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第一章 计划管理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1955年,遵照国家“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经济工作实行三级管理。稷山县开始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变单一指令性计划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逐步发展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民经济计划以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为原则,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油定购、财政收支、信贷、基建等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其它均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同时,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计划、工商、计量、物价、统计等经济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进行宏观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管理逐步向纵深发展,计划编制、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管理与调控、统计调查与分析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土地管理、农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审计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也纳入了经济管理范畴。至2008年底,共撰写统计分析报告765篇。编制年度计划18个,五年计划4个。全县工商户4806户,注册商标100余件。全年核定各种计量器具1万余台(件),为企业提供各种标准1000余个,办理代码证书930余个。

第一节计划编制“八五”计划编制(1991年-1995年)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稳定作保障,走科教兴县,区域开发之路,实现本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县力。战略重点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种养加销售的综合经营体系,实现工业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资源型向市场型转变,建设小麦、棉花、红枣、畜禽、果蔬五大基地,发展煤冶化工、轻纺、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提高综合县力(即22541工程)。

预期指标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3亿元,比1990年增长53.8%,年平均递增9%;国民收入达到2.81亿元,比1990年增长51.9%,年平均递增8.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3亿元,比1990年增长53.6%,年平均递增9%;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702亿元,比1990年增长53.1%,年平均递增8.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47亿元,比1990年增长53.6%,年平均递增9%;财政收入达到2030万元,比1990年增长53.7%,年平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元,比1990年增长42.2%,年平均递增7.3%;期末全县人口总数控制在30.6万人以内;粮食总产达到1.461亿公斤,比1990年增长26.9%,年平均递增4.9%。

“九五”计划编制(1996年-2000年)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实施赶超和科教兴县两大战略,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加快工业集团化和农业产业化两个进程,构筑红枣富民和工业富县两大经济框架,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强行突破,奋力赶超,依靠龙头带动,发展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协调社会事业,确保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本县跨世纪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预期指标到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4.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2%;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2%;财政收入达到7800万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7.0%;粮食总产量达到1.5亿公斤,年平均递增速度为5.2%;全县人口计划32.8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十五”计划编制(2001年-2005年)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八个重点”(特色农业、优势工业、个私经济、旅游经济、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抓好“五项创新”(科技、金融、人才机制、环境、观念),推进“五大战略”(农业产业化、优势企业、乡镇龙头企业、外向型经济、科教兴县),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预期指标到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7亿元,年均递增8%;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递增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递增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平均递增7.5%;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3亿元,平均递增9.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2元,年均递增5%。

“十一五”规划编制(2006年-2010年)指导思想(从2006年起,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推进结构战略调整,继续实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教育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五大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在培育优势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全力构建经济繁荣、富裕文明、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环境秀丽的新稷山。

经济增长主要预期目标到201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外来直接投资增长率达到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2%—3%以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00万公斤以上。

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3%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80%,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或超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县公路密度达到8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百人电话(固定+移动)拥有数达到75部,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3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3人,拥有病床数达到3张。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量达到4万册,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7平方米。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8.3%、期末下降3.5%。县财政对教育、科技、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资源环境主要预期目标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8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50%、污水处理率超过6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年均下降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6%,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

科技进步主要预期目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8.5项,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

人民生活主要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城镇年均10%以上、农村年均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平方米,人口预期寿命人均达到72.5岁。

稷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年-2010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县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计划执行“八五”计划执行1991年至1995年,稷山县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9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递增21.6%;完成工业生产总产值5.45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13.1亿元,比1990年增长8.3倍;县财政收入达2528万元,比1990年增长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元,比1990年增长2.3倍。

“九五”计划执行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4.6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53亿元,年均增长7%;财政收入由2528万元增长为6803万元,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4983万元增长为5809万元,年均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5亿元增长为2.92亿元,年均增长9.5%;农民收入由1104元提高到2110元,年递增14%;职工平均工资由3087元提高到4962元,年均递增9.9%。

“十五”计划执行2000年-2005年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6.53亿元增长为2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26.2%;财政收入由6803万元增长为2.18亿元,年均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亿元,比2000年的5809万元增长约10.1倍,年均增长5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亿元,比2000年的2.92亿元增长约1.8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828元,比2000年的2110元增加34%,年均增长6.1%。

“十一五”计划执行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24.8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2.54亿元,同比增长17.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7亿元,同比增长25.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311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3059元,同比增长8.2%。

2007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收入完成3.27亿元,同比增长2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万元,同比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35元,同比增长12.3%。

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3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财政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4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亿元,同比增长76.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996万美元,同比增长1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10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3886元,同比增长13.1%。

第三节固定资产投资“八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0万元。农业、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九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09万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8亿元,年均增长59.6%。主要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工业项目建设、交通事业发展等。

“十一五”规划实施三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32.5亿元。其中:2006年7.2亿元,2007年8.9亿元,2008年16.3亿元。主要项目和工程有:东方资源公司锰铁高炉项目和发电项目、永东化工公司炭黑项目、合盛工贸公司木质素化工生产项目、晋南物资公司(鸿昌公司)固沙保土剂项目、华南纺织公司紧密纺项目、丰喜纯碱公司三聚氰胺项目、饲料肥业复合肥项目等。

第四节管理机构1991年称计划委员会。2001年机构改革时,更名为发展计划局,核定行政编制19人,领导职数7人。2004年4月更名为发展和改革局。2008年,内设办公室、工业农村经济发展股、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股、社会科技文教交通城建环保股,核定行政编制21人。是县人民政府负责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调控的工作机构。2005年被山西省发改委评为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

局长(主任):畅春梅(1991—1998)、任良金(1999—2007)、晁俊彦(2008—)。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