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汤用彤评传 > 序三

序三

作者:麻天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蒙文通常就佛学、宋明理学发生争论,“喋喋辩不休”,熊十力与梁漱溟两位先生又常为政事深谈辩论,用彤先生常常是沉默不发一语。这决不是因为他无思想、无主见,而是因为他“不喜争”。所以钱穆先生说:“孟子曰:‘柳下惠圣之和。’锡予殆其人乎。……锡予和气一团,读其书不易知其人,交其人亦绝难知其学,斯诚柳下惠之流矣。”(见《忆锡予》)用彤先生与胡适先生的关系更值得称道。胡适与学衡派首要人物梅光迪在美国留学时就曾屡打笔仗,思想交锋已呈白炽化,胡适认为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就是梅光迪逼出来的。那时用彤先生与梅光迪、吴宓思想契合,私交很深。回国后,用彤先生成了《学衡》杂志社员,治学方法、文化观与胡适不甚相谐,但他们两人却没有像熊十力之与胡适,相反,他们却愉快相处,共事过很长一段时间,原因亦在于用彤先生生性平和宽厚。《胡适的日记》中有段生动的记述,可以说明他们二人为什么能求同存异,和乐相处。1937年1月17日,胡适为用彤先生校读《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稿本,次日到北大与用彤先生畅谈。胡适一直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彤先生学风与此迥异,自然不敢苟同,但他在谈话中却不以争个优劣长短的口气相逼,只是说自己胆小,“只能作小心求证,不能作大胆假设”,胡适对此虽很敏感,却由衷地承认这是用彤先生的“谦词”,而且不得不承认用彤先生的治学态度“最可效法”。胡适先生是全盘西化论者,用彤先生在文化观上可以说是位“守成主义者”(有人亦称保守主义,但这个用语易被认为有政治色彩),强调要从各民族文化中吸取精华,融会而成新文化,但在与胡适的交谈中,他同样是以协商的温和口气阐述自己的文化观,如他对胡适说:“颇有一个私见,就是不愿意说什么好东西都是从外国来的。”胡适也很机智,鉴于用彤先生研究印度佛教成就斐然,乃以调侃的口气说道:“我也有一个私见,就是说什么坏东西都是从印度来的。”于是二人大笑。这一笑意味太深长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从中学到很多可贵的东西。如果学派的对立,思想的分歧能如此存在、展开,我想对各方都将是其益无穷的。今人争则必求胜,一些人门户观念太深,盛气凌人,动辄诉诸非学术手段,以势压人,搞大批判,以求压制对方,学界的“霸气”、“匪气”和“山头主义”实在应该休矣。

用彤先生因学术地位的提高,也曾被推举做一些行政工作,他做过北大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长,新中国成立后还做过首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后任北大副校长。他主持哲学系工作时,向来是“无为而治”。除他任主任外,仅设一助手,他也只管管课程设置、教员的聘用、学生选课等事。兼文学院长时,亦复如此,但行政效率却很高。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汤先生那时聘请教授都是一人说了算,没人反对”,原因在于他客观公正,又深知用人之道,有威望。

用彤先生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也很独特,他很少言教,而颇得道家精神,任孩子自然发展,唯其如此,长子一雄方能在大后方西南联大做了地下党员。他虽少言政事,但对子女的选择不干涉。用彤先生对我的引导更偏重于身教,他读书的勤奋、治学之认真严谨均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他对我的言教仅有两次。一次是在我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时,因对文史有点兴趣,写了一点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文章寄给他看。当时他在西南联大执教,他给我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作学问如登山,要努力往上攀登,爬得越高才能看得越远,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方面。这是他对我的一次言教。用彤先生颇喜用湖北乡音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另一次言教便是他让我读《哀江南赋》。小时我因常听他读《哀江南》,虽也能熟背,却无深刻理解,后来才有些意会。我想用彤先生让我读《哀江南赋》,除了寄托在“大厦将倾”之时的哀时之情外,还有一点希望,就是希望子女传承“家风”(在《哀江南赋》中,庾信写道:“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在道德文章方面都有所成就。现在,我也为人之父,也做了祖父,也让儿女、孙子背诵这两篇名作。但他们都落户美国,且学有所成,虽能背诵,心情与用彤先生当年自然大大不同了。当年用彤先生留学美国,四年而归,于家风卓然有所发明,对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今我的儿孙却成了异国公民,俗语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看来家风也难再传了,他们只能在异国做“爱国华侨”,为人类的科学技术作出自己的贡献了。在国内时,他们的爱国热情无人接受,甚至连上大学也曾几度受阻,最后只能远走高飞,虽情系祖国,也只能忍痛离乡。谁之过?问苍天欤!天若有情天亦老。我只愿年轻人能在自己的国土上摆平一张书桌,能读自己愿读的书,写自己愿写的文章,做自己愿做的事,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唯有如此,我们的先辈才能含笑九泉,我们的后代才能永受文明之福。

是为序。

1993年3月8日于北大中关园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