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汤用彤评传 > 第一节 玄学的方法论——言意之辨

第一节 玄学的方法论——言意之辨

作者:麻天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庄虽借喻以为通妙,而世多不解。韩诚触情以言治,而阴薄伤化。然则周之益也其利迂缓,非之损也其害交急。仁既失中,两不与耳,亦不以齐其优劣比量多少也,统斯以往,何嫌乎哉。又问曰,自此以下凡论诸子莫不连言乎庄生者,何也?答曰,妙旨非见形而不及道者之言所能统,故每遗其妙寄,而去其粗迹。一以贯之,应近而已。

所谓“遗其妙寄,去其粗迹”即是“得意忘言”的方法,在《君子》篇中也注曰:“此章有似驳庄子,庄子之言远有其旨。不统其远旨者,遂往而不反,所以辨之也。各统其所言之旨,而两忘其言,则得其意也。”凡是对于扬雄非议庄周之处,他都采用寄言出意之法,解释其抵牾,与向、郭《庄子注》中所用方法完全一样,而且李轨还认为无为之本为儒、道共同所宗(《问道》篇注),所以汤氏认为李轨“虽名注儒书,实宗玄学也”。

第四,生活之准则,理想之境界。

汤用彤指出“大凡欲了解中国一派之学说,必先知其立身行己之旨趣”,玄学崇尚玄远,追求象外之旨,固然可能造成流弊贻害国家,但玄学绝不是一种空疏不适用的哲理,其理论与其行事是互相贯通,彼此一致的。因此探寻“汉晋中学术之大变迁亦当于士大夫之行事求之”。

汉世实行“察举”之制,重名节,观人之法,多采用相法,由外貌差别推知其体内五行之不同,由此导致名实相乖。这样,人们就逐渐忽略“论形之例”而为“精神之谈”(《抱朴子·清鉴篇》)。言意之辨为此推波助澜,这种学风的转移,不仅仅是由于学术发展的结果,“而在在与人生行事有密切之关系”。

由于玄学追求远离事物的玄远世界,因此玄学家重神理遗形骸,学贵自然,行尚发达,在人生观上就表现为“或虽在朝市而不经世务,或遁迹山林,远离尘世。或放驰以为达,或佯狂以自适”。行事唯求风神萧朗,不必拘泥于形迹;读书唯求玄理所在,不必拘于文句。阮籍《答伏义书》曰:“徒寄形躯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卢湛《赠刘琨诗》曰:“谁谓言精,致在赏意。不见得鱼,亦忘厥饵。遗其形骸,寄之深识。”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曰:“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言意之辨的理论,正合于其立身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虽在庙堂之上,心却无异于山林之中。“名教中自有乐地”,不必故意造作也。何劭《赠张华诗》中更有“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此旨被东晋张君祖所深契,其《咏怀诗》云:“运形不标异,澄怀恬无欲”,“何必玩幽闲,青衿表离俗”。这样,沙门居山林,绝俗务,不但义学与玄理相通,即其行事也为名士所仰慕,不少沙门与玄学家被襟致契。因此晋代佛教盛行之时,竺法将遁居西山,张君祖特作诗加以嘲讽,认为牵于俗务,固未忘言,远遁西山,亦未必得意。居士若澄怀无欲,则在朝市中,亦可以忘筌。君祖有诗曰:

冲心超远寄,浪怀邈独往。众妙常所晞,维摩余所赏。苟未体善权,与子同佛仿,悠悠诚满域,所遗在废想。

这种学说不仅影响人们的立言行事,而且对文学、音乐、绘画亦有影响。

玄学家虽然宅心玄远,追求超世之理想,但他们认为这种超世之理想可在现实中实现,也可在现实中求得,因此,汤氏说玄学家的这种追求是“合理想的(idealistic)与现实的(realistic)为一”。“其出世的方法,本为人格上的、内心上的一种变换,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神虽世表,终日域中’,‘身在庙堂之上,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盖‘名教中自有乐地’也,而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具有此种心胸本领,即能发为德行,发为文章,乐成天籁,画成神品。这种理想境界,虽在现实生活中,但又不执著于现实世界,而超出现实社会生活,达到“得意而忽忘形骸”的结果。“得意”故能“忘形骸”,而得到一个自由的、超然的精神境界。

第五,黜格义之比附,唱法华诸经之会通。

此点在汤氏的文中没有专门论及,但文中已经谈及,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汤氏的观点,笔者将其概括条列出来。

汤氏认为魏晋时期的佛学为玄学的支流,而且玄学的发达是中国学术自身演化的结果,佛学是依附于玄学而扩充其势力的。佛教从汉代中叶传入我国,到汉桓、灵之世,开始兴盛,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异国生根、发展,开始时只能比附于异国已有之理论,于是佛教把五阴(即五蕴)四大与中国本土的元气五行相比附,如《阴持入经注》释“五阴种”时说“五阴种,身也……又犹元气……元气相含长降废兴,终而复始,轮转三界,无有穷极,故曰种”。道安也将佛教之真谛俗谛比附于常道与可道。这种比附到两晋之间由竺法雅总其成,形成格义之法。这是当时汉学的一种遗风。

随着佛教的发展,在晋和南朝时,佛学就由最初的格义发展为会通,其所用的方法,就是玄学家所提倡的“寄言出意”。佛玄大师,首推西晋竺法护。他专弘般若之学,并以此译《法华经》。被当时名士推为名僧中之山涛。《法华经》本为般若学之羽翼。慧观《法华宗要序》引经颂曰: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祐录》八)意谓至道绝言超象,不可论说,文句只不过是圣人真意的糟粕。这样一来,大、小乘及一切教法“悉为权说”,依此义,可以会通儒、道、佛三教,因此人们不要滞于末而忘其本。这样一来,大乘义理之学开始兴盛,而小乘数学却由此消沉。佛教徒与魏晋名士解儒经态度完全相同,“均尚清通简要,融会内外,通其大义,殊不愿执著文句,以自害其意”。至苻秦末年,一切有部流行中国,不久鸠摩罗什来华,崇尚无相空宗,排斥有部毗昙。所以,其弟子尽管习有部,但十分轻视事数名相。僧叡《十二门论序》云:

正之以十二则有无兼畅,事无不尽。事尽于有无,则忘功于造化。理极于虚位,则表我于二际。然则表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遗寄。筌我兼忘,始可几乎实矣。(《祐录》十一)道朗《涅槃经序》云:

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

或(惑)我生于谬想,非我起于因假。

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起名数而非无。(《祐录》八)昙影《中论序》(《祐录》十一)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汤氏认为:“一方受什公反对毗昙之影响,一方亦源出玄学得意忘言之说也。”在摩罗什的弟子中,汤氏认为“持此说最坚,用之最广,而最有关系者为竺道生”。他深得维摩四依、法华方便之真谛。服膺般若绝言、涅槃超象之玄旨,其思想已“后开唐宋之来学矣”。

由于佛教徒采用了玄学家“得意忘言”之旨,解释佛经时略其名相,取其大意,所以晋人佛教撰述大异于隋唐之注疏,即使一向深得印度学精髓的僧肇,其文字也不用名相,而且与玄学家之论说同。亦正由于此,佛学得以大见流行。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