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猫咪家庭医学大百科 > K 皮肤疾病

K 皮肤疾病

作者:林政毅,陈千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皮肤是身体重要的器官,覆盖身体表面,不但可以防止水分和营养流失,还可以防止微生物侵入或其他外界的刺激性伤害。此外,也连接了许多附属器官,如汗腺、皮脂腺、毛发、指甲等。因此,当皮肤发生疾病时,会对身体造成许多影响。

近年来皮肤病发生有增加的倾向,这些原因可能与空气污染、紫外线影响、环境改变、营养不良、药物过度给予有关;然而,造成皮肤病的原因有很多,因此下面只提几个在猫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

猫咪皮肤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感染:寄生虫、霉菌、细菌等。

2过敏性:食物性、接触性、吸入性等。

3内分泌性:副肾上腺皮质功能症等。

4营养不良:缺乏某些营养物质。

5免疫功能异常。

6心因性过度舔毛。

猫粉刺猫粉刺通常发生于成年猫或老年猫,幼猫较少发生,于下巴部位会有黑色分泌物堆积,就像人类的黑头粉刺一样,如果有合并感染,就会形成毛囊炎或疖病(furunculosis),此时就可能会使得下巴肿大。粉刺的确切成因不明,大多与猫咪本身毛发清理工作不良有关,当然也可能继发于毛囊虫、皮霉菌病或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感染。换个角度而言,原发性的粉刺问题也可能会继发细菌、霉菌或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感染。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猫粉刺与使用塑料食盆有相关性,因此可以使用其他材质的食盆,降低粉刺发生率。

诊断1外观:外观是最明确的诊断依据,如猫咪的下巴总是脏脏的,且若有继发感染时,就可能会出现下巴肿胀、结节、红疹、痂皮。

2实验室诊断:对于这样的病例也不应轻视而骤下诊断,最好能先进行拔毛镜检,观察是否有霉菌孢子,若有皮肤渗出液出现时,应以玻片直接加压于病灶,风干后染色镜检。

3细菌培养:当怀疑有继发感染时,细菌及霉菌的培养是必需的。

4切片检查:如果初步治疗并无良好改善,就应考虑进行皮肤生检。

治疗大部分粉刺无须加以治疗,仅是美观上的问题而已,若是有继发感染或猫奴坚持时才需要医疗的介入,且只能对症处理,无法根除。

1初步治疗时,局部的剃毛会有助于局部药物的涂敷,可以涂敷局部抗生素软膏,每日1~2次。在涂抹抗生素软膏之前,可以先用棉花或是卸妆棉沾温水,覆盖在下巴上30~60秒,让毛孔打开,使药物更容易渗透进去。

2下巴也可以视状况定期清洗,约每周1~2次,清洗前先热敷几分钟,让毛细孔扩张,再以药用洗毛剂局部轻柔按摩清洗,但有些猫咪可能会产生皮肤刺激作用,可以改用其他温和的洗剂。

3如果局部的治疗效果不佳或施行不易,或许可以考虑其他口服药物治疗,但必须考量这些药物的副作用。

种马尾猫尾巴根部的背侧面富含皮脂腺,会分泌油脂来作为气味标识之用,而种马尾指的是这些皮脂腺分泌过多的油脂,使得尾根部及臀部背侧有大量的油脂堆积,会让这些区域的毛发黏附成一束一束的。大部分猫咪并不会因为种马尾而不适,但如果有继发二次性的细菌、霉菌、或皮屑芽孢菌感染,就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痒觉及其他可能的病灶。种马尾好发于未节育的公猫,但不论公猫或母猫,不论节育或未节育都可能发生,好发的品种为喜马拉雅猫、波斯猫、暹罗猫及雷克斯猫(Rex)。后躯背部皮脂漏若有继发感染可能会出现毛囊炎、黑头粉刺及疖。

症状临床症状为靠近肛门的尾巴背面会肿胀脱毛,因为发炎引起的疼痛及瘙痒感,使得猫咪会一直去舔舐和咬尾巴,造成病变部位扩大。

诊断可以拔毛镜检、霉菌培养及皮肤刮搔物的新甲基蓝染色,用来确定有无继发感染。

治疗1剃毛:可以让局部洗剂有更佳效果。

2药用洗毛精:定期采用皮脂漏专用洗毛精清洗患部,轻轻按摩患部,一周洗2~3次。

3节育手术:有些公猫的确会因为节育而改善,但并非所有病例都有效。

4继发感染:针对继发感染的病原给予药物。

霉菌猫咪的霉菌最常见的是犬小牙胞菌感染。一般是经由直接接触感染,例如接触到感染的动物或是环境。此外,健康的皮肤是一个保护屏障,如角质层的保护,因此较不容易感染霉菌。当免疫力降低,或是湿气让皮肤的保护力变弱时,就容易感染霉菌。

症状受到霉菌感染的部位会呈现圆形脱毛,脱毛的部位有些也会有大量的皮屑在上面,大部分猫咪不会有太明显的瘙痒症状。

诊断可以伍氏灯、霉菌培养皿、显微镜协助诊断。

治疗一般治疗是给予口服抗霉菌药治疗大约一个月,治疗期间也可以合并抗霉菌的药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药浴时的泡沫最好在猫咪身上停留5~10分钟,一方面是让药浴能更渗入,二来则是让身上的皮屑软化,在冲洗时可以将皮屑及脱落的毛洗干净。擦拭猫咪身体的毛巾,最好选择抛弃式的,以免重复感染,甚至可以使用餐厅纸巾,用过就丢弃。当停口服药后,还是可以持续药浴2~4周,确保霉菌完全好了。疗程结束后,还必须做霉菌培养,确定没有霉菌孢子才能停药。

预防平日预防最好以吸尘器去除环境中的霉菌孢子,也可用漂白剂和水以1:10~30的稀释液来消毒用品及毛巾。最好也能将感染霉菌的猫隔离,以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猫咪。而人如果常抱着或是抚摸被霉菌感染的猫咪,也容易因此感染到霉菌,且女性和小孩子较容易感染。皮肤会有圆形变红,会扩大且会有瘙痒感。较常见的都是在直接接触的部位,如手臂和脖子。如果感染到头部,会有圆形掉发。

疥癣猫咪的疥癣症是由耳螨(NotoedresCati)的疥虫感染所造成的皮肤病,疥虫会躲藏在皮肤组织内,经由直接接触感染疥癣的猫而造成皮肤病。

症状感染疥癣的猫会极度地瘙痒,甚至造成皮肤出血。受到感染的皮肤会变厚及脱毛,也会出现皮屑。而皮肤的病变通常是从耳朵边缘开始,之后是头部、脸部和脚。

诊断诊断时以皮肤搔刮,采取毛发样本,毛发样本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疥癣虫。

治疗确诊后可以用外用洗剂治疗4~8周,合并外用除虫滴剂的使用会让治疗效果更好;同时也有针剂的治疗,但对猫咪的副作用较大。

预防避免猫咪直接接触感染猫咪,并且定期滴体外除虫滴剂,都可以预防疥癣虫的感染。

过敏性皮肤炎过敏的概念是基于免疫系统对物质过度、异常的反应,但这种物质通常不会在体内发现。只有小部分猫是先天性过敏。相反地,接触到异物几周到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可能会形成过敏。因此,过敏在小于1岁的猫并不常见。而猫的过敏途径可分为三种:食物、跳蚤以及吸入。接触性过敏是另一种形式的过敏,在猫较少见。与人类不同,猫咪的过敏性皮肤炎主要且一般的过敏表现是搔抓。呼吸道的症状(打喷嚏、哮喘)并不是猫过敏最常见的症状。

猫食物性过敏性皮肤炎,是猫咪对食物或食物添加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如果反复给予过敏性食物,会加重皮肤的症状。这类过敏性皮肤炎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不过,猫咪的过敏性皮肤炎以跳蚤性的发生频率为最高,其次才是食物性的。

症状猫的食物性过敏性皮肤特征是非季节性瘙痒,对类固醇的治疗反应不好,瘙痒的部位可能局限在头和颈部,但也有可能到躯干和四肢;皮肤可能会出现脱毛、红斑、粟粒状皮肤炎、痂皮、皮屑等,也可能会发生外耳炎。

毛发样本在显微镜下可发现疥癣虫临床症状为第一次进食后会有明显的脸部和颈部瘙痒症状。如果反复给予同样的食物,皮肤的症状会扩展到全身,脱毛的部位和皮屑都会增加,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伤口。

诊断可以显微镜检查,以排除霉菌及寄生虫(如疥癣)和跳蚤所造成的皮肤病,并搭配过敏原检测。

治疗1抗生素治疗:以防止二次性细菌感染造成的脓皮症或是外耳炎。

2给予止痒剂:皮肤的瘙痒可给予止痒剂,以及补充必需脂肪酸(皮肤营养剂)。

3食物简单化:可给予低过敏原的饲料(例如水解蛋白的食物),或是单一配方的饲料(例如单一种肉类、无谷物饲料),以减少接触到过敏原。

嗜酸性球性肉芽肿复征这样的病名就连兽医师念起来都有点饶舌,一般饲主听到这样的病名也不得不肃然起敬,其实如果把这样的名词一一拆解后,大家或许就比较容易懂了。嗜酸性球是白细胞的一种,在血液中占极少的分量,它的增多与过敏、免疫反应及寄生虫感染有关;而肉芽肿则是由肉芽组织构成的肿块,当肉芽组织内存在着大量嗜酸性球时,就称为嗜酸性球性肉芽肿;当这样的肉芽肿有很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时,我们就会把它们集合起来统称为嗜酸性球性肉芽肿复征。猫的嗜酸性球性肉芽肿有三种主要的呈现方式:

1嗜酸性球性斑:是一种过敏反应,最常发生于对昆虫叮咬的过敏反应,如跳蚤及蚊子。其他过敏如食物过敏、环境中的过敏原或异位性皮肤炎,则较少见。病灶呈现界线分明的隆起脱毛区或溃疡,通常出现在腹部的腹侧及大腿内侧,病灶会非常痒,所以都会被猫咪舔得湿湿的。

2无痛性溃疡:病灶界线明显,位于上唇,有时单侧发生,有时双侧发生,病灶呈现湿湿的溃疡状,外观看起来像火山口一般。可能与跳蚤过敏或食物性过敏及基因有关,有极少数病例会演进成鳞状上皮细胞癌。

3线状肉芽肿:典型的病灶位于大腿后侧,呈现界线明显、脱毛、细绳状的组织隆起,也可能发生于猫咪脚的肉垫、咽头及舌头上,有些猫咪则会呈现下唇或下巴的肿大外翻,就是俗称的肥下巴。通常也可能会并发周边的淋巴腺病,但引发瘙痒的程度则不一致。

诊断1细胞抹片:若病灶呈现溃疡或有渗出物时,可以用玻片直接加压于病灶上并往一方向移动,就可以得到组织抹片,于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可以看见发炎的细胞以嗜酸性球为主。

2组织采样:任何怀疑的肿块应先进行组织生检采样,并送交病理兽医师进行切片检查,如此才能得到确诊。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或许可以发现血液中的嗜酸性球增多,但并非绝对,尤其是无痛性溃疡。

治疗1移除过敏原:详细的问诊及细心的分析或许可以发现某些可能的过敏原,如跳蚤、蚊子或食物,将这些可能的过敏原移除后,或许就可以得到痊愈,或者对治疗的反应上有很大的益处。

2类固醇:最常被用来治疗嗜酸性球性肉芽肿复征的药物,而且猫咪身体内糖皮质醇的接收器远较狗来得少,所以高剂量下也很少引发副作用。

3免疫调节剂:已被用于处理一些难以控制的病例,可能会有副作用,且效果不一定,但干扰素对某些病例的确有控制效果。

4添加脂肪酸:可能成功地消除或减缓某些病例的症状。

虽然可能需要持续、重复地治疗,但对大部分病例而言效果是良好的,如果能将潜在的可能过敏原消除,当然就更为理想。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