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李世民传 > 第二十章 突厥扰边境起战争 唐军反间计夺胜利

第二十章 突厥扰边境起战争 唐军反间计夺胜利

作者:刘文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转眼,十天就过去了。李世民一行人正纵马驰骋在去往长安的大道上。李世民刚把晴儿安葬完毕,心中悲愤万分。自晴儿死后,李世民一行人仿佛缺少了生机一般,再无欢乐可言。就在他们埋头赶路之际,突然一阵尘土飞扬,一群人匆忙地向他们走来。

不多时,两方相遇,原来是一群人正急惶惶地赶路,有骑马的,有推车的,也有步行的,但一个个都神色慌张,行动匆忙。李世民等人都感到很奇怪:他们有什么急事,要这么着急地赶路?杜如晦下马拉住一位脚步匆忙的老人,问道:“老丈,为何这么匆忙地赶路啊?”

“你还不知道吧,突厥人要来打长安了,我们这些人老家都在青州,要赶回去收拾东西逃命,我看你们也别往西去了,赶紧向南逃吧!”

说完,那老人又急急地向前赶路了。李世民等人听后也大惊,立即纵马向长安赶去。

李世民等人星夜赶回长安城内皇宫的时候,房玄龄、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等人早已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切地渴盼着李世民的归来。

一回来,李世民也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其实朝中大臣也早已知道边关战事吃紧,一听李世民召唤,连忙赶往宫中。

大殿之内,唐太宗李世民面色凝重地将泾州太守送来的加急信件打开,只见上面写道:突厥引兵十余万犯我泾州,臣自当誓死以战,然敌众我寡,相差悬殊,恐有闪失。臣亦百死莫赎,启请皇上火速派兵增援泾州!

信虽简短,但到后面字迹已略见潦草,可见其心情之急迫和形势之危殆。李世民看后心里不由得一惊:突厥显然是有备而来,单单是这十万兵马便比泾州守军整整多出了七万人!战火一日三变化,不知泾州现在是否仍为罗刚所据守?不过,他虽然心中惊慌,面上却一片安然,并随手把信递给殿头官传与群臣览阅,而后沉声说道:“泾州太守罗刚来函,突厥引兵十万犯我边境,情势危急,不知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阶下众人听后一时都沉默不语。其实他们何尝不想为李世民贡献一条奇计呢?只是突厥人养精蓄锐,来势汹汹,而泾州却只有三万守军,力量相差太过悬殊,即使增援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怕自己的计策不合时宜,反而招致李世民的轻视。所以,一时之间,大殿之内显得格外静寂。

封德彝偷偷向身后看了看,没有一位大臣有谏议的迹象,他又偷偷观察了李世民一番,这才出班跪奏道:“启奏陛下,微臣以为突厥顽虏之势虽然强盛,但却绝非不能与之锋芒相对。国朝建立已近十年,突厥蠢动之心从未灭绝,也曾数次引兵犯境,但却从未有什么大的收获。今陛下初登大宝,四野臣服,民心安泰,更不应该对突厥贼虏有所退让,所以微臣认为应当一战而溃之,使其野心蛰伏。”

封德彝虽然没有什么突出能力,但揣摩人心理的本事却属一流,所以他才敢第一个站出来发表意见。他知道,刚刚即位的李世民很想通过战争使自己的威信得以确立,他也知道,李世民是以战起家,绝对不会对突厥轻言和议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坚决主战言之凿凿,而李世民听后也连连点头表示赞许。的确,封德彝的主战思想正好契合了他的想法,他正感高兴,忽听下面又有人说话了:“陛下,微臣以为此时还不宜力战突厥!”

李世民听后不觉一惊,循声望去,发现说话之人正是自己的手下大将李靖,他知道李靖素有谋略,绝对不会凭空乱说,忙和声问道:“不知爱卿有何良策?”

“陛下,如今陛下初登大位,四境蠢动之心犹未尽息。何况近年又多天灾,军资匮乏,而且无从征集,即使出战,军粮也会难以为继,军心也会因此而产生动摇;再说突厥等外族犯境为乱之事早已有之,并非国朝一例,如果率兵迎击,他们惯于马上生涯,生性剽悍,进退迅疾,如遇强敌,一战即退,恐怕很难伤其筋骨。微臣以为,如无必胜把握还是不战的好。”

“李将军的意见封某实在不敢苟同。”封德彝略带骄色地说道,“现在陛下初登大位便要示怯于蛮夷之族,实在是有损国朝的威严,也不利于陛下威名。的确立,不知李将军的不战之策是何用意?”

说完,封德彝用一种挑衅的目光瞅着李靖,气得李靖怒火中烧,声音也陡然提高了几分:“国朝初立之时,太上皇为了使百姓休养生息,蓄养国力,曾曲意臣服于突厥,互订盟约,方能够得出闲暇来平定四方之乱党;汉武未盛之时,同样也曾对匈奴蛮族贿以子女玉帛以求边境安定,这才能够安于国内生产,逐渐使国力富足,兵强马壮,这才有卫青、霍去病的悬军千里,给匈奴人以致命的打击。不战之策于古于今都是大有裨益,难道封大人不曾听说过吗?”

“这……”封德彝一见李靖不但引汉武时的举措,而且还把李渊曲意臣服于敌的策略搬了出来,不敢妄加评断,竟一时语塞,但随即又说道:“李将军,封某孤陋寡闻,少闻史事,不敢妄加评判,但现在突厥已经陈兵犯境,掠我城池,难道李将军还要力主不战,向敌兵多送些子女玉帛以求暂时的安定吗?只怕敌人的胃口大,收了子女玉帛,还要收我国土!”

封德彝的这一反诘也恰恰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是啊,如今突厥已经兵临城下,过去的盟约也早就失去了本身的效力,而且这也证明突厥人是有备而来,绝对不会轻易退兵的。何况现在国库空虚,又能有多少东西送给对方呢?

面对这种情形,其余众人也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眼前的情况。李世民知道二人再争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便当即说道:“大家先不必急于争论,我们只在这里苦想退敌之策也不是个办法,不如先把送信之人叫来,了解一下泾卅前线战况,然后再作打算。”

众人也都点头赞同,谁知道圣旨刚传下,便有人回报称送信之人由于过度疲劳,急火攻心,已因体力不支而猝死于殿外。李世民及众人听后都颇为震惊。李世民命人妥善处理他的后事,对其家属子女善加抚恤。随后便又说道:“如今送信之人已因疲累过度而不幸死去,泾州前线战况也无从得知,但前线战事却一刻也不能耽搁,尉迟敬德、秦叔宝听令!”

尉迟敬德和秦叔宝闻言出班而立。

“朕命你二人点齐二万人马,火速赶往泾州前线,暂时不与其正面交锋,静观其变,朕随后便会赶到。”

二人得令转身而去,李世民也散朝回到后宫。他遣散了身边的侍从,把自己关在屋里,独自冥思苦想。虽然他派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二人率兵前往泾州支援,但只怕泾州已经失守了,而且,即使他们和泾州兵马合于一处,恐怕也无法和来势汹汹的突厥兵马相对抗。在这多事之秋,刚刚登基为帝的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处理突厥叩关犯境的问题,即使边境免于战火蹂躏,也不要过度征劳自己的子民,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不知不觉之中,他已经在屋中枯坐了整整两个时辰,日已西斜,时间已经是午后了。在这段时间内,负责伺候他进食的宦官已经来来回回地跑了好几趟,饭菜也热了一遍又一遍,但终究没有敢惊动他。

“笃,笃,笃。”门外传来几下敲门声,李世民有点儿烦躁地从沉思之中抬起头来,这才注意到自己已经枯坐了许久。

“皇上,臣妾可以进来吗?”

听到这熟悉温柔的声音,李世民不觉心头一震,但随即又想摆手示意她离去。犹豫了半天,终究还是让她开门进来。来人正是贤惠端淑的长孙皇后。她也已经从侍从口中得知情况,本也不愿打搅李世民,可又怕他过度忧虑而损坏了身体,这才敲门而入。

她缓缓地走到他身边,双手扶住他的肩膀,柔声说道:“皇上,你也该吃点东西了,当心身体!”

“你有所不知,突厥又一次陈兵犯境,不少子民都南逃避乱,弄得人心惶惶,而我们暂时又无力与其正面对抗,你说朕能不着急吗?”

“顽虏犯境之事臣妾又何尝不知呢?只不过皇上如此茶饭不思,只怕未得退敌之策便已疲惫难堪了,又怎能救民于危难之中呢?”

“朕知道这样枯坐也不是办法,朕已命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二将率领二万兵马先行救助泾州,朕也会随后赶到。如果到时与贼虏相对,却又君臣无策,岂非要被人任意宰割了吗?”

“话虽如此,可单凭皇上一个人,只恐很难想出一个周全的退敌之策,难道殿上群臣就没有提出一个万全之策吗?”

李世民听后苦笑了一下,拉住长孙皇后的手让她坐在自己的身边,这才说道:“殿上群臣一听突厥来犯,一个个都慌了手脚,七嘴八舌,谁也说不清楚,封伦主张与敌力决,而李靖却又力主暂时不与敌正面接触。而且两个人在大殿之上争得面红耳赤,朕也一时无法决断,只得先散朝,稍后再议,可军情又十分紧急,你说朕能安稳下来吗?”

“玄龄和如晦没有说什么话吗?”

“没有,整个早朝他二人一言未发,什么意见也没有提。”

“皇上,这可不像他们二人的作风啊,以前有什么事情,他们可都是会积极地拿出自己的意见来的。”

“朕也觉得很奇怪,不过也许是这件事情太过棘手,他们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吧。”

长孙皇后深有同感地点点头,又对李世民说道:“皇上,你这样坐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依臣妾的意见,先吃一些东西。臣妾命人去传召玄龄和如晦二人前来,待皇上吃过之后再商议对策,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李世民望了望长孙皇后,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道:“夫人,计无所出,朕实在是食不甘味啊!”

“既然皇上不想吃,那臣妾也陪皇上一起在这里坐着,看看突厥人会不会自己退兵而去!”

说着,长孙夫人故作娇态地看着李世民,这时李世民也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她。注视良久,李世民那颗烦躁忧虑的心忽然一动,竟然感觉出面前的长孙皇后的美丽和温柔来,而且在她的眉宇目光之中,也似乎有一种执著、温爱和体贴在轻轻跳动。他的心顿时软了下来,这么多年来,他已经深深地了解了自己妻子的个性,秀外慧中,既有温柔美丽的一面,又有坚定执著的一面,她既然说要陪着自己一同不吃饭,那么她一定会照做的。他的目光顺着长孙皇后那紧皱着眉头和似怨似笑的嘴角望下去,最后停留在她那微微隆起的小腹之上。短短数日不见,长孙皇后的腰肢已比以前丰腴了许多。就算他们能够忍受饥饿,但是又怎能让腹中的小生命也去受这饥饿之苦呢?想到这里,他的心一软,有点无奈地点了点头。

长孙皇后一见李世民点头答应,满意而美丽的笑容顿时从她的眉眼和嘴角边溢了出来。她马上站起来,冲着门外叫道:“行了,你们也别在外面冻着了,赶紧把吃的给皇上端进来吧!”

她的话音刚落,门便“吱呀”一声开了,几名侍女端着托盘一脸笑容地走了进来,飞快地将托盘中还带着热气的饭菜摆放在桌子上,而后又悄悄地掩门而去。

菜不多,但样样精致,色、香、味俱佳,很能刺激人的食欲。李世民虽然勉强答应,但吃起来却仍然没有什么好胃口,御膳房的师傅们费尽心机做的饭菜到了李世民这里却味同嚼蜡,吃不出一点儿感觉来。在长孙皇后的百般劝诱和鼓动下,他才吃了一点点,随即停箸不动。长孙皇后还想再劝,却听到李世民连叹数声,声音沉郁地说道:“昔日国朝草创之时,太上皇亦曾称臣于突厥,朕视此为奇耻大辱,然而当时为形势所迫,是不得已而为之。武德六年,问及突厥之事,朕曾当着息、隐二王的面夸下海口,假以数年,必系颉利于阙下。谁知现在颉利自送于朕的眼前,朕却无计可施,你说朕能不着急吗?再者,如果不能对颉利战而胜之,他势必会得寸而进尺,边关军民也势必会由此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说着,李世民竟双手抱头,并将头深深地埋入自己的双膝之中。长孙皇后从来还没见过他如此颓丧,非常心疼,本想劝他几句,但张了张嘴却又一言未发,她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才好。

正在这时,屋门“哐当”一声被人从外面推开了,一个面带稚气,看上去七岁左右的男孩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高声地叫道:“母亲,母亲,你在哪里啊?”

长孙皇后看到孩子,顿时露出微笑。而那孩子也张开小手向她跑了过来,忽然他一下子看到了李世民那正抬起来的硬邦邦的面孔,顿时愣住了,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父皇在上,孩儿拜见父皇!”

这个孩子正是李世民和长孙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名叫李承乾,聪明伶俐,熟读诗书,深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疼爱。但他却打心里惧怕李世民,所以一见李世民便连忙惊慌失措地跪倒问安。此时的李世民已为泾州前线的战事弄得焦头烂额,哪里还有心思去责怪儿子的唐突莽撞,当即让他起身。小承乾连忙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跑到母亲身边,长孙皇后便很疼爱地把他搂在怀里,而承乾也极其顽皮地把小脑瓜直往她的怀里钻。

小承乾偷偷看了看李世民,见李世民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这才贴在长孙皇后的耳边小声说道:“母亲,孩儿刚才跟那两只小狗玩,它们好可爱呢!”

原来李承乾在读史之时,偶然在《史记》之上看到信陵公子逃跑时有鸡鸣狗盗的记载,感到特别新奇,缠着长孙皇后非得要一只小狗不可。长孙皇后拗他不过,给他找来两只小狗,闲暇之时也可陪他嬉戏,倒省掉了自己不少麻烦。今天小承乾做完功课,与两只小狗玩耍了一会儿,忽然想起母亲,便到处乱窜地找了起来。后来在侍女的指引下找到这里,没想到虽然找到了母亲,但是一向让他畏惧不已的李世民也在场。

这时,小承乾的乳母易安夫人也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先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二人行礼,然后便要带承乾出去。小承乾把嘴高高撅起,直往长孙皇后怀里扎,显得极不情愿。

长孙皇后明朗地笑着摸了摸承乾的小脑瓜,又看了看一边神情肃穆、一言不发的李世民,忽然灵机一动,对他说道:“皇上,承乾养的两只小狗非常可爱,你也跟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李世民听后并没有什么明显反应,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长孙皇后见状又压低了声音对他说道:“皇上,你已经很长时间没和孩子们在一起了!”

李世民听后心念一动,看了看小承乾,发觉儿子正略带惊惧地看着自己,怯怯的,但那惊惧之中又带着一种乞求和渴望。是啊,自己真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孩子们在一起了!既然想不出一个妥善的退敌之策,倒不如先暂时歇一会儿,清醒清醒头脑,或许会有什么新发现呢!想到这里,他便爽快地点了点头。

两只小狗都是京中良种,再加上皇宫之中的优裕条件,所以虽然刚出生才几个月,却已经长得活泼可爱。一见小主人前来,更是蹿前跑后,不住地往小承乾的身上扑打,极尽取悦之能事,逗得承乾笑个不停,伸手从桌上捡起一块排骨,一边叫着两只小狗的名字,一边将骨头扔到地上。两只小狗早已盯住了承乾手中香气四溢的骨头,一见骨头落地,便立即撒腿跑了过去,各自咬住骨头的一端,互不相让,而且使劲地向后压着身体,恨不得一下子便把骨头从对方的嘴里抢过来。承乾看着它们争骨头的样子,拍手大笑,而且边笑边喊道:“母亲,你看它们多好玩啊!它们总是这样,只要一有吃的便争得死去活来,谁也不肯让一步,可不像平时那样团结!”

正说着,一只小狗一松劲,排骨立即被对方抢了过去,得了骨头的小狗正想夺路而去,却又被对方一下子扑倒在地上。长孙皇后见到两只小狗的可爱劲,也不禁莞尔,笑着对李世民说道:“皇上,你看它们多可爱啊!”

没听到李世民的回音,她颇感诧异,连忙将目光转移到李世民的身上,发觉李世民正注视着犹自在地上争斗不已的两只小狗,忽而眉头紧锁,忽而又眼光灵转,可见他的心思并没有放在眼前的两只小狗上。她不禁担心起来,轻轻地推了推他,柔声问道:“你怎么了?怎么魂不守舍的?”

李世民先是静立了片刻,而后笑着抬起头来,刚才的忧虑和郁闷现在已经全然不见。他一把抱起长孙皇后,在原地转了两圈,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似的。长孙皇后脸颊绯红,轻轻捶打着他的前胸,低声地说道:“皇上,快放我下来,成什么样子了,孩子都看到了!”

李世民却丝毫不为所动,又于长孙皇后的香腮之上亲吻了一下,这才将她放下来。长孙皇后脸上红霞未退,连忙看了看边上的小承乾,发觉小承乾也正瞪大了眼睛看着自己和李世民,一副十分专注的神态,忽然痴痴地向着李世民说道:“皇上,你能不能也抱着乾儿那样转几圈啊?”

“当然可以啦!”

李世民春风满面,一边爽快地答应着,一边弯腰把孩子从地上抱了起来,快速地转着圈。吓得小承乾吱呀乱叫,伸手搂住了李世民的脖子。站在一边的长孙皇后看着父子欢悦嬉戏的场面,心底蓦然荡起一阵温馨惬意的涟漪,她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温柔美丽起来一一她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李世民和孩子如此高兴地在一起嬉戏了。大多时候,李世民都会板起面孔,冷峻地对着自己的儿子,真不知道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正在这时,门外的侍从轻轻禀奏道:“皇上,娘娘,房、杜二位大人到了。”

“让他们进来吧!”

李世民放下李承乾,让长孙皇后带着他和小狗暂且回避一下,而后让人领房玄龄和杜如晦进来。

房、杜二人进来之后也是面露喜色,先给李世民见过礼,而后垂手站在一边,房玄龄率先开口说道:“启奏皇上,玄龄和如晦刚才在一起商量了对敌之策,请皇上斟酌裁定。”

“噢,什么策略?说来让朕听听。”李世民眉毛一扬,目光温和地说道。

“皇上。”杜如晦跨前一步说道,“启禀皇上,此次突厥贼虏举兵犯境是颉利和突利二位可汗共同掌兵的,二可汗虽然名义上是联兵一处,但实际却难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可以说是貌合神离。既然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那么就应该利用一下他们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

“你们的意思是……”李世民心中一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不禁暗自欢喜,但却仍旧不动声色地问道。

“皇上,如今除了西北面的梁师都,宇内之势已成一统,现在突厥陈兵于境外,我们也无暇平定梁师都,而突厥所要的无非是土地及财物,我们何不就将梁师都的疆土让于突厥一正好缓解了当前的燃眉之急。”

“如果突厥人不领我们的情,不去攻打梁师都,而是继续陈兵不动呢?”李世民意欲使问题进一步深入。

“陛下,突厥人不是呆货,他们也知道我们和梁师都的力量孰强孰弱,他们不会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更何况我们还有数万军队,即使不能完全击溃突厥人的进攻,也能趁他们骄矜之意渐生而攻其不备,小有斩获从而骇其志,使其转攻梁师都,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世民点点头,一切都和自己预想的一样,这令他大为高兴。虽然现在自己处于劣势,但有这样忠贞不贰且又聪慧绝伦的大臣辅佐,什么样的劣势不能被扭转呢?

次日,李世民亲率文武大臣前往泾州前线督战。然而,行程未半,他们就得到了消息说泾州已经失守,尉迟敬德、秦叔宝率部退守武功。继而武功又失守,敌军前锐已经达到高陵,而高陵距离长安城仅仅七十里!

众人闻听之后个个都心急如焚,加紧行程前往渭河边与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等人汇合。多日征战,人马都已疲惫不堪。隔着滔滔渭水,只见对面连营遮天盖地,布满岸边,而且不时地能看到突厥兵士在营帐之间穿梭往来,他们那猖狂得意的笑声也如鸣响在耳畔。这种阵势就连李世民心中都有点担忧:敌人果然是来者不善,如果不能应之以妙计,说不定长安城就会惨遭夷虏蹂躏。

巡营之后,李世民心事重重地回到中军大帐,文武群臣一个个脸上也都愁云密布,他们都知道,现在的形势容不得他们有一点闪失,否则恐怕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李世民坐在椅子上,稳了稳心神,告诫自己一定要沉着冷静。他沉吟了一会儿,才抬起头说道:“突厥人素来骄横剽悍,而今又连下我数城,军士必定心存轻视之心,同时他们轻骑远下,军粮运输困难,绝对不会跟我们持久作战。今晚大家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