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序言 王蒙新华文轩集团在做一套当代作家的自选集,第一批将出版陈忠实、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蒙的自选作品,目前签约的则还有熊召政、王安忆、赵玫、方方、池莉、苏童等同行文友,今后还将考虑出版港澳台及海外华语作家的自选作品。好事,盛事! 现在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声势,人们的注意力正在被更实惠、更便捷、更快餐、更市场、更消费也更不需要智商的东西所吸引。老龄化也不利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因为老人们坚信他们二十岁前读过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坚信他们在无书可读的时期碰到的书才是最好的,就与相信他们第一次委身的情人才是最美丽的一样。新媒体则常常以趣味与海量抹平受众大脑的皱折,培养人云亦云的自以为聪明的白痴,他们的特点是对一切文学经典吐槽,他们喜欢接受的是低俗擦边段子。 孟子早就指出来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他强调的是心(现在说应该是“脑”)的思维与辨析能力,而认为仅仅靠视听感官,会丧失人的主体性,丧失精神的获得。因为一切的精神辨析与收获,离不开人的思考。 当然,耳目也会激发驱动思维,但是思维离不开语言的符号,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思维的艺术,是头脑与心灵而不仅仅是感觉的艺术。文艺文艺,不论视听艺术能赢得多多少百倍更多的受众,文学仍然是地基又是高峰,是根本又是渊薮。文学的重要性是永远不会过时与淡化的。 当代文学云云,还有一个问题,“时文”难获定论,时文受“时”的影响太大。学问家做学问的时候也是希罕古、外、远、历史文物加绝门暗器,不喜欢顺手可触、汗牛充栋的时文。 但读者毕竟读得最多最动心动情最受影响的是时文。时文而晒一晒,静一静,冷一冷,筛一筛,莫佳于出版自选集。此次编选,除王蒙一人而外都是文革后“新时期”涌现的作家,基本上是知青作家。知青作家也都有了三十年上下的创作历程与近千万字的创作成果。几十年后反观,上千万字中挑选,已经甩掉了不少暂时的泡沫,已经经受了飞速变化与不无纷纭的潮汐的考验,能选出未被淘汰的东西来,是对出版更是对读者的一个贡献。以第一批作者为例,陈忠实的作品扎根家乡土地,直面历史现实,古朴淳厚,力透纸背。史铁生身体的不幸造就了他的悲天悯人,深邃追问,碧落黄泉,振撼通透,沉潜静谧。张炜对于长篇小说的投入与追求,难与伦比,乡土风俗,哲思掂量,人性解剖,一以贯之,未曾稍懈。韩少功更是富有思辨能力的好手,亦叙亦思,有描绘有分解,他的精神空间与文学空间纵横古今天地,耐得咀嚼,值得回味。我的自选也忝列各位老弟之间,偷闲学学少年,云淡风清,傍花随柳,作犹未衰老状,其乐何如? 我从六十余年前提笔开写时就陶醉于普希金的诗: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所以永远能和人民亲近,我曾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为倒下去的人们,祈求宽恕同情。 ……不畏惧侮辱,也不希求桂冠,赞美和诽谤,都心平静气地容忍。 看到文友们的自选集的时候,我想起了普希金的诗篇《纪念碑》。每一个虔诚的写者,都是怀着神圣的庄严,拿起自己的笔的。都是寄希望于为时代为人民修建一尊尊值得回望的纪念碑来的。当然,还不敢妄称这批自选集就已经是普希金式的纪念碑,那么,叫路标石就好。几十年光阴荏苒,总算有那么几块石头戳在那里,记录着时光和里程,记忆着希冀和奋斗,还有无限的对于生活、对于文学的爱惜与珍重。它们延长了记忆,扩展了心胸,深沉了关切与祝福,也提供给所有的朋友与非朋友,唤起各自的人生百味。 刘醒龙经典从来都是从火热的生活现场中来。 一九九二年我发表了以乡村教师为典型人物的中篇小说《凤凰琴》,二○○九年又出版了同样以乡村教师为典型人物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因为大家认为我对乡村教育比较了解,二○一六年四月,湖北省政协邀我参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调研。调研中,大家对一处只有两名小学生、却按规定配置三名教师的乡村教学点的撤销与保留,产生分歧。有人认为,与其花了钱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不如将两个孩子送到山下有寄宿条件的重点小学就读。而我却有不同看法:这样的教学点,在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时肯定有欠缺,教学成本也会高出很多,但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温暖亲情和符合道德的人性参与。亲情人性一旦缺失,所造成的人格缺陷,花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弥补。以往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教育上的差别只是知识层面上的,如果只考虑教学成本,强行将孩子们集中到有条件寄宿的学校,造成亲情断裂,将来城乡差别就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而是更为严重的人性人格的强烈差别。我的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个教学点最终得以保留下来,没有被撤销。生活有所欠缺,不等于没有希望;人生出现迷茫,不等于就是丑陋;社会需要调节,不等于要冷冰冰地拒人以千里之外。 这些现实故事,正是在鲜活丰满的社会生活中,努力寻找文学真谛、创造经典文学的第一现场。从《凤凰琴》到《天行者》,这些作品所延续的,是从卑微世俗中发掘生命意义的经典性,这种经典性总是用来映照和塑造伟大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英雄,是文学创作与火热生活的天作之合。 不管我们有没有发现,经典一直存在。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与普通事物的观感毫无二致。要将经典从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事物中发掘出来,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并尽可能向事物的外部延伸观察,向事物的内部深入思索。身为小草,必须了解大树。作为江海必须追溯溪流。 经典来自于火热的生活,但火热的生活不会自动成为文学的第一现场。特别是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所谓火爆现场,往往是经过人为改变,甚至蓄意制造的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等,还有可能是黑白颠倒、人妖不分的伪现场。那些能发现真相的有效的第一现场,只要进入情怀,就会有可能踏上经典的坦途。任何意图以一己之好遮蔽世间真相的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等,无论如何言说,也注定是过眼云烟。今年夏天,长江中下游的大洪水过后,西方有些媒体讽刺中国,说河堤溃口了,洪水泛滥了,再也没有人跳进惊涛骇浪里组成人墙保护家园,宁肯袖手旁观,等着军队、专业人员匆匆赶来。殊不知,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早已超越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原始劳动方式,以往最常见的堵洪水的门板,也鸟枪换炮了。新机械、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得抗洪更加专业化、更能提高救灾的效率,这是以前想象不到的。而且,从另一个侧面看,过去为了堵塞溃口,不经任何人同意,就可以砍伐的普通林木,受到林业法的保护。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经济林木,哪怕动一片叶子也可能受到法律追究。可以就近取土的耕地同样受着各种法律的保护。更加难能可贵的,救灾的过程的科学化体现了对救援人员、受灾人员生命的珍视,良田熟地被水淹了还可能再造,生命一旦失去就无可挽回。这些,何尝不是一种发展和进步? 身为作家,如果我们不能在第一现场目击到这些,或者理解不到位,甚至盲目听信一些人的胡编乱造,不仅会失去体察文学现场的真正意义,也将失去创造文学经典的唯一基础! 经典是文化自信的产物,对经典的认定更是自信心的表现。二○一六年八月中旬,中国作协安排我为第四届世界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做总结发言。我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作为主流的汉学家应当让自己的翻译作品成为了解中国历史主流、中国社会主流、中国文化主流和中国文学主流的有效窗口,而不是专事窥探中国社会不足之处的猫眼。作为21世纪的中国作家,那种过分迁就西方文化口味的谦虚,将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忌。要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他们目前所接触的只是中国文化的边角料,离真正优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体的还很遥远,还要继续用心修炼才行。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以中国之丰富、生动的文学元素漫山遍野,加上不可阻挡的民族复兴势,作家没有理由不投身讲好这些史诗故事的实践,也更没有理由不去坚定创作史诗的雄心。面对这种影响深远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的史诗,也有责任重现中国文化的高贵境界和伟大传统。 经典是伟大而永恒的,经典的发现是日新月异的,认知经典、创造经典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成长。作家在成为历史与时代的书记员的同时,也时刻不能忘记自己就是这部史诗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接下来,还有更多文学的第一现场需要作家不负时代情怀地投身其中,及时感知每个人的命运、每个群体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的那些改变,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变化中发现进步,努力创作经典之作,以文脉传承国脉,以文运复兴国运,担负起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重任。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日于北京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