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从火车站到博物馆 > 第二十八章 警惕群体

第二十八章 警惕群体

作者:陈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范小西找到老范,给他看了自己根据预答辩老师们的意见改写之后的论文。老范看后连连点头,表示满意。他说,你看,你没去吸毒,也没进夜店,只是在回学校的火车上做了个调查,记了个笔录,就能写出这样优秀的论文,这真是长足的进步。老范的一番夸奖,让范小西骄傲得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姓范,还是姓西。在范小西忍不住笑的时候,老范说出了两个字——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词,当这个词出现之后,前面那些词就可以忘记了。老范说,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还需要继续修改,听说今年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个极为刻薄的人,千万不能大意。这样,我给你列个书单,你回去好好读,读完后将论文进一步修改,千万不能偷懒,这些问题在答辩的时候都很有可能问到的,到时候后悔可来不及了。范小西心里嘀咕,有必要这么啰唆吗,不就是读几本书吗。可是几分钟之后,他了解了老范如此语重心长的原因,只见老范在两张A4纸上哗哗地列了一百本书的名字。老范将书单递给范小西,说回去好好看。

范小西离开老范办公室之后就抑制不住地流出了眼泪,心想,写个论文怎么这么难。他颤抖着拿起书单,看见有一本书是庞勒的《乌合之众》,这本书他看过一些,他还记得关于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那篇文章,国人是比较喜欢从众的,已经富起来的喜欢炫富,还没富起来的喜欢围观。反正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被既定的价值观所左右,就像农民打下江山做的仍是皇帝,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暴发户的气息,区别是有的人是现在时,有的人是将来时。每个人都陷在一个叫“乌合之众”的泥潭中。不过庞勒眼中的乌合之众是这样的:

什么是群体?一般人很少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群体”一词有着很感性的认识,群体当然不会是一个人的顾影自怜,最起码要有熙熙攘攘的感觉,而且,人们总喜欢给群体贴上标签,群体很像是一个筐,很多东西都能放进去,比如一个男人和一头驴,可以概括为动物群体。事实上,他们的确存在着联系。诸如此类,我们还能根据民族把群体分为汉族人、满族人等,根据职业把群体分为教师、演员、编辑、个体老板等,根据性别把群体分为男人、女人。总之,根据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总会有一些特性让一个群体浮出水面。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心理学看来,并不是先有了一个贴了标签的筐后才有了一个群体,而是当一群人走到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拼出一个新的“logo”,就像人们在排队时会拼出@的形状一样。他们会酝酿出一些新的特点,而且,他们会惊艳地发现这个特点并不是自己本来所有的。群体就像一个很深邃的磁场,群体成员的感情和思想都被转到同一个方向。这个磁场像吸星大法一样吸去了每个人的个性,同时产生了一种统一的意志,也就是群体心理。这种感觉只是暂时的,但却并不模糊,群体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出一些非常鲜明的特点,或者说群体这时进入了某种状态,这种状态像一个场,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心理学认为这样的一群人是一个组织化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心理群体。

就像我们上面谈到的一个普通人对群体的概念,彼此站在一起的一群人,或者一群猴子,都可以说是一个群体,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就像我们认为一个男人和一群企鹅也算是一个群体,但心理学家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个形容词——偶然,就是说这是一场出来打酱油的人一次盛大的邂逅,大家没有任何明确而同一的目标。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心理学很遗憾地认为这样的一群人并不能算是一个群体。群体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否则,就是一个包罗万物的筐,而不是一个群体。

群体需要的是一群有组织化的个人,他们并不一定非要站在一起,其实,很多时候待在你身边的、围前围后的未必是真的朋友,而真的朋友一定会在你有危难的时候出现。就像平日里看似懒散邋遢的隔壁大叔,会因为某种狂暴的感情,很多时候缘起于国家大事,成千上万个孤立的大叔们,就会获得一种心理群体的特征,这时,他们会处于一种很亢奋的状态,曾经为他们多么不屑一顾的区区小事,这时也会让他们捕风捉影、闻风而动地聚集在一起,并立即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有时,这样的五六个大叔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而数千名绅士的偶然相遇却不会产生这种现象。就像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让整个民族聚集在一条街上(人数过于稀少的民族除外),但在某些影响的作用下,他们也会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群体。

群体的道德。一个人究竟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有道德,还是跟一帮人在一起的时候更有道德?如果道德指的是尊重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或者说是压抑自己的那种原始而狂野的欲望,那么,似乎是我们跟一大帮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显得更不道德。即使你看上去多么弱小或多么儒雅,你都掩藏不了从原始时代继承了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说,这种本能蛰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但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在生活中满足这种本能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你可能会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撒野,即使有,也会受到非常严厉的追究和惩罚。但当你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情况就会发生改变。尤其当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情况,就像那句俗语说的,法不责众,人们很清楚,即使怎样“撒野”,都不会受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彻底释放出每个人体内那种最为原始的力量。当然,这种撒野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缺乏反抗力的动物。比如,当十几个猎人聚集成群用猎犬追捕并杀死一只不幸的小鹿时,群体中的个人相比于独自的个人就更缺乏道德。

这是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得出的显而易见的结论,因为他们只着眼于群体的犯罪行为,他们太好冲动,太多变,很难驾驭群体的力量。但群体的道德水平是否真的是这样的低劣,答案并非这样的斩钉截铁。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不计个人名利的豪迈壮举。

这是范小西翻译过的那本书的一部分,没有翻译完,但其中的一些观点给范小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网络时代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在群体里面,群体的言论代替了个体的思考,我们被群体绑架,深陷在一场我们本不想参与的游戏中。

群体像一张网一样,把我们每个人都围了起来,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张网里。就像野生的动物一样,它们离开了自己的组织便很难生存,人也是这样,为了生存,必须跟别人掺和在一起。别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我们的选择。就像春节的恐归族,总有人会问你找到配偶了吗,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一个月赚多少钱啊,买房子了吗……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句经典的台词:“那一堆屁话,别说我是一人了,我就是一马桶,也让她给堵了。”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别人的这些关心,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正所谓你爱我也伤我最深。虽然讨厌,却并不能把这些话当耳边风,我们会在这些话的鞭策下,一步步地将它们一一实现。这就是群体带给我们的生活。

范小西回到家后,又翻出了书单,除了《乌合之众》还有99本书。范小西觉得很纳闷,很多书跟自己的毕业论文并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读。他忐忑地给老范打了个电话,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只听见老范在电话的那头哈哈大笑,他说,你的论文没问题了,我列的书单是给你毕业后看的,你一定好好看这一百本书。形式上你再过几天就毕业了,可是人生中还有很多考试,需要你去面对,需要你去读很多书来回答那些问题。其实这一百本书还不够,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你就要出门了,希望你能好自为之,照顾好自己。老范的一番话,说得范小西鼻子发酸,他心想,不就是让我再读点书吗,有必要这么煽情吗。想完,他流出了一滴眼泪,继而哇哇地哭起来,哭完,觉得很舒服,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这个小房间,他跟苏北北已经住了三年了,他们不断地买各种东西堆放在里面,却从来没有整理过它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范小西首先翻出了自己写过的手稿,它们好像已经被写了很久,稿纸都枯黄了。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