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F-15C/D已计划要由其后继者F/A-22猛禽战斗机取代,F-15E预计在未来会在空军中保持一定的数量。
(4)实战表现F-15主要的击坠纪录都是由以色列空军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或称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之为加利利和平行动)中缔造的,许多叙利亚的俄制米格-21(报告中的数量从80到92架不等)与米格-23和少量的米格-25被击落,其中一部分是F-15的战绩。但俄罗斯人也声称叙利亚的米格-21比斯也于1982年8月6日用一枚R-60“蚜虫”空空导弹击落了一架以色列的F-15A,但以色列声称那架F-15带伤飞回了基地并得到了修复。同时也有俄罗斯资料指出1983年10月3架以色列空军的F-15被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ML击落。
沙特阿拉伯皇家空军在1984年与伊朗的小规模冲突中用F-15击落两架F-4,海湾战争中击落二架伊拉克“幻影”F1.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缔造了大部分的击坠纪录,大多都是用导弹,而被击落的敌机大部分都是被追击,而不是直接向美军发动的正面交火。在这场战争中,F-15被用于对地攻击的比重和空优任务相当。不过其中F-15E也遭到地面炮火的攻击而损失两架,另外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也有一架可能是被地面炮火击落。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军F-15C使用AIM-120B共击落4架南斯拉夫米格-29.
2001年2架以色列空军F-15C击落2架叙利亚空军米格-29.
2.3.3俄罗斯现役战斗机1.苏-35“超侧卫”/Su-35“FlankerE”
苏-35和美国的F-22、欧洲的EF2000同属一个等级。该战斗机于1986开始研制,1988年首飞,1995年正式装备俄罗斯空军。俄国人称它为苏-27М,西方人则称“超侧卫”。1992该机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展出,改名为苏-35.
(1)研发背景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27战斗机的横空出世,“侧卫”家族的各个成员开始频繁现身于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博览会,不断地展示自身的独门绝技,并陆续成为了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然而,随着国际战斗机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一些第五代战机的相继推出后,苏-30系列战斗机已经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难以再现昔日辉煌。为了在战斗机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苏霍伊公司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正在研制之中的第五代战斗机的一些尖端技术,在确保空战性能明显优于世界上所有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基础上,竭尽全力打造了一种号称第4++代的多用途战斗机,它就是“侧卫”家族的最新也是最后一名成员——苏-35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
(2)突出特点特别的气动布局苏霍伊设计局著名的三翼面(鸭翼、主翼、平尾)设计方案是苏-35拥有惊人机动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鸭翼设计大幅提升了苏-35的机动性能。1982年,在苏-35两侧加装了可分别操纵的鸭翼,其前缘后掠角为53.5°,翼展6.43米,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51.5~+3.5°,由液压装置驱动。这个设计相当于在机身前段增加了翼面积。鸭翼产生的涡流,提升了飞机的总升力,同时,因为升力中心前移,飞机变得更为灵巧,且转弯时阻力更低;更强的涡流流经翼根使得该处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苏-27S升力条件下,苏-35翼根负荷较低,能承受更高的过载,其正常操作的过载极限比苏-27S多约1克(达9.5~10克);此外,更强的涡流还能提升各翼面的效率。
总之,由于加装了鸭翼,与苏-27S相比,苏-35战斗机纵向稳定度降低(更灵巧)、滚转以及高攻角稳定度增加,升阻比和升力系数提高。例如,在30°攻角时,苏-35最大升力系数从苏-27S的1.79提升到2.1.
现代化的飞控系统除了特别的气动布局的气动力优势外,苏-35还采用了4余度数字式三维电传飞控系统,使得苏-35没有攻角限制。因此,苏-35能更轻易地做出高难度动作,如眼镜蛇、勾拳等。1996年,装有AL-37FU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5在迪拜航展首度亮相,做了许多超常规动作,例如,几乎零半径、零掉高在垂直方向上360°翻转;垂直上升,以矢量推力维持在最高点数秒,然后再改出的“钟摆”;将攻角拉到约120°的“超级眼镜蛇”以及许多未命名动作,轰动了整个世界。
优良的动力装置与苏-27相比,由于加装了更多的航空电子设备及更多的航油,苏-35机体也相应增大,空重增至18400千克,因此,苏-35必须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AL-35F。该发动机增加了进气口直径以增加进气量,并增加涡轮前温度以提升发动机推力,使该发动机最大军用推力83.4千牛,最大后燃推力达141.12千牛。后来又在AL-35F的基础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军用推力仍为83.4千牛,而最大后燃推力增至142.1千牛,此即为AL-35FM。新型苏-35(苏-37)则使用加装矢量喷管的AL-35FM发动机,又称AL-37FU。
AL-37FU发动机推力大,可靠性高,经济性好,尤其是其矢量喷管偏转角度大,且易于控制,使气动性能本已十分出众的苏-35如虎添翼。例如,在著名的“钟摆”动作中,苏-35就需要凭借其矢量推力机首向上在顶点停留数秒,然后以机尾为圆心、机长为半径做180°转向。
强大的攻击能力苏-35秉承了“侧卫”家族的强大攻击能力,可以执行空中优势、对地攻击和海上反舰等多种作战任务。它有12个外挂点,最大武器载荷为8吨,通过精心安排各种空对空和空对地武器,将攻击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苏-35携带空空导弹时,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选择不同的挂载组合方案,分别为8枚R-27ER1导弹、4枚R-27ET1或R-27EPl、6枚R-73近距格斗导弹、12枚RVV-AEd距空空导弹。值得注意的是,苏-35还带有K-100-1型远距空空导弹。K-100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研制的一种远程空空导弹,中途曾一度被废弃,这次作为今后安装在苏-35战斗机上的“高端”空空导弹再次亮相。据称,K-100的有效射程达到230千米,K-100-1为K-100的改进型,这种导弹可以在防区外攻击预警机、对地监视飞机和空中加油机,是一种颇具攻击性的武器。
苏-35战斗机携带的空对地导弹有很多类型,可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对地攻击,大大提高了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其中挂载方案包括,6枚Kh-29TE或Kh-29L战术导弹,6枚Kh-31A反舰导弹和Kh-31P反辐射导弹,5枚先进的Kh-59MK远距反舰导弹,5枚Kh-58UShE增程型反辐射导弹,3枚“俱乐部”(Club)远距反舰导弹和1枚“宝石”(Yakhont)超远程反舰导弹。
(3)性能数据2.米格-29“支点”/MiG-29“Fulcrum”
米格-29战斗机,是前苏联70年代开始研制的超音速、高性能、有单双座型双发战斗机。它由高尔基等多家飞机制造厂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在研制中突出了它的中、低空格斗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综合作战能力方面,米格-29丝毫不亚于美国的F-15、F-16等战斗机。
(1)研发背景和苏-27一样,米格-29的历史始于1969年,前苏联获知美国空军正在进行“FX”计划(即最终形成F-15的计划)时。前苏联领导人意识到,新的美军飞机将会对当时现有的所有战斗机都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米格-21算是当时机动性很高的飞机,然而在航程、武装与升级潜能上有相当多的缺点。以对抗美国F-4为研发重点的米格-23飞行速度较高,也有较多的携带燃料与装备的空间,可是欠缺格斗中需要的运动性。前苏联欠缺的是一款在各方面性能都相当均衡的战斗机,具有优异的运动性和高性能的航电系统。
对此,参谋本部发出先进战术战斗机(PFI)的需求案,其中诸项性能要求相当高,包括高航程,优异的短场起降能力(包含使用简易机场的能力),高敏捷性,超过两马赫极速和重武装。新飞机的空气动力设计交由苏联空气动力研究所负责,成果与苏霍伊飞机公司一同分享。
然而,前苏联认为先进战术战斗机的价格会太昂贵,生产数量将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1971年将这个计划拆成两个计划,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TPFI)和轻型先进战术战斗机(LPFI)。重型战机的计划依旧由苏霍伊负责,轻型战机的计划则交由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苏-27“侧卫”即是前者的成果。后者在1974年提出9号计划案,也就是米格-29A,并在1977年10月6日首飞。同一时期,美国空军也进行了类似的规划,推出了F-16“战隼”和YF-17.
(2)突出特点结构设计米格-29的气动力外型设计与苏-27非常相似,其中较为明显的差异包括:主要结构以铝为主,加上一些复合材料,机翼是后掠中单翼加上融合成一体的翼前缘延伸面,后掠角为40度。机身后方位于发动机位侧的是有后掠角度的水平尾翼与双垂直安定面。翼前缘自动缝翼在早期型上分长4个部分,后期型改为5个,翼后缘则有襟翼和副翼。
米格-29采用液压控制与SAU-451三轴自动飞行仪,并不像苏-27使用线传飞控系统,尽管如此,米格-29仍是一架非常灵活的飞机,无论是瞬时或者是持续回转性能都非常优异,良好的高攻角性能而且不容易进入水平螺旋。机身结构足以承受9g的运动。控制杆有一个可以手动取消的软限制,以免飞行员超过g或是攻角限制。当德国空军与美国空军联合演习时,德国空军使用的降级版Mig-299-12A型在几乎每一次近距离战斗中,使用非常有效的红外线搜索与追踪器(IRST)与头盔瞄准器,配合AA-11导弹,击败对手F-16.
驾驶舱米格-29配备了K-36DM弹射椅,曾在诸多紧急状况中发挥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座舱中配备有抬头显示器以及ZSh-3UM头盔瞄准具。然而,其并未配备西方战斗机广泛采用的手置阀杆。特别要强调的是:为了方便飞行员进行机种转换,米格-29的驾驶舱并没有大量采用人体工学设计,而是使其尽可能使其类似于之前的米格-23.不过,由于采用了泡型舱罩,其驾驶舱视野较过去苏式军机多有改善,但仍然不及同时期的西方战斗机。后期的改良型装置有多功能显示器的玻璃座舱,并且改换了真正的手置伐杆。
(3)性能数据(5)实战表现米格-29的初次作战纪录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当时携带火箭和传统炸弹的米格-29对敌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4)服役情况§§第3章攻击机——地面部队的强援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