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紫箫记 > 第十章 巧探

第十章 巧探

作者:(明) 汤显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书·宦者传·曹节》:“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于天家。”

[48]妨:妨碍;不妥。

[49]蕃盛:即繁盛。蕃,同“繁”。

[50]占一占:即占卜一番。

[51]“管取”句:包管是适宜婚嫁的归妹卦。归妹,《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兑为少女,故谓妹,以嫁震男,故称“归妹”。

[52]“懿母”二句:慈母亲为占卜定是吉祥,早成婚配,夫妻恩爱和睦。懿,美好的。鸣凤,凤凰鸣叫,其声喈喈。比喻夫妇和睦。

[53]定贴:确定妥贴。

[54]吟赏:吟诵欣赏。

[55]月下绳千尺:传说月下老人以赤绳系男女之足,使成夫妇。事见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56]“有话对他说。(内应介)”底本无,据富春堂本补。

[57]啼蟾:即蟾壶。古代一种蟾蜍形的漏壶,古人用来计时,因滴漏声如小儿啼哭,故称。

[58]西家:指女子心中思恋的男子。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称其东邻一绝色女子登墙窥视他三年,自己却不为所动。因宋玉居西侧,故称“西家”。

[59]才间:犹刚才。

[60]度曲:指按曲谱唱曲。汉张衡《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

[61]“才似”二句:有司马相如之才,相貌比王粲要强得多。相如,即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27)。字长卿,蜀郡(今四川南充)人。西汉著名辞赋家,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等。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作有《登楼赋》等。据《三国志》本传,王粲身体羸弱,“容体短小”,故不为其所依附的刘表看重。

[62]烈女:古时指刚正有节操的女子。

[63]“掩春心”二句:掩饰住摇荡的春心坐在琉璃榻上,若有人唤自己作浑家,确实令人害羞。春心,指男女间相思爱慕的情怀。南朝梁元帝《春别应令》诗之一:“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琉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宋戴埴《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于众玉,其色不常。”琉璃翠榻,镶嵌了琉璃的床榻。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后亦泛指床。浑家,指妻子。旧时妻子在家中主内,故称。

[64]求取:谋求迎娶。言女大便有人家来求娶,即女大当嫁。取,同“娶”。

[65]“想仙官”二句:想做神仙可自己又不是杜兰香,可笑武陵那个捕鱼人白白地在桃源中相问(再来时却失其路,找不到那世外桃源)。仙官,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兰香,即传说中的仙女杜兰香。鱼郎,指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捕鱼人。

[66]冰清:比喻品德高洁。

[67]俜仃:犹伶俜、伶仃。孤苦的样子。

[68]一搦!

[69]麻姑仙子:传说中的仙女名。晋葛洪《神仙传》载,东汉桓帝时,麻姑曾应仙人王远(字方平)召,降于蔡经家,乃一年约十八九岁的美丽女子。麻姑自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麻姑手纤长似鸟爪。蔡经见之,心中默念:“若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也。”方平知蔡经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其爪可以爬背耶?”

[70]“看罗敷”句:你看那罗敷早就嫁了可意的俊郎君。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越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后以罗敷为美貌而有节操的女子的通称。玄都,传说中神仙居处。这里或为“子都”之误。子都,古美男子名。《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子都,世之美好者也。”《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71]“恨玉兰”句:连那玉兰都在早春开出了如白莲花一般的花儿,真是可恨。玉兰,花木名。落叶乔木,一般高三至五米。其花大型,呈钟状,单生枝顶,早春先叶开放。花瓣九片,色白,芳香如兰,故名。因其只开花,不结籽,所以这里说它“空孕莲花”。

[72]“仙查”三句:仙查,仙人的木筏。查,同“槎”。或谓“查”只是为协韵,无实义。织女,即织女星。后衍化为神话人物,与牵牛星一起被附会成一对夫妻。鹊桥,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

[73]“香钏臂”句:戴镯子的手臂得缠上红纱了。即须定亲也。古时定亲有臂缠红纱的风俗。《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泰始九年,帝(晋武帝)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绛纱系臂。”后世民间定亲,亦有效之者。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今定亲之家亦有系臂者,续古事也。”

[74]“取人地”二句:选取品学门第高超杰出者,以光耀门庭。人地,指品学门第。《南史·王融传》:“融躁于名利,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高奇,高超杰出。《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门阀,指宅第;门庭。

[75]“恨不”句:恨不得早把你嫁到如意的夫家。东家,指魏晋时美男子王昌。南朝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诗:“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诗中“东家王”多说指的就是王昌。

[76]柘!

[77]笼窗动闼!

[78]“好和歹”三句:不管怎样这段时间若成婚嫁人了,要强于你自己搔揉慰抚。破瓜,喻女子新婚破身。“强指领搔揉,凳头凹轧”二句是浪谑混语,即前“笼窗动闼”所做的诸如青春期自慰之事。

[79]遮护:遮藏;掩饰。元贯云石《阳春曲·金莲》:“如今相识眼皮儿薄,休显豁,越遮护着越情多。”

[80]老成:指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

[81]“全凭”二句:全靠你这信使的巧舌,带来吉庆祥和的消息。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后遂作信使的代称。唐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彩鸾,即鸾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唐唐彦谦《无题》诗之十:“几时重会鸳鸯侣,月下吹笙和彩鸾。”这里指吉祥如意。

[82]“争差”二句:若有差错,给别人做小是要被人轻视的。争差,差错;意外。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倘或间有些儿争差,儿也,将您这一双老爹娘,可便看个甚么?”小,即妾。

[83]衬搭:也作“衬褡”。本指背心、背搭之类贴身内衣。引申为陪伴,搭当。这里指配偶。

[84]结纳:纳采。古代婚俗,订婚时男方向女方送的聘礼。《周书·文帝纪上》:“初,魏帝在洛阳,许以冯翊长公主配太祖,未及结纳,而帝西迁。”

[85]顿插:即安顿;居住。

[86]“摩可浓”三句:若符合我这样的挑拣,你琢磨着就早点把事情定下来。摩可浓,即摩可侬。《乐府诗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辞三·华山畿》之十六:“摩可侬,巷巷相罗截,终当不置汝。”(按,《诗纪》卷五十五“侬”作“浓”。罗截,寻找等候。)据此诗意,“摩可侬”或当解作“琢磨着适合我”。恁般,这样。挑达,轻薄放恣的样子。担头,指卖货郎的货担;一挑东西。摆下担头,即放下货担,开张做生意。签押,署名;画押。这里指把亲事定下来。

[87]“拖带”句:提挈你做神仙的随从。拖带,提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红云)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侍从,随从伺候之人。按,“从”字原无,据富春堂本补。

[88]过尽:犹看遍。

[89]停当:料理好;处置好。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下了葬了,停当了也。哥哥,咱和你回去来。”

[90]聘仪:即聘礼。下聘的礼物。

[91]“处处团圆”句:对着这明月人人都盼着团圆。月华,月亮。北周庾信《舟中望月》诗:“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92]“摇曳”二句:正当青春年少时,妙龄女子与风流才子相遇,衣袖飘飘欲仙,有些不能克制自己了。摇曳,飘荡;摇动。仙裾,衣袖之美称。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飘移如履水波。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借指妙龄女子。相及,相遇。

[93]“谁怜”二句:谁来怜惜弄玉这个多情的种子,在月光下不断地吹着洞箫。弄玉,相传为春秋时秦穆公女,嫁给善吹箫的萧史,每天跟着萧史学箫作凤鸣,穆公为作凤台以居之。后夫妻乘凤飞天仙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参差,古代乐器名。指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舜造,像凤翼参差不齐。《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评析:

《巧探》一出写鲍四娘受十郎之托前往霍府说媒,从而引发霍府内一阵小震动:六娘在霍王游仙后,感到寂寞孤独,内心感伤不已。惟希望女儿小玉能找个好人家早点成亲,也算稍有安慰。故对十郎的求亲,内心是较满意的。小玉尽管对十郎心仪已久,但当十郎提亲之事突然摆在面前,出于少女羞涩的本能,却表现出多方推托不依的举动,在母亲六娘与丫环樱桃的说服下,才“勉强”松口同意。但随即提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担心被人蒙骗,因而让樱桃假扮四娘养女前往十郎处探听实情,故名“巧探”。不过,本出只能说是设定了“巧探”之策,真正的“巧探”是在接下来的一出中才真正实施展开。

随着本出情节的展开,剧情才逐步向中心情节靠拢,然而这已是本剧现有篇幅的近三分之一。难怪论者多认为此剧情节枝蔓。当然,此剧毕竟是汤氏对传奇文体的初次尝试,剧作者是以写诗文的笔法来进行传奇创作的,因而,语言典丽雅致,重视用典等是汤氏不懈的追求。这也可见出其后来对传奇创作重“意气神色”的端倪,当其得意之作《牡丹亭》问世后,竟无视他人对其不“合律依腔”的指责,而坚持“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他对曲意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创作此剧时,正值汤氏第三次上京应试失利,但自负才情的他还没完全把这当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他毕竟涉世不深,对社会的诸多问题还不甚了了。因而,不像成熟的剧作家那样往往笔端有所寄托,汤氏创作《紫箫记》完全是以消遣娱乐为主,随意地挥洒才情。我们看到的是思想性不甚高,缺乏尖锐的戏剧冲突,情节枝蔓芜杂,等等。这样,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它,但事实上,后来的“四梦”,尤其是《牡丹亭》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是由《紫箫记》孕育的。本剧关目转换自然,语言典雅耐读,虽然情节进展缓慢,但在篇幅一般较长的明清传奇中也不算下品,甚至在案头剧中还不失为佳作。

有人认为,本出剧情有多余之嫌。因为小玉要弄明白的两个问题都不是问题:怕做小主要是担心十郎家中有正妻,那样的话婚后就会回陇西,因此可归结为第二个问题,即婚后是否会在京师长住;而这一问题根据前面剧情的交代也是毫无问题,因为十郎家乡正遭兵燹,干戈满地,所以是不会轻易回去的。

我们正相反,认为本出刻画出小玉缜密的心思:她本来早在鲍四娘给她十郎“风帘动竹”之诗的时候就对十郎隐隐动情,但听到十郎来提亲并没按常理表现出喜出望外,而是假装多方地推托,并最后提出两点担心。这符合一个未婚少女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她提出的这两点担心也并非多余,俗话说,“女怕嫁错郎”,这“嫁错”就包括自己嫁过去是做二房;至于十郎婚后不大可能回陇西,这也只是读者(观众)知道,小玉并不知道,因此,她有必要去弄清楚这件事。这也正是叙事中的限知视角,我们不能忽视。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