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的抑郁不得志中整整待了十二年。直到曾宠幸过她的男人唐太宗李世民死去,她同李世民的女人们一道被赶出宫门,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以武曌后来至高无上的女帝业绩,她怎么可能有整整十二年被困在掖庭动转不能呢?也许是唐太宗真的不喜欢这个倔强、张扬的美丽女孩,特别是当他身处逆境的时候,他可能更喜欢徐惠那样柔顺平和的女人来抚慰他。所以他冷落武曌,让她在后宫过着痛苦无涯的生活。他既不接受她的聪明,也不接受她的美貌,执意将一块真正的美玉丢弃在泥淖中。但也许是为了则天女皇的荣誉,后人不愿面对历史的真实,于是一些修撰史书的文人墨客开始为女皇的失宠编造故事。这样的故事被编得逼真形象。他们都认为,堂堂则天大帝,应是一世风光。而那十二年的未遇恩宠,也应是大有原因的。于是有了“唐三代后,有武姓女王昌”的说法。又有了“太白之妖”的可怕传言。 古书上说,“唐三代而灭,武姓之女王昌”的这几个字,一直深藏在一本只有唐太宗和他的几个近臣们可以看到的名叫《宫廷秘录》的书页里。就在春天一个微风拂面的早晨,唐太宗李世民读到了书中这段令他触目惊心的话。他很惊恐,走出大殿,望着天空,想寻求答案。在那个太阳当空的蓝天上,他竟看见依然悬挂着那颗闪着惨白光辉的太白金星,与灿烂的阳光交相辉映。他愈加惊恐,因为那个时代把这种奇异的天象解释为更换天子的征兆。李世民周身发紧。他即刻召来了一位叫李淳风的星相大师,要他解释他所读到看到的这一切。 那时候,正是李世民刚刚同武曌交欢。特别是在刚刚血洗东宫后那个不安宁的夜晚。他确实从武曌年轻美丽而又健康的肉体上,获得了快乐与平衡。他喜欢同这个女孩子做爱,喜欢亲吻她拥抱她强暴她。他甚至希望从此能夜夜享有她。但,就在他对她的欲火热情燃烧的刹那,他偏偏读到了“有武姓女王昌”的预言,那个烫人的咒符。他猛地丢弃了这个令他惊恐的武姓的女人。他抑制着思念的疼痛抑制着渴慕与热情。他知道他是必得割舍这个美丽的女人的。而比起一个王朝的兴衰来,美丽的让人迷恋的女人又算什么呢? 于是,武曌在太白金星与太阳争辉的日子里被不明不白地扔在了掖庭。那么深的永巷,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黑暗。漫长的十二年,凄风苦雨。武曌痛苦地流着眼泪,长叹苍天无情。 而李世民又何尝不慨叹苍天的无情呢?他在他的寝宫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虽已决意舍弃武曌,却依然有不可排解的满心思恋。他总觉得那个武姓女孩的体温,那种难以忘却、难以消退的馨香,依然留在他的身上。他觉得心里很苦,割舍得很苦。一个如此难得的女人何以要姓武呢?又为什么偏偏在她进宫之后,天空要出现“太白之妖”呢?李世民为此而苦闷,而懊恼,而愤怒。他走来走去,对任何陪他睡觉的女人严酷冷漠。他有时干脆不睡觉,跑到春夜寂寞的梨树下思念武曌。但他知道,这是一道无论如何不可以越过的屏障。那个武姓女孩只有死路一条。他为此而下令烧毁了那本使他痛苦不堪的《宫廷秘录》。他要那个已被吓得战战兢兢的星相大师如实地向他解释一切。 李淳风跪在皇上面前,他说作为臣子,最首要的品质就是不能欺君。紧接着,他便万分沉痛地向李世民禀告,据他的观察,那个武姓的女人现已来到皇上的身边…… 这我知道。 再有就是这一次太白金星的天相,确实同《秘录》中的预言有关。那女人就在后宫之内,而且……而且是您的宠妃……就是那个女人,不出三十年,就会成为女皇君临天下,而且,而且她会毫不留情地将李唐宗室灭绝的。李淳风大声喊叫着,圣上,圣上,她已经出现了,就在您的身边,您定要戒备才是啊! 李淳风的话使李世民终于痛下决断。他知道若不杀武曌,就无法保住他浴血奋战创下的这一份大唐江山。而杀了她不过举手之劳。他觉得大厦将倾,且承乾、李泰两兄弟的厮争愈演愈烈,还不知未来会酿出什么惨剧来,他何苦再为这个小女子搅得心绪不宁呢? 是的,唯有杀了她。朕已经决定了。 但圣上,请听臣的一句忠告,对命数是切不可意气用事的。 你什么意思?李世民愤怒地盯着李淳风,既然有人要亡我大唐王朝,朕为什么不可以杀掉她? 因这是天命。而天命难违,无论你怎样躲避都是躲避不掉的。你现在杀了这个武姓的女人,还会出现新的武姓女人。武姓的女人是定要称皇的,这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所以还请皇上三思,不要徒然地杀害无辜。 那怎么办? 皇上可以让她留在皇宫内但永不得见人,如此就不会有别的武姓女人再来扰乱大唐…… 对,朕不杀她但她也绝不能再接近我了。这是李世民在李淳风的劝告下作出的最后决断。所以,从此武曌被打进冷宫。她不知道其实她已经是死里逃生了。对于李世民来说,她就是那个难违的“天命”,就是那颗与太阳争辉的“太白之妖”。但是,他又实在舍不得杀害这个如花似玉、青春焕发、天真烂漫的女孩子,不愿意亲手折断这枝正要开放的鲜花。李淳风的劝告使唐皇李世民体面地下了台阶。他不杀人但要将那人抛弃。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了。他把她囚禁在掖庭阴暗冰冷的屋子里。从此没有男人的拥抱没有男人的滋养。他任凭她如水上的浮萍漂来漂去,自生自灭,香消玉殒,魂断长夜。如此他便自行逃掉了要灭亡大唐帝国的责任。他不知道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来说,这样凄苦的活,其实还不如惨烈的死。 但武曌不知道这些,不知道她其实是天命的牺牲品。她甚至相信了腊腊所说的,也许太宗真的并不喜欢她,不喜欢她天然开朗的性格,而那时的皇上所需要的是成熟女人的温存。他疲惫的伤痕累累的身心需要一双柔软的手去抚慰。而这些,恰恰是武曌所不懂也不会的。 这样便解释了武曌为什么会十二年抑郁不得志的真正原因。但后来又有一些人对这段原委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们慷慨激昂,认为那些所谓的咒语所谓的星相其实都纯属无稽之谈,这些附会全都是由后人编造出来的,实在是荒唐可笑。他们认为不得志就是不得志。历史的真实是不容篡改的。而唯有如此经受磨难,苦其心志,武曌才能够成为日后的那个伟大的女皇。他们说他们这样解释才是真正对武曌负责,对历史负责。 于是武曌活生生走到我们面前,不再有天命的神秘的色彩。她就是被遗弃了,像无数后宫的女人一样。她流泪无望,不知道还有可以展望的伟大的未来。她在忧郁之中,选择了去读书,又终于在知识的海洋中从众多被遗弃的女人中超脱了出来。她变得高贵,不再计较一时之短长,也不再计较是不是能得到那个男人的垂青。她觉得那些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发现了一条使她重新活下去的路。 就在武曌远离皇上、潜心苦读的时候,皇室里终于发生了那场亲兄弟相互残杀的事件。 其实这是全体文武百官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是皇帝李世民意料之中的事情,无论他是怎样地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 承乾当然不会不报血洗东宫的一箭之仇。特别是宠奴称心的惨死,使承乾这个热血男儿几乎疯狂。他绝望地满怀伤痛地祭悼可爱的称心,他不仅在东宫的庭苑内为这个男孩建造坟墓,还专门请来工匠,为童稚未脱的称心刻凿雕像,每日朝夕供奉,昼夜香火不断。这些足见承乾的用情专注和他绵延不断的哀思。他在伤痛之余、又将这思念铸成了剑。他招募各方王室成员及文武朝臣,收买他们策划报仇的方式。他拼命煽动幕僚们对魏王李泰的仇恨,并歃血盟誓不杀掉李泰决不罢休。本来,承乾对李泰的报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碍他未来继承王位大局的。但是,任何的利益面前,都会有贪心之人。就在承乾已策划好对李泰进攻的战略时,偏有人悄悄地对准承乾的耳朵说,其实王朝早晚是你的,与其先杀了魏王,还不如就干脆直接夺取皇位。 你是说父皇?承乾睁大眼睛,惊恐地看着那个进谏者。是的,要立魏王为太子的不是他吗?下令血洗东宫的不是他吗?他尽管为创立大唐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他毕竟老了,他不仅偏听偏信,而且糊涂昏聩,你取代了他的王位,只能是使国家更加兴旺…… 承乾从进谏者的脸上看到了那一丝阴险的微笑。他问着那人,你为什么这么恨我的父亲?他平日待你不错。 正因为不错,我对你的建议才不存半点私心。如果你不尽早动手,有人也会动手的。可到了那时候,皇位可就不是你的了。 进谏者叫纥干承基,有一身好武艺,是承乾举兵时将要任用的刺客。 承乾直愣愣地待在那里。他说他当然要那个皇位,而且皇位本来就是他的。 于是,攻打魏王府的思路一跃而变成了攻打太极宫的计划。承乾雄心勃勃,紧锣密鼓。此次行动如果成功,那无论他怎样不学无术,荒淫无度,大唐帝国都会是他的,而历史也将全然是另一副样子。更重要的是,也许那个美丽的武姓的女皇就不会再出场了。 但,承乾的谋反策划竟然败露了。他还没有来得及起兵便被镇压。后来承乾终于认识到,其实这也是天命。 承乾的失败,其实并不怪他自己,而应怪他的父皇李世民。几十年来,李世民以一个男人旺盛的精力和他皇上的地位,拥有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就使他得以子孙满堂。结果在他四十岁刚过的年龄上,就拥有了十四位皇子和二十一位公主。他本来可以享尽儿女成群的天伦之乐,但转瞬之间,他的儿子们就已经长成足以互相厮杀争斗的青年了。于是,伟大的父皇李世民不得不为此而忧心忡忡。他想到,参与这场残杀角逐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儿子都是自己的骨肉;而他们中间无论谁在拼杀中死去,都会让他们的这位伟大的父皇伤心疼痛。但是,他们又不可以不厮杀。因此,承乾的失败就缘于此,缘于皇上的儿子太多,而王位却只能有一个。于是,每个身上流着皇上精血的人都紧盯着这个太极宫中的宝座。他们只看到大殿上那把雕镂着花纹的木椅在浩大的殿宇中闪着夺目的光彩,却看不到年富力强的老爸正精神抖擞地坐在上边。他们的父亲尽管忧虑疲惫,但却并没有衰老。他甚至每个夜晚都依然在与女人兴致勃勃地交欢。儿子们在这种对皇位的渴慕中蠢蠢欲动。而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具备篡夺王位的能力。他们既无治国的学识修养,也无进军皇宫的作战经验,加之又总是自命不凡过高地估计自己,最后便只能是搬起石头,把自己砸得鲜血淋淋。 就在太子承乾准备起兵之时,他的异母兄弟齐王佑竟然抢先一步,首先在齐州打起了反对父皇李世民的旗号,使满朝文武及诸皇子们瞠目结舌。但可惜齐王的士兵还没有走出城门,就被前来征讨的朝廷军队吓破了胆,即刻败下阵来。而朝廷的叛臣、父亲的逆子齐王李佑也被笼子般的囚车押回长安,关在内侍监的牢房里,等待着被父皇赐死。凑巧,曾向承乾谏言直取王位的那个刺客纥干承基,偏偏也是齐王佑谋反时的密探。于是纥干承基因齐王佑谋反一事连坐,也被抓起关进大狱,单等拉到西市处死。在绝望与恐惧之中,纥干承基为绝处逢生,便供出了太子承乾也曾谋划策反的秘密。纥干承基果然保住了性命,而承乾一方则骤然之间全线崩溃,一败涂地,不仅承乾被废为庶人,赶出东宫,那些曾与之共谋造反大业的幕僚们也一个个被关押、斩首、流放。这真是承乾的莫大不幸。而他亲爱的父皇李世民也为此而绝望悲伤。他实在想不到,竟然有两个儿子已把刀尖对准了他。 其实承乾完全可以不采取这种激烈的方式夺权。他本已名正言顺地坐在了太子的宝座上。他只要小心从事,忍耐待时,便自然能水到渠成地坐在那把太极殿的雕花木椅上,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可惜,在魏王泰的逼迫下,特别是称心的死之后,他不可能再冷静理智地对待一切。他太感情用事,也太匆忙了。他凭借着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一定要与魏王李泰争个你死我活。而大凡任着性情所做的事情,大多是事倍而功半乃至以失败为结局。承乾就是榜样。所以,后人一直认为,倘若承乾再坚强些,再有些“忍”性与谋略,便不会如此弄丢了他太子的位置,也不会最终无缘于那本属于他的江山与王朝。太子承乾在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后不久,便抑郁而死,成为大唐帝国一个短命的匆匆过客。 而此刻暗自庆贺的那个人是魏王李泰。他静观着事态的发展。庆幸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由承乾自己将自己赶出了东宫。他把承乾的失败归咎于承乾既感情脆弱又缺少谋略。而承乾的荒唐、莽撞与最后的失败,无非是更加证明了他不是个做帝王的材料。他是拱手将王位送到他李泰手中的。李泰欣喜若狂,表面上却冷静沉着,甚至在父亲面前还有意表现出了某种震惊,某种为哥哥惋惜的神情、他眼看着父亲几乎是挥泪下诏,将哥哥贬到遥远贫瘠的黔州。他知道此时大局已定。他李泰不仅是嫡生的法定继承人,而且是李世民所有十四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他知道他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王位。他静候册立他为太子的佳音。他比原先更孝敬父皇,并总是表现出先父皇之忧而忧的忠孝之心。特别是在李世民心情忧郁的一段时间里,他没有对父皇提出过任何非分的索求。他不能学承乾。他坚信他是迟早要从魏王府搬进东宫的。 东宫里冷冷清清,还残留着承乾的气息。房顶的瓦缝间和石阶的夹缝里,已顽强地钻出了嫩绿的青草。一座没有主人的宫殿,在春天的微风中荒芜着。没有人声也没有人影,雕镂精致的汉白玉石栏上已漫起了绿色的苔藓。 后来东宫的真正主人证明了,其实连这个最有出息最有计谋最有城府最有造就的魏王李泰对他自身以及未来的估计都是荒唐可笑的。历史上所有变迁几乎都是出乎意料的,所以,人世间一直重演着那个《战国策》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王室之间这种鲜血淋淋的争吵与抢夺,在某种意义上将有帝王气象的女人武曌解脱了出来,使她得以在被弃置之中修身养性,酿造未来的丰功伟业。 此时的武曌依然美丽。尽管她周身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青春之气,但她还是显得比刚进宫时成熟了许多。失宠已成为她必须面对的现实。她不知道她的身旁曾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她只是调整了自己,并已经不再对皇上的可能再度恩宠抱一丝的幻想与奢望。她变得非常实际,况且将她处女身毁掉的那个夜晚,也并没有给她留下美好的记忆。那疼痛的感觉至今犹在,她只要一想起这些,就会身心颤抖,四肢冰凉。她对那些男女之间的事情没有经验,而且她以为今后也不会再有体验了。她对做爱只停留在一种粗暴、痛苦的认识上,她不知道那在别的一些人是一种最美好的境界。她还来不及走进那个完美的境界,就被弃置在阴冷的掖庭里了。 白天,武曌总是坚持到内文学馆去读书,或是去听那些尖细着嗓音讲经传道的宦官们的课程。武曌觉得她能够如此获取学识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她可以在无所事事的环境里有事可做。她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这就比腊腊那样不识字的宫人们好打发时光得多。武曌想,这应当感谢从小教她读书的父亲和母亲。其实当时的武曌已确实别无所求。她已经确认自己将一辈子过这冷宫的生活。她深知宫中的事情以及个人的命运,是根本不可能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徒然的流水落花。眼泪和苦痛都无济于事。所以,她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现实,将囚徒般的生命尽量充实起来,并在其间拯救自己。 在内文学馆读书的过程中,武曌主要诵读儒学经典,并对统治朝廷的这种理论依据不屑一顾。她觉得一旦深入了孔丘的灵魂,便即刻会发现他的虚伪和僵化。儒家的思想使武曌窒息,她坚信这是一种保守的没有前途的学问。她得出的结论是,她绝不喜欢孔子的道德。 武曌除了诵读儒书,还喜欢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她觉得在那舞文弄墨之中,不仅精神不再空虚,而且会获得极大的欢乐。而这欢乐是唯有会书写的武曌才能体验的。 内文学馆的学养无疑把武曌带进了一重新的境界,但腊腊依然是她的好朋友。除了腊腊,武曌还十分合适地同掖庭的宫人和宦官们建立了一种睦邻友好关系。因她知道,要终生在此生活下去,第一性的,便是应当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武曌很快实现了这些。后宫里的人们对她都很好。她的不幸首先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加之武曌又气度非凡,她从不妨碍任何人的生活,也从不会在女人们中间搬弄是非。 当找准了这样一种生活的基调,武曌便活得洒脱超然起来,甚至对徐惠的升迁都能泰然处之。腊腊对此很不理解,她气愤地说,还写什么字呀,没看见人家那边又在搬家吗?谁又在搬家?还不是那个小狐狸精。听说最近又升了婕妤,现在正往更大的院子里搬呢。肯定是这骚娘们儿说了你的坏话,否则你这么年轻漂亮,皇上怎么会不宠你呢?腊腊你别这么说,她搬她的,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呢?我才不管她的事。不管行吗?我看着生气。生气也没用。腊腊,其实我早看明白了,这就是命。她觉得巴结皇上会生活得好,可我却觉得读书写字更有意思。这样的生活是我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依靠别人。所以,腊腊你先出去玩吧,我想再写几个字。整天写呀看的,烦不烦呢?这你就不懂了,腊腊你还是先走吧。武曌说得心平气和。她果然在腊腊走后,依然能平静地继续写字。她觉得既然升迁的事与她无缘,她又何必为别人的升迁愤愤不平,坏了自己的心境呢? 武曌自己都觉得奇怪,她居然可以如此平和地面对后宫女人的被宠幸与升迁,而毫无争风吃醋的念头,好像心早已成为了一片清凉的年深日久的废墟。每个夜晚和清晨,事实上武曌都能清晰地听到掖庭通向皇上甘露殿的木门总是沉重地打开,又沉重地关上的声音,然后便是由远而近或是由近而远的脚步声。武曌知道那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一群灰衣的宦官们挟带着那个花枝招展、刚刚沐浴过的女人前往皇上的寝殿。武曌走过这样的路。她记得那路上的碎石和那九转十八弯的寂静的回廊。她知道每一个晚上都会有一个女人走上这条路,然后她们宽衣解带,走近那个赤身裸体的男人,躺在他的身边任凭他抚摸。隔得太久了,武曌听到想到这样的情景时已不再心悸。她慢慢变得平静,并不再梦见自己穿过那扇沉重的门的情景。她已经习惯了她的这种被冷落的角色。原先所有的人包括曾粗暴地占有了她的那个男人都认为这朵美丽的鲜花被折断以后,一定会枯损,会委顿,会绝望得痛不欲生。但是武曌却坚持着挺了过来,并活得充实灿烂,五颜六色,有滋有味。后来武曌才悟出,这便是她的能力,一种应变的能力,一种在大起大落之中承受极端屈辱而又不动声色的能力。后宫的超常之苦造就了武曌的坚忍,同时也造就了她不甘向命运屈服的意志与精神。 武曌真的成长了。她知道她需要等待,并将在等待中获胜。 武曌原以为,她将她的国家治理得如此繁荣兴旺、国泰民安,她的政权便不会遇到什么风浪和战乱。但是,在她所开创的女人的统治下,一些死抱着传统、反对变革、被她贬罚流放的官吏们,便慢慢地形成了一股非常强硬的反对势力。他们打着恢复唐室统治的旗号,从四面八方秘密集结起来,并推举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为讨武大军的首领,在南方的扬州宣言起兵。这些人凭靠着他们的那一篇漂亮的《讨武曌檄》,仅十来天就聚集起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他们本想渡过淮河,向北进发,直取洛阳,一决成败的。他们如果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电般实施他们的行动计划,很可能武曌的首级便会落在他们手中,真的像檄文作者骆宾王所预言的那样:“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可惜的是,这支军队的首领中,更多的人是怀了野心的。他们所打的恢复唐王室、反对武曌专权的旗号不过是个幌子,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想要建立他们自己的王朝。于是,他们不再沿淮河北上,而是首先占领了有京都之气象的金陵。企图攻克金陵之后,再发兵北上,这样即使拿不下洛阳,退而求其次,也能保全一个南北分割的局面。于是他们没有出兵北上,而是开始攻克江苏的镇江并向金陵逼近。这就使徐敬业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延误了一个可以出奇制胜直取洛阳的战机。 徐敬业的部队尽管在战略上走了一步错棋,以至于导致全军覆没,但是,他们依靠着享有盛誉的诗人骆宾王的才华,却为他们此次起兵撰写的那篇流芳千古的《讨武曌檄》文,成为此次兵变的不朽记载。这篇讨武檄文自写出后,便在全国上下广为散发。而就在徐敬业部队还在扬州屯兵之际,东都洛阳的武曌就得到了这份起兵的宣言。那天武曌正在朝上,便有人将这篇文章带到大殿,战战兢兢地请太后过目。武曌看罢,即刻要中书侍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声宣读这篇檄文。中书侍郎无奈,只得宣读。那檄文的意思大概是: 这个伪临朝者武氏,人极不温顺,出身也很微贱。过去在太宗手下侍奉,曾得到过太宗的恩宠。此妇淫乱后宫,并企图隐藏起她与先帝之间的那些私事,以谋取在当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