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汤用彤评传 > 附录 汤用彤学术行年简表

附录 汤用彤学术行年简表

作者:麻天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1893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生于甘肃渭源。行三。“幼承庭训,早览乙部”,“稍长,寄心于玄远之学,居恒爱读内典”。

祖籍湖北黄梅。父霖,字雨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署渭源。戊戌卸任,先后在兰州、北京设教馆,舌耕为业。汤氏随父辗转渭源、兰州、北京,受教于膝下,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亦承乾嘉汉学风流文采。

1911年春由北京顺天学堂考入清华学堂,借新式教育而窥西方科学思想。

梁漱溟乃其顺天学友,在清华,吴宓等与之最为友善。

1917年毕业于清华,同时考取官费留美,因眼疾未能成行,留校任《清华周刊》主编,并教授国文。同年赴美,就读于汉姆莱大学,主修社会学、政治学。

先后发表《理学谵言》等文章,宣扬理学救国,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1918年转哈佛大学研究院,以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为师,主攻哲学及梵文、巴利文。接受了白氏“同情加选择”的新人文主义。

与吴宓、陈寅恪有“哈佛三杰”之称。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并载誉归国。因吴宓之邀,任东南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

讲授中国佛教史、印度思想史。课闲,至支那内学院听欧阳渐讲习法相唯识学,与蒙文通、熊十力同为听友。还兼任内院研究部导师。

发表《评近人文化之研究》,《学衡》十二期全文转载。揭时学之浅、隘,提出“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讨论”,研究者自应统计全局,广搜精求,平情立言。

1923年发表《叔本华之天才主义》、《释迦时代之外道》。翻译英国学者《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希腊之宗教》并在《学衡》上发表,译介西方哲学和宗教。

1924年《学衡》二十六、三十期分别刊载《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印度哲学之起源》。

1926-1927年任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7年夏返南京,任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

1928年《内学》载《南传念安般经解释》。与胡适讨论禅宗史研究。

1930年以特聘教授名义被延请至北大哲学系任教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已完成,有《印度思想史》讲稿十四章(在北大授课时改为十二章),同时开始转向魏晋玄学研究。在京居南池子,与钱穆、梁漱溟、熊十力常相聚谈、切磋学问。钱穆对之有“与时而化”,“独立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誉。《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发表于《史学杂志》。

1931年《唐贤首国师墨宝跋》、《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唐太宗与佛教》相继发表。

1932-1933年《竺道生与涅槃学》、《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发表。

1934年指导王维成完成《老子化胡说考证》。评《唐中期净土教》于《大公报》面世。

1935年兼北大哲学系主任及文科研究所主任。

1936年哲学年会报告《汉魏佛教两大系统》、《关于〈肇论〉》于《哲学评论》摘要刊登。

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学刊载汤著(J。R。Ware译)TheEditionofthessǔ-shin-êrh-chang-ching。

1937年随北大南迁,转道天津、上海、香港,经长沙至南岳掷钵峰。

有《中国佛教史零篇》、《大林书评》发表。

1938年转道桂林,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任哲学系主任、教授。有出任文学院长的动议。《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四易其稿后在长沙发行。元旦跋识于掷钵峰下。后获重庆政府学术奖。

1939-1942年执教于昆明西南联大,兼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先后开设印度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以及魏晋玄学等课程。全面开展魏晋玄学研究。

《读刘劭〈人物志〉》、《魏晋玄学两篇》、《王弼大衍义略释》公开发表。

1943年《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发表于《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依据文化人类学批评派之学说,阐述文化移植过程中的冲突与调和,表明他“志古之道”的真实意图在于证明古今并陈、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转化观念。

在西南联大演讲《隋唐佛学之特点》,进一步阐述因革推移、悉由渐进的文化转化思想。

1945年《印度哲学史略》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

1946年随校北返北大,仍任哲学系主任并兼文学院院长。为哲学系开设魏晋玄学、英国经验主义、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印度哲学史等课程。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在天津发表。

1947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兼历史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

赴美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哈佛大学亚洲研究学报发表WangPisnewinterpretationoftheIchingandlun-yǖ。

1948年谢绝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于秋天返回国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1年改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分管基建、财务。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专门委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以后又出任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患脑溢血,近一月不省人事,经治疗逐渐康复。

1955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由中华书局重印发行。

1957年《魏晋玄学论稿》由人民出版社印行。此乃1938-1947年十年间先后发表的七篇文章及两篇玄学文稿汇集而成。

1960年《印度哲学史略》由中华书局重印发行。

1961年病后有《康复札记四则》及关于印度医学、佛书音义两篇发表于《新建设》、《光明日报》。

1962年改唐诗二句“虽将迟暮供多病,还必涓埃答圣民”,表示对人民鞠躬尽瘁之意。

1963年五一节与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同在天安门城楼观礼,与毛泽东主席握手言谈。

《魏晋玄学论稿》由中华书局再版。

再版的《佛教史》第二次印刷。

夏,招中国佛学史研究生。

1964年5月1日因脑病复发,治疗无效而逝,终年72岁。

《读〈道藏〉札记》刊于《历史研究》第三期。

《隋唐佛教史稿》于1980年以后连载于《中国哲学》第三、四、六、七期。《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刊登于第五期。

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汤用彤论著集》四种。另有三种及一部未完稿待出。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