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后稷故里,名人辈出。既有后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又有羲和发明古代天文历法。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明代“神笔”梁钢、清代钦点探花王文在、千里寻弟的义民吴绍先等历史名人为故里流芳千古。
近现代,丙辰英烈王冰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汉民、平暴英雄王怀仁等一大批良将名贤为反清斗争、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其奋不顾身、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让后人敬仰自豪。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当代烈士黄云峰、治汾模范姚富成、著名书画家姚奠中、头针专家焦顺发,捐助巨资、兴办教育楷模任选茂,以杨文水、任全保、刘玉虎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劳模,勇于创业,无私奉献,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使后稷故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史铭史铭(1809—1887),化峪镇路村人。年少时因早肩家政,未竟学业,届入青年时,在河东做盐运生意,后捐助军需有功,被任甘肃平凉县令,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后升任正六品“经历”一职,为大清镇守平凉。曾在多次平息暴乱中,统领全局,力挽狂澜,铲除元凶,平叛大捷,受到制府总督田公器重。史铭先生为官期间不结党羽,不谋私利,权归折服,强暴震慑,堪称清代官吏中清正廉洁的典范。一生功德有史公后裔于清光绪16年(1891)所立墓碣碑文为证。其中称,史公镇守平凉期间,暴徒战乱,狼烟逼近,史设术捍御,平凉城赖以不失。后承督军恩宠,委往山西催照例应给军饷,功不可没。卸任返回本籍后,课子孙,营产业,克勤克俭,且善行义举乐于公益事业。醵资建庙,捐款修路,很多惩奸商、反贪官的经典故事广为流传。因此名贯乡里,年近八旬而殁,成为本县近代史上的名人之一。
姚万全姚万全(1919—1944),稷峰镇南阳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河津、稷山、新绛地下交通联络员。后被地下党组织派到吉县克难坡阎锡山部搞地下工作,对外身份主管财务,期间,凭借其特殊身份解救出多名被捕的中共党员。后来,由于叛徒告密,被敌匪残酷折磨,于1944年农历4月26日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时年25岁。1947年稷山解放后,被县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牛桃山牛桃山(1931—1950),化峪镇位林村人。1947年秋入新绛中学干训班、稷山中学简师班学习,1948年被录用为稷山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春参加了晋南地方工作团,开赴大西南。四川省解放后,在喜德县先后担任红麻区代区长、区长,县委委员、县委常委、红麻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等职。1950年6月美蒋特务在四川策动地主、土匪等残余势力发动叛乱,其在红麻区领导公安人员和民兵进行平叛时,身负重伤,光荣牺牲。革命烈士。
张有荣张有荣(1926—1950),稷峰镇陶梁村人。1946年秋,为躲避阎编村抓兵骚扰,只身去了陕西,在咸阳一家私人油坊做徒工。1948年回到家乡,加入民兵队伍。1948年8月参军,在华北野战军六十二军一八四师五十三团新兵连训练后开赴前线,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作为突击队员,连续炸毁敌人4座碉堡,荣立特等战功。1949年部队挺进西北,参加了解放宝鸡、陕南、兰州等战斗,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6月,西康地区农奴主在美蒋特务的煽动下发动叛乱,其带领工作队和民兵在鹤鸦村剿匪中中弹牺牲。特等功革命烈士。
解锁定解锁定(1920—1950),蔡村乡东蒲村人。1933年入县立二高,1938年考入绛垣中学,在校期间曾参加抗日爱国活动。因日军侵扰,绛垣中学未毕业,转往稷山育才中学、省立十中就读。毕业后被聘在阎锡山乡宁县政府任文书。由于官场腐化,其决然辞职回家务农。1945年春,到稷王山区参加了抗日武装——稷麓县大队,任大队文书。不久,被抽调到太岳区三地委培训,1946年春,到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初被提拔为垣曲二区副区长,8月调任四区区长。1949年随军南下,到西康省汉源县民主政府先后任司法科长、人民法院代院长、院长。1950年8月国民党特务在汉源县组织匪特发动反革命暴乱时被杀害。革命烈士。
董兆荣董兆荣(1931—1951),稷峰镇羊牧头村人。1948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因年龄较小,被分配到二十兵团六十六军一九六师五八八团二营当通信员。在解放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中,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得到上级嘉奖。1951年2月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孤身炸毁敌坦克6辆,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荣立大功。1951年秋,部队向美伪军发起全线进攻,在追击逃敌时,一颗炮弹在其身边爆炸,夺走了其年仅20岁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认其为“杀敌英雄”、“革命烈士”。
马延守马延守(1894—1961),稷峰镇马家巷村人。1918年8月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开始步入军界。从1922年到1949年,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排长、参谋副官、营长、上校团长,阎锡山部三十三师一〇一旅少将旅长、正太护路军三旅少将旅长、阎锡山部独立七旅少将旅长、阎锡山部一军三师中将师长,傅作义三十五军中将副军长,国民党西安办公厅少将高参、军事参议,傅作义华北总部少将参议。1949年4月随从傅作义将军起义投诚,1949年5月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政大学学员,1950年9月调任第六高级步校研究班研究员。1958年返乡务农。
裴维增裴维增(1921—1977),稷峰镇东街村人。1937年初在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投奔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当兵。“七·七”事变后,该团改编为山西省青年抗日决死三总队,后扩编为三纵队,历任班长、排长,随军转战山西抗日前线。1939年,阎军制造“十二月事变”后,调任纵队司令部见习参谋,并兼任纵队训练队分队长。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纵队通信连任排长。1941年11月调太行一分区赞皇独立营任一连(青年连)连长,曾参加土门阻击战及解救一分区和赞皇抗日民主政府的长沙村战斗等多次战役。1945年1月调太行一分区三十一团(基干团)任参谋,6月任九连连长。先后参加了沁县、武乡、襄垣、屯留和磨盘山等战役。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任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随军三出陇海路,转战鲁西南和豫北一带,参加各种战斗20余次。曾立团甲等功一次,受纵队、团一等奖一次。并被评为战斗英雄,出席了晋冀鲁豫三纵队首届英模会。1947年7月随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1月晋升为副团长兼参谋长。2月率部转战豫西,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6月,任步兵第九十九团团长。1950年春节前夕率部在四川承担剿匪任务。1952年11月赴朝作战,任第十一军三十三师参谋长,首创了志愿军阵地反击战以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荣立一等功。1955年9月到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10月升任师长,1965年7月调军里任副参谋长,1970年任青岛警备区司令员(正军级)。
高恩堂高恩堂(1916—1983),太阳乡白池村人。1937年4月考入太原军政训练班,并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受党指派担任了乡宁县牺盟会特派员。1942年至1945年调岳北三分区,先后任分区基干营教导员和中共霍县县委委员、游击大队教导员,组织党政军民进行“反清粮、反维持”的“双反”斗争。1946年1月调太岳分区组织部任组织科副科长,1948年8月后任华北十五纵队一二七团政委。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受到时任十八兵团司令员徐向前、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的高度评价和通令嘉奖。后率部参加了解放西北、西南、西康剿匪等诸多战役。全国解放后,历任四川省西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万县、南充军分区政委。中央军委曾授予其“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副军级离休干部。
程普哉程普哉(1917—1984),太阳乡东里村人。1937年1月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10月任山西牺盟总会印刷股长。1940年经山西牺盟总会介绍到山西新军二一二旅任政治指导员,投身于抗日反顽的武装斗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二一二旅政治部书记。1942年后先后任山西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武工队党支部书记、曲襄大队中队政治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岳十九军分区曲沃大队教导员、军分区政治部总支书记、四十六团政治处副主任、华北一兵团十五纵队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解放临汾、晋中、太原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五五四团副政委、政委。1950年随部队进军大西南,执行剿匪反霸斗争,在四川广汉指挥歼灭敌三〇二师的战斗中光荣负伤。1952年调华北军区炮兵十四师三十六团任政治委员,1955年改任炮兵六师政治部主任。1957年转地方工作。先后任国家建材部水泥设计院党委书记、国家建工部科学设计分局和建材部建材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副处长兼人事组组长。1982年退居二线,任机关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1984年病逝后,全国政协办公厅在讣文中评价其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宁秉一宁秉一(1912—1987),翟店镇西位村人。高中毕业后被介休火车站招聘录用,先后任职员、介休站及闻喜站站长、太原站总调度室主任等职。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入党,结业后被组织派到抗日前线,历任太行区三四四旅军务处副政治指导员、冀鲁豫抗日民军干校政治指导员、八分区教导大队党总支书记等职,曾荣获“独立自由勋章”一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九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三五七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等职,曾荣获“解放勋章”一枚,荣立二等功一次。全国解放后,任平原军区荷泽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机关政治处主任、解放军外语学院一系政委、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政委兼监委书记、航空工业部六零一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沈阳松陵机械公司顾问等职。
李树荣李树荣(1918—1987),稷峰镇西街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寿阳县山西国民兵教导团第十团,任晋南决死三纵队七团政治队民运员、宣传科印刷股长、政卫四支队三营七连指导员,太岳纵队二一二旅五十四团参谋、干事,太岳区高平县武委会主任、政工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岳区绛南县武委会主任,中共新绛县委组宣部部长、县委书记。1949年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中共运城地委组织部长、国家燃料工业部西北煤田地质总局政治处副处长、新疆煤炭工业局副局长、西北煤田地质局局长、西北煤管局政治部主任、渭北煤炭公司经理、铜川矿务局革委会副主任、陕西省燃化局核心组副组长、西安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西安矿业学院院长。离休(正厅级)后,曾任西安老年书画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能源协会顾问等职。时刻关心煤炭事业发展,扶持和筹建了陕西省地方煤矿供销公司,设计兴建了陈家山煤矿煤气站,与西安轻工业研究所联系,利用陈家山煤矿多余煤气烧制陶瓷产品,并取得成功。虽长期远离故土,但对家乡建设十分关心,曾多次返回故里与县委、县政府共商稷山发展大计,为故乡煤焦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
焦振华焦振华(1934—1987),西社镇高渠村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师级军队干部。历任战士、测绘员、作训参谋、副科长、科长、团参谋长、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司令员,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在近40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生活和战斗在祖国西南边陲、条件十分恶劣的雪域高原上,先后参加过解放昌都、平息西藏叛乱、中印边疆自卫反击战等战役。
史裕荣史裕荣(1919—1994),清河镇清河村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稷山解放后,任二区政府工作人员。1951年4月至1952年10月任三区区长,1952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共稷山县委秘书,1954年9月至1959年5月任县拖拉机站副站长,1959年6月至1960年7月任中共清河人民公社党委书记,1960年8月至1961年3月任县人委秘书,1961年4月至11月任中共翟店人民公社党委书记,1961年12月至1966年5月任县委农工部长,1966年5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稷山县委常委兼农工部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夺权。1973年11月恢复工作后任县革委副主任,期间曾兼任县计划委员会主任职务。1981年8月当选为政协稷山县第四届委员会主席。1984年9月退出领导岗位。
马赛骏马赛骏(1938—1995),女,稷峰镇马家巷村人。1954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0月从昆明工学院冶金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任技术员、副科长、院党委委员。1979年1月任国家建委重工业局工程师、国家经委基建办工程师。1983年8月任国家计委设计鉴定局、重工业三局副处长、处长。1988年7月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项目部总工程师、副主任(副司局级),1989年1月聘任为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会泽矿务局铅锌冶炼厂、株州冶炼厂、大冶冶炼厂等10余个厂矿项目的选址、评估、论证、咨询、设计及技术改造工作。
王怀仁王怀仁(1919—1995),西社镇山底村人。1938年6月参加山西新军二一二旅,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在二一二旅担任特务连侦察员、班长、排长等职,后又调太岳军区司令部任武工队副队长、队长、分区警卫团连长和第二十四旅副营长。先后参加“青浮战役”、“佛庙岭战役”和“百团大战”。曾组织领导了敌后武装斗争,筹建了曲沃县敌后武工队,并任队长。1949年春,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开始后,稷山县成立了一千余人的支前总队,身为县武委会副主任的他担任副总指挥、政委,带队奔赴宝鸡、兰州、宁夏等地,往前线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资,抬回伤员数千人。新中国建立后,山西省军区任命其为稷山县人民武装部长。1950年11月19日晚,带领武装人员平息了杜启明在稷山发动的反革命暴乱。后又担任闻喜、运城、徐水、邢台等县、市武装部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曾分别任稷山县、运城地区核心小组负责人、组长及革委会主任等职。他虽然经常受到造反派的批斗,但仍以大局为重,力所能及地保护老党员、老干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华北解放纪念章、西北解放纪念章。196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83年为军队副师职干部,行政十三级,年底离休。
马元堂马元堂(1923—1997),稷峰镇马家巷村人。1939年2月由同村地下共产党员李银来带领,与马俊骅等热血青年一起在汾城县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1939年12月被编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当战士。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被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一二九师。解放战争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历任警卫团战士、连指导员、团保卫干事、特派员,师保卫科长,团政治委员,军保卫处长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等职。曾率部先后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荣获“三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64年转业到国家核工业部工作。
秦瑞歧秦瑞歧(1929—1997),蔡村乡蔡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5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化工系,后留学苏联,回国后先后任中国大连石油七厂车间主任、兰州炼油厂技术科科长。1965年调国家石油部,专门从事军事用油研制,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军用油炼制组组长、生产部总工程师(正厅级)。成功试制出军用航空润滑油22种,其中试制的“三北”地区配套军用油品,解决了三军军械、车辆在高寒地带快速启动问题,有9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润滑基础油,获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的催化裂化工艺过程、计算机自动适应控制管理软件,均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石油科研和生产技术专著,获国家级金质奖章二枚,部委级金质奖章三枚,并名列《中国军事工业志》、《中国著名专家辞典》。
王明有王明有(1919—1998),太阳乡西里村人。1950年至1968年先后在村担任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联合社社长、管理区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73年至1980年担任西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曾当选稷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稷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稷山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稷山县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劳动模范,稷山县农业合作化第一人。1952年稷山县人民政府在县文化馆举办的展览会上,特为其塑像,以示表彰。
张纪宏张纪宏(1962—1998),西社镇三界庄村人。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国情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开发区房地产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开发区商会副会长、天津市三胞青年联谊会会长。1984年山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山西《集体经济》杂志编辑部主任编辑,大连中海直集厦公司总经理助理。1991年11月调航天部航空通用电气集团任副总经理兼中航天津投资公司总经理(副厅级)。曾被天津市开发区评为“十佳优秀经理”。1998年11月21日在带领天津市商贸代表团赴河北保定进行贸易洽谈会的返回途中,不幸遇车祸去世。
姚富成姚富成(1945—1998),化峪镇路村人。1959年高级小学毕业,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稷山县城关公社工作,历任公社副主任、工会主席等职。1998年,稷山县进行汾河大治理,城关镇领导考虑到姚富成患有高血压病,不让他参加,想让其留守机关。姚富成坚定地说:“城关镇在全县治汾任务最大,眼下最需要人,我怎能闲坐机关?”说着便骑上自行车上了工地。当时女儿将要出嫁,他把一切事宜全托付给弟弟操办。在工地上,其忙前忙后,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11月15日因为超负荷工作,疲劳过度,并发脑溢血,以身殉职。中共稷山县委决定命名姚富成生前劳动过的大坝为“姚富成大坝”,并立碑永志。省委书记胡富国等省、地、县领导参加了揭碑仪式,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追认姚富成为“治汾模范”。
李应林李应林(1920—1999),稷峰镇陶梁村人。1939年2月加入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任晋南牺盟会中心区军政干部训练班学员。“二一三”旅军政干校副班长、班长,太岳决死一纵队班长、副排长、排长;太岳三分区五十七团副政治指导员、连长等职。随军参加了“百团大战”、“上党战役”等战斗。先后任太岳四纵队十三旅连长、营政治教导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三军三十八师一一四团二营政治教导员,西南军区补训八师三十九团政治委员兼中共龙武县县委书记等职。参加了挺进中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剿匪等战斗。1950年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被评为共和国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任东北林业工程三师干部部副部长、师党委委员,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人事处副处长,林业部伊春森林管理局人事处处长,黑龙江省南岔森林工业局党委书记,中共黑龙江省嫩江地委委员、林业部长,中共黑龙江省嫩江地委委员、讷河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