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
政和三年十一月,大宋太子赵桓亲至成都府,带去了圣旨,太子代表赵佶“请高方平出山”,拜门下侍郎、兼枢密使。
林摅等人已经出师了,成都府路局面已经稳住,底子打下了,于是高方平就放手了。
十二月初离开成都之际,万人空巷送行,却没人请求他留下,大头百姓又不蠢,大猪肉平拜相了那是喜事,帝国战车真的轰鸣了。
“我大成都又出宰相了。”
“妥妥的,我认为高方平算成都人。”
这些论调就由这些家伙们在民间脑补去了,也没谁去管他们……
政和四年元月,东京大雪磅礴。
王安石进士及第起二十多年拜相,这个过程高方平用了九年不到。比当初李清照预计的十年还快了些。
赵明诚输了,当年他便在这个问题上和李清照对赌。三个月前赵明诚还在江南发表言论“此番猪肉平不被老张整死算我输”。于是真的输了。
他是赵挺之的儿子不代表他就有见识,受家学的影响,他觉得猪肉平在政治上成不了。可惜他错了,猪肉平崛起的本质自来不是政治,而是做事、民心。
今年的雪尤其大,这也是九年以来,高方平第一次在京过节,而不是像傻子一般的在路上。
一壶浊酒喜相逢。
约好观雪的李清照很高兴,这次高方平没失约,两人在小院中喝酒聊天吃火锅。
和以往不同,高方平带来了一种叫辣椒的东西,自此火锅里多了些味道,辣的李清照眼泪大流,个中滋味亦如她的这半生,一时间感触颇多。
“受你的影响,我灵气基本没有了,此番相聚竟是一首词也出不来。”这是李清照说的。
“此间少年此间事,将来必为美谈。其实当年对这句话我并没在意,我一直都在骗你,我从未喜欢过你的词,我喜欢你的人。”高方平这么回答她。
“小样打死你。”
李清照气得无语,她自来认为自己的才华美过样貌,猪肉平竟是不懂欣赏,他把这个龌蹉心思藏了近十年才透露,且透露的时候他已经醒觉不能被否定,川中大儒、文学泰斗傅先生对猪肉平大家赞赏,评价为一派宗师,于是现在赵明诚等人也不敢骂猪肉平不学无术了……
“狼烟起时,江山北望。心似长河,意志如山。马蹄所向,忠魂埋骨。欲以血汗守土复开疆。唯屈辱过后,方能看出烈士妖娆,唯精忠报国,方能永保正义长存。”
大雪之中,响应高方平动员,即将开赴高丽的第一少批年军正在誓师。
高方平喊完了后,他们整齐的喊道:“时刻准备着。”
“出征。”
就此后,韩世忠带一千少年军登船离开,将于最短时间内开入高丽战场。
高丽战场真正的问题不在实力,在思想。当初因张叔夜在路线问题上的阻挠,导致了高方平原计划投入高丽的少年军没能成行,被当时老张顶回来了。
于是没有了这些小干部小政委们,导致大宋志愿军在那边和三韩民众的沟通不利,积极性不高,磨合度有限。加之刘法的存在,导致了高方平所要求的开京防线进度太慢,效率太低。
于是现在,高方平代表枢密院发文高丽,刘法调离回京。另外,暂时仍旧没有援军,依托现在的六千五百骑兵保护民众,保护好少年军,给予他们建设开京防线的大环境。
韩世忠入朝后会任职史文恭副将,但与此同时高方平要求,在战术谋略上,以韩世忠为主。
这是因为史文恭的勇猛能最大激发出永乐军潜力来,与此同时没有老史,韩世忠还未必有威望节制永乐军,当然可以发令,但会有许多磨合问题……
因为出兵高丽问题,宋辽分歧和摩擦日渐加大。
政和四年六月,辽国南府枢密使牛温舒出使宋朝,长达一月的磋商未果。高方平不肯撤军。双方不欢而散。
同年八月,当初勇猛精进的女真部再无建树,被阻挡在开京防线外,此时女真部的兵力也已经扩张至万余。
与此同时,害怕女真部过度做大,又看到了大片高丽国土有机可乘,在牛温舒等人的强烈要求下,辽皇同意出兵占领,萧的里底受命紧急部署,就此,五万辽国大军开进高丽,占领开京以西的大片土地。
阿骨打觉得辽国人是强盗,无奈自己当时上当,大肆攻城略地杀人,人家高方平上台后根本不来抢地,只埋头建设开京防线,把最多的三韩人撤往开京后方保护了起来。
原本么,阿骨打基本已经有了问鼎开京防线的实力,可以正面一战了。可惜看到大宋“太怂”,辽国那沉睡许久的心思热了起来,五万大军推进高丽抢食。
就此一来让阿骨打进退维谷,往前硬打的话,害怕自己牺牲了却给辽国做嫁衣。谋反往后打辽国的话,却已经把高丽全民和大宋志愿军得罪,那时候腹背受敌,女真就得灭族。
不得已之下,女真阿骨打再次压下了反心,多次对辽国朝廷表忠心后,作为辽国先锋军,陈兵交州道一线和开京形成对持。
宋辽双方继续撕逼,都说对方是侵略者,让对方退出高丽战场,还给高丽人自治。
声音大有个卵用。现在超过八层三韩人集中在开京以东,大宋少年军入高丽、深入基层工作后,现在高丽人对女真人和辽国人充满了仇恨。高丽皇帝虽然觉得宋军是战五渣,但宋军好歹客气不扰民,王俣还想到了当初在上京所受到的待遇,气不打一处来,发檄文说辽国和女真才是入侵者。大宋是负责任的仁慈国度。
于是,继续对持外加口水战……
政和五年三月,多次谈判未果后,异军突起彰显才华的宗室子弟耶律大石上表朝廷,说是测算分析后,打开京不会真正的和宋国破脸,高方平仍旧承认澶渊之盟,仍旧看重宋辽的商业利益。就此,牛温舒出任北府枢密副使,萧合鲁帅皮室军五万增援高丽。
宋辽间的外交口水结束,双方志愿军于开京防线,正式进入热战状态。
前后相加,辽国集十一万兵力,打算三月内灭国高丽。牛温舒和萧合鲁的理论是,辽国可以依托陆地快速进兵,宋国却没能力在三月内投入足够兵力于半岛。于是可以在宋国进入状态前,彻底推平高丽。
耶律大石认为,高方平只有一个办法是:从宋辽边境出兵,产生围魏救赵效果。但是很显然,他并不敢真的掀开宋辽全面战争。
得出这个结论后,辽国猛烈攻击开京防线,然而尽管只有六千多规模的永乐军精锐在守卫,却是开京战役让辽国遭遇了史上最强烈抵抗。
没人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现在的三韩人一点不怂了,在有指挥的情况下,再草根他们也在抵抗。然后两年多以来的大意和放松,开京防线已经被高方平修成了钢混防线。
更幺蛾子的在于,宋国第三代轮机成熟应用了,两万吨排水量的大船组成集群,竟是在开京战役打响的一个半月内,就投入达七万兵力进入半岛,且后续物资源源不断,不见不会枯竭。
越打越打不动,越打幺蛾子越多。已经怼起来就没人想随便认输。
政和六年一月,军事天才耶律大石被鬼使神差的启用,辽军的意志和素质得到了空前改善。
此番的大雪和严寒未能阻止热战,也于这个时期,宋辽双方投入半岛的兵力达到了峰值,辽国集七十五万兵力于开京防线猛攻。
然而更打不动。
此时,高方平的变法基本已经完成,早在开京防线小规模对持时期,就连耶律大石都被忽悠了。
那个时期高方平在大宋内部军改,丧心病狂的裁军。八十万禁军和百多万厢军,留下的总数不足一百五十万。在辽国来认为,这点人连国内的土匪和叛乱都防不住。于是辽国许多人都认为,高方平并不会在半岛战场上下重注。
他们想多了。宋国境内现在没有土匪,没有动乱。且高方平一以贯之的就是要在半岛和辽国霸权决战。
政和六年二月,大宋投放半岛的兵力到达了峰值,整个天下无人可以理解,高方平居然有能力在开京战线投入三十九万兵力,且后勤不断。另外,他还在宋辽边境陈兵二十五万。
彼时黄火药早已经应用,在酷吏林摅和种师道的督战之下,锦州段铁路早已修通,其他的铁路更是简单。
所以现在大宋有两条命脉铁路,一条直接进西夏。一条进汴京、经大名府,最后进登州港。
依托第三代变速箱和轮机,那种轰隆轰隆的大怪物能拖着一百吨物资昼夜兼程,以十七节的速度把成都府的粮食、内陆的物资,运到登州港装船。
这算什么级别的后勤能力呢?辽国上下没人说的出来,他们只知道,要他们辽国做到这样的运输,时间会慢两倍,且要投入至少四百万以上的民力和牛马才扛得住。
结论是,这个时代没人可以对抗这种后勤能力。
辽国为了维持开京战线七十五万大军的补给,耗尽了倾国之力,总计有三百万规模的人和畜生在到处收集物资。
然而杯水车薪,士气低迷。过重的战争负担,导致国内怨气一浪盖过一浪。于是,汉人为主的燕京之地,率先叛乱反辽。
这和历史上反过来了。
历史上宋朝和女真合谋,进兵燕云,牛温舒可真不是昏官,他掌管南院很久,导致了那时辽国仍有群众基础,于是宋军在燕云陷入了巷战泥潭。
现在么,燕云的汉人不堪重负闹事了,辽国平乱的珊军进燕云后却被打的满头大包。军队不来还好,一来就打巷战,真把汉人惹毛后,他们见外族就打。
于是珊军拉了仇恨无功而反,还导致燕云大多数胡族也被汉人无差别攻击,全部赶跑了。然后燕云的这些家伙们,哭着喊着的要“认祖归宗”,满地打滚求带走。
大宋当然会接纳他们的,就此燕云攻略顺利完成,正式回归到大宋版图。
李乾顺说天祚皇帝是个大棒槌。他在开京投入近百万军队装逼,看似把宋帝国主义吓得不要不要的,然而事实上他一不小心就输掉了燕云之地。
很显然全部人都被高方平算计了,他一步一步升级半岛战事,不是真要挥师百万和辽国决一雌雄。就如当年白池草原上把西夏战车拖到爆缸熄火一样、此番辽国也被高方平的物资、军备、后勤竞赛给拖垮了。一败涂地。
燕云的失利,让本就叛乱较多的辽国内部雪上加霜,物资的过度征缴,让境内各族叛乱频发,为了回师平乱,开京战役真的打不下去了。
然后就此签订停火协议,女真部和辽军、就此正式撤离高丽国土。
辽国面子下不来,不肯承认输,高方平也不要他们认输。因为认输了后高丽压力就小,大宋在高丽驻军就理由不足。
开京战役、近两百万人参与博弈的最终结果:划定了高丽和燕云版图。
对此辽国是不会甘心的,燕云的丢失让他们不能接受。可惜目下他们已经没有心思关注燕云了,因为开京战线的失利和燕云丢失,进一步让敌烈部、以及女真部看到了辽国虚弱。
在蒙古和女真的眼睛里,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帝国已轰然倒塌了。默契之下,两边同时起兵反辽。
阿骨打朝西边打,敌烈部整合了漠北的蒙古杀手们,南下攻城略地,辽国境内横尸遍野。
几乎被肢解的辽国岌岌可危,亡国阴云笼罩下,他们非但不计较燕云仇恨,相反求助宋国出兵,以保住辽国的最后血脉。
政和七年三月,耶律大石以北府参知政事身份出使汴京。请求盟军入东辽作战,抗击蒙古和女真的屠夫。
没问题。
高方平说了,开京战线那是志愿军对志愿军,和两国政治无关。理论上,澶渊之盟确立的两国政治关系仍然在,宋辽仍旧是盟友。
基调定下后,耶律大石满载而归,因外交功劳,正式出任首相——辽国北府枢密使。
政和七年五月,大宋驻高丽军团以盟军姿态过鸭绿江,开进辽阳府,携两千门重炮痛击女真铁骑。
辽阳府保卫战一役,阿骨打阵亡。阿骨打的弟弟吴乞买接位后,彻底结束了辽金之战,盘踞长白山以东北地区,建国号为金。
同一时间,辽国西部已经整体沦陷,基本尽入蒙古人之手,宋军从太原府出兵入东辽,携三千门重炮守住了上京,史称——横临府攻防战。
蒙古人损失惨重,退出上京以西部分地区,建国号为元,从此往西扩张。
耶律大石励精图治,发展东辽最后的土地,以求东山再起。
短时期内的版图,就此划定。
西夏有大宋驻军,横临府保卫战的惨烈结果,导致了蒙古人再狠也不敢打西夏,于是他们只能往西进兵回鸪,提前开启了他们征战欧洲的步伐,所过之处三光政策。
此番西方食尸怪们估计惨了,老子们大宋舰队尚未进地中海拉仇恨,人家蒙古的快刀手们就会提前过去了。
没毛病,仇恨蒙古人去拉,在大宋蒸蒸日上的国力支撑下,高方平亦加快了海军建设脚步。因为计划变了,大宋志愿军很快要出兵欧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这不是侵略,而是帮助他们抗击强盗,顺便驻军保护他们。帮助他们建设民生的同时,把大宋的粮食和工业品卖给他们……
宣和二年四月,大理国纳土归宋。
段和誉这家伙说有天感觉佛法照顶,他忽然就念头通达了,为了百姓的安生,他愿辞去帝位出家当和尚。
这明显撂挑子嘛,却被称为仁慈随和,一心向佛。
真的非常诡异,他亲自来汴京卸位,交还了云南节度使衔,不给段家子孙也不给高泰明。然后就在汴京大相国寺梯度。
赵佶夸段和誉高风亮节,还劝说曰:“辞去帝位纳土没毛病,然而也别急着交节度使嘛,就以云南节度身份知云南,云南仍旧给段家世代治理。”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样子拒绝。他分明为情所困,却说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觉得么,兴许高泰明那孙子管不了屁股,给老段戴绿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连子孙都不信了。
话说金庸专门写一段周伯通段智兴和英姑的三人行,应该是有原因的。段家应该经常遇到这种事。
但老段是个好人,他不想为情杀人报仇,最终,他的梯度在汴京大相国寺举行,赵佶亲自参加老段出家礼,最后么,还是让他回大理天龙寺住持。
于是宣和二年六月,赵佶下诏撤销大理国号,设云南路,又设大都督级昆明府,张绵成成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云南路安抚使。
之所以是张绵成上而不是林摅,那是因为云南没什么戾气,高原上的人们懒懒散散的,小富即安,温吞吞的,戾气都不重。老段再三请求大宋要善待云南子民。
其实大理的纳土归宋,在彼时的大宋是有阻力的。妈的以前是国土越多越好,现在大宋日子好过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个落后地区。然而大魔王说了,自诸葛亮平云南之后那自古以来都是汉家之地,必须收回来。赔钱也要收回来,慢慢的还是会赚钱的。
与此同时,仍旧信道的赵佶、不知他是不是与段和誉座谈时受到了启发,有天赵佶说梦到太上老君云云,于是赵佶也想潜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赵佶退位为太上皇,传皇位于太子赵桓。普天同庆。
赵桓时已二十一岁,正当青年时。
然则年三十的高方平两鬓已有了不少白发,上表皇帝和王太后称:“十五度春风秋雨,十万里路云和月,臣累了,纵使有些才华亦已用尽,无法再为国效力。”
身体不好的太后娘伤感落泪,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断然拒绝。
其后,赵桓亲自三次来请,高方平都避而不见。
逼得没有办法之下,高方平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赵佶的行宫中避风头。因赵佶卸任后也在杭州,所以赵大傻不敢去杭州装逼,只得就此作罢。
这些年经历了太多,高方平真的累了。此外呢,高方平教出来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个赵大傻早年看着傻,其实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当年任职太子太傅后,高方平对他已是倾囊相授。
两个大魔王,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赵桓会是个好皇帝,却也会是个魔王。高方平这辈子不想造反,也就不能在新任魔门领袖治下了,那会死人的。
要说呢,大宋不会随便死。可惜高方平宰执近十年来,变法太彻底。又依托战争状态,官员免死的规矩几乎不在了。当年的军改和反贪风暴中,死去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两百那么少。
气候和土壤已经变异,现在官员已经会死了。世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
师承大魔王的明君赵桓提前登基后,早有了对权利的欲望,且他已经对高方平有了少许忌讳之心。这当然瞒不过高方平,高方平斗得过他的,却要花费太多精力,还要伤害太后娘娘和赵佶的感情。
最重要的,和赵桓斗就等于颠覆了高方平的一生,高方平的集权依托的是皇权和忠君报国。高方平不想改变初衷,不想否定自己的一生。
于是高方平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认儿子这样。娘么,总是觉得她的孩子是完美的。对此高方平一句没有多说,递交了辞呈后愣是不见他们娘两。
赵金奴是个有良心的姑娘,时已是个绝世美人的她最了解兄长了,当她发现赵桓变了的时候,急急忙忙来找高方平报信:让高方平想办法和皇帝哥哥谈谈,消除彼此间的误会。
“乱讲。小官家他好好的,做的面面俱到,哪有问题。你想多了。”
当时高方平这么呵斥赵金奴,且以太师身份罚她去杭州找赵佶尽孝道,以避开京师这个泥潭。否则有良心的人最是冲动,她长成了却年轻冲动,高方平不想她有事。她真算是高方平一手带大的人。
赵金奴当然没乱讲,高方平比她早三年就知道了。大魔王教出来的弟子,当然是魔王。
其实赵桓这个时候主要是想有存在感,想有点权力,欺师灭祖倒是不会。
见高方平辞职那么坚决,毕竟是他的师傅,所以赵桓当时是真心多次挽留。说是“没相公在,朕这心理总是不踏实”。
高方平觉得他或许在说真心话,但也仅仅是现在真心而已。将来权利欲望的增加,太后又不在了,仅仅是赵金奴的亲情,是绝对压不住他的。
于是高方平远赴杭州前,写信给赵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人做一代事。臣高方平这半生有过诸多错误,做的不完美,但是及格了。我对大宋的服役已经完成,不要在要求我。”
“相公欲往何处,会留京吗?”赵桓当时很难过的语气写信。
“不会留京,和老官家一起习惯了,没他在还真不习惯,臣要去杭州和他搓麻将斗蟋蟀。”高方平如此回复后,自此举家离京,去杭州赵佶处蹭吃蹭喝……
那些年,赵佶变为了个大滑稽、老顽童。
高俅老了,不陪赵佶了。于是高方平和赵佶斗蟋蟀玩乐,自是不在话下。
后来李清照也移居杭州,作为红颜知己她从不要求,却喜欢摸摸跟着高方平走。
什么叫大宋最强纨绔呢?
在杭州时期高方平性情大变,那才叫纨绔,比当初的花花太岁还蛋疼。整天带着富安这个忠心耿耿的老流氓,到处招摇过市,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神经兮兮,疯疯癫癫。
赵明诚那群文青党和高方平群殴过几次了。被打的满头大包。写文章也骂不过高方平。人家高方平说了,小赵他文笔不行,见识有限。看似辞藻华丽,实际不接地气,有个卵的用处。
当年的花花太岁是高俅撑腰,杭州那些年,则是太上皇撑腰。
杭州知州几次来客气的说:“老相爷您悠着些啊,别闪了您的腰,也别让小的们难做,现在的天下,是会追责的。”
然而每次遇到这事,老顽童赵佶便跳出来说:“你不想混了啊,小高是朕的人,一生都是。来啊,给朕把知州乱棍打出去。”
那些年,杭州知州最是难做。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