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其实口述史的非虚构历史很长,其实早在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前,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读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书,也是一个记者,叫斯特兹·特克尔,他写过两本书,就是我刚才说的口述实录,我只讲其中一本《美国梦寻》。今天中国不是讲中国梦吗?我觉得多少是受了美国梦的启发。美国在建立了美利坚这个国家时就明确有一个梦想,后来在实行民权主义的时候,黑人民权主义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演讲题目就是《我有一个梦想》,有七八段话。其实他的所有梦想都是结合美国宪法保障的那些普通人的权利,自由、平等这是最重要的,美国宪法第一句话就是把这两个词写出来,美国梦最后具体阐述的是什么?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多种族的国家,一个人,不管你的出身,只要你合法地成为美国的公民,美国的体制就会切实地保障每一个公民追求成功、发展自己的权利,所以这个就叫美国梦,《美国梦寻》就提到了这是国家提倡的权利。特克尔这个记者特别有意思,他就访问了一百个各种各样的美国人,有人实现了他的梦想,有人还在实现梦想的途中,当然也有各种原因追求梦想失败的例子,所以他才描绘出了一个特别整体的美国,不同肤色的人不同文化的人,几代美国的人和在美国刚刚拿到公民身份的人他们不同的处境,方式就是他们自己讲述,我个人觉得他讲述的方式比阿列克谢耶维奇还要好。但很可惜他只得过美国的普利策奖。普利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及新闻奖项,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奖项。特克尔也采访过二战,而且他两本书都是采访一百个人,那么多经历过二战的那些不同的人、全世界的人,视野很开阔,而阿列克谢耶维奇主要在揭露苏联的,而且从写作水准上讲,我敢保证我读过的特克尔更好,当然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很优秀,但是到后来读她写的《锌皮娃娃兵》的时候就有一种不舒服感。她写二战的时候写得非常好,就像我刚才讲的她能做到客观性,做到客观性并不容易。等到她来写阿富汗战争的时候,我就觉得有时候,就是中国会有的普遍现象,我们的一些知识人,很多言论很多东西好像是一种表演,而且这个观众不是粉丝们,是老外们,希望他们看着会喜欢,我觉得这种现象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身上会有。选谁来说也是个问题。刚才我已经讲了两个客观的难度了,你自己在叙述的时候很难,那么你让别人说的时候也是有困难的,他说的哪些你选了哪些你没有选,那又为什么你选了这个人说的又为什么没有选那个人说的,你选了五百个人,最后只采用了一百个人的,放弃另外四百个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他讲得不好?还是他某种情况下没有符合你暗定的某种标准,那么到她《锌皮娃娃兵》的时候,一方面佩服她的勇气,但一方面也看出来带有一些表演性质,当然这个表演不是表演给苏联人看的,一定是表演给苏联人之外的人看的。所以说这些也是需要警惕的,你说有没有政治?没有政治不可能,但也不至于阴谋论那么厉害,但当我看《锌皮娃娃兵》的时候,我心里是不舒服的,以至于我最后没有看完,我决定不看了,因为她有先入为主的东西。而且这个时候苏联都倒台了,骂骂苏联很容易,即便她得了奖,但之后也容易失去一些东西。
如果我们的虚构文学还在讲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还在用美的东西娱乐地包装自己,这将导致切断与这个社会的关注与批判。后来非虚构文学出现了,有一些读者他们也慢慢地从虚构文学转向非虚构文学,也就是说我们的读者当中也有很多人是关注着这个社会的。我再举两本国际上的书吧,因为最近阿列克谢耶维奇得了奖,有些媒体也不下功夫地说非虚构文学的春天到来了,连诺贝尔奖都可以得,其实诺贝尔奖早就给过非虚构文学了。
二次大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战争一结束英国人就把他选掉了,英国人为什么要把他选掉呢?丘吉尔是太伟大了,一个伟大的领导再领导几年就没人敢反对他了,就成了神了,趁他还没有成熟就把他选下来,丘吉尔接受了。再之后他写了《二战回忆录》,马上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不是因为别的得的奖,就是靠他下台之后写的《二战回忆录》,这个回忆录也是非虚构文学的其中一种。日记也是非虚构,有一种日记是本来就打算发表的,别的作家也得过诺贝尔奖,有个英国作家叫多丽丝·莱辛,前年去世了,大家可能看过一个老电影叫《走出非洲》,那个电影非常漂亮,就是讲白人殖民者在非洲经营农场的故事,就是讲农场的一家人有什么家庭矛盾。电影拍摄的地点在白人统治时期叫南罗德西亚,今天有一个新的名字叫津巴布韦,它的总统都九十二岁了,据说还要连任两届,那里的货币面值太大,已经破了世界纪录,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用美元,那里的货币十兆大概能换一点多美金。多丽丝·莱辛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白人。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是黑人的国家,白人只是殖民者。多丽丝·莱辛年轻的时候加入过共产党,她是白人农场家庭出生的,她觉得黑人就应该自己当家做主,她觉得黑人就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结果她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自己的国家驱逐出境了,她被驱逐了二十多年以后,黑人胜利地推翻了白人,多丽丝·莱辛很高兴,她想回去看看解放之后的人们,结果回去之后大失所望。第一个腐败;第二个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需要的但改革并不成功。像以前白人殖民的时候,他们的农业在欧洲,当他们把这些土地再一块一块地分给当地人的时候,相当于农业大后退,现代化的农业回到了小农业生产,再有技术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更不要说销售产品。看似很正确的一件事情,使这个国家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它曾经是非洲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只用了三十年就变成了非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多丽丝·莱辛支持这个政权在理论上是没错的,回去一次写了很多文字,没有发表,还安慰自己或许是因为他们刚刚上台,不会管理。过几年她再去看,她很伤心,看见环境破坏很厉害,官员非常腐败;结果下一次去,她发现比上一次更严重了,再下次去还是发现比之前的更严重。她一共回去了四次,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十几年时间去的这四次都有所期待,第一次回去的时候她写了很多,写了腐败写了一些帮他们的话,第二次去文字就变短了,第三次更短,最后一次去只写了四页纸,感觉没有什么话好说的了,而且她再也不会回去了。最后她把她这四次去的记录以及亲眼看见的写成了一本书,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非虚构作品,叫作《非洲的笑声》。她觉得自己这个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被非洲嘲笑了,曾经有一位欧洲哲人说过一句话:“我要提醒爱国的人们注意,我们是要有一个国家,但是我们还要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这句话也充分诠释了《非洲的笑声》。
这个世界的文学主流真正的关切着什么?不是说娱乐就不好,但有一个风险是,只剩下娱乐了。我想起我今年去印度,印度有一位作家奈保尔,他写过一些很好的非虚构作品。他小时候随父母移民,后来去了牛津读书,现在已经成为英国作家,他写过《米格尔街》,还有一部很好的长篇作品《河湾》,中国翻译过来叫《大河湾》。《河湾》写印度裔的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也还是比较相像的,都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奈保尔也像多丽丝·莱辛一样回去印度看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回去了三次,接连写了三本书,都是非虚构,都是他对印度社会的观察。印度社会最大的一个关注点,就像他最近写的这本书,叫作《百万叛变的今天》,这个叛变翻译得不好,但在英文里的意思大概就是这个,但翻译成中文的叛变就会有其他的意思。其实他的意思感觉就像是说印度的每一个人都会改变,脱离他原有的身份和等级,更多是脱离的意思。印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这个制度其实也是农耕时期建立起来的制度,印度和中国一样也在走向现代化,这个时代已经提供了瓦解这个制度的条件,所以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开始松动。奈保尔的《百万叛变的今天》就是采访很多人,他自己书写记录,关注印度制度的松动与变化,看到这种社会变化和迹象。印度是多宗教的,印度有三大教派,他们也是混居在一起的,这些年在宗教极端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是等级制度的松动跟瓦解,另一方面又是宗教方面互相的敌意,他都如实把这些东西书写出来了。那么我们想一想,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占了大多数,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没有对这些进行认真的考量以及书写。我们的虚构文学已经非常的脱离现实了,动不动就是穿越,对当下的实事没有任何的关注,就像是泡沫狂欢,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也可以,但如果变成了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机的。这或许比我们今天在经济上经历的困难还要更加难以克服,持续的时间更长,因为这不仅是几年时间一个波动,还以一代人作为一个基础人点。
文化问题从来都是大的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说今天是盛世,很有钱,中国历史上有钱的时候多了,最后这些钱去哪里了呢?都是因为自己内部出现了问题,然后我们又重新来过,很多问题都是文化问题、观念问题。今天谈到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我们需要的是每一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多读一点有价值的书,好一点的书。可以有娱乐,但不要只有娱乐,这是由这种文化塑造出来的人格和道德的问题。
最近美国国家图书奖也是给了一个非虚构作家,也是一个黑人,人人应该生而平等,但他发现到今天为止,在底层社会当中他的种族歧视是被消灭了,还是只是被掩藏起来了?他就是从这些问题来创作的。大家要注意,美国在把一些电影给我们看的时候,他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却是这样的。当所有人被他们的娱乐片弄成傻子的时候,他们一定很得意地认为他们自己是更聪明的。谢谢大家!
(在成都图书馆锦城讲堂的讲座)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