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三章 企业管理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行政管理

1991年,县工业主管部门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县企业实行“全员三定、双浮岗位工资制”,“一定一奖惩”岗位工资制以及“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办法,有效地调动了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工作积极性。1992年,采取“分类指导、分步进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方法,在纺织厂、化肥厂、水泵厂、缸套厂4个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对31个企业进行三制(机构、工资、用工制度)改革。按新机制运行企业,科室减少48个,中层以上干部减少58人,93.4%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这些企业产值、利税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1993年,在推进股份制企业工作中,组建了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稷峰碳胺联销集团公司。制钉厂国有民营试点工作正在展开,洗煤厂合资合作经营工作有所突破,化肥厂兼并原钻石厂,造纸厂兼并南阳1个个体造纸厂。在抓企业经营机制转化中,使8个企业在机构、工资、用工制度改革上,通过地区三制改革验收,2个企业通过系统验收。

1994年-1995年,在企业产权改革工作中,帮助以水泵厂为龙头组织10家企业组建青龙泵业集团;帮助稷山县纺织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和特种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组建和建章立制工作;帮助国营焦化厂和蜜饯厂组织资产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发动职工集资入股,选举组织机构,使其采取“局部改造、存量折股、增资扩股、一厂两制”的改组方式,组成股份制企业。全县完成股份制改造4家,组建企业集团1家,企业兼并3家、企业破产1家,申请企业破产5家。各类改革试点共有6个类型,涉及10家企业。

1996年-1997年,遵循“优势企业集团化、骨干企业股份化、小型企业民营化”的思路,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财政增收、有利于职工增加收入”的原则,使企业改制工作进展平稳,态势良好。将纺织厂、造纸厂和焦化厂分别改制为稷山县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稷山县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稷山县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制钉厂、第二铁厂公开拍卖,产权置换为私人经营。期间,工业系统10家国有企业,除化肥厂、洗煤厂未进行改制外,建立有限责任公司4家,拍卖2家,正在拍卖1家,破产1家。

1998年,为确保改制后企业健康发展,规范运作,先后制定一系列引深企业改制的分类指导意见。1999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开展“管理年”活动,制定下发在“管理年”活动中的各项管理及经济技改指标,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企业的“管理年”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2000年-2003年,县工业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企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2004年-2006年,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调结构、订规划、建体系、分类提炼,制定了5大新型工业基础的整体规划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2007年-2008年,积极转换职能,变管理企业为服务企业。各职能部门简化办事程序,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为企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二节财务管理1991年,稷山县在对18家盈利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和对铁厂、水泥厂、棉织厂、制钉厂、钻石厂、化肥厂、造纸厂、农机厂、缸套厂等53户企业实行第二步利改税,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制定下发有关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系列规定,促使各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

1993年7月国家改革旧的企业财务管理办法,颁布《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标准》、《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新的财务制度在财产核算上,改固定、流动、专用资金对应平衡,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进行核算;在成本核算上,改全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在固定资产折旧上实行计提折旧直接进入成本。此外还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允许企业据实列支技术开发支出。同年7月底,全县国有企业全部执行新的财务制度。

1994年1月1月,国家税制改革,全县所有企业征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1997年,县财政局对全县会计人员实行统一会计制度、统一委派人员、统一考核办法、统一奖罚措施的管理办法,并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建档。1999年,根据《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山西省会计账簿监管办法》,稷山县对辖区内企业账簿,实行登记和年检制度。2008年,企业的财务管理仍执行1993年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国有资产管理1991年,县工业主管部门与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股配合,加强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县政府《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建立资产增减变动传递制度、全县国有资产账目、资产遗失责任追究制度、调剂余缺制度等。重点对国有承包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1994年,制定《稷山县企业公有民营实施办法》,允许将公有(国有、集体所有)企业的资产有偿有限地租赁给个人或集体经营。全县12家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3959万元。1997年,贯彻落实国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对全县的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为企业改制提供数据。1998年12月,累计评估企业16户,对其中6户实施产权整体出售。

2003年,县政府设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与义务相统一,管理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职能。2004年后行政职能划归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股。到2008年,县国有资产管理延续执行历年来国家、省、市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第四节生产流程与质量管理1991年,县工业主管部门为强化企业现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工业企业中推广县化肥厂现场管理经验,县造纸厂通过现场管理实现扭亏为盈。全县工业企业普遍建立工艺管理规程,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网络,健全产品销售责任制。缸套厂按照工艺管理规程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废品率由原来的43%降为16%。焦化厂面对产品滞销进一步健全产品销售责任制度,经过努力,超计划40%完成全年任务,并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同年,水泵厂各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1993年,在企业生产管理上,先后推广和总结化肥厂“严、细、高、全”管理办法、炼铁厂的超前决策管理、纺织厂的现场管理,以及目标成本管理等先进经验,均收到良好效果。1994年,化肥厂的氮氨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并通过化工部“无滴漏工厂”检查验收。焦化厂的冶金焦在全国煤炭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1996年,全县工业企业开展学邯钢,推行成本计算法。县政府两次组织企业厂长、经营厂长、管理科长赴邯钢取经,并带回邯钢具体做法的录像带,组织企业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召开“学邯钢、强管理现场会”,推广第二炼铁厂、化肥厂强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的经验。国营焦化厂、纺织集团实行原煤进厂限价,年降低成本200万元。县第一炼铁厂发动全厂干部职工从搞核算、抓原料、降消耗,吨铁成本由原来的1270元降至850元。

1998年,各企业继续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抓质量,降成本,倡节约,挖潜力,使产值、利润和上缴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5.6%、11.78%和1.75%。为确保改制企业健康发展,规范运作,县上对改制企业分别提出指导意见,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劳动法》,结合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和现代企业理念,制定《关于公司管理的38项规定》、《管理人员制度》和《干部值班制度》,并完善管理人员风险抵押、内部分配、各部门、生产车间的定员定额、营销、物资、经济责任综合考核办法以及统计、企管和审计工作制度。

1999年,县政府在全县工业企业中开展“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下发了活动中的各项管理及经济技术指标。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都取得一定成效。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成本管理上,将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工资、奖金与产量、质量、消耗和安全、卫生相挂钩,同时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年节约电话费3万余元,业务招待费下降5504元,节约电7200度。纺织厂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全年棉纱质量达到100%,棉布质量达到98%,出口合格率80%以上。纺焦公司、东宝铁厂等实行成本倒算,狠抓双增双节,“开源节流,减少支出”,全年累计双增双节挖潜节约150余万元。

2000年,加大企业内部管理,深入学习邯钢经验、济钢模式和浙江发展工业的做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强化科学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均取得较好成效。东宝铁厂结合学习邯钢经验,实行成本倒算,制定各车间目标成本经济责任制,一季度一核算,严格奖罚制度,全年实现利税500余万元,上缴税金248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纺织公司结合学习海尔集团管理经验,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全年上交税金245万元。纺焦公司和焦化公司结合本企业实际,走内管外联加工道路,全年实现满负荷生产、产销两旺。晋源铁厂实行生产成本费用大包干,以产量质量定酬,日产生铁达到150多吨,全年上交税金130万元。化肥厂实行“五保一定”挂钩责任制,指标层层分解,奖惩兑现,月产优质化肥1.2万吨,每吨成本控制在250元以下。

2003年-2004年,共实施技改项目29个,总投资5.96亿元,主要项目有:永恒工贸220立方米铁炉及烧结和40万吨焦炉(一期)工程;晋华公司40万吨焦炉一期工程;合盛工贸3.4万吨造纸和纳木糖粉生产线;裕泰公司万吨金属镁一期工程;晋峰、宏远各7000枚纱锭生产线;稷园红饮食品公司红枣加工项目;华兴型材一期工程以及丰喜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秦晋公司60万吨焦炉一期工程,1×6000KM电机组和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5000吨生产线;丰喜纯碱双10万吨配套项目;中发焦厂炉化工项目等。

2006年,全县6家企业9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共投资8.3亿元。其中东方(1个)、丰喜(2个)、合盛(2个)、永东(2个)、华宇(1个)、晋龙(1个)。

2008年,全县各个工业企业紧跟市场,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强化管理。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73亿元。工业企业主要技改项目9个,总投资10.1亿元,年底完成投资4.8亿元,完成项目4个(丰喜1.5万吨三聚氰胺、晋华60万吨焦炉二期配套、恒泰60万吨焦炉、荣全免烧砖项目),在建项目2个(德瑞2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永恒2×450立方米锰铁高炉),前期筹备项目3个(永东2万吨洗油加工,完成立项、可行性研究、环评工作;丰海1万吨纳米氧化锌扩建和丰喜1万吨蜜胺)。

第五节安全管理20世纪90年代,全县各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建章立制,防患于未然。尤其是煤焦、冶炼、化工等高危行业,在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的同时,均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县化肥厂每季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每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演练,以安全促生产,以安全促效益。县国营焦化厂、水泵厂先后被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进入21世纪后,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得到落实,各企业均有一名副厂长主抓安全,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把安全第一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各企业均通过搞好站场班组来实施安全文化建设,根据各时期安全工作特点,悬挂安全横幅、张贴标语、宣传画、制作宣传墙报、出版通讯、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广播安全知识、在班组园地和各科室张贴安全职责、操作规程等材料,在定期派员参加安全知识培训的同时,利用班组的学习会议,不断学习安全知识,使其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东方资源有限公司、晋华焦化有限公司、永祥煤焦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永东化工、希尧煤焦、世纪建材、丰喜纯碱、永恒工贸等9家企业先后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华南纺织、文水制药、秦晋焦化等20家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第六节管理机构商务局1991年称经济委员会,在政府大楼办公,有工作人员18名。2001年机构改革成立经济贸易局。2004年11月成立商务局(挂经贸局牌子)。2008年,商务局内设机构是8股1室,即:人事股、经济运行股、对外投资与技术合作股、对外经济贸易股、能源交通股、条约法规股、商贸市场管理股、企业管理股酒类办和办公室,有工作人员30人。下辖物资贸易总公司和商业总公司。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稷山县先后被中共运城地委、行署评为全区工业生产第三名、增产节约先进县、项目技改先进县和工业先进县。2000年-2008年,先后被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评为工业先进县和酒类管理先进县、定点屠宰先进县、商务工作先进县、商务流通工作先进县、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等。

局长:梁连登(1991—1994)、安新明(1994—2006)、宁振祥(2006—2007)、党孟发(2007—)。

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办公地址位于稷王路中段东侧。1991年称二轻局,有工作人员15名。2001年撤销二轻局,行政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局,同时成立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2008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和业务股,有工作人员8人。

局长(主任):郝水龙(1991—1994)、牛春亮(1994—1996)、宁治顺(1996—1999)、王吉平(1999—2002)、王首志(2002—2003)、杨兰武(2003—2003.12)、崔泽庆(2003.12—)。

中小企业局办公地址位于稷王路13号。1991年称乡镇企业管理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生产股、安全环保股、财务股、统计股,有干部职工20余人。2002年初乡镇企业管理局撤销,6月组建成立乡镇企业服务中心,2003年改为民营经济发展局。2004年12月改称中小企业局,同时挂民营经济发展局牌子。2008年,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生产指导股、科技教育股和财务规划股,在职人员8人。

局长:裴孟纠(1991—2002)、郑怀义(2002—)。

第四章招商引资第一节招商项目稷山县招商引资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8月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确立城关、西社、翟店三个经济开发区和稷乡公路、108国道两条经济开发带,即“三区两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内引外联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同年,省煤运公司、临汾铁路分局与稷山县联营洗煤厂,省电力公司、地区电力分公司与稷山县联营热电厂,香港展浩国际有限公司与二轻经理部联合兴办太平洋天然果品有限公司等。是年底,全县与外地联营企业66家。

2001年,河津阳光集团购买国营洗煤厂,组建东方铁合金有限公司。晋源公司购买第一铁厂。2004年县政府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办法和实施细则,细化量化各单位的目标任务,把招商引资摆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招商引资主要采用对口招、亲情招、专业招、网上招、队伍招等办法,走出省域广泛招商,参加上海、香港、湖南、太原等招商引资洽谈会。2005年,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表彰会上,由于本县招商引资项目多、数额大,被评为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县,排名第二。县委书记李润山、县长乔登州分别被市委、市政府记一等功,并奖励现金10000元。县招商引资办公室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授奖牌一块,奖金5万元。全县有24个县级干部和4名局级干部被分别记一、二、三等功。

2006年,县政府组团参加山西(上海)投资洽谈会和山西(香港)投资洽谈会。会上共签订项目6个,其中,上海洽谈会上签订项目2个:由上海青浦达复合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复合肥及5万吨BB肥生产线项目和由法国欧罗福国际集团投资,利用焦炉煤气生产甲醇项目。在香港洽谈会上签定4个项目:有稷山华丽服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高际实业有限公司签订电磁波防护服系列项目;与台湾侨凯兴业有限公司和台湾省永康市科技研发中心分别签订防辐射服装项目;山西后稷食品有限公司与香港炽昌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项目;山西关公酒业公司与深圳好明天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签订销售100吨关公酒销售合同项目。

2007年,县商务局组织部分企业参加了“中博会”、“珠洽会”、“煤博会”,县政府与山西德瑞公司签订2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丰海纳米公司与中国(北京)昊华集团签订1万吨纳米氧化锌项目。全年完成项目投资2.25亿元,主要项目有:东方公司2×3万千瓦发电项目,1.25万千伏安矿热炉项目,永恒工贸公司40万吨矿渣微细粉生产线项目,昕光包装公司五色水墨印刷项目,永东化工公司3.5万吨湿法硬质炭黑项目,佛东11万伏变电站项目,华南纺织公司48台喷气式织机,鸿昌农工贸公司高档生活用纸生产线项目。

2008年,引进各类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10.1亿元,当年完成4.8亿元,主要项目有:丰喜1.5万吨三聚氰胺项目,晋华60万吨焦炉二期配套项目,恒泰60万吨焦炉项目,荣全免烧砖项目,德瑞2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项目,永恒2×450立方米锰铁高炉项目。

第二节引进资金2003年,县民营经济发展局为胃乐食品公司申请省财政贴息基金100万元,为后稷食品公司办理贴息贷款20万元,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所需资金。

2005年,引资到位总额6.22亿元,其中:股份投资3.92亿元,贷款1.98亿元,无偿资金0.32亿元。

2006年,县政府引进上海青浦达复合肥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年产3万吨复合肥及5万吨BB肥生产线,在县丰喜肥业集团投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并在第六届运城市农展会上获得好评。县华丽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香港高际实业有限公司、台湾侨凯兴业有限公司、韩国造船厂、台湾省永康市科技研发中心签订防辐射服装销售合同,金额为2900万元,为国家增加税收100余万元。后稷食品有限公司与香港炽昌有限公司签订1000万元合作协议及产品销售合同,与香港裕华国华公司签订的20万元供货合同,为金丝蜜枣、关公酒等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

2007年,招商引资办招引到位资金总额9.64亿元,其中:股份投资7.27亿元,贷款资金1.12亿元,无偿资金1.25亿元。山西德瑞公司甲醇项目投资4亿元,中国(北京)昊华公司1亿元,银企对接达到贷款意向2.19亿元,美国金邦公司投资意向1200万元,凯鑫选煤公司投资金额1380万元。在银企对接贷款意向中落实到位的有东方公司2500万元,永东公司6600万元。凯鑫选煤公司原计划招商引资额300万元,实际到位额超过计划1000万元。中小企业局为稷园红饮食品有限公司争取乡镇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9万元,协调胃乐食品有限公司从县农发行贷款600万元,均用于企业流动资金,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鸿昌农工贸公司、合盛工贸公司、永恒工贸公司引回下岗再就业扶持项目资金315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安置下岗职工1500人。

2008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为14.7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3.1亿元,争取上级资金1.6亿元。县商务局组织有关单位及企业参加了武汉中博会、厦门厦洽会、太原煤博会和深圳高交会4次招商引资会,签订项目3个,签约资金1.08亿元。中小企业局协助鸿昌农工贸公司从山西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引回下岗再就业扶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