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王蒙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 读《绿夜》

读《绿夜》

作者:王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一本小说集如果浸在水里,也许会变得字迹不清因而无法辨认;一轮明月映照在河里,却会出现非凡的另一个月亮和许多闪烁摇动的影和光。

在内陆,河流和湖泊只占据着一个很小的地盘,然而水面会映出两岸千姿百态的风光。在海上,水里则有整个的天空和宇宙。

中国的和希腊的哲人,都曾经用水流来比喻生活,比喻时光,比喻历史的伸延、连续和变化无休。

水流的几个特性是迷人的。第一,它映照着世界的影像。第二,它改变着世界的影像。第三,它时时保持着又改变着自身。第四,它有文(纹)采,有流花(浪花里可以看到从白光中折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看到彩虹),或曲、或直,或急、或缓,或奔泻而下、或逶迤回环,有它天然形成的节奏、振荡、结构。

于是乎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各种拟水流的说法:意识流、生活流、思想流、情绪流……乍一听洋得叫人厌恶,再一看却也并非无根。“抽刀断水水更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江春水向东流”“付诸东流”……原来我们的老祖宗的思想感情文词,也是这样地与水流相通。

于是乎有了青年作家张承志的一个短篇小说《绿夜》,这篇小说刊载在《十月》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任何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的交代,没有静止的对于风景、环境、肖像、表情、服饰、道具的描写,不造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不借助传统小说的那些久经考验、深入人心、约定俗成的办法:诸如性格的鲜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戏剧性,结构的完整,悬念的造成,道德教训的严正……摆在你面前的,是真正的无始无终的思考与情绪的水流,抽刀也断不开的难分难解的水流。

可以设想,习惯于传统小说手法的读者完全有可能被激怒,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读完小说以后“上当了”的失望心情。按照传统的要求,这篇小说里的人物干脆就没有登场,虽然提到的人物似乎并不少,然而,他们只是出现在小说的主人公的意念里,不是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不是出现在一个被充分展示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充分的确定性和具体性的场景之上。即使唯一差可称之为已出现的主人公也是面貌不清晰的,神龙一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悲就悲,说喜就喜。你不知道他是高还是矮,是山东大汉还是湖北佬,是科员还是办事员,是急惊风还是慢郎中,是能言善辩还是拙嘴笨舌,是三代贫农还是地富出身,是共产党员还是共青团员,如果都不是的话,那么是否写了入党、入团的申请书而如果没有写的话又是为了什么没写……以至于连姓名都没有。我们不是有许多专家研究名著里的人物是如何出场的吗?看看《红楼梦》里的凤辣子的出场是写得怎样维妙维肖,而人们评论得又是如何有声有色!而现在出现了《绿夜》这样的小说,这不是对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理论、趣味的严重冒犯吗?我们将怎样研究《绿夜》的情节与主题思想呢?它不是在骗我们吗?它不是一本被水浸泡得字迹模糊的书吗?这不是一帧氧化昏黄模糊褪色的照片吗?

不,这并不是一部浸在水里的书,而是一条反映着日月星辰、峰峦树木的河流。在这篇小说里,生活故事浸泡在、映照在情绪和思考的波流里了。《绿夜》在放松了人物和故事的鲜明性、多少失去了生活的逼真性的同时,却得到了内心世界的逼真性,得到了生活、哲理、情绪的凝聚,高度的浓缩性、流动性和象征性。包括对大自然、对锡林郭勒草原的描写,也深入到草原的变动不羁的灵魂里去了。

我不知道按照传统的眼光,“表弟”能否算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表弟给人印象——应该说是铁砧对于铁锤的印象——最深的是刺伤了哥哥的一句话:“我们没有昨天。”这是一句非常凝练的痛苦而又偏执的话,令人震骇、令人发怒或者落泪的话。然而哥哥是不同的,他明确地宣布:“而我却既有昨天也有你。你由憧憬、艰辛、低下地位带来的屈辱感和自尊感,真正养活自己的劳动中深深留下的脚印组成。”这是说小奥云娜,更是说自己。

一个多么好的总结!他的昨天是在内蒙古牧区插队,他的昨天是白发老奶奶的情意与“通红的牛粪火旁的歌声”。是这些又不仅是这些。他指的是我们的一代青年人在那十年的热情、代价和从而获得的一切。

张承志是积极的,他的出手不凡的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得了奖的)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几年时兴的小说写法是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描写成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灾难性的最生动也最刺激的例证是女知青的耻辱遭遇,写知青题材而不写女知青的耻辱的作品简直不多。然而张承志并没有随波逐流,不论一些作品怎样用不亚于炼狱的惨状的暴露代替了当年的慷慨激越的“理想之歌”,张承志在严峻的真实里仍然肯定着上山下乡当中、与劳动人民结合当中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一切具有理想主义光彩的东西。

全面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是张承志和他的小说的任务。如果谈精神状态,“我们有昨天”比“我们没有昨天”要好得多,不管昨天有多少混乱、愚蠢和悲哀,我们是从昨天踏入今天并走向明天的。只有丧失了意志和正常的神经官能的人才会觉得昨天是一片空白。在每个今天都把昨天狂骂一通,这难道是有出息的吗?明天会不会又骂今天呢?我们承认的是错误,我们不能接受的是空白——崩溃的结果,而且空白还存在着一种现实的危险——任人涂抹。

不但有昨天而且要寻找昨天,寻找那未能永驻的青春。于是哥哥重新回到了草原,重新体味那有点迷茫的,却毕竟是充满生机的绿色的夜。然而,昨天是不会永存不变的,而且昨天本身也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仅表弟悲观,而且有侉乙己(一个非常富有嘲讽意味的古怪的名字!但愿我们当中少出几个“侉乙己”才好)的嘲笑与亵渎。不但有侉乙己而且有跛子乔洛,他们都是“专门消灭这些梦”的人。而且,成为当年的理想与对人民的热爱的寄托的小奥云娜也已经今非昔比,叫作“生活露出平凡单调的骨架,草原褪尽了如梦的轻纱”,梦自身已经消散了,她与任何把盛着沸茶的铜勺举到弟弟头上吓唬他及摔倒一米高的肥羊,骑在上面撕下滑腻的夏毛的其他蒙古族姑娘并没有两样,当然,她也不再依恋“哥哥”。哥哥明白了,“梦的破灭不是坏事,这使他把献给梦的爱情投入现实”。但他仍然“让那种过于纯洁的梦永远萦绕在心头”,所以他宁可来草原而不去表弟所向往的黄山庐山,因为“那些名胜只有服务,不会有梦”。

而且,他平静了、感悟了,“表弟错了,侉乙己错了,他自己也错了……只有奥云娜是对的……她使水变成奶茶,使奶子变成黄油。她在命运叩门时格格地笑。她更累、更苦、更艰难。冲刷她的风沙浊流更黑更脏……然而她却给人们热茶和食物,给小青羊羔以生命,给夕阳西下的草原以美丽的红衣少女。而在雨夜归来的时候,奥云娜站在门外的雨中,披着雨衣,举着手电筒。人世间只有这里在雨夜为他举起灯光。”

读者,你能不动容吗?你可听到过比这更好、更诗意、也更马列的对于人民的颂歌吗?

经过这么一番整理和回味以后,我们发现,原来这篇小说并不是天书。它写的仍然是一个生活故事,写一个当年在草原上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一直保持着对草原、对蒙古牧民、对一个八岁的小女孩的美好记忆,并在回城八年后重新回到他待过的草原时的见闻和感悟。这个故事当然不排斥另一种清楚明白的写法:最好再加一个中心事件,例如他(要起个名字,比如说叫李小卫吧)在雨夜遇险,被牧民所救,从而再一次在新的条件下认识到人民是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写法大概会易于被接受一些,然而,它将失去多少丰富、凝聚、深沉和新的叙述层次的美!

而现在,这篇小说不但有人物,有故事,有主题思想,有内容和形式,并且呈现给读者一颗执着、热烈地追求着美的理想、抵抗着鄙俗和丑陋的心,一颗热爱着大地、草原、纯朴的劳动人民的心;一颗既能宏观两千里的距离又能理解“一个直径四米的毡包”的价值,既能感到“大地的弹性”又能懂得马蹄的语言,既能回忆当年的灼烤、泪珠、旋律又能知道珍视雨夜在帐篷门口为他而举起的灯的心。当读完了这篇小说,再咀嚼一遍以后,我们不是感到了这颗心的怦怦跳动,甚至感到这颗心也跳动在自己的胸腔里吗?

麻烦说不定出在这个再咀嚼一遍的建议上。除了陌生以外,《绿夜》似乎还有那么一点艰深,它不像凉粉那样滑溜地从口腔直溜到你的肚子里。凉粉也是需要的,虽然它不是最好的更不是唯一的食品。那么凉粉以外的口味呢?

而且,读起来还有点让人疲劳。浓缩性与流动性使你应接不暇,阅读的时候如果因为精神不集中而忽略了一句话,你就会失去了源流。故事加细节的小说却不是这样,那种小说的写法是动静相间、走走停停,一对仇人打斗以前和一对情人接吻以前总要来一段静态描写:天色、地貌、表情、姿势……性急的读者往往跳过这些精彩的描写,直接去看两仇交兵或两爱相抱,并不影响欣赏的完整,只是把故事变得更像凉粉的润滑了。读《绿夜》可不能这样,这是一艘正在行进的船,你必须紧跟着它行进,稍一疏忽,它就会把你抛在后面,而且,我以为这样的小说必须一口气读完,如果中途停下来,下次再读的时候差不多需要再次从头读起。

所有这些代价看来都是值得的,在多少失去了生活的鲜明性以及某些传统小说的可读性的同时,它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新的趣味、新的可能。这种写法终会有自己的一席位置。何况,张承志的思索的深度和表现的精湛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脚已经深深踏进了这真实的无边青草……那个神妙的乐句已经展开为一个新的、雄浑的乐章……他感到这颗心从来没有这样湿润、温柔、丰富和充满着活力……”

是的,这是一个新的乐章,从内容到形式,刚刚开始。

1982年7月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