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本,它反映的是我阅读的经验,反映了我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反映了我的偏爱,甚至也反映了我阅读上的诸种偶然:先入为主,读时的心情正佳,读书的特殊背景等等。我无意为大众编一本以古典散文为主的选本,那应该是另一种编法,照顾到历史的定论,照顾到读者的需要,不能太个人趣味了。而我这次所做的是向大众介绍,有一个王某人曾经读过一些、更正确地说是遭遇过并喜爱过一些什么样的散文。
例如《史记》中我选了《范雎蔡泽列传》,这是因为我对范雎须贾恩仇故事的偏爱,我特别喜欢“别来无恙”的说法和“赠绨袍”的戏剧性情节,感动于范雎的苦情经历,这样就反而舍弃了众所周知的名篇。
感谢谢有顺文友的提议,让我重温了一下多半是儿时读过也喜爱过的古代散文和青年时代爱读的一点近代与外国散文。
古代散文里的某些观念,也许令人觉得经不住推敲。但是读起来,仍然让人相信它们写得精纯宏博,微言大义,叫作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古人侃侃而谈,硬是把既缺少实证,又没有经过严密逻辑推理的观点,讲得头头是道,雍容华贵。我在这里更看重它们的审美价值。例如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绝了。怎么个烹小鲜即熬小鱼法,专家们解释起来我们的脑袋就大了,糊涂了,争它个头破血流了。如果“好读书不求甚解”呢,则只感觉到这一句语出惊人,举重若轻,气概非凡,胸有成竹,神机妙算,深不见底。我相信老子写上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哈哈大笑,面有得色,多少学问悟性,多少阅历思考,尽在其中。而又无法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叫作“天机不可泄露”。
再如《孝经》,似乎没有什么人把它当作好散文读,但是我小时候背诵过。如果你从第一章看起,就会觉得它同样非常善于表达:用最生活、最浅近的语言、道理,解说(当然了,是一厢情愿的解说)重大的命题。这也是禅宗的“吃饭屙屎都是佛法”的意思吧。例如“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十二个字,把事亲(服务双亲)倏地一下子提升到了从政和做人即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是递进的修辞手段,是古已有之的“无限上纲”(这里作为文体来说,绝无贬义)的魅力与魄力,合辙押韵,读之兴奋昂扬。应该算是一种立言、写文章的境界。
这里头有汉语汉字的大贡献。汉语特别是汉字,是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古代,文通纹,多指文饰、花纹、波纹等。汉字形声意并重,尤重形与意。汉字的信息量是种种拼音文字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汉语的字本位、单音节使它特别整齐、精炼、讲究对仗与音韵。汉字相对比较难学,写文章是少数人的特权,它的古文作者有一种贵族化、哲学化、玄思化的怡然自得,高高在上感。(文章憎命达,文人其实多半是穷酸而不是贵族,但妙就妙在写起文章来有贵族感,至少是“精神贵族感”吧?)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谁写文章谁有精英意识。古文讲究文采,特别是其中的骈体文,更是令人一唱三叹,留连欣赏,摇头摆尾,过瘾得很。那真是叫作文章、读文章、诵(吟唱)文章呀!
骈体这种文体,华丽至极,尤其是它天然地适合展示辩证互补、互相比照的思维。著名的《滕王阁序》,在词藻上形式上达到了极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读起来大补元气,振奋精神,你相信王勃确实已经穷尽了遣词造句的可能性、为文做赋的可能性喽。
从总体来看,人类社会是从金字塔型向网络型过渡,从等级森严型向民主型过渡的。无疑,我们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过我们也不妨想一想,文化的(我们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文学的)民主化,在解放了那么多的精神能力的同时,也是付出了代价的:众说纷纭,众声喧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对不起,与民主在一起的常常伴有鄙俗庸俗起哄造势;加上网络文学、传媒文学、商业炒作、广告风格、市场导向再加权力操控和大亨操控还有海外强势文化包括硬通货的磁力场,如此这般,如今这个年月,到底好文章在哪里?到底公众还认不认得出好文章?尤其是有没有公认的好文章?
在这种情势下回顾一下我国古代的精英文人的佳篇妙句,从容布局,炼字炼意,别出心裁,慢工细活,咬文嚼字,吟咏把玩……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我们会带几分羡慕地去揣摩他们的明窗净几,沐浴洒扫,书童研墨,红袖添香……他们的手稿或小楷或行书或狂草,只一过目便能满足审美的需要。一种自荐与炫耀的冲动,一种虽然不乏功利考虑,一旦写起来就进入了的为写作而写作的纯净,一种注重写作的形式美的自我享受心情,一种贵族化的优雅的教养,所有这些,不是不一定就那么完全过时的吗?
当然,到了归有光、沈复那里,文字更加贴近生活,用笔也更加自然真切,不那么洋洋洒洒,不那么造势乃至做态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结构,还颇像“五四”时期的散文。
我选的文字大多精短,适合背诵,这也是汉字的特点。同样的内容,一般用中文表述,篇幅是用西文的三分之二,是日文的二分之一。特别是唐宋名篇,许多是我学生时代反复阅读过的。古文的东西需要背诵,这个道理与学习外语的背诵相近(此论我最早是听诗词专家叶嘉莹教授讲的):古文是另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只有熟之又熟才能进得去,才能品尝出味道来,下笔时也才能与中华文化这株大树相匹配,写出东西来有根基,有源远流长的背景,有超乎文本的生命力的依托。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像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像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已成为经典、成语,心理模式与修辞模式了。
有些年轻的朋友对这些老掉牙的文字不怎么熟悉,他们更愿意从生活中时尚中网络中传媒中大众偶像的言谈与商业广告的夸张与咋呼中寻找词语的变通与新鲜用法。不妨一试,这同样也可以炒红炒热。问题在于怎么样要求自己的文字了。根深才能叶茂,根浅则往往是随风飘零,难逃被连根拔起,被沙尘掩埋,被水流冲掉的命运。我并不一般地咒骂时尚,时尚自有它的道理。但时尚是多变的,来得快也走得快,时尚里常常包含着对于语词语法的悖谬与歪曲,时尚里往往有一些庸俗乃至低下的糟粕。时尚所以是时尚,恰恰在于人们的趋之若鹜,这样也就多了些滥俗感,少了些个性和创意。这是不能不看到的。
还有的朋友宣称,他的文字主要是受引进的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字的启发,我也完全理解。“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它的语言资源里包含它所唾弃的文言文,包含我国古代的白话小说之类的接近人民口语的文字,包括活的老百姓的口头语言——当时被攻击作“引车卖浆”者的语言,也显然包含了从外文翻译过来的语言。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更提倡到农民当中去寻找语言与表达形式。同时,外文的风景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爱情描写,论辩描写给我们的文学语言开辟了新天地。前二种描写与外国的油画传统有关。后两种,则与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人文主义传统与发达的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学派有关。论辩文字,则受西方讲究逻辑学的文体影响。包括西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也影响了我们的白话文,比如在谓语的被动形态中加上“被”字,比如在形容词的比较级中加上比较二字,这在传统的汉语写作中多半是不必要的,对此,一一再改回来也并非十分必要。问题是我们当今的写作当中,本来是四条腿(古文/古白话文/今民间口语/西文翻译)走路,而您只是单脚跳跃,优劣何如,不言自明。
从个人的爱好来说,除了喜欢相对短一点的文字外,我还喜欢写景的(如所选柳宗元的游记,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哲理的(如所选庄子的、纪伯伦的、达芬奇的文字),写内心世界的(如冰心的《笑》),与政治的(如“大同篇”还有诸葛亮、秋瑾、孙中山、毛泽东的文章)散文。
古人写景,都包含着言志、抒怀、凭吊、兴发,通过写景写自己的遭际与心曲。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中表达的那种豁达中的悲凉,潇洒中的妩媚,自由中的平安以及对万物——山、石、水、月、风、舟、鱼、萧、声、息……的兴味与细心体察,当称千古绝唱。“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做一个中国人,不懂苏东坡,不体会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那是太遗憾了。真是白做了一回华人哪!柳宗元的写景文字呢,其纯净令你认定他的文章刚刚用幽谷寒泉(而绝对不是雕牌洗衣粉)洗涤过。
一般认为孟子善辩,我倒没有特别的体会,我体会到的是庄子的善辩,联想力丰富,奇妙超常,而且超速,好像一台配置奔腾一百超前型的电脑运算,令对谈者陷入他的思维与语言的迷魂阵中,紧追慢赶也跟不上。他的思维不受时空限制,上天入地,一切为吾所用,一个渺小的个体,在眼界受限的古代,为什么能有那样阔大长久的思维张力,恐怕不仅是想象力的问题,更是胸怀的开阔与精神的自由的果实。而纪伯伦、达·芬奇的文字,有点像我国的笔记体,要言不烦,沉潜深重,悲天悯人,有古君子风,哲人风。读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学文,而且是学如何治学,如何做人。虽然做人云云,现在已显得老朽过时了。
我选了鲁迅的《好的故事》、冰心的《笑》,并且不揣冒昧地,带几分“十三点”地选了自己的《凝思》,是因为我觉得目前这种潜气内转(这是朱彝尊评论李商隐诗的用语)的散文太少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写景物、写往事、写见闻,然后从思想上感受上提那么一下子,叫作画龙点睛的散文写作法、以至于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有人公然兜售散文速成写作法了。据说当时有人按这种速成法写过文章,获得了“成功”。而写内心世界呢,不能不回头看看鲁迅、冰心和屠格涅夫了。
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一文,与冰心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放在一起读。
今人作品我还选了张抗抗的一篇《牡丹的拒绝》。我请求那些同样写过许多好散文的同行、朋友、散文大家们原谅我,我不能再多选了,但是我一定要选这一篇,这是一篇天成的文字,这个题材,这个味道,这个含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写一辈子读一辈子,您再也碰不到这种妙文了。
我选了一些政治家包括革命烈士的文字。这是因为我始终相信正像文学可能、可以自以为忘记政治、超脱政治乃至回避政治一样,同样文学有权利、有可能、完全可以关注政治、投入政治、拥抱政治。原因就在于政治是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是、曾经是我们的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胸中有政,哀民生之多艰,悲社稷之不宁,叱咤而风云变色,暗呜令山岳崩颓,这种胸怀气势使散文显得大气,显得沉甸甸,而比时下消费性的嘀嘀咕咕、酸不溜丢、顾影自怜、足底按摩式的“散文”强多了。问题在于真性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政治家革命家同样能写出杰出的散文,除非你本身就戴着政治的有色眼镜,在这一类文字面前,你尽管可以视而不见,缩头不看。
而最最政治的散文的鼻祖,我以为是《礼记·礼运》里边的大同篇,天下为公,萌芽的“共产主义”理念,这永远是人类的期盼,而这篇文字写得何等精粹闪光。这是真正的天书,不是说难懂,而是说天心天意天成——它具备一种超人间的精当与神力。
必须特别提到的是法捷耶夫的一篇文章。不管法捷耶夫跟随斯大林犯过什么样的罪过,他是浪漫的深情的一代革命作家的代表。至少也许至多对于我来说,他的革命理想的魅力永存,浪漫主义的风姿永存,痛苦与情怀永存,对他们的敬意与爱戴永存。只是当我想到,而今而后,多半不再会有哪个中国作家乃至俄国作家,中国读者乃至俄国读者再注意到革了一辈子命,忠了一辈子斯大林,最后自杀而死的法捷耶夫啦,我有一两滴眼泪,含在我的眼眶里,不得流出来。
说明一下,法捷耶夫此文(书信),并非来自青春阅读的记忆,而是最近刚好碰上的。编一本古典散文为主的集子,却以法捷耶夫的文字结尾,没有选《李陵答苏武书》,却选了一个苏联作家给另一个苏联(用不着说什么“前”苏联的废话,谁不知道苏联已经“前”啦?)人的信,这是天意。
2008年12月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