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读故事学投资 > 99. 吕秋实的故事

99. 吕秋实的故事

作者:聂小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吕秋实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想进入政府机关,可是他错过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所以即使有机关愿意要他,也无能为力。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吕秋实束手无策,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母亲特别心疼,就从箱里子掏出5000元钱,让他拿去找工作或做买卖。他没有再去找工作,也没有去做生意,而是又开始埋头苦学。1987年,他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研究生。上学期间,吕秋实和三个同学共赚了8万元。研究生毕业后,他没有找工作,送给姐姐2万元,剩下的1万元带在身上,去了北京。

1991年,吕秋实在中关村的一家电脑公司任职。最初当货品管理员,每月工资500元,除去每月房租只能勉强度日。但吕秋实从不向老板提工资的事,他自信老板不可能总给他这点钱。果不其然,在短短的两年里,他先后成为业务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人事主管、副总经理,月薪由500元到1000元,再到3000元,最后到8000元。1993年,作为副总经理的吕秋实已经不用为生计而挣扎了,变得很清闲,每天见见人、签签字,然后就等着月末领那8000元钱。

吕秋实向老板建议实行股份制,说他不要那么多现金,他要股份,他只是希望有为自己干活的感觉。老板不置可否,说要考虑考虑,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于是,吕秋实辞职了,一个人跑到圆明园附近的一个显得有些荒凉的郊区,租了一间盖着石棉瓦的小屋,一切都跟起步阶段一样,他心里踏实了,又进入了中关村电脑市场。

那个时候的中关村电脑市场差不多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一台13000元的电脑,纯利润可以达到3000元。后来他回忆说:“2001年,一台5000元的电脑,电脑商人很可能只有50元以下的利润,甚至干脆一分钱不挣,以便靠销量从总经销商那里多拿提成,所以电脑商做得很辛苦,有时候还吃力不讨好。而1993年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吕秋实一出手就开市大吉,当年就赚了50万,第二年赚了将近100万。当外部条件变得对公司越来越有利时,吕秋实与伙伴之间的合作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合作伙伴另立门户,从合作者变成了竞争者。好在没有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吕秋实马上把姐姐和姐夫从新疆接来加入公司。一家人齐心合力,共同奋斗,1995年,他们挣了200万。

财富突然像流水一样汹涌而至,这使吕秋实在自信之余也有些意外。不过,他很快适应了这种大进大出的经营模式。

1996年,吕秋实个人资产已经近千万。在这个时候,他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去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工商硕士,第二年,他又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开了一家服装公司,在美国小有名气,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投资大讲堂让钱流动起来投资就是这样,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是钱,如果装在口袋里就不是钱了。起初吕秋实想步入仕途,幸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不然今天就少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他过的是每月领固定薪金的生活,除了日常消费就是将钱存到银行里,那么钱根本就没有得到利用。可是他勇敢地把钱用到了投资上,他的创富之路也由此开始。

富人赚钱,很重要的秘方是不存款。在18世纪中期以前,他们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借出去,从中赚取高利。到了19世纪后,直至现在,他们宁愿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也不肯把钱存入银行。

富人这种“不存款”的秘诀,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它讲明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使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都得到增加。

在富人眼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投资智慧,关键看其能否将有限的资金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越滚越大。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