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旅行漫记 >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传说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传说

作者:聂发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六十多岁,却建立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冲破了亚欧各国的封闭状态,沟通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并请进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人才,这是蒙古国势力强大的重要前提……他是拉近世界的最伟大的人物。有人认为: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并没有治理好中国,并不是温顺和蔼的人,也不是思想家和解放者,而是残酷的人。历史并不是圣人、天才和解放者的传说。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在文明与野蛮的结合上至今还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汗更为合适的人选。

拿破仑评论成吉思汗说:“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无这种好运。”

苏联东方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评价成吉思汗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他是一位军事天才。”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成吉思汗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历史的天空,七百多年来,人们望着他远光的背景,不断地发表着各自的评价与感叹,游牧民族的文化是人类伟大的文化。”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仍有积极意义。

原蒙古科学院长拜嘎伦说:“一旦你强大了,就会想知道别的人群是怎么生活的。你需要他们的知识去建设自己的国家。比如,成吉思汗就曾为他基本上是‘文盲’的国人‘借来’维吾尔书籍。”

成吉思汗对战利品不感兴趣,但战争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曾宣称:“男人最大的财富是追逐和打败敌人,劫取他们的财富,让他们的妻子恸哭,获得他们的贡赋,享用他的女人……一句话就是‘征服’。”

其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成吉思汗作战的动机,有时是部落生存的需要,有时则是复仇;不认为他开始便有意识地要做一个征服者。

哥伦大学教授罗塞比说:“总体来看,除蒙古外,他并不抓住其他的疆域不放。”

成吉思汗死于公元1227年秋,对他的死有五种说法:

第一是“坠马说”。蒙古人编撰的《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既住过冬,欲征唐兀。重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逐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唐兀”是当年蒙古对西夏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这里说清了一个史实,成吉思汗在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骑的一匹红沙马让一匹野马惊了,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当夜就发起高烧。当时,也遂请随从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儿也逃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但成吉思汗一生要强,觉得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名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说:“有本事你就过来打。”成吉思汗听后说:“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痛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8月25日)病死了,时虚岁67岁。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可能就不会落下了。

第二是“雷击说”。这种说法比较离奇。去过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中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遭雷电击中身亡的。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击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此,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致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系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45年,由教皇派来,回去以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的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其说并非空穴来风。

第三是“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叙了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让被他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下了毒,当时这名西夏王妃趁陪侍之机下手的。

第四是“被刺说”。这种说法与被俘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是下毒说的另一种版本。蒙古民间传说,进攻西夏过程中,士兵俘虏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侍首夜,西夏王妃刺杀了放松警惕的成吉思汗。被刺杀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的《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0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该书手抄本作为礼物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为《钦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一说可信度很高。

第五种是“被咬掉生殖器说”。这种说法流传也很广。这一风流事件也与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据说,这位王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要她做他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实是不甘受辱。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侍当天夜里,借行房时,趁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阴茎咬掉了,成吉思汗顿时血流如注。因为这是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坠马受伤致病重。西夏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会放过她,跳黄河自尽了。

导游说,五种说法,坠马说可信度最高。鄂尔多斯成陵,在新中国成立后回迁,曾开过棺,里面有记录其一生的织画,确定是坠马而死,棺内无尸,只有衣服。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一撮血色驼绒。当时蒙古人去世时,最尊重的方法就是以白绒毛覆在临终者鼻孔处,若动则表明人尚生,若不动则表明人已亡,其灵魂便覆在这白驼绒上。蒙古人没有保留尸体的习俗。

成吉思汗去世的地点,有三种说法:一是宁夏的六盘山;二是甘肃的清永县;三是宁夏灵武。其中,死于六盘山的证据更为充分,得到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争议最大、争议时间最久的,还是成吉思汗的葬地问题,七百八十多年来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目前得到较多人认同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蒙古肯特山南克鲁伦河北;二是蒙古国的杭爱山;三是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迄今为止,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不具有充分足够的资料。因此,成吉思汗的葬地一直没有定论。

成吉思汗墓地之所以成为难解之谜,与蒙古独特的丧葬习俗有直接关系。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死后,遗体被装入凿空的粗木之中深埋地下,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子骆驼,然后放马将留有骆驼血迹的地面踏平,再派兵守护直到长出青草。以后要祭祀,则由母骆驼引路,母骆驼悲鸣的地方就是墓地。

有蒙古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

成吉思汗军事征服的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丧父的孤儿能成为统一蒙古诸部的大汗?为什么一个只有二十万军队的蒙古汗国,居然可以战胜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有几十万、几百万军队的大国,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国,可以战胜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为什么刚刚进入奴隶制大门的国家,可以战胜有千年封建制历史的国家?成吉思汗为什么能用很少的兵力战胜几倍、几十倍于他的兵力,而他总能把握胜利?成吉思汗所缔造的庞大的帝国,又为什么在数十年之间便分崩离析,不能维持其统一的局面?为什么蒙古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会如此之迅速?……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表现了成吉思汗的特别、伟大,也增加了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第五章新疆之旅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