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广播电视
有线广播基础设施1991年-1992年,县政府投资200万余元,更新电台设备,输送功率达1.21万千瓦。对乡镇机房进行改造,搬迁机房8座,扩建机房1座,新建机房18间,改造后的机房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新架乡镇到村专线90杆公里,300线公里,11个乡镇所在地全部实现主要街道音响化,121个行政村新增喇叭1987只,联户音响2778只,使通播、普及、通响“三率”明显提高。1993年,新架专线35杆公里,新建村广播室34个,新增通播村4个,农网达标,全县11个乡镇机房全区首家全部达标。1994年-1996年均完成2500小时的调频电台转播。1997年有线广播停播。
栏目设置1991年,县广播电台与有关单位举办“稷王人口杯”有奖征文、《税法宣传》、《地震知识》、《二五普法》等27个联办节目,编发专题稿件2730件。1992年,与13个单位联合举办《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土地日》等27个联办节目,编发稿件1800件。1993年,突出名牌栏目《枣乡之声》,共发稿100组。并新开办《今晨一刻钟》、《广告与音乐》等节目,为社会提供各类信息382条。与有关部门协作,共开办税法宣传、工商政策、计生专题、土地法、环保潮、物价讲座、城市管建、卫生金融整顿、质量标准等18个节目。1994年,县电台将“稷山新闻”改为“新闻荟萃”节目。并先后与11个单位联合举办城市管建、义务修路、计划生育等19个节目,编发稿件1000件。1995年,主要栏目有“新闻瞭望”、“信息与文艺”、“点歌台”等6个。县电台编播的“‘六’和‘一’的思索”获地区新闻一等奖。
宣传报道1991年,县电台共编播新闻专题364组,其中载量3454件,日均9.4件;时效768件,日均2.1件;编播其它专题208组,其中主持人节目每月达4个。另外完成52个周末文艺专题节目,在专题复播时间内举办联播节目。向省、市电台推荐优秀稿件有4件获奖,其中获省一等奖1件,地区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1992年,共完成新闻364组,专题208组,文艺专题52组,其中载量、时效、评论、录制均达到地区量化标准。同时加强对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各项中心工作的宣传报道,共录制录音报道98个,编发政治经济评论132篇。在全区优秀稿件评选中,稷山广播电视局获省一等奖1件,地区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1993年,共编发稿件4000余件,其新闻载量、时效、评论、音响稿件4项指标全部达标,名列全区第一。12月,全区在稷山县召开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现场会。1995年,县电台完成新闻稿件356组,做到天天有新闻。
有线电视基础设施1991年,县政府投资100万元,增大电视发射功率。1992年,全年完成1810小时电视转播。1993年,投资2万元,改造电视的无线发射装置(铁塔天线)。新装100W彩电差转发射机。在县城建起4个有线电视共用天线分支小区,形成无线、有线共覆盖。1994年,建成县城有线电视并网建台工程,8月有线电视台通过省级验收。全年完成2200小时电视转播。1995年,投资3万元加高铁塔25米,使中央电视1台信号覆盖面达90%以上。全年电视转播2150多小时。
1996年,县广电部门实施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在太阳乡白家庄村北柳沟坡西侧建成中心发射台,安装美国有线电视微波系统公司DMDS宽带技术发射设备,完成联网主体工程。50%的村庄都可看到12套电视节目。1997年-1998年,把电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有线电视联网和普及方面,全县有156个村建成有线电视网,用户达2.86万户。2000年4月,投资280万元完成“村村通”扫尾工作,5月接受地区验收,9月通过省厅验收。
2002年,完成41个村前端架设工作。对县城有线电视进行光缆改造,到年底已入户1300多户。2003年,开通“中国教育电视一台”室中课堂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4年,投资150万元新建县城至翟店光缆主干线28公里。安装调试翟店光缆分前端机房。2005年,共完成光缆改造9087户,其中农村1000户。筹集资金16万余元,采取无线、有线两种方式,先后为翟店、太阳、西社、清河4个乡镇的12个山区自然村,接通有线电视信号,全面完成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2006年,对MMDS系统进行数字改造,在中心发射台新增1套微波设备,半径覆盖25公里,农村用户安装机顶盒后就可以接收到30套全新的数字信号。同时,为了解决贫困人口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新增设1套数字微波开路发射系统,共有5套节目。即:中央一套、中央七套、山西卫视、运城一套、稷山一套,用于贫困群众免费收看。
2007年,在全县推广农村数字微波电视,宣传安装数字微波机顶盒,至年底,农村数字微波机顶盒用户达到6200户。投资20余万元,于4月安装1套有线电视前端安全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受到省、市广电部门的好评。
2008年,网络公司在维护好现有光缆网络的同时,为新建单元楼、住宅小区架设线路,使光缆网络用户达到1.2万余户,发展农村数字机顶盒l600余台,使农村机顶盒用户达到7000余户。同时对有线电视光缆用户和机顶盒用户全部归机入档,做到档案规范,收费清楚。与此同时,狠抓安全播出,光缆机房双人双岗,持证上岗,圆满完成了重大活动的安全转播。10月开通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上报管理系统,随时通过互联网对安全播出情况进行上报,每月的3号进行零报告。在推进网络公司转制过程中,对全县光缆网络进行了重新核实统计。
栏目设置1995年-1999年,电视在突出新闻节目的同时,对专题节目精心设置和改革,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反映人们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的综合节目有《枣乡采风》,反映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节目有《五谷石》、《枣乡视点》、《露一手》等栏目,受到观众好评。2000年-2002年,为反映稷山农业大县的特色,突出为29万农民服务这一宗旨,在办好《枣乡采风》、《五谷石》栏目的基础上,又先后开辟《卫生天地》、《甜蜜的事业》、《健康之窗》以及《田野四季风》4个科普栏目。2003年,开设了《劳模颂》、《非典专题知识讲座》、《饮水解困工程系列报道》、《情系灾民系列报道》等栏目。2004年,与移动公司合作开办“艺苑百花”、“人物访谈”、“演艺竞技”三大板块大型综艺节目。2005年,《今日视点》以经济报道为特色,《社会扫描》以文化报道为主题,两个栏目不仅换了包装,而且开始了新的宣传方式,节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10月19日开始,开办文化类栏目《方圆》,以新的宣传理念培养新的观众群体,扩大宣传阵地。
2006年-2007年,《今日视点》、《社会扫描》合并为新栏目《枣乡纵横》。深受戏迷朋友关注和喜爱的《移动天地》、《信合梨园》全线升级,开始分为室内、室外两个比赛现场。自办节目《智慧小明星》、百集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列片《激励永远》及系列动画片《虹猫蓝兔》力求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世纪剧场、金穗剧场、稷王戏院、公益广告等,均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塑造着“稷山荧屏”的新形象。
2008年,在专题节目方面共制作播出54期120余组节目,《最是情深发寒时》、《双十佳政法工作先进个人》、《我为奥运加油》,《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以及反映正身医院赴汶川救灾,和农业系统部分单位联办农业节目,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充分发挥了专题节目的特点和手段。《信合梨园》全新录制播出彩装表演36期,100余名选手在这里一展风采。“智慧小明星”不断创新,全年录制50期。稷山二套节目的《虹猫蓝兔》动画片,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成功录播“春节文艺社火表演”、“防治艾滋病”、“爱在阳光下”公益晚会,“大地情深”记者节晚会,“我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演讲赛。在制作播出方面:把“及时、精确、优质”作为工作的宗旨。制作了大大小小各类专题近10个。
宣传报道1993年,县电视台开办新闻节目和自办节目,日播量均在20分钟以上。与此同时,加强对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各项中心工作宣传报道,先后组织“两代会”、“开拓前进的3年”、“反腐败斗争”、“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三项建设”等大型专题系列报道,共推出“工程报道”、“县乡领导谈改革”23组,“三建一调整”40余组。l994年,电视台播出电视新闻1400余条,被省、地级电视台采用l3条次,其中“原保印入党记”获地区电视节目展播一等奖。1995年,编播的“新闻组合”在地区第二届电视节目展评会上,获特等奖;专题片《棉花村奏响小康曲》,获一等奖。
1997年,除及时完整转播中央台报道外,还开办“各界人士话回归”、“红枣基地建设大会战”、“企业改制”、“创建文明城”等专题系列报道,同时还举办全县卡拉OK电视大赛。在运城地区第四届电视节目展评中,录制参展的专题片《山坡上红烛正亮》和专题片《丽娇》均获一等奖,新闻《石头换电话》获二等奖。1998年,编制《为了母亲河的微笑》专题片,充分展示稷山儿女治理母亲河的壮观场面和雄心壮志,受到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开办《我们的20年》系列专题报道,集中反映全县各条战线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另外,编制的《枣乡采风》系列报道,播出25期,热情讴歌枣乡大地上的新人新事。同年,制作的消息片《弃商务农樊金延,再作土地大文章》获省专题类三等奖,专题片《劳模》获省专题类一等奖。1999年,共播出“稷山新闻”900条,各类专题节目66组,安全播出1870小时。在新闻节目中开辟“财源建设系列报告”专栏,专题节目中开辟“乡镇龙头企业风采”专栏;同时对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一些重大活动都进行及时、集中、突出报道。在全省有线电视节目评奖中,选送的《下岗职工商业城》获电视新闻三等奖;全区广播剧评选活动中,选送的作品《丰碑》获二等奖。2000年,共编播新闻稿件150余组,900余条各类专题节目160余组。完整转播中央、省、地台节目8700小时,安全播出县内节目2900多小时,特别是对三讲教育,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干部下乡搞科技示范园,学习浙江经验等中心工作做了深入、及时、全面报道。
2001年,对“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撤并乡镇、严打整治、学习浙沪以及转变工作作风等主要工作加大宣传力度。2002年,编播的消息《修路老人吉三发》,获运城市好新闻二等奖;《伤害公公恶儿媳受到法律严惩》,获市首届新闻协会二等奖。2003年,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并积极配合抗击“非典”,全年共编发新闻稿件300余组、2500余条。2004年,共编发新闻稿件280余组,2000余条,其中自采稿件600余条。2005年,在编导制作“稷山新闻”工作中,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了新“一号文件”、“文明之春”系列活动,进行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小康林业建设、煤焦产业新型化、大佛寺建设、城市建设等主题报道,并集中力量进行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人大政协“两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等报道,以及姚奠中艺术展览馆开馆活动特别报道和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报道,对好民警黄云峰优秀事迹作了重点报道,尤其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按照活动每个阶段的特点,开设“进百村、入千户、解民难、帮民富”、“大家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专栏,为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全年共编发稿件1826条,对外宣传工作全市领先。市台发稿12条,名列全市第一。
2006年,县广电部门围绕“十大发展工程”、“十大民生工程”,重点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沼气富民、招商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贫困学生救助活动,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支持运城角逐“魅力运城”活动、狠刹大操大办歪风、网吧整治专项行动等项中心工作,均形成一定的声势,较好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至12月底《稷山新闻》播发稿件309组,2800余条;在市电视台播出新闻稿324条。
2007年,完成县、乡换届工作的宣传报道;集中精力,重点报道了中共十七大精神在全县的学习贯彻情况;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合医疗、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态绿色稷山建设系列报道和“双十工程”的重点报道。对外宣传工作,在全市继续领先。省、市台上稿均列全市各县市之首。
2008年,加大对重要会议、重大主题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利用群众关注、喜爱《稷山新闻》栏目,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办《迎两会、看发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解放思想大讨论》、《两融三送一密切》等专栏,使主题宣传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将主题报道和动态新闻相联系,有效提升宣传效果,为构建和谐稷山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年共拍摄图像新闻3000余条。编发新闻300余组,2500余条,在做好新闻宣传报道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上送稿件保持了良好势头。在省电视台发稿12.5条,全市排队第一。在市电视台发稿166.5条,名列全市第三。在全市好新闻大赛中,由刘瑞更主创的《新婚勇破旧俗、香烟不再吃香》获全市一等奖;《高台花鼓走进鸟巢》获全市好栏目大赛三等奖;张志恒被评为全市“十佳编辑记者”;段国斌被评为全市十佳播音员。
广电机构县广播电视局位于稷王路10号。主要承担全县广播电视宣传、技术事业和行政执法管理工作。1991年有工作人员48人。2002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广播电视发展中心。2008年内设新闻部、财务室、编辑室、制作部、专题部、播运部、广告部、网络公司、稽查队、发射台、播音组、资料室,下辖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乡镇广播电视站、广播电视差转台4个单位,有工作人员76名。
2006年,县广电中心获运城市先进性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被省广电局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成员单位。
局长(主任):安新明(1991—1994.2)、邓继生(1994.2—1999)、杨泽慧(1999—2008.3)、张寒梅(2008.3—)。
第二节电影电影发行放映1991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622场,其中科教片323场,观众433.94万人次,放映收入21.98万元,发行收入9.73万元。1992年,放映电影6650场,突出抓《焦裕禄》、《开天辟地》、《大决战》、《烈火金刚》等影片放映宣传,其中《焦裕禄》影片在农村串片放映212场,受到地区公司表扬。全年放映收入29万余元,发行收入12.9万元。1993年,共放映电影3379场,观众307.05万人次。全年放映收入17.86万元,发行收入7.65万元。1994年,放映电影4229场,观众398.36万人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映中,以《重庆谈判》、《井冈山》、《百色起义》等影片为重点,在县城、村镇、学校数次放映,并在县电视台播放。全年放映收入16.45万元,发行收入7.35万元。1995年,共放映电影2990场次,放映收入15万元。1996年,共放映3000场次,收入20余万元,其中:县城放映场次400多场,收入11万余元;农村放映场次2600多场,收入9万元,观众人数达25万人次。在主旋律影片宣传放映方面,先后上映《天网》、《留村察看》、《孔繁森》、《刘胡兰》、《被告山杠爷》等10多部有代表性的影片。同时,配合全县中心工作,宣传放映《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女人也是人》、《119和911》、《炮兵少校》、《扫黄打非纪实》等影片。1997年-1998年,县电影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方针,采取送科技、法律、影片下乡,开展“看电影有奖”活动。共放映7000场次,收入35万元。1999年后,随电影市场的萎缩,放映次数明显下降。2000年,县文化管理部门指导公司制定电影发行部和电影院的承包方案。电影下乡,歌舞演出300余场。重点抓国产影片《生死抉择》、《缉毒英雄》、《一个都不能少》、《漂亮妈妈》的放映。2001年-2002年,电影下乡400余场,观众达20万人次。2003年上半年,组织5000名中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春节期间组织为期20天的有奖观看电影活动,收入3万元。2004年,继续举行有奖看电影活动。并向全县中小学生免费放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片。2005年-2006年,组织电影下乡50场次。组织有奖看电影活动20余场,同时,录制龙门奖获奖剧目《三关排宴》,发行光碟3万余套。在节假日期间开展爱国主义电影宣传展播。
2008年,电影院共上演歌舞70余场。根据国家电影放映工程精神,放映科教、故事片《跟着市场种葡萄》、《草地枣园》、《胃病的防治》、《飞虎队》、《村庄》、《春天的沃土》等主旋律影片共计173场次。对全县7个乡镇的200个行政村进行整体规划,使每个乡镇保持1个-2个电影放映队,保证完成全年2400场电影放映任务。
电影公司县电影公司隶属于县文化局(文体局),办公地址原位于后稷步行西街北侧,1994年迁址于稷峰街电影院内。
经理:史因发(1991—1998)、董旭华(1998—2000)、董光华(2000—2001)、杨东菊(2001—)。
第三节新闻报道报纸1993年4月18日,由张鹤、张杰等人创办《稷山经济报》,四开四版胶印,每周出报一期。同年12月21日,《稷山经济报》更名为《稷山报》由辛青云担任社长,张鹤任总编,报纸四开四版胶印,每周出版一期,到1999年因故停刊。
1999年-2001年,宁云生等人创办《稷山快讯》,报纸四开四版胶印,每10天出报一期,2001年停刊。
2002年5月1日,中共稷山县委确定《稷山报》为县委机关报,由县新闻中心恢复出版,复刊后的《稷山报》四开四版胶印,每周出版一期。社长为黄振廷,总编辑为杨明有。2006年,稷山报社被纳入事业编制单位。有工作人员7人,设新闻部、副刊专题部和总编室。《稷山报》版面设置为: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轮流设置文艺副刊、农村天地、社会新闻;四版为专题报道和形象宣传版。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做好四项工作,实施双十工程》、《新农村建设巡礼》、《重点工程系列报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发展观在稷山》、《先锋颂》、《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局长访谈录》、《人物专访》、《一线写真》、《稷人说稷》、《稷山风情》、《后稷文化》等,另外,还根据形势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举办《人大专刊》、《政协专刊》、《稷医专版》、《稷粮专刊》、《星光电脑专刊》、《交通专版》、《环保专版》、《城建专版》、《工会专刊》等专刊专版。《稷山报》复刊以后,在县委宣传部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县报的功能优势,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采访报道,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全县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化,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喉舌,为积极构建和谐稷山鼓与呼,真正起到县域主流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省第十一届县级报纸好栏目评选中,《稷山报》的《稷人说稷》栏目被评为一等奖,报社共有7个栏目和栏题获奖。2008年,《稷山报》全年发行量为4500份。
通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