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渴望生活 > 序言

序言

作者:龚云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几年前,一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影片以平和语调叙述着一个毫不出奇的故事:一个画家在稍显压抑的家庭生活中,对一个年轻的女佣悄然产生爱的情愫而不带丝毫的肉欲。按一般标准,这很难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但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却引起极大的反响。当龚云表先生嘱我为他的新书《风中新娘》和《渴望生活》作序时,尽管他在此前出版的《花落花开》一书中已对这部电影作过介绍,但我仍是马上想到它。我觉得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在凝视维米尔留下的件件如珠玉般的作品时一定读到什么,这点东西触动了他心底里柔软的地方,他将这点感动牢牢把握、放大,并准确地通过电影传递出来,得到观众的共鸣。它是电影,又是维米尔,两者交错,融为一体。那么,龚云表又是如何来解读呢?这是我们所期待的。这两本新书和此前已出版的《花落花开》和《轻狂岁月》所选择的电影(画家),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基本上就是一部微缩的美术发展史,而其中主人公的重要,按贡布里希的说法,一部美术史就是他们的历史。同时,这些影片又完全呈现了自有电影以来的语言风格变化。将这几个复杂层面加以厘清,也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由来。119世纪30年代照相机的发明,对绘画而言是致命的。这里所说的绘画,是指19世纪中后期之前的绘画形态。以此为界,此前以真实地对自然和人进行再现描绘,是绘画的前提和基本任务。大致而言,当画家们逐渐解决了通过对明暗光影、透视法的训练并熟练运用后,绘画变立体了,产生了有深度的视觉幻觉。人们很惊讶,仿佛从中看到另一个世界而造成感官和心理上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但是,也正是照相术的发明,对绘画表达的“真实性”便开始让人产生怀疑,同时,绘画的另一纪录功能随之消失。

那么,绘画怎么办?有趣的是,龚云表书中所选择的电影(画家),从古典的伦勃朗到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再到波普艺术的安迪沃霍尔,似乎就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西方绘画自乔托之后,或者更严格地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对“人”的关注,或艺术家们逐渐对绘画注入个体情感和对表达这种情感的有意识挖掘,正是绘画发展的必然之路。而照相机、电影的发明,只不过是加速了绘画自身思考和变革的催化剂。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绘画开始逐渐离开了对于宗教单一的描绘和歌颂。于是在龚云表的书中,从卡拉瓦乔开始,画面中出现了沾在身上的淤泥和污垢的乞丐身影(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追求神圣、俊朗的风格截然不同);出现了戈雅、格列柯如同梦魇般的形象与色泽;出现了伦勃朗沉重笔调下透出的人间悲苦……这种改变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随后,人们发现了光,发现了阴影中仍是明亮的灰,树影婆娑间漫坡的野草在正午的强光下闪烁着令人眩晕的、变幻着的色彩关系。进而,人们于此又不满足了。“仅仅对自然真实地描绘就够了吗?”塞尚发问了。于是艺术走进了现代。在这期间,徘徊着一个瘦削的法国人,他早年习画,后来拿起相机。在以后漫长的年岁里,用他独特的视角纪录下了这个不安的世界和这个不安世界中许许多多有趣的人。晚年,他又放弃了那台跟随他50余年的莱卡相机,重新拿起画笔--在这两者之间,即摄影和绘画的两头,似乎有着一个矛盾但又相互渗透着的关系。他的摄影作品终生奉行不事裁剪的原则,虽构图出奇却又完全在规范之中,取镜框内的物象分明就是一个具有极高绘画素养的画家选择;而他的绘画却直奔本质,不事雕琢,牢牢地定格着瞬间的印象,这分明又是摄影予以他绘画的濡养。他就是卡蒂埃布勒松。也许这正是摄影和绘画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吧?2大约摄影机发明50年后开始有了电影。百余年来,这个比之绘画年轻得多的、在摄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样式,以其迅猛的覆盖力进入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电影已经融汇了各种视觉、听觉手段,将它的叙述以直接而霸道的方式传递给观者,而这种方式却又是人们乐于消受的。每个人无疑都有这样的体验和这种体验下留存在脑中的记忆:经典的镜头、情节和表演者。这里“每个人”泛指这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无论他是士大夫还是贩夫走卒,都能从不同的类型电影中获得他们的快乐和梦想参照。对的,电影是梦想。从电影发明之初,人们也是基于梦想的:摄影照片中的人物如何使他们动起来?于是又是一个法国人卢米埃尔将摄像机对准了里昂的一座工厂大门,拍摄了工人放工的情景。人们终于看到原本司空见惯的场景通过银幕的再现:银幕上工人们无声、快速地移动着,有的人阴沉着脸,有的人吸着烟,而有的人就是自己的邻居。这应该是最早的电影吧。与绘画的发展流变一样,电影当然也经历了数个阶段的技术与思潮的变革,而今天电影的“样子”,肯定不是当年卢米埃尔能想到的。今天的电影除了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外,已细化为许多类型,而“画家电影”无疑属于传记类。前面谈了关于绘画大致的演变以及与摄影的关系,电影的诞生等等,试图梳理出一个头绪,即绘画一路走来,进入“现代艺术”这个时段,也差不多是在摄影和电影发明之间(约19世纪60、70年代),由于绘画由原本纪录的、教化的、唯美的形式转而开始内心的表达,于是其形态便异常地多元和复杂起来。而这一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我们当然尊称他们为艺术家。这些杰出艺术家们的思考、创造和生活一定充满着许多未知和多样,而这些未知和多样是如何被另一类型的艺术家--电影艺术家所揭秘、解读和诠释?无疑,这是有悬念的。解开这些悬念,便成为龚云表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和他所要撰写的主要内容。

不知道这是不是龚云表的本意。当他几年前开始收集、整理、撰写有关“画家电影”并结集出版时,直觉便告诉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他又有两部新作准备出版并嘱我写序,我想他选择我的原因有二:一是他觉得我能读懂他;二是我是画画的,也爱看电影。绘画和电影原本都是同一源流而来,而两者关系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就这两部书的主题,电影艺术家对造型艺术家的理解并落实到一部电影作品,换句话说,同样作为造梦人,他们又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梦想?这个问题复杂而有趣。而关注并抱着极大热忱和好奇心从自己的角度去触摸,这便是龚云表的性格--梦想,他从一个专业的化工研究者到职业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这其间专业上的跨度之大是任何人都明白的,而这一步是在他过了知天命之年跨出的。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就称他为“逐梦者”。能毅然中止一般人习以为常的、惯性的工作状态而去重新开始续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并有着持续不断的激情,这也是我长期以来对龚云表保持着敬意的重要原因。这几年,龚云表似乎放缓了他永远匆忙的步履。好几次通电话,有时在外与友人结伴旅行,有时一人在去外地博物馆观展途中。其实,这种缓行,以我对龚云表的了解,他是在给自己作适当的调整。眼下这两部关于“画家电影”的书(还有此前已出版的两部),可视作他这段缓行带给我们的惊喜--是他作为一个职业艺评家的另一种延续,就像是一个长期耕作的农人在小憩时凝视偶停在他膝头的小小飞鸟,彼此对视;更像是一个孩童对许多事物永不停歇的好奇之心。回到开头说到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隔了好多年,影片中所叙述的情节多已淡忘,但其中准确地传递着维米尔缓慢、宁静甚至有点慵懒的基调,呈现着经岁月打磨过的温润的时间质感,成为我对这部影片最深的记忆。同时,也是坐拥书城、享受着恬适时光的龚云表予以我的感动。以上是我阅读龚云表这两部书稿的感受和引发的思考。记录下来,权以为序。殷雄2013年12月于上海西郊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