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附录

附录

作者:黄道京,李仲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探索者。

2009年〔德国〕赫塔米勒(1953-)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直接展现了无家可归者的境遇。

2010年〔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他精确地绘制出权力结构,对个人抵抗、反叛和挫败给予犀利的描述。

2011年〔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通过高度凝练、易于辨识的意像,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全新途径。

2012年〔中国〕莫言(1955-)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加拿大〕爱丽丝门罗(1931-)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附录二与中国有关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赛珍珠和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名单中,有两位特殊的人,他们虽不是中国人或不具有中国国籍,但却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在谈及和中国有关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时,人们避免不了提及和认识他们。这二位特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就是赛珍珠和高行健。

关于赛珍珠及其创作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博,三个月大时被父母带到中国,在那里生活了近四十年。她的父亲是传教士,为到中国传教的方便,取中文名赛兆祥,她的母亲凯丽是陪伴丈夫来到中国的。

赛珍珠的本名是泊尔赛登特里克布克,赛珍珠是她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其中的“赛”字,主要是随她父亲的中文姓之故;至于“珍珠”之名,按中国文人的品味考量,不免有些俗气,但这也许出自她本姓的部分译音,同时以外国人的心态考量,“珍珠”之意乃“珍贵”之义,未必不雅。

赛珍珠一生可呈二个阶段:从1892年到1935年,除1900年其父母为避义和团之乱而举家归国一年,1910年-1914年在美国道梅女子学院上学,1925年-192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及1932年-1933年短期返美外,赛珍珠基本上都生活在中国,分别在江苏的南京、镇江和安徽宿州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在那里,她同当地中国人生活在同一街区,并通过中国家庭教师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因此她不仅汉语纯熟,还精通和喜爱中国文化和历史。

从1935年回国到1973年去世,赛珍珠一直生活在美国,与中国远隔重洋。但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努力创作反映东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着力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贡献颇多。这时的赛珍珠处在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她更是创作丰饶,硕果累累。

1917年,赛珍珠与美国农学家约翰布克结婚,同在中国安徽宿县生活,这时的她有机会随丈夫深入农村工作并充当翻译,广泛接触中国农民,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观念,为她以后创作中国农村题材作品打下深厚基础。1929年,赛珍珠在南京生下一个女儿后患合并症医治不愈,最终丧失了生育能力。而她的小女儿也因出生后染病,造成终身智障。1935年,赛珍珠与布克离婚,离婚后二小时即与理查德威尔士结婚。此前,他们二人已坠入爱河,而理查德是发现赛珍珠文学才华的伯乐,也是她作品的出版商。他们的婚姻,也就是赛珍珠的第二次婚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真正的爱情”。

赛珍珠在她的后半生,不仅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还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慈善大使。

她主办的《亚洲》杂志刊登了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作家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她创办了“东西方协会”,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1946年,当老舍等作家来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赛珍珠帮助老舍的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发行……

她创办了慈善机构“欢迎之家”、“赛珍珠基金会”,帮助身体和智力上有问题的孩子、亚裔美国婴儿等寻找合适的领养家庭,让他们摆脱被遗弃的命运……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赛珍珠在美国和英国,利用各种形式举行各种活动,使用各种方法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2年,她在英国BBC广播电台上用汉语演讲,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支持。随后她竟冒险回到中国搜集创作素材,回到美国后继续宣传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赛珍珠1935年回到美国后,仅在1942年短期回中国一次,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重返中国。就在她逝世的前一年,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她以八十岁高龄要求随同前往,但遭到中国拒绝。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逝世于美国佛蒙特州丹比城,被安葬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青山农场。按照她的遗嘱,墓地朝东向着中国,墓碑上篆刻着她的中文名字“赛珍珠”。从始至终,她选择汉语名字代表自己,体现出她对“中国故乡”的深挚感情……

赛珍珠一生创作勤奋,共写作翻译了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小说、传记、儿童读物、政治论文以及散文、剧本、文学评论等。赛珍珠的文学成就以小说最为卓著,和许多美国本土作家不同,赛珍珠小说的题材涉及东西方两个世界,尤其是中国,她在创作和小说中,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亲身的经历故事与感情寄托。她创作的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包括《东风西风》《大地》《龙种》《群芳亭》《帝王女人》《同胞》等,都真实生动,质朴感人,体现出赛珍珠创作的独特风格。

总的来讲,赛珍珠创作的有关中国题材的小说,主要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社会和民众,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西方世界中是少有仅见的。因此可以说,她所创作的这些小说,成为西方了解当时中国的一扇窗,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还在1933年用英文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文全译本《水浒传》,在当时影响颇大。这部译作出版后,国内外对它褒贬不一,评论者见仁见智。其中,译作书名《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当时曾受到鲁迅的批评。但无论如何,这部英译《水浒传》的开创之功和阅读认识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赛珍珠本人不仅翻译创作态度认真,而且她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尤其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深入研究,还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著。特别是她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的授奖仪式上所做的演讲,即以“中国小说”为题,具体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内容、特色和创作背景,同时还论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由此可见其研究功力之深。而她最大的遗憾是,未能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功。

长篇小说《大地》是赛珍珠所有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她中国题材作品的代表作,为中国和其他国家读者所熟悉。她因撰写中国农村生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大地》的创作出版。同时,《大地》出版后曾在中国引起极大争议,致使它在1931年出版后,中国读者在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中无缘得见其真实面貌。

《大地》是三部曲小说,分《大地》《儿子》《分家》三部分。赛珍珠是在1929年用三个月时间创作出这部家族小说的。小说描绘了世代居住在中国北方农村的王龙,从普通农民进化成地主,其子王虎从普通士兵变为土匪又转变为军阀,其孙王源从留洋学生转变成眷恋故土的知识分子的全过程,反映了王氏家族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命运,以及他们对人生、亲情、家庭、社会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在中国旧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产生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经历与心态,从最底层的人物生活反映出中国社会当时最基本的状态,具有不可估量的认识价值。

毋庸置疑,《大地》是一部通俗小说,没有采用西方作家惯用的文学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直白描写、表述,但她的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读者读过《大地》后,“不能不被作品中所展示的中国人民的痛苦命运所感染,尤其是中国妇女的命运,其双重奴隶的悲剧可以说是被写得惊心动魄”(刘再复语)。因此,这位中国评论家断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除了鲁迅之外,其他作家对中国妇女惨苦命运的描写,似乎没有超过赛珍珠的。可以说,这评价是中肯恰当的。

《大地》在美国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并掀起阅读高潮,同时荣登畅销书榜,赛珍珠已然成为著名作家,1932年即获得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

赛珍珠的其他小说《东风西风》《群芳亭》《龙种》《母亲》《帝王女人中国最后一位皇后的故事》(简称《帝王女人》),都是以中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中,《东风西风》是赛珍珠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两对夫妇(旧式中国女子和留学归来的中国丈夫、女子在美国留学的哥哥和美国女子)的婚姻和家庭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体现出对两种文明的价值思考。《群芳亭》是赛珍珠返回美国定居后创作的小说,成功描绘出中国传统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以知识女性吴太太的刻画最为成功。《群芳亭》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再次登上美国的畅销书榜。《龙种》于1942年出版,是赛珍珠以中国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的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南京郊区一个村庄中林姓一家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反抗斗争。《龙种》是第一部详细描述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文学作品,比美籍华人张纯如的纪实文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早了六十年。《龙种》出版后不仅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还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发行海内外。《母亲》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4年,是赛珍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母亲”形象是她塑造的坚强女性的代表,她的经历故事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普遍命运。《母亲》无疑是一部优秀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尤其是没有姓名的“母亲”可与鲁迅笔下《祝福》中祥林嫂相媲美。因此,《母亲》也是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所提到的作品,并断言“母亲在赛珍珠的中国女性形象中是最完美的,这部书也是她最好的一部。”《帝王女人》是赛珍珠唯一一部历史小说,主人公是晚清的慈禧太后,书中展示了她传奇的一生。由于美国人对那段历史了解甚少,该书出版后未能引起轰动,但它不失为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小说。

此外,赛珍珠描写自己父母在中国传教士生活的传记作品《异邦客》《战斗的天使》,也被认为是其经典作品。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指出:“但从人物描写和写作技巧方面来看,而以她描写父母的两部传记《异邦客》(1936)和《战斗的天使》(1936)成就最佳。这两部书应当说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它们将流传后世,因为它们充满了生活。”正如其所言,这两部传记作品的最大成功,不仅在在于刻画人物,而且亦在于用冷静的笔法描述了西方进行的基督教在华传教活动。

另外,赛珍珠还创作了散文《也谈中国》,在1932年美国《大西洋月刊》上连载发表。此后还有散文集《中国的小说》《儿童故事集》和剧作《光明飞到中国》《孙逸仙》《中国到美国》及短篇小说集《今天和永远中国短篇小说集》《发妻和其他的故事》等问世。赛珍珠一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一颗高傲的心》(1938)、《爱国者》(1939)、《另一个神:一个美国的传说》(1941)、《中国天空》(1942)《希望》(1943)、《中国的旅程》《市民》《结婚照》(均为1945)《愤怒的妻子》(1947)《亲友们》(1949)《上帝的子民》(1950)《家声》《来吧,亲爱的》(均为1953)《北京来信》(1957)《命定时刻》(1959)《生活牧歌》《生长着的芦苇》(均为1963)《死在城堡中》(1965)《时当正午》(1967)《新年》(1968)《佛坛》(1970)《女神的等待》(1972)等。

1938年中的一天,当记者蜂拥围住赛珍珠在美国的家门时,赛珍珠尚不知晓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她从困惑中清醒并证实这一事实后,她仍然在心中盘问:为什么会是我?

1938年11月,在得到瑞典文学院的正式通知后,赛珍珠在丈夫和养女的陪同下到瑞典领奖。在斯德哥尔摩,她受到热烈欢迎。12月1日,在颁奖典礼上,她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天的庆祝晚宴上,她发表了简短的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第二天,她在瑞典皇家学院发表了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讲,第一次向西方社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小说。

赛珍珠获奖时年仅四十六岁,是当时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因为中国而获奖的第一人。

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美国和西方各国引起不同反响,许多作家和媒体都质疑,为什么会给赛珍珠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美国,批评的声音尤为强烈: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尖刻地称,宁愿不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屑同赛珍珠为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则公开表示,如果赛珍珠都能获奖,那每个人得奖都不成问题。

质疑的焦点主要有一个,即:赛珍珠当时是创作了大量作品,但只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而按照传统的文学观点,只有适合知识分子阅读的高雅而富于文采且洋溢激情并闪耀思想光辉的作品才是经典之作。另外,对她的批评还暗含着这样的不满,她是女性作家,且大半生在中国生活。然而,正是后面这一点,奠定了赛珍珠获奖的基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她及其作品的评价是:由于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真实、丰富和史诗般的描述。所以说,赛珍珠获奖是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她是当之无愧的。

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最终入围者多达三十人,其中不乏文学大家和著名作家,如:意大利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克罗齐、希腊诗人帕拉马斯、英国小说家赫胥黎,还有以后获奖的德国作家黑塞、丹麦作家延森和芬兰作家西伦佩等人。当时的圈内人预测是希腊、意大利和德国人获奖。而当最后一轮投票后,赛珍珠被四位瑞典文学院院士提名,最终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一生在国际上和美国获得了诸多重要奖项,以表彰她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的贡献和成就。1951年,赛珍珠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年后,她开始担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一职。

1973年赛珍珠去世后,她的遗作《全在天底下》《斯特灵夫人的问题》两部长篇小说出版。1974-1979年,赛珍珠的遗作长篇小说《东方与西方》《被改变的妇女及其他故事》《霓虹》《心灵的秘密》《情人及其他故事》和短篇小说集《基督教故事》、传记《流浪汉》,以及她唯一的诗集《爱的语言》被整理、出版。

赛珍珠曾在1900年幼年时随父母在保留美国国籍的同时加入中国国籍,为后来的民国政府所承认(1911年以后至1949年前的中国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以及目前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均承认双重国籍),所以她可以算是与中国最具渊源关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而她因为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内幕的一个窗口。

关于高行健及其创作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祖籍是江苏泰州。他的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是演员,他们都出身于破落的大家庭中。幼年的高行健,父亲虽常失业,但家庭生活依旧富足。他因体弱而由母亲启蒙识字,在她影响之下,高行健对戏剧、文学、美术产生了兴趣,为以后他在这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高行健年幼时的理想是做科学家,同时又想从事戏剧导演工作。高考时,他的条件不符合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标准,又想报考中文系。当他参观南京大学中文系后,感到那里的学习气氛与自己理想中的不符,故最终决定报考外国文学或美术专业。于是,高行健于195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在那里他学习了五年,大量阅读了马列主义著作和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从事剧本和小说写作。

1962年高行健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到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1970年下放到安徽的“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9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他陪同巴金等中国著名作家访问法国,发表了文学特写《巴金在巴黎》。同时,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寒夜的星辰》(中篇)。1981年,他调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同年,出版文学理论文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1982年,他与刘会远共同创作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轰动,但不久即被禁演,原因是这部戏剧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在文艺界和社会上都引发了较大争议。1984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1985年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受到海内外关注。同年,他应邀赴欧洲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五国访问八个月,在柏林举办个人画展,卖画获四万马克。从此他走上以画养文之路,有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1986年,他的剧作《彼岸》在大陆被禁演。1987年他应邀赴法国从事绘画创作,1988年在法国巴黎定居。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连续三年参加年展,1992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7年加入法国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行健用中文和法文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作品有《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八月雪》等。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以长篇小说《灵山》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奖的中文作家。2002年2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03年,法国以举办“高行健年”的形式来表彰他的艺术成就。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高行健主要从事剧本创作和戏剧导演工作,有诸多过去创作和新创作的剧作由他导演在各国演出。同时,他还从事绘画艺术创作。这时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如《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代表作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出版。他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艺术展,并出版个人艺术画册。他在世界各国进行演讲,听众颇多。2000年,他在获授诺贝尔文学奖时作了题为《文学的理由》的答谢演讲;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庆时,他应邀在瑞典文学院(即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发表题为《文学的见证--对真实的追求》的演讲。这时的高行健,分别获得过意大利“费罗尼亚文学奖”(2000年)、美国终生成就学院“金盘奖”(2002),以及法国世界文化学院院士等称号。台湾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奖后的高行健,又有《母亲》《文学的理由》《车祸》《圆恩寺》《我给老爷买鱼竿》《叩问死亡》《论创作》《夜间行歌》等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发表出版。

高行健的弟弟高行素,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现居中国南京,目前二人彼此不通音信。高行健一生有两次失败的婚姻。1969年第一次结婚后育有一子,后因夫妻二人性格不合在八十年代初离婚,现其子与母亲住在南京。第二任妻子郭长慧,是他在外文局工作的同事,两人于1985年结婚,1989年离婚,未有子女,小他十二岁的郭现在法国工作。目前,高行健与一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名叫“西塞”的女子同居。

高行健的文学创作可分三个阶段:早期的戏剧和中短篇小说及文学理论著作创作阶段,中期的长篇小说创作阶段(即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期阶段(即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主要从事戏剧和美术创作。早期的高行健,是以话剧《绝对信号》闻名文坛的。用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十年“文革”对年轻人造成的内心伤害这样较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这部剧作最突出且成功的特征。《绝对信号》1982年在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