫害,原因仅仅是因为人们对他们的所说的话感到愤怒。因为他们的正直、诚实和美德激怒了他们,所以很多人要联合起来排挤和迫害他们。马克吐温说:"地牢里有多少年轻的脸庞添上了岁月的烙印,有多少骄傲的人物给摧残得忍气吞声,多少勇敢的心灵给折磨得意志消沉。"

小人与君子相处的时候,君子必须绝对地依赖小人的龌龊规则行事,而小人龌龊规则总是让君子尴尬万分。因为他们正直和良心的灭失,将智者的道路堵得无路可走,道行的邋遢跟龌龊的政治一样,使他们与时代背道而驰,似乎成了文明吹不到的角落。社会总是让道德倡导和力行者,步履维艰,处处受困。

小德子是慈禧太后宫中的小太监,慈禧太后派他赴小站给袁世凯传旨。德公公半夜赶到小站,来到袁世凯面前时哭丧着一长脸。

德公公装作一副焦急无奈的样子说:“袁大帅,月黑风高,行路匆匆,我那包袱弄丢了,现在都没法回京,这可该怎么办啊?”

袁世凯热情诚恳,礼数有佳地说道:“德公公不必担忧,先休息片刻,我已为公公备好接风酒菜,公公务必赏脸。我马上派人去寻包袱。来人呐……”

二人共赴酒席,席间觥筹交错,言谈甚欢。片刻之后,军士来报,袁世凯离席。再回来的时候手里面拿着一个包袱。

袁世凯面带微笑,殷勤地把包袱递过:公公,包袱里的东西是找着了,可惜寻不着包袱皮了,只得请公公将就一下了。

德公公把包袱接过一看,包内锭锭白银光彩夺目,面有喜色,坦然收起:哦!谢谢袁大帅。本来太后是不准我们这些奴才在外乱嚼舌头的,不过袁大帅是我大清的南天柱石,是太后的大忠臣,又和奴才交情不浅。这些话说说也就没什么了。上个月宫中发生一件大事……

中国的君子总是面临和小人相处的难题,一味蛮干者身首异处,灵活周旋者方能勉强有一番作为。袁世凯与小人相处的高超手法无疑是一块极好的攻玉之石,可以为诸君借鉴。

在琢磨别人方面,小人可以说是专家了,他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而置你于死地。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一水平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脸皮就得学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就尽最不要得罪他们,也不要与他们划清界限,因为如果你于他们划清界限了,他们会感觉到你在排斥他,当然会对你有所行动。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得心应手,而且在为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

君子们不畏流言不畏攻讦,因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问心无愧。认为邪不胜正,对痛恨的小人不留情面,得罪了他们。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始终用的都是不光明的手段,是阴招,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