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阳光生活 禅意心态——生活、职场中的智慧禅 > 一 空

一 空

作者:王超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禅源于佛学,佛学的精髓是禅,一切从实际出发,禅悟是对佛法的正确体验。

禅是把佛学的理论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所以要了解禅宗的方法,必须深刻地了解一些佛学的基本理念,这些都是禅的精华所在。

古代禅师在接引学人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方法,禅宗讲“不以死法与人”,禅的方法和手段是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运用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生命是一个谜题,禅门公案是一种魔术般设计,通过禅师的言谈举动、情景对话,时而沉默不语,时而大声吆喝,以破除迷障,不走弯路,直指见性。禅又像是一则脑筋急转弯,“一悟即至佛地”,顿时豁然开悟。

禅门公案是禅师指点迷津、启悟学人的典范文献记录。公案具有经典性与启发性,它是禅宗思想与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参禅者正是通过一则则公案才得知正法所在,禅的真髓与方法也由此而得以展示与传达。另一方面公案成为一种勘验、衡量禅悟的正确性的标准和依据。

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是指物质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灵现象,佛学认为我们眼中千姿百态的物质现象就像似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它是不真实的,只是个幻像,它的本质是“空无”的。

宇宙究竟有多大呢?从时间上来说,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宇宙是一切存在形式的总称。那么,物质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物理学家们试图寻找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基本粒子,了解物质的内在实质,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随着探微的不断深入,当触及物质存在的核心时,简直令人难以相信,物质越来越不实在,物质越来越不真实,物质越来越不是物质,物质似乎更像一种无形质的能量。众所周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可以不断细分,那么物质结构无穷细分的极限就应该是物质消失,无穷小等于零,即物质本质上是无形质的(空的)。原子的世界是个“幽灵的世界”,只是“空无”。光是电子就显得虚无缥缈,不可思议。

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在描述电子时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固定不变,我们必须说不是;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必须说不是;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必须说不是;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否在运动中,我们必须说不是。”

物理学家们在描述微观粒子时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微观世界如此不可理喻!而禅宗在关于对宇宙、生命的理解时,说了类似的一句话:不能想,不能说,一说就错。

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也提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理论: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它的质量消失了,物质消失了,只是空无,只有能量。爱因斯坦说,只要没有向外放出能量,能量就观察不到,能量是无形质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形的宇宙产生于无形虚无。“实相无相”,这又与佛陀“空”的理论不谋而合,佛陀在自己内心的旅程中,随着静心的不断深入,当他触及生命存在的核心时,他发现一切都不存在,只是“空无”。

物质和反物质的不断运动以及没有固定形态的特征肯定了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的不含任何东西的空间,宇宙的一切在动即能量在动,因此宇宙的本质必为能量。因此站在这一层次来看宇宙,就应该是没有任何形状的、不断运动并包含一切的状态,即是一个浑沌空寂的世界。

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物质现象,它的本质是“空无”的。空无并不是没有,空无是相反的两极同在,是正和负的融合,(-1)+(+1)=0,“0”表示浑沌圆融的状态。就好比说,水是由酸性的氢离子(H+)和碱性的氢氧根离子(HO)组成的,水却是中性的。物理学认为,物质分为正物质和反物质(科学上的反物质依然是物质),当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湮灭,所有的物质转换成没有任何相状的能量,这种能量比任何其他方法产生的能量强得多,因为即便是核爆炸也不能把所有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空无并不是没有,物质加反物质等于空无,空无只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是一种正负的平衡,是一种自然力、宇宙能。

佛教其实并不否认物质宇宙的真实存在。“实相无相”,佛教只是认为,人或生物所感知的宇宙并不是真正的宇宙本身,只是一种幻觉,只是一种表象。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天文现象中得到证实:

当光从太阳发出到地球时,需要八分多钟(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也就是说照到我们身上的阳光实际上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光,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也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也就是说八分钟以前,太阳已经离开我们肉眼所观测到的位置了。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它距离地球约五光时,我们借助天文望远镜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五光时前的冥王星。

在银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约四光年远,如果我们站在那颗恒星上看地球,所看到的也只能是四光年前的地球;当然,如果能看到你的话,同样也只能是四光年前的你。

银河系的宽度大约是九万光年,光从这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九万年之久,那么在这一端能够看到的另一端的形状,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真实的形状,而是九万光年前的样子。

在宇宙星云中,离我们最近的星云是仙女座星云,我们仰望天空能看到它,然而那其实是两百万年前的样子。有些星球甚至在几百亿年前早已毁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百亿年前毁灭时化作尘埃的瞬间。夏天的夜晚,满天的繁星,每当我们仰望苍穹时,我们不知道,在每次看它们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它们的过去,而不是当下的真实。此时此刻,何者是实?何者是虚?你能相信你的眼睛吗?

佛陀在《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大意:我们五官所有对外境的感觉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幻。如果能用这样的态度来看待宇宙、生命,那么宇宙、生命的本质——佛性,就会显现)当我们观察一块石头,它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是一千年、一万年,它的形状也不会有变化。而事实上,石头内部的微观粒子时刻都在高速运转,每时每刻石头都不一样,石头也是无常的、流动的,这就是为什么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也就是说,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的。

从粒子层面看,石头就是一种神奇的流体,石头的结构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它是由众多电子以光速各自围绕原子核运行构成的,石头是一种光速运动的活的存在物。正因为电子运动速度太快,才使我们误认为石头是不动的,这就好比是高速运转的风扇,看不到扇叶,而扇影是不动的。我们的有限,不仅是认知上的有限,更是时空上的有限,如果我们用1000亿年这样一种时间尺度,将一块石头放到整个银河系空间中去观察,就会发现石头(原子)的运动,它们就像人体内流动的血液。

对于宇宙时空,中国古人和西方贤哲都有过许多著名的论断。在人类所能观测到的现象宇宙的深处,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本体宇宙,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深究宇宙者的共识。由于本体的存在,才有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只要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衍生万物的本体,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言,竟是绝对真空!令人费解的是,这样的“无”,何以能够推出浩浩荡荡的宇宙巨流呢?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陀又说:六尘缘影。眼识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所触、意所想,六根产生的六识都是不真实的幻境。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脑对物质现象作出主观反应,才会产生意识,形成我们的思维。当我们发现时间与距离(空间)所产生的物质现象失真时,你不觉得对世界的感知只是一种主观上的幻觉吗,你不觉得我们意识的世界是多么虚拟吗,至少我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是不真实的。换言之,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贪心、妄心只是梦幻般的,只不过是空穴来风。

《列子.说符》有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家的孩子偷窃的。于是,他悄悄地观察邻家的孩子,总觉得那孩子不论是走路的方式、说话的声音,还是面部的表情,怎么看都像一个小偷。后来,他在自家院子的角落里找到了那把斧头,再观察邻家的孩子,不论是走路的方式、说话的声音,还是面部的表情,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偷东西的人。

这个故事我们非常熟悉,世界是客观的,头脑是主观的,头脑不断地在投射、在解释;头脑在加工、在上色;头脑总是在自圆其说。远处草丛中隐约有一物体,兔子以为是根萝卜,小狗以为是块肉骨头,猴子以为是根香蕉,儿童以为是个玩具,成人则以为是一个钱包。这世界是真实的,头脑是个幻像,头脑的世界是一个影子的世界。

宇宙孕育生命,生命源于宇宙,宇宙的本质是“空无”的,“空无”是生命的真相。肉体有一天会消失,“空无”被留下来,“空无”不是没有,“空无”即能量,能量守恒。

圣经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是人的始祖。事实正好相反,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虚构的上帝,神的形象。相比之下,佛学更客观,没有偶像,宇宙、生命的本质“空无”的,“空无”是佛的灵魂、佛的神韵。“空无”是宇宙的本然,“空无”是生命的源头,“空无”是宇宙总的法则。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