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李世民传 > 第二章 敛锋芒隐忍蓄力量 常征战势强取民心

第二章 敛锋芒隐忍蓄力量 常征战势强取民心

作者:刘文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李氏父子设好埋伏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就见南面尘土飞扬,仔细看去,就能看到一支部队往这里走来,在大旗上绣着一个大大的“甄”字。这些人根本就没想到这里会有埋伏,队伍走得十分散漫,没有一点危机意识。

队伍慢慢进入了自己的攻击范围,李渊一看时机已到,于是就大喝一声“放”!那些山上的石头顷刻间如骤雨般滚了下去,不仅把南北的两个出口都堵住了,还砸死了不少士兵。那些义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就在士兵们不知所措之际。

为首的一个非常威猛的将官一见遭人袭击,又无法冲出,忙命人拿出盾牌遮挡飞来的箭。然而挡住了东边的箭,却挡不住西边的箭,再加上滚木礌石自上而下飞来,更是防不胜防。

那将官见状,大吼一声,起义军分为两路,向山上埋伏的李渊和李世民攻去,父子二人却不急于短兵相接,只用弓箭和滚木礌石猛攻,见敌人越逼越近,这才一声大喝,率众借助山势冲了下去。一番冲锋,两股人马在谷中的旷地上展开了厮杀。

李世民挥舞手中刀,左冲右突,不时有人惨叫,成为其刀下亡魂。他与敌人游斗半天,猛一抬头,却看见自己的父亲正一人独斗敌人三名将官,早已是力不能支。他忙趁隙,摘下弯弓,连射三箭,两名敌将应声惨叫着跌落马下,而另一将官则躲过了世民的冷箭,这人正是刚才那名威猛的将官。

一见冷箭奏效,李世民忙冲上去与李渊合力战那名敌将,但仍旧难分高下。三个人正打得难解难分,忽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个手持大刀的隋军兵士照着那敌将的马腿就是一刀,马腿应声而断,敌将被摔下马来,盔歪甲斜,兵刃也扔出去很远。他正想挣扎着坐起来,早有人抢上来将他像捆粽子似的绑了起来。李世民低头见他战袍上绣着一个“甄”字,猜想这人就是贼首甄翟儿,连忙纵马驰上高岗,扬声喊道:“你们听着,你们的首领甄翟儿已经被我擒住,还不赶快放下武器投降!”

正在与隋军打在一起的义军兵士回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首领被绑,虽未投降,但是手上却乱了招数,不少人做了俘虏,有的人则四散奔逃,却又丧命于乱箭之下。

好不容易才平息了战斗,李渊清点人马,发觉自己也是伤亡惨重,忙令当地官员清理战场,自己则率队押着俘虏回太原。

回归太原,众人又是一番庆贺,论及那些俘虏如何处理,王威和高君雅却来了精神。高君雅精神抖擞地叫道:“这样的乱民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一个都不能留,一刀杀个干干净净,悬首示众,看看他们还敢不敢闹事!”

一见他这样说,李渊也不便出言反对,吩咐下去,让兵士次日把俘获的甄翟儿等人统统斩首示众。而后大家又畅饮一番,这才散席而去,李世民扶着李渊回房休息。进了寝室,李世民问道:“父亲,难道我们要一直这样下去吗?我早就等不及了!”

“躁为祸始,你这样沉不住气,怎么能成大事?”

“父亲,不是我静不下来,而是这局势不让我静下来,如今贼兵遍地都是,天下几乎没有净土,您奉旨讨贼,单单一个甄翟儿就让我们费了这么大劲,讨贼谈何容易,而且我们又不能与贼人妥协,否则杀令立至,您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李渊看看李世民,正想说话,忽听外面有人禀报道:“大人,王大人和高大人要见您。”

李渊一听这话,立刻装出一脸醉眼迷离的样子,一边对李世民示意,一边说道:“你……你让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门声响过,王威和高君雅二人走了进来,李渊端着一杯酒踉踉跄跄地走到王威面前说道:“来……来来,高大人,你再陪我喝几杯!”

“李大人,我是王威,你喝醉了。”

“谁说我喝醉了,我没喝醉,今天我这么高兴,怎么会醉呢?”

“父亲,孩儿我来陪你喝一杯!”李世民晃晃当当地端着酒走过来,拉住王威的衣袖凑热闹。

王威一见这种情景,冲着高君雅使了个眼色,笑着对李渊说道:“李大人,你先慢慢喝着,我回头再来。”

“哎,你别走呀,没人陪我喝酒了呀!”

直到二人的脚步远去,父子二人才恢复常态,相视一笑,李渊对李世民说道:“二郎,如今天下虽乱,但并未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杨玄感起而即败就是一个例子,这证明隋炀帝还有一定的力量,如今他又去江都督阵剿贼,但贼兵却日趋联合,河南有瓦岗军,拥兵数十万,首领为参加过杨玄感叛逆的李密,河北有窦建德的叛逆,拥兵十几万,另两地还有杜伏威的贼兵,这三支队伍就把隋炀帝搞得焦着烂额,应接不暇,等到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我们就可以起兵发难了,但现在绝对不是时候。现今之计,我们就是静观其变,并要悄悄地拥有一支能够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调遣的军队。建成已经在河东结交当地豪俊,你也要在太原城内结交义士,战国有四公子,靠的就是门客的力量。”

“是,孩儿一定会按父亲的意图去做的。”

自从李渊到了太原,屡建奇功,境内的起义军被他分割围之,逐渐地给镇压下去,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也不断地对他加以奖赏,以防他心生异心,而李世民则不断地结交豪杰,不管地位高低,出身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亲自去拜访结交,不管对方态度怎样,他都坚持把对方收揽过来并以礼待之。

一天,他又一次乔装改扮,走上街头闲逛,碰到了在酒楼里高谈阔论的窦琮,后又遇到了刘弘基,听着他们的言论,李世民感觉他们对时下的政治颇有些见解,于是便把他们二人请到了家里。三个人正在谈论的时候,李世民的夫人长孙氏则把他的叔叔长孙顺德带来了。三个人一见如故,一直谈到深更半夜,谈形势,谈时局,谈如何才能将大隋的天下取而代之。

从此之后,李世民更一心扑在收揽贤才、积聚力量上。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晋阳令刘文静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话不谈,甚至常与长孙顺德、刘弘基及窦琮五人在后花园内比赛射术,共论国是。美好光明的未来正向他们热切地招手。

一天,李渊收到报告,突厥大军正在大举进犯。李世民带兵抵挡,却不想突厥士兵作战勇敢,最终战败。正在此时李渊收到了马邑太守王仁恭写来的,大意是马邑被突厥兵士包围,形势危急,请李渊火速派兵增援。李渊看完信,不觉苦笑几声,把信转给众人看了一遍,众人也都无可奈何,认为太原、马邑虽然兵源缺少,但物储丰足,如今之计,只有据城死守,绝不能贸然出击,作好应付敌人攻城的一切准备,与突厥人打一场持久战。李渊忙写了一封信,交给手下兵下送到马邑,与王仁恭一起固守城池。突厥兵虽然来势凶猛,但长途奔袭,给养早晚有匮乏的时候,到时围城之困不解自脱。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天气也渐渐转冷,太原城外,一片肃杀和苍白,而且时常有雪在:飘落,将大地笼罩在一团纯清而冷寂的世界里。突厥人扎起的营房,也如同一个个白顶的柴草垛,要不是还常有时断时续的炊烟,真会让人以为已经完全没有了生气。突厥将官虽然经常督促兵士攻城,但在守城隋军的顽强抵抗下,常常是无功而返。而且,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天寒地冻,兵士们活动越来越不方便,更多的愿意待在帐篷里取暖,不愿出战,厌战情绪日渐强烈,而后方的给养竟也日渐紧张起来。这一切,太原城内的李渊等人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不出两月,突厥人定会不攻自败,除太原和马邑之外,被突厥占去的城池也会一个个地陆续收回。

被围于突厥兵士之中的孤城太原虽然已经不能像往日那样大开城门,让人们自由地出入,但日近春节的喜气还是一点一点地坚强甚至说是顽固地表现出来。虽然街上的东西不像往年那样丰富,那样便宜,但一切仍然在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中进行着,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李渊他们。

李渊将自己手下的兵士分为三批,分批把守太原城,并时常告诉他们要注意养精蓄锐,因为反攻的时刻就要到了。但是,李渊没有想到,正当他踌躇满志,想一扫这几个月来被围的怨气时,打击从天而降。

原来隋炀帝知道李渊自此与突厥作战,却没有取得胜利,这次特派刘士达前来传召,让李渊回京。众人都知道,这一回去一定是凶多吉少。为了躲避祸患,李渊与众人商议,让李世民亲自备下几坛好酒。

李世民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转身出去,不一会儿便抱回来几坛酒,将屋子的窗户都关好,打开两坛酒的盖子,呼啦啦地到处乱洒,而且边洒边对李渊说道:“父亲,我们此时将酒洒开,到明天他们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

“对,对,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第二天一大早,刘士达就赶往李渊家中。进了院就直奔后边寝室,李安给他打开房门,叫了几声,里边并没有人回应。刘士达迈步往里走,没走几步,脚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个趔趄,差一点儿摔个跟头。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酒坛子在地上滚来滚去。再往里走,屋子里酒气熏天,几乎让人窒息。他捏住鼻子,一边叫着,一边向后走。隐隐约约地他听见有人答应,而且让他往里来。刘士达绕过乱七八糟的椅子,转过屏风,但眼前的情景却让他大吃一惊!

只见李渊赤裸着上身,正醉眼朦胧地靠在床边,两名妖艳的年轻女人分左右躺在他的两边,头枕在他的胳膊上,而且手还不停地在他的肚皮上游动着。刘士达其实早就在心里暗笑。

李渊知道刘士达已经上当,故意说道:“刘大人,你先坐一会儿,等我穿好衣服,咱们再一起……”

刘士达答应着找了个地方坐下,却听见李渊的声音越来越小,抬头一看,只见李渊竟自趴在床一二睡着了,嘴却还一张一合,好像要说话的样子。刘士达又坐了一会儿,见李渊没有醒来的意思,便冷笑几声,起身离去。

一晃又是十几天过去了,整天被凄风和冷雪煎熬却没有丝毫军事进展的突厥兵终于沉不住气,开始陆陆续续地撤离,太原城外的帐篷一天一天地减少。由于兵力所限,城内的兵士也不敢出城追击。

终于有一天,在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里,突厥人悄无声息地搬走了最后一个帐篷,城外一片静寂,只有雪花温柔地堆砌出一个银白肃穆的晶莹世界,即使是留下了一些战争的痕迹,此时也全被这漫天遍地的雪花埋葬在不知名的角落里了。而刘士达也该走了。在这一段日子里,总是有人不明不白地送给他钱物,而且数量颇大,他也坦然受之。他明白,这些钱虽然没有具名具姓地说出来源,但总脱不了李渊的干系,所以,他并不逼着李渊和他一起去江都见隋炀帝。在他的眼中,一个整日沉迷于酒色的人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而且这个没有出息的人出手又是这么大方,他为什么一定要逼着李渊去江都呢?

眼看年关将近,刘士达决定回江都去见隋炀帝。李渊亲自给他挑选了二百名精壮兵士护送,并且率领手下一直送出十里之遥,临分手之际,李渊驱马与刘士达并行,非常谦卑地对刘士达说:“刘大人,此去江都路途遥远,一定要多加小心。”“多谢李大人关心。”“刘大人,李渊本应随你一同前往江都,无奈诸事缠身,实在无法脱困,请大人一定要在皇上面前为李渊多多美言几句,李渊才疏学浅,忝居将军之列,常常不胜惶恐,多亏了有王、高二位大人鼎力相助,晋阳城才力保不失。今日请大人先行,不出二日,李渊必定亲自去江都面见圣上,负荆请罪。”

刘士达一一答应,终于率领护卫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李渊也掉转马头,率领大家回到太原城内。

转眼间新年过去了,一直提心吊胆的李渊再也没有听到过隋炀帝要调自己去江都的消息,这才渐渐安下心来。但他知道,局势正在一天天恶化,而隋炀帝的猜忌之心也会一天天变得更强烈起来,所有遭他怀疑的人都有生命之虞,起事反隋必须安排上日程。但是,令李渊最头疼的事情还是缺乏一支能够供自己自由调遣支配的军队。晋阳城内虽然隋军不少,但如果自己真的起兵,究竟能有多少人响应影从,也还是一个未知数。于是,他便悄悄地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这一天,李渊单将刘文静叫到寝室之中,将自己的意思和盘托出,刘文静非常高兴表示支持,但两个都认为此时还不是最佳时机,一定要等到天下真正乱起来,再趁乱起兵讨伐,到时候天下人才会顺势响应。为了营造更好的分为,李渊决定在太原征兵。刘文静也表示赞同。

几天之后,太原城及所属郡县都张贴出征兵的榜文,榜文称将征募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年纪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为兵,然后齐集于涿郡,到年底将征伐辽东,夺取高丽国属地。

这条消息一传出来,晋阳等地一片大乱,人人自危。不要说那些由于藏匿而躲过原来的各种征役的人,就连那些年轻力壮的女人也一个个胆战心惊,因为在隋代,征发妇女服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快,许多人自发地、而且已经近乎于半公开地聚集到一起。

就在这时候,京城长安也传来消息已经打乱,很多人趁机反抗。而且如今京城虽有代王杨侑掌权,但诸多大臣根本不听他的驱遣,各有主张,而且我们现在也能自行募兵,可谓是天赐良机,李渊决定起兵。

王威和高君雅作为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眼线,看着李渊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逐渐膨胀,终于决定出手对付李渊了。当初隋炀帝为了以防万一,交给了他们一小队死士,如今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没想到这件事被刘世龙听到了。刘世龙早就知道李渊的野心,虽说他撺掇帝位也是居心叵测,但隋炀暴政,天下人都得而诛之,所以对李渊起事这件事,他也表示支持。于是便把这个秘密连夜到李渊的府上告知了李渊。

李渊得知了这件事,更加坚定了自己起事的决心,于是便派人杀了王威和高君雅。

随后,众人又在晋阳府中聚齐,李渊终于卸掉了压在身上的包袱,备觉轻松,而且不断聚涌而来的新兵更让他兴奋不已。他踌躇满志地说道:“诸位,我等偏于晋阳一隅数载,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如今大家却依旧是两袖清风,又动辄遭贬,而且外匪依旧,内乱频频,你我只能疲于奔命,而当今皇上却贪图享乐,荒淫无度,听信谗言,将我辈性命视如草芥,弄得天怒人怨。李渊虽不才,却有志同大家共创另外一片天地,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大人,我们盼望这一天都不知盼了多少年了,我等愿意尽绵薄之力,请大人吩咐!”刘文静大声地回应着,而众人也齐声响应,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

“那好,承蒙抬爱,李渊就暂掌令箭,现在请大家分头准备,待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出兵南下!”李渊认为隋炀帝已成为众矢之的,不如将他抛出,尊其为太上皇,另尊懦弱无能、缺乏主见的代王杨侑为皇上,这样就可以安定隋朝宗室,使许多忠于隋朝的将领为自己所用。众人都觉得这个建议甚好,于是便有了这股从义之师,号称尊隋。

李渊和裴寂商量一番过后,决定举为“义兵”,志在“尊隋”,传檄各郡,寻求同盟力量。不久,各郡官员都表示听从李渊统率,唯独西河郡丞高德儒不承认李渊的号令,而且还给李渊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只写着:“窃天下,匹夫之计耳!”

李渊一看,顿时火冒三丈,但此人生性懦弱,贪得无厌,因此不足为惧。就在大家正在商量,有人来报前去接应家人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回来了。但不幸的是智云却被高德儒抓走了。

李渊听罢,心中暗恨高德儒的可恶,本来有不少人听了李渊的话之后想请命出战,但又想到李智云还在高德儒手中,于是又都犹豫起来。一时之间谁也不肯领令出战。李渊心里也知道大家的顾忌,正想点将,建成和世民二人却不约而同地“霍”地站了起来:“爹爹,孩儿愿领命前往。”李渊同意了,又增派晋阳令温大有作为军事协助两个人。

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人带兵赶到高德儒的驻地,没想到此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竟然拿李智云做人质。李智云指导李世民等人因为自己而受阻,说了几句话,趁敌人不备,竟然自尽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看到弟弟惨死,当即杀了高德儒等人。伴随而来的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喝彩之声,许多被俘的、饱受高德儒欺压的隋兵也对其唾弃不已。

众人抬头往城头上看,只见城头的每个垛口都挤满了人,一边往下看着,一边欢呼雀跃,鼓掌喝彩。这时,城门也徐徐打开,一群平民和农民打扮的人从城里涌了出来。原来城内的平民和被高德儒收拢来的农民早就对他不满,今天趁高德儒领兵出战的机会自发地冲上城楼,杀死了为数不多的士兵,占领了城头。一见贪官高德儒伏诛,众人这才打开城门,迎接李世民等人进城。

进城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温大有的帮助下发出了安民告示,令所有被高德儒征押进城的农民回家整理荒芜的庄稼,打开官仓赈济乡里,同时向大家澄清起兵的意图和目的。于是,又有不少人自愿地加入到李家队伍中来。

诸事完毕,兄弟二人命令雷永吉暂时把守西河郡,而后率大部队回晋阳向李渊复命。当众人赶到晋阳的时候,距离他们去西河剿灭高德儒才短短九天。李渊亲自出城迎接,下马而行,但当他听说李智云惨死的消息之后,心中一片黯然,但他知道儿子是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只有打下一片江山才能对得起死去的儿子。于是便收拾好自己悲痛的心情,继续自己未完的事业。

此时大家士气正旺,都认为此时就是挥师南下最好的时机。李渊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但转念一想,此时的实力还不算强大,这样做有些冒险。刘文静接口分析道,“举国之内,能具帝王之气的只有三个地方,一为长安,一为洛阳,一为江都。江都为隋炀帝占据,此时已是孤城一座,洛阳亦为二军争夺,李密和隋军都想以洛阳为基地,而长安虽有代王镇守却群盗并起,代王愚钝,群盗之力也不太强大,所以可行之处就是长安一地,而且昔日也有刘邦弱兵取咸阳,天下王之的前例,不如我们就南下攻取长安。”

“那谁是项羽啊?”不知是谁问了一句。

刘文静想到了李密。按理说这个人也算是个人才,只是他好大喜功,只要能够对他多加奉承,他必定心骄气傲,乖乖地、勾我们死守东线。

众人群起响应。随后,李渊建构大将军府,将手中军队分为三军。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指挥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裴寂任长史,刘文静任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八任统军,温大有也参与其中。

同年,即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在晋阳野外誓师动员,留下李元吉把守晋阳,而后率领部下展开了浩浩荡荡的南征之路。

李渊率军挥师南下,临行之前,他言辞谦卑地给瓦岗寨的李密写了一封信,将其尽情地赞扬吹捧一番,而后鼓舞三军,顺着汾水向南行军。在西河郡带上雷永吉的人马,一路又收编了几只小规模的义军,也没遭遇到什么人的抵挡,很迅速地于七月初到达雀鼠谷内的贾明堡。旧地重游,李渊父子几人都不胜感慨,昔日的战斗痕迹早已消失无踪,远山却越发苍翠清幽,林间的鸟鸣也清脆婉转,非常悦耳。不知为什么,贾明堡内已经人去城空,街道上也一片狼藉,好像被人劫掠过一样,有的地方甚至还有焚烧拆毁的痕迹,让人触目惊心。大家率领手下小心翼翼地穿行于街道之上,不时地扶起倒在地上的杂物。街上空无一人,满目苍凉。

众人正在纳罕,探马来报说距此地五十余里的霍邑已被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占据,宋老生手下精兵二万,口口声声要拒义师于霍邑之外,贾明堡内的人也都是让他给调到霍邑的,目的是想给义师留下一座空城。李渊听罢,倒不觉奇怪,遂命令大军退到城外,安营扎寨,不日进攻霍邑,先拿宋老生开刀。

说来也怪,自从由晋阳起兵南下之后,一直是晴空历历,绝少阴天,但大军在贾明堡城外驻扎下来之后,天气却陡然变得异常起来,先是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天上便落起了雨点。顷刻之间,倾盆大雨自天而降,雨点密集,以致对面不能视物。这雨下了整整两天两夜,路上水流成河,虽然都借着地势流入了汾水之中,但路变得泥泞不堪,帐篷也整天湿漉漉的,连睡觉都成了问题,兵士们苦不堪言。暴雨过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