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王蒙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 论语(选章)

论语(选章)

作者:王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现了许多弱点的小人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他不可能像二十世纪的毛泽东那样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对于生活中的非斯文因素与众“小人”,再来一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话,可就成了自欺欺人喽。

子贡问孔子:有美玉是珍藏在匣子里好还是卖个好价钱好?孔子马上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卖掉呀,卖掉呀,我就是等待着好价钱的呀!)孔子的热烈与直率跃然纸上。他完全没有作秀清高、想吃怕烫的尴尬。子贡的提问点到了孔子穴位上,他毫不含糊。他的待价而沽的声明不是为了自己的立身扬名,像苏秦、张仪等所说的那样,而为了他的传承斯文、救亡斯文,以斯文一脉济世救国的天命。他心地干净高尚,所以不怕说他“官迷”。

同样,他的斯文理念,不是为了写论文卖弄学问评职称,他屡败屡战,硬是要孜孜砣砣建立一个斯文新世界。

孔子的斯文理念,说起来合情合理、正中民人下怀,而且堪称善良忠厚简明通俗,实现起来却颇不顺遂。热衷于政治与军事斗争的各诸侯国权力系统,看得见的是兵强马壮、克敌制胜,看得见的是粮丰草厚、武备充足,才能实力逞强,看得见的是计谋多端而后占先,看得见的是赏罚分明、心狠手辣,才八面威风……孔子的主张对于急功近利的权力中人来说,实在是急惊风遇到慢郎中,谁有那个耐心烦儿陪着您玩儿?

不足为奇。文化文化,既来自现实需要,又来自理念理想之梦。做得到的是它的务实性,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正常情况下多半可行。没有做到的是它的某些理想性,高不可攀。例如“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见得,如今的贪官中,也有孝子。至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似乎压根没兑现过。

没有全面兑现不要紧,只要一个文化主张它能在价值层面上被认同,只要它能唤起道德理性良知良能,正面地影响精神走向,就算是取得了伟大成就。孔子、老子如此,佛陀、基督、苏格拉底、柏拉图、伏尔泰、卢梭、马克思与萨特也是如此。没有百分之百地兑现过的文化理念,仍然对人心有普遍的积极影响,功莫大焉。有了普遍的积极影响,至少应该算是实现了一半。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求仁得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做得好不好,与其说是学理问题,不如说是信奉者的实践问题。

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见,少见的是仁政。对于仁心的呼吁与提倡,完全正确也颇有成效,如今吾辈也还要呼吁提倡下去。仁政难,则说明为政的问题复杂得多,要斯文也要魄力,要德治也要法治,要中国特色也要面向世界,要自由民主平等富强也要爱国敬业公正法治友善……时至二十一世纪,一个仁字,不够用。

简单地说一句,从孔子那边学做人,至今很棒;读读《论语》,保君击节赞赏,获益良多,无效保退。它有《处世奇术》(美国一本畅销书名)的精良,更有正心箴言的博雅,它是中华士子的“圣经”。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说的是美丽的花摇曳多姿,不是我不想念,是离它太远。可是孔子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你没有去思念啊,如果思念,就不会觉得远了,他以此比喻对美德应持的态度。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中华赞美诗,是天启,是阳光,是甘霖,是感动中国的温暖与鼓励。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算世上的事情没有这样简单,我们难道能够不为孔子的真挚而感动?难道我们能不听孔子的话寤寐以求地去思念天命仁德美好幸福,而是同流合污、堕入邪恶卑下丑陋肮脏吗?说心性之德“知行合一”(王阳明),乃至“知难行易”(孙中山),也出自这样的理解。

以《论语》治国,虽有美意,但不完全灵。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则是故作惊人之语,是宋初宰相赵普向皇上推销耗子药的作秀姿态。

“礼失求诸野”。虽然中国历代统治者与士人并没有足够当真按孔子的教导治国理政——这一点读读四大才子书与各种“演义”便自然清楚,但孔子的教导仍然可爱得紧,恰恰是老百姓喜欢孔子的忠孝节义,地方戏、说书与民间故事大致都认同孔子培育美德、匡正世道人心的努力。人们极其重视分辨忠奸,直到追悼周总理、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我们仍然感觉得到这样一种忠奸之辨的舆论如火如荼。人们厌弃卖友求荣、卖主求荣的投机分子——“风派”,人们认同和为贵乃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赞成煽情折腾的政治讹诈“三种人”。人们不喜欢花言巧语、假大空的佞人,而是高看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的“老黄牛”。人们时时提倡孝道、仁义、糟糠之妻不下堂,厌弃翻脸不认人的暴发户。人们喜爱谦虚斯文,不喜欢咄咄逼人、仗势欺人的恶霸。人们喜欢知书明理的君子,不喜欢蛮不讲理流氓相。人们赞扬勤俭刻苦,厌恶懒惰奢靡。人们赞扬清廉,蔑视贪腐,渴望包公,诅咒赃官。赞扬“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深恶“卸磨杀驴”“吃谁的饭砸谁的锅”的恶痞……街谈巷议、网络语言中常有古道热肠舆论出现。

海峡两岸,数十年来政治体制与发展进程相距甚远,但在传承认同传统文化基因方面,我们仍然是亲如兄弟。孔学对中华的影响,有一种超稳定性。

历史上,权力系统也渐渐品味到了孔子学说对于培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维护尊卑长幼秩序与维护天下太平的好处,意识到高举仁义为先的旗帜比任何其他旗帜更能感动中国。于是大成至圣先师,于是文宣王,于是玄圣素王,于是孔圣人,于是孔林孔庙文庙,从中国一直修到了越南、韩国。现在的孔子学院一直办到了欧美亚非拉澳。

把孔子搞得光照太强,太普及了,容易出现紧跟化俚俗化寻章摘句化皮毛化人云亦云化的毛病。庸才遇到至圣,头晕眼花,只有诚惶诚恐、三跪九叩和不懂装懂的份儿,却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更新,有所前进。坏人遇到至圣,立马巧为利用,却根本不信不行不诚。其结果是抬了孔子,害了孔子。这也只能问责于后人而非孔子本人,孔子本人一再声明他不是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论语》丝毫没有遮掩孔子吃瘪与被嘲笑指摘的经历。唐玄宗咏叹孔子“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而李白干脆宣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们都不是跪在巨人面前的侏儒。

孔子当年,或有牺牺遑遑的丧家狗自嘲,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他毕竟是巨大的成功者,他的续斯文之余脉的历史使命其实是胜利完成了,辉煌至今,前无古人,好,后无来者,可惜。这可能与他提倡冲劲闯劲创新不够有关。他的斯文使命的完成仍然是当下完成,不是永远无虞,不是万能神药。

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虽则远未实现,但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与凝聚延续打下了基础。没有孔子所代表的斯文一脉,我们能过得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一关又一关吗?我们能过得去一八四〇年后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孙中山语)的生死存亡的考验吗?他的遗教当然不足以对付八国联军,但是他留下了理念与智慧,即使悲观者也念念不忘中华文明的伟大美好,即使“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也还有不变的中国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什么是这个“戚戚”呢?答:中国人的文化爱国主义!

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在经历了那么多质疑、反思、批判、攻击、嘲笑和抹黑之后,孔子仍然屹立着,美好着,可爱着,被关注着与被发挥着。而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超人事功,只因为他坚持不懈,奔波劳碌,给了天地以心灵的爱憎美丑,给了一代代中国民人以价值向往,或有小疵,仍大可取。他扮演了几千年中国文明道统代表人物的角色,他成为中华文化的首要基因,固然难免某些元素发展成了有争议的转基因。他是今天仍要发掘汲取的重要民心民智资源。他生前身后,屡经危殆,大难不死,形象仍然纯粹干净,语言仍然精辟动人乃至精彩绝伦。谁能与他相比较呢?他靠的是人格和智慧,还有他的七十二位弟子。如果你用二十…世纪的CT机照准孔丘进行体检,找出来他的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病灶,这又有什么可说的呢?难道不是他的历经两千五百年没有褪色的教益更令人惊喜吗?

我们在一九一九年有过振聋发聩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痛心于国家的积贫积弱,愚昧无知。我们迁怒祖宗,我们痛批中华传统文化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虚伪性,我们揭露《二十四史》的“吃人”本质,我们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口号。我们投身铁与血的革命。以毛泽东与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壮怀激烈、勤俭节约、以民为本、自我批评、谦虚谨慎、顾全大局与忠诚老实等多方面继承并空前地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在阶级斗争的高潮中我们曾视“温良恭俭让”如草芥,视儒家为反动。正是狂飙突进的新潮,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数千年来从未受到过、从而是最最迫切需要的挑战与冲击,受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的国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艰辛曲折坎坷,在改革开放发展进步中,迈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步。

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文化,也使人们看到了仅仅一个孔子的学说不足以完成提供中国现代化征程所需的精神支撑的任务,我们必须汲取数千年历史上的一切精华,更新完善我们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真理、价值、方法论及逻辑学等诸种观念,必须汲取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必须汲取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并使之本土化。不了解传统文化就不了解国情人心,脱离国情民心就必然碰壁。不改革开放发展现代化也只能向隅而泣乃至被开除球籍。

只有实现传统与现代对接,我们才能从容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而超越百年煎熬,百年磕磕绊绊,做好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转型;从而更好地传承、激活、革新与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与革命文化,拯救与优化我们当今的无法不为之忧心忡忡的世道人心,创造建设当代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

我们今天仍然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历史任务,我们越来越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唱响。我们拥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虽然走过不少弯路,我们珍惜人民革命的胜利,我们骄傲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足进展,乃有信心大谈“博大精深”其实曾经是困难重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也是人类一切科学文化成果洋为中用的胜利,还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古为今用的成功,是我们的古老文化实现创造性现代化创新转化的胜利。

我们提倡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不是为了复古或其他,不是皮相地穿戏装背诵开蒙《三字经》,不是为了贬低新文化与人民革命文化,不是敝帚自珍、闭目塞听,不是只为了给儿童们弟子们立百依百顺的规矩,却忘记了更重要的是要让老板与家长们提高自身。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发掘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古国的精神资源,匡正与充实世道人心,使我们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全面丰饶、自信和心心连通,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也包括文化复兴与文艺复兴。

(选自《中国作家》2015年第1期)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