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某些人一见我这篇散文的题目,必然的并且立刻的就会联想到日本电影《虎!虎!虎!》;他们中有人还会太自以为是地下结论——看,为了吸引眼睛,连文题都进行如此相似的拷贝了!足见中国作家们已浮躁到何种地步!没什么可写的就不写算了嘛,何必硬写? 见他们的鬼去!我之写作,非是他们的心所能理解的。我笔写我心,与他们的心无关;与《虎!虎!虎!》更是无关。几天前我做了一个梦。二十几年来,由于严重的颈椎病,入睡成为一件极困难的事。终于成眠,到底也只不过是浅觉,一向辗转反侧,想做梦也做不成的。 然而几天前真的做了一梦——梦见自己站在半空,仿佛是从我家可以隔窗望到的盘古大厦的厦顶。在更高的半空,在抓一把似能有实物在手,并能像湿透了的棉絮般拧出不洁的水滴的霾层间,有龙首俯视我,龙身在霾中一段隐一段现的,其长难断,然可谓巨。 我却未觉惊恐。是的,毫无惊恐。反觉我与那龙之间,有着某种亲缘的存在,故它定不会伤我。龙身青虾色,鳞有光,虽霾重亦不能尽蔽。我正疑惑,龙叫我:“二哥……”其声如鼓槌轻击大鼓,半空起回音。听来稔熟,并且,分明是小心翼翼的叫法;又分明的,它怕猝然地大声叫我,使我如雷贯耳,惧逃之。我不惧,问:“你是玉龙?”龙三点首。又问:“玉龙,你怎么变成了一条真龙?”龙说:“二哥,我也不明白。”再问:“你这一变成真龙,萌萌和她妈往后的日子谁陪伴?你们家失去了你的支撑怎么行呢?还有你姐和两个妹妹,没有你的经济接济,她们的生活也更困难了呀!” 龙说:“是啊!”接着,龙长叹了一声。我生平第一次听到一条龙的叹息——如同一万支箫齐吹出“米、发”二音;在我听来,像是“没法”。 我顿时满心怆然,为玉龙的妻和女儿,为他的姐姐和两个妹妹;也为他自己,尽管他变成的是一条龙,而非其他。在人和龙之间,我愿他仍是一个人,即使是中国草根阶层中的一个人。他仍是一个人,对他的亲人们终究是有些益处的。我想,这肯定也是他的愿望。 我见龙的双眼模糊了,不再投射出如剑锋的冷光。它双眼一闭,清清楚楚的,我又见有两颗乒乓球般大的泪滴从半空落下。一颗落在我肩头,碎了,仿佛有大雨点溅我颊上,冰凉冰凉。另一颗落在离我的脚半米远处,也碎了,溅湿了我的鞋和裤脚。 随之,我又听到了一声龙的叹息,如同一万支箫包围着我齐吹“米、发”。 “没法……没法……”龙的叹息在霾空长久回响。我的双眼,便也湿了。斯时我心如海,怆然似波涛,一波压一波,一涛高过一涛,却无声。我觉喘不上气来,心脏像是就要被胀破了。龙叫我脱下上衣,接住它给我的东西。我照做。龙以爪挠身,它的鳞片从霾空纷纷而落。我喊起来:“玉龙,不要那样!” 然而,又不能不慌忙地接。龙说:“我的鳞,都是玉鳞,上好的和田玉。每片怎么也值数万元!请二哥分给我的姐姐和两个妹妹,从此我对她们的亲情责任一劳永逸了……”鳞落甚多,我衣仅接多半,少数不知飘坠何处了。也有的落在盘古大厦之顶,发出清脆铿锵的响声,如罄音。“玉龙,不要再给啦!”我眼里禁不住地淌下泪来。抬头望龙,大吃一惊,见龙以一只前爪,抓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龙说:“二哥,我的一只眼睛,值几千万元。你替我创办一个救助穷人的基金吧。百分之五,作为你的操心费……” 分分明明的,一颗龙眼自空而落。龙投睛投得很准,使其准确地被我接住了——与那些鳞片一样,带着如人血一般样殷红的血迹。大约中碗,透明似水晶,眸子尚在内中眨动,如在传达眼语。 我再次抬头望它,见它已掉头而去。我又喊:“玉龙,别走!我还有话对你说!” “二哥放心,我会做一条对人间有益的好龙的!空中霾气太重,我肺难受,得赶紧去往空气质量好的地方将养鳞伤眼伤。这是你我最后一面,从此难见了……”霾空传下那龙最后言语,如阵阵闷雷。 我大叫:“玉龙!玉龙!玉龙你回来……”然而,龙转瞬不见了。 我将自己叫喊醒了。 玉龙是我家50年前的近邻卢叔、卢婶家的长子。当年我刚入中学,当年他才上小学。我们那一条小街,是哈尔滨市极破烂不堪的一条小街,土路,一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泥泞的。当年我们那个同样破烂不堪的院子九户人家,共享100多平方米的院地,而我家和卢家,是隔壁邻居,我家28平方米,他家约20平方米。我曾在我的小说《泯灭》中,将那条小街写成“脏街”。我也曾在我的小说《从一个红卫兵自白》中,写到“卢叔”这样一个不幸的人物。那是一部真实与虚构相交织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按普遍经验而言,其中具有了虚构成分的人物本是不该写出真实之姓的。然而,我却据真所写了——当年的我,哪里有什么写作经验呢。 真实的卢叔,亦即《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中的“卢叔”的原型,可以说是一个美男子。我家成为卢家的近邻那一年,卢叔三十六七岁。当年我还没看过一部法国电影,现在自然是看过多部了。那么现在我要说——当年的卢叔,像极了法国电影明星阿兰·德龙。 卢叔参加过抗美援朝,这是真实的。 卢叔复员后曾在铁路局任科级干部,也是真实的。 不久,卢叔被开除了公职,没有了收入,成了一个靠收废品维持生计的人,这也是真实的。如今看来,那肯定是一桩受人诬陷的冤假错案无疑了。年轻的科长,有抗美援朝之资本,还居然有张欧化的脸,是美男子,肯定有飘飘然的时候。那么,被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 卢婶当年似乎大卢叔两岁,这是我当年从大人们和他们夫妻俩开的玩笑中得知的。她年轻时肯定也是个窈窕好看的女子,身材比卢叔还略高。我们两家成邻居那一年,她已发胖,却依然有风韵。但,那显然是种根本不被她自己珍惜的风韵。底层的,丈夫有工作的人家,日子尚且都过得拮据,何况她的丈夫是个体收废品的。想来,她又哪里有心思重视自己的风韵呢? 好在卢婶是个极达观的女子、妻子和母亲。她一向乐盈盈地过他们一家的穷日子,仿佛穷根本就不是件值得多么发愁的事。用今天的说法,全院的大人当年都觉得她的幸福指数最高。那一种幸福感,是当年的我根本无法理解的。 现在的我,当然已能完全理解——与卢叔那样一个美男子成为夫妻,在底层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在对物质生活的憧憬若有若无的她那一类女人心里,大约等于实现了第一愿望吧?何况,卢叔是个有生活情趣的男人,还是个懂得心疼自己妻子的丈夫,同院的大人们常拿这样一句话调侃他——“这是留给你妈的,谁偷吃我打谁!”而所留好吃的,往往是难得一见的一点儿肉类食品罢了。 玉龙是卢家长子。他的姐姐叫玉梅,弟弟叫玉荣。玉荣之下,还有两个妹妹。他最小的妹妹,是我们两家成为近邻之后出生的。有一点是过来人对从前年代有时难免怀旧一下的理由,那就是比之于如今的孩子们,从前的孩子们真的格外有礼貌。这不仅体现于他们对于大人的称呼,更体现于他们对于邻家子女的称呼。即使年长半岁,甚或一两个月,他们也惯于在名字后边加上“哥”或“姐”的。我家兄弟四个依次都比卢家的子女年长,故依次被卢家的孩子叫作“大哥”“二哥”“三哥”“四哥”。我的哥哥精神失常以后,卢家的孩子照样见着了就叫“大哥”的。卢家的子女都很老实,从不惹是生非。我只记得玉龙与另一条街上的孩子打过一次架,原因是“他们当街耍笑我大哥”! 卢家孩子称呼我家兄弟四人,“哥”前既不加“梁家”,也不带出名字。 玉龙和玉荣兄弟两个,从小又是极善良极有正义感的孩子。我从未听卢叔或卢婶教育过他们应该怎样做人。进言之,他们在这方面是缺乏教育的。我想,他们的善良与正义,几乎只能以“天性”来解释。当年,我每天起码要听到十几次出自卢家孩子之口的“二哥”。卢家五个孩子啊,往往一出家门就碰到了一个,听到了一句啊! 如今想来,当年的我,每天听到那么多句“二哥”,对我是一件重要之事。那使我本能地远避羞耻的行为。被邻家的孩子特亲近地叫“二哥”,这与被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所叫是很不同的。被邻家的孩子特亲近地叫“二哥”,使当年的我不可能不在乎配不配的问题。 大约是1984年或1985年春节前,我第二次从北京回哈尔滨探家。 我已是年轻的一夜成名的作家,到家的当天晚上,便迫不及待地挨家看望邻居的叔叔婶婶们,自然先从卢叔家开始。 而卢家人正吃晚饭,除了卢婶,我见到了卢家全家人。卢叔瘦多了,我问他是不是病过,他说确实大病了一场。玉龙的姐姐玉梅,弟弟玉荣,还有玉龙的大妹妹,全都从兵团、农场返城了,全都还没有正式工作。除了卢叔,卢家儿女们,皆以崇拜的目光看我,使我颇不自在。我60多岁的老父亲,虽已劳累了一辈子,从四川退休回到哈尔滨后,为了使家里的生活过得宽裕点,在一个建筑队继续上班。经我父亲介绍,玉龙也在那个建筑队上班。我问玉荣为什么不也像他哥哥一样找份临时的工作。 玉荣被问得有些难为情,玉龙则替弟弟说:“弟弟是兵团知青时患了肺结核,从此干不了体力活了。而要找到一份不累的工作,像玉荣这么一个毫无家庭背景的返城知青,等于异想天开。” 气氛一时就很愁闷。 我心愀然。事实上,连我返城的三弟,当时也只能托我那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的老父亲的“福”,也与我父亲在同一个建筑队干活。 我又问:“卢婶怎么不在家?” 卢叔反问我:“你家没谁告诉你?” 我闻言困惑。 而玉龙忧伤地说:“二哥,我妈秋天里病故了。” 玉龙实际上只有小学文化,从他口中说出“病故”二字而非“死”字,使我感觉到了他心口那一种疼的深重——不知他要对自己进行多少次提醒,才能从头脑中将“死”字抠出去,并且铆入他不习惯说的“病故”二字,吸收足了他对他母亲的怀念之情。 我的心口也不禁疼了一下。那样一家,没有了卢婶,好比一棵树在不该落叶的季节,掉光了它的叶子。 我又没话找话地说了几句什么,逃脱似的起身告退。 “二哥……”我已站在门口时,玉龙叫了我一声。我扭回头,见卢家人全都望着我。卢叔凄笑着说:“大老远的,你还想着给叔带几盒好烟回来,叔多谢了。”我说:“院里每位叔都有的。”卢叔说:“那你给我的也肯定比给他们的多。”而玉龙说:“二哥,我们全家都祝贺你是名人了。”我又不知说什么好。卢家的儿女们,一个个虔诚地点头。因为我哥哥几天前又犯病了,我的家也笼罩在愁云忧雾之中;家人竟都没顾得上告诉我卢婶病故了……第二年春季,父亲到北京来看孙子。父亲告诉我,卢叔也病故了。父亲夸玉龙是个好儿子,为了给卢叔治病,将他家在后院盖的一间小砖房卖了。父亲惋惜地说:“因为急,卖得也太便宜了,少卖了五六百元。如果不卖,等到动迁的时候,玉龙和玉荣兄弟俩就会都有房子结婚了。”父亲最后说:“但玉龙是为了使你卢叔走前能用上些好药,少受些罪。他做得对,所以全院都夸他是个好儿子。”夏季,玉龙忽一日成为我在“北影”的家的不速之客——将近一米八的个子,一身崭新的铁路制服,一表人才。他说他父亲当年的“问题”得到了纠正,所以他才能有幸成为一名铁路员工。我问他具体的工作是什么。他说在货场管仓库,说得很满意。他反问我:“二哥,我文化也太低呀!所以应该很满意啊,对不对?”我和我的父亲连说:“对、对。”我和父亲特为他高兴。他怕误了返回哈市的列车,连午饭也不一块吃,说走就走。我和父亲将他送出“北影”大门外。他说:“真想和大爷和二哥合一张影。”可临时哪儿去借照相机啊!当年连我这种人还没见过手机呢!父亲保证地说:“下次吧!下次你来之前怎么也得先通个气儿,好让你二哥预先借台照相机预备着。”玉龙说:“大爷,我爸妈都不在了,有时我觉得活得好孤单,我以后可不可以把您当成老父亲啊?”父亲连说:“怎么不可以!怎么不可以!”玉龙看着我又说:“那二哥,以后你就好比是我的亲二哥了吧。”我说:“玉龙,我们的关系不是早就那样了吗?”望着玉龙走远的背影,父亲喃喃自语:“好孩子啊!也算熬到了出头之日了,他弟弟妹妹们有指望了……”两年后,我有了正式工作不久的三弟“下岗”了。那一年的冬季,玉龙又出现在我面前,穿一件旧而且破了两处,露出棉花的蓝布棉大衣,看去像个到北京上访的人。他很疲惫的样子,不再一表人才。我讶异于他为什么穿那么一件大衣,以为大衣里边肯定还穿着铁路员工的蓝制服。但他脱下大衣后,上身穿的却是一件洗褪了色的紫色秋衣,显然又该洗澡了。 玉龙说:“二哥,我下岗了。”我一时陷于无语之境。他买了我写的十几本书,说是希望通过送书的方式结识什么人,帮自己找到份能多挣几十元钱的活儿干,说再苦再累他都干,只要能多挣几十元钱。我一边签自己的名,一边问他弟弟妹妹们的情况如何。他说,他弟玉荣的病还是时好时犯,好时就找临时的工作,一向只能找到又累又挣钱少的活儿,干到再次病倒了算。他姐有小孩了,也“下岗”了。 他两个妹妹同样没有正式工作。我听着,机械地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忍抬头看他,宁愿一直写下去。书中有一本是《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我正要签上名,玉龙小声说:“二哥,这本不签了吧。”我头也不抬地问:“为什么?”他说:“你就听你弟的吧。”我固执地说:“这一本书我写得不那么差。”他沉默片刻,以更小的声音说:“二哥,不瞒你,有看了这一本书的人,撺掇我告你。”我这才想到,在《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中,我写到的一个人物用了卢叔的真姓,但却在书中那个“卢叔”身上加了一些虚构的成分,还是那种有理由使卢家人提出抗议的虚构成分。我终于放下笔,缓缓抬起头,以内疚极了也怜悯极了的目光看定他说:“玉龙,你起诉二哥吧。你有权力也有理由起诉我,那样你会获得一笔名誉补偿金,而那也正是二哥愿意的。” 我说的是真诚的话。 事实上每次见到玉龙,我必问他缺不缺钱。而他总是说不缺,说真到了缺的时候,肯定会向我开口的。然而,我觉得他肯定永远不会主动向我开口的。据我所知,卢叔卢婶在世时,生活最困难的卢家,不曾向院里的任何一户邻居开口借过钱。在这一点上,卢家儿女有着他们父母的基因。 听了我的话,玉龙的脸顿时红到了脖子,当面受了侮辱般地说:“二哥,你这不是骂我吗?哪儿有弟弟告哥哥的呢?我那么做我还是人啊!”我说:“兄弟互相告,姐妹互相告,甚至父母和子女互相告,这类事全国到处发生。你放心,二哥保证,绝不生你的气。”他说:“那我自己也会一辈子生自己的气。我姐我弟我妹他们也会生我的气!二哥你要是不欢迎我了,我立刻就走好啦!”我只得笑着说:“那再版时,二哥一定做一番认真修改。”后来,玉龙又出现在我家时,我送给他一本签了我的名也写上了他名字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告诉他,是一本修改过的书。他又红了脸,笑道:“二哥你看你,还认真了,这你让我多不好意思!”该脸红、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却反倒成了他。我情不自禁地拥抱了他一下。 他扛着拎着的,带来了两大旅行兜五六十本书。他累得不断地出汗,说经人介绍,帮一位是东北老乡的生意人在北京跑批发,联系业务得自己出钱送礼,而送我的签名书,对他是花钱不多、却又比较送得出手的礼物。 我不许他以后再买我的书,要求他提前告诉我,我会为他备好签名书,他来取就是。他说:“那不行。这已经够麻烦二哥的了,怎么能还让二哥送给我书呢!何况我每次需要的又多,二哥写一本书很辛苦,绝对不行!” 到现在为止,他一次也没向我要过书。后来,我的人生中发生了两件毫无思想准备的伤心事,先是父亲去世了,几年后母亲又去世了——这两件事对我的打击极沉重。再后来,我将哥哥接到北京,也将玉荣请到北京帮我照顾哥哥,同时算我这个“二哥”替玉龙暂时解决了一件操心事,等于给他的弟弟安排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玉荣在回哈尔滨看望哥哥姐姐妹妹的日子里,不幸身亡。而我四弟的妻子不久患了尿毒症,一家人的生活当时乱了套。 那一个时期,在我的头脑之中玉龙这个弟弟不存在了似的。两年后,等我将我这个哥哥的种种责任又落实有序了,才关心起久已没出现在我面前的玉龙来。 那是北京寒冷的冬季。我给四弟寄回了两万元钱,嘱他必须尽早聚上玉龙,不管玉龙需不需要,必须让玉龙收下那两万元钱。不久,四弟回我电话说,交代给他的任务他完成了。春季里的一天,下午我从外开罢一次会回到家里,见玉龙坐在我家门旁的台阶上,双眼有些浮肿,上唇起了一排火泡——他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却没带书,只背一只绿书包。进屋后,他刚一坐下,我便问他遭遇什么难事了。他说他最小的妹妹也大病一场,险些抢救不回生命来。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他说:“我知道四嫂那时候也生命危险啊,我什么忙都帮不上,怎么还能告诉二哥我自己着急上火的事呢。” “二哥,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两万元钱我不能收。二哥的负担也很重,我怎么能收呢?”他从书包里掏出了两万元钱,放在我面前。他说等了我将近三个小时,他这次来我家就是为了送钱。两万元钱带在身上他怕丢,所以一直耐心地等我回来。 我生气了,与他撕撕扯扯地,终于又将两万元钱塞入了他的书包。这时响起了敲门声,我开了门见是某出版社的编辑——我忘了人家约见的事了。玉龙起身说他去洗把脸。他洗罢脸就告辞了。编辑同志问他是我什么人。我如实说是老邻居家的一个弟弟,关系很亲。编辑同志说她见过玉龙。我心中暗惊一下,猜测或许是给对方留下了某种不良印象的“见过”。 编辑同志却说,前几天她出差从外地回到北京,目睹了这么一种情形——有一精神不正常的中年女子,赤裸着上身在广场上边走边喊,人们皆视而不见,忽有一男人上前,脱下自己的大衣,替那疯女子穿上了。 我说:“你认错人了吧?” 她说:“不会的。当时我也正想脱下上衣那么做,但他已那么做了。我站在旁边,看着一个非亲非故的男人为一个疯女人一颗一颗扣上大衣扣子,心里很受感动。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所以不会认错人。” 编辑走后,我见里屋的床上有玉龙留下的两万元钱。 那一年,玉龙出现在我面前的次数多了,隔两三个月我就会见到他一次。虽然用手机的人已经不少了,但他还没有手机,我也没有。他或者在前一天晚上往我家里打电话,那么第二天我就会在家里等他;或者贸然地就来了,每撞锁,便坐在我家门旁台阶上等,有时等很久。 “二哥,你瘦了。”“二哥,你显老了。”“二哥,你脸色不好。”“二哥,你可得注意身体。” 以上是他一见到我常说的话,也是我一见到他想说的话。每次都是他抢先说了,我想说的话也就咽回去不说了。那一年,我身体很差,确如他说的那样。那一年,他的身体看去也很差,白发明显地多了,脸还似乎有点浮肿。我暗暗心疼他,正如他发乎真情地心疼我。他带来的书也多了。书是沉东西!——想想吧,一个人带五六十本书,不打的,没车送,乘公交,转地铁,是一件多累的事啊!以至于我往往想给他几本我新出的书,由于心疼他,犹犹豫豫地最终也就作罢了。他来的次数多,我于是猜到他换挣钱的地方也换得频了。赠某某局长、处长、主任、经理……我按名单签着诸如此类的上款,而他常提醒我不要写“副”字,“赠”字前边加上“敬”字。我根本不认识那些人,他显然也一个都不认识。他只不过是在落实他“老板”交给的任务。有次签罢书,他起身急着要走。我说:“别急着走,坐下陪二哥说会儿话。” 他立刻顺从地坐下了。我为他换了茶水,以闲聊似的口吻说:“怎么,不愿让二哥多知道一些你的情况吗?”他说:“我有啥情况值得非让你知道的呢?”我说:“比如,做了什么好事、坏事……”他立刻严肃地说:“二哥,我绝没做过什么坏事。如果做了,我还有脸来见你吗?”我说:“二哥的意思表达不当,我指的是好事。”他的表情放松了,不无自卑地说:“你弟这种小民,哪儿有机会做好事啊!” 我就将编辑朋友在火车站见到的事说了一遍,问那个好人是不是他。他侧转脸,低声说:“因为大哥也是得的精神病,我不是从小就同情精神病人嘛,那事儿更不值得说了。” 我一时语塞,良久,才说:“玉龙,我是这么想的——二哥帮你在哈尔滨租个小门面,你做点儿小本生意,别再到北京四处打工了吧,太辛苦啦!” 他低下头去,也沉默良久才又说:“二哥,那不行啊。在咱们哈尔滨,租一个最便宜的而且保证能赚到钱的门面,起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