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2)牡马牡马,在之野(3)。薄言者,有有皇(4),
有骊有黄,以车彭彭(5)。思无疆,思马斯臧。
牡马,在之野。薄言者,有骓有(6)。
有有骐,以车(7)。思无期,思马斯才。
牡马,在之野。薄言者,有有骆(8),有有雒,以车绎绎(9)。思无,思马斯作(10)。
牡马,在之野。薄言者,有有(11),有有鱼,以车祛祛(12)。思无邪,思马斯徂。
“注释”
(1)《鲁颂》部分,计四篇。
(2)这首诗赞美鲁国马匹强壮、种类繁多。
(3)(jiong):马肥壮的样子。(jiong):郊野,指远离城邑的郊野,这里是遥远的意思。
(4)(ju):白胯(相夹的两腿之间)的黑马。
(5)骊:纯黑的马。
(6)骓(zhui):毛色青白相杂的马。(pi)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7)(xin):赤黄色的马。骐(qi):青黑相间犹如棋盘格子的马。(pi):有力的样子。
(8)(tuo):青黑色而有鳞状花纹的马。骆:黑鬣的白马。
(9)(liu):同“骝”,黑鬣的赤马。雒(luo):白鬣的黑马。
(10)无(yi):无厌。
(11)(yin):浅黑色带白色的杂毛马。(xia):毛色赤白相杂的马。
(12)(dian):黑色黄脊的马。鱼:两眼眶有白圈的马。祛(qu)祛:强健的样子。
“译文”
群马雄健高又大,放牧远郊近水涯。要问是些什么马:驈马皇马毛带白,骊马黄马色相杂,用来驾车人人夸。鲁公深谋又远虑,马儿骏美再无加。群马雄健高又大,放牧远郊近水涯。要问是些什么马:黄白称骓灰白,青黑骍马赤黄骐,力大能把战车驾。鲁公思虑真到家,马儿成材实堪嘉。群马雄健大又高,放牧原野在远郊。请看骏马多么好:马青色骆马白,骝马火赤雒乌焦,用来驾车能快跑。鲁公不倦深思考,马儿撒欢腾身跳。群马雄健大又高,放牧原野在远郊。请看骏马多么好:红色马灰白骃,黄脊马白眼鱼,身高体壮把车套。鲁公思虑是正道,马儿骏美能远跑。
那(2)猗与那与,置我鼓(3)。奏鼓简简,我烈祖(4)。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5)。鼓渊渊,管声(6)。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7)。于赫汤孙,穆穆厥声(8)。
庸鼓有,万舞有奕(9)。我有嘉客,亦不夷怿(10)?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11)。温恭朝夕,执事有恪(12)。
顾予尝,汤孙之将。
“注释”
(1)《商颂》部分计5篇。
(2)这是殷商后裔祭祀商的始祖成汤的诗。
(3)猗、那:形容摇摆的样子。(tao)鼓:一种小鼓。
(4)简简:鼓声宏大和谐的样子。(kan):乐,使……安乐。
(5)奏假:奏告。绥:通“遗”,赠予。
(6)渊渊:鼓声。管乐声。
(7)依:合,配合得恰到好处。
(8)穆穆:壮美的样子。
(9)庸:通“镛”,大钟。有(yi):盛大的样子。
(10)自古、在昔:同义词组连用。
(11)温恭:温文恭谨的样子。
(12)尝:指祭祀。冬祭称,秋祭称尝。
“译文”
多么美好盛大啊,竖起我们的摇鼓。鼓儿敲起咚咚响,以此娱乐我先祖。汤孙祷告祈神明,赐我顺利又成功。摇鼓敲起渊渊响,笙管吹起嘒嘒声。曲调协调又和平,按照磬声奏与停。啊!显赫的商汤子孙,祭祀乐声真动听。大钟大鼓声音洪,众人齐舞态从容。我们请来众嘉宾,人人喜悦笑脸盈。就在往昔远古时,先民已把祭礼定。朝夕温和又恭敬,祭时虔诚又敬谨。秋祭冬祭请光临,汤孙诚恳表衷情。
《孟子》14卷,战国时孟子等人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孟子,名轲。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之一。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精通儒术,尤精于《诗》、《书》,曾带领弟子周游诸侯各国,上说下教,先后到过魏、齐、滕、宋等国。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遭到冷遇。孟子本人除在齐国任三年客卿外,终生不受重用,晚年退居讲学,与高足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辑集自家言论,作《孟子》。
《孟子》一书的体例与《论语》相仿,所以东汉人认为孟子模仿《论语》而作《孟子》。同《论语》相同,《孟子》亦为语录体。各篇由若干段语录、对话和活动记载辑成,并无一中心思想和逻辑体系。而且,各篇名称均采撷每篇首章若干字词而成,并无思想意义。与《论语》不同的是,《孟子》各章大多较《论语》为长,并有许多篇幅很长的章节,几可成为独立的小论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演变。
《孟子》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篇间并无思想和内容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各篇之间也多有重复。《梁惠王》篇主要记述了孟子同梁惠王(即魏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诸侯的对话。在这些对话和交谈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反对一味追求利,反对不顾人民死活地征战扩张,要求诸侯“保民而王”,“与民同乐”;他提出“制民之产”,即给予人民以“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的田产。
《公孙丑》篇主要记载了孟子在齐国的言论和活动。在这两卷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思想。他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精神力量,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心”。而养“浩然之气”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他还极力称赞孔子,认为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滕文公》篇主要记载了孟子与滕文公的一些谈话,还记载了他与诸子其他学派如农家和墨者的辩论。在与滕文公的谈话中,孟子较前更清晰地表述了他的“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教育百姓从善等仁政主张。在与农家许行的学生陈相的辩论中,孟子批判了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离娄》篇主要包括重视民心,强调君主、诸侯的道德素质,提倡孝道等方面的内容。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又说“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认为权力、职位应该与品德操行有机地联系起来。他认为,国王、诸侯个人的品德如何关系重大,“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他强调民心的所向,认为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与失天下就在于仁和不仁,而仁与不仁的实质就在于是否得了民心。
《万章》篇主要记载了孟子与弟子万章之间的对话。内容主要涉及对古代圣贤如舜、禹、孔子、伯夷、叔齐、百里奚等的评价及其有关事迹的辨正,另外也涉及孟子所主张的士人从仕之道。
《告子》篇主要是孟子言论的记录及他与时人、学生的对话。主要内容是他的性善思想和修养思想。孟子在与告子和其他学说的辩论中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尽心》篇主要提出了明确的人生道路。他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所谓正命,就是“尽其道而死者”。而“尽其道”即“尽其心,知其性”、“存其心,养其性”。
《孟子》一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孟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思想,是公认的传世儒学经典之一,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孟子思想的基本历史资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赶来,一定会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好办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如果上上下下都这样相互争夺私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那杀死他们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那杀死他们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一万辆兵车中既已占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既已占有一百辆,这些大夫所获取的不能说是不多的了。但如果他们都先求利而后取义,那么,不把国君的权利统统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求仁爱而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求道义而怠慢自己国君的人。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正站在池塘边,一边左顾右盼地欣赏着鸿雁麋鹿,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爱享受这些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先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然后才能够享受到这种乐趣;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些,也是享受不到快乐的。《诗经》上说:‘开始规划建灵台,文王经营巧安排,百姓齐心努力干,灵台落成进度快。文王诫令不着急,百姓如子自动来。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安伏深草丛,长得肥又美,白鸟洁净羽毛丰。文王游览到灵沼,啊!满池鱼儿欢跳。’周文王依靠百姓的劳力建筑高台深池,但百姓却很快活,把台叫做‘灵台’,把池叫做‘灵沼’,还为那里有种种麋鹿鱼鳖而感到高兴。古时有德行的人与百姓同乐,所以能尽情享受快乐。《汤誓》中说:‘你这毒日头啊,何时才灭亡?我们忍受不了,宁可与你同灭。’像夏桀这样没有德行的人,百姓要与他同归于尽,那他即使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发生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而把河东的粮食调拨些到河内。河东如发生饥荒,也照此办理。考虑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一样替人民费尽心力的,但邻国的人口并没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作个比方:战鼓咚咚擂响,刀枪锋芒相撞,败军兵士丢下盔甲拖着兵器临阵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如果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倘若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应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耽误农民耕种收获的时令,粮食就吃不光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捕捞,鱼鳖就吃不完了;砍伐林木按时节规律,木料就消耗不尽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料用不尽,这就使得老百姓养家活口送终葬死,没有什么不满。养家活口送终葬死没有不满,是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鸡、狗、猪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户给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精心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讲清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上年纪的人就不至于在路上行走时背负或头顶着东西了。老年人有绸衣穿有肉食吃,一般百姓不忍饥受冻,做到这样的程度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可是现在,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推脱说:‘这不是我治理的问题,是收成的问题。’这跟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只要自己担起责任而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顺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非常乐意接受您的教诲。”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杀人与用刀子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区别。”
孟子说:“用刀杀人与因政治腐败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食,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匹,可是百姓却面黄肌瘦,野外倒着饿死的尸体,这简直是率领野兽去吃人。兽类自相吞吃,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径;现在作为百姓父母官,施行政事竟然也免不了干出率领野兽吃人的勾当,这算什么百姓的父母官?孔子说过:‘第一个造出陪葬偶人的人,大约会断子绝孙吧!’他说这话是因为偶人模拟人形而用来陪葬。那么,怎么可以让这些百姓受饥而活活饿死呢?”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您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这一代,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了;西边败给秦国,丧失了疆土七百里;南边又被楚国所辱,我为此感到羞耻,发誓要给所有的阵亡将士雪耻报仇,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一个国家的疆土即使只有方圆百里,照样可以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省免刑罚,减轻税收,让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青年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培养孝悌、忠诚、信义这些品德,在家用来侍奉父母兄长,在社会则用来为尊长上级效劳,如果这样,即使让他们手拿棍棒也足以抗击身披坚实铁甲、手持锐利兵器的秦、楚军队了。
“秦、楚那些国家征兵使役,妨碍了百姓的农作时节,以致百姓不能耕种土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弟、妻子、儿女离散在四方。他们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与大王为敌?所以说:‘奉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大王对此不要再怀疑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后,孟子告诉别人说:梁王这个人哪,远看不像国君的样子,走近也看不出威严在哪里。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我又回答说:‘不嗜好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谁能跟随他?’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人不跟随他。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天旱,禾苗就会干枯。如果天空乌云翻滚,下起滂沱大雨,禾苗就会蓬勃生长了。假如这样,谁能抵挡得了?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他了。真能这样,百姓跟随他,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一样,磅礴之势谁能抵挡得了?’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