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如果单从广义上的“行动”而言,不管是思维模式的改变、不良情绪的调节、人际交往的改善等各种调整与改变,都是我们在采取的各种行动。
如果您想问“我该做点什么”,这整本书里都是向您推荐一些可以做的事情,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归纳总结,当然我更希望您能够推陈出新。
☆有技无心则匠,有心无技则妄有技无心则匠,有心无技则妄——这句话打哪儿听来的,忘了。好像是以前学画画的时候,美术老师说的;又好像是看什么书的时候,书上写的。一次和朋友品茶论道,这句话突然就这么不打招呼地冒了出来。
绘画,如果光是注意笔法技巧、懂了明暗关系和五大调子,没有用心体会、没有发挥想象,也只是个作画的匠人而已;如果仅仅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一腔热情,不懂一点绘画的基础知识,也只是信笔涂鸦,胡抹乱画。
品茶,如果只是按部就班把每个冲泡程序都做得完美标准,没有用心去品味茶的醇香和回甘,也不过是个虚张声势的表演而已;如果仅仅是用心去品茶,却不懂得什么茶该用什么茶具、多少水温、什么手法冲泡,茶的品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点暴殄天物、牛嚼牡丹之感。
抑郁也是如此。
即使是一位心理学系或医学系的高才生,懂得所有治疗抑郁症的知识,各种专业术语当口头禅一样,各种治疗方案、心理疗法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头头是道,若没有求治的欲望、没有康复的期待、没有治愈的信心,无心调整和改善,有再多的技术却无心治疗,也只是懂得治疗抑郁症知识的抑郁症患者而已。
若是仅有强烈的求治欲望、对未来充满期待,有坚定信念,非常渴望痊愈,一心想要好起来,却不去想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也不清楚,光是每天祈祷奇迹发生、鼓励自己一定会好,光是有心却无技也不行。
光有治疗的技术,没有康复的心愿,我们不会好;仅有信念和愿望,没有方案和方法,亦是枉然。同样,光有治疗的理论,没有实际的行动,我们不会好;若盲目乱撞,没有目标计划,也难以成功。
在我们走出抑郁的过程中,坚定的信念是前提,专业的治疗是保障,理论知识是基础,有效行动才见成效。光有知识不去实践还是等于无知;只有技术不用心去做最终也是一事无成。
☆不仅要动脑,还得动手动脚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想不开”、“性格不好”,只要想开点,别钻牛角尖就好了。以前我也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只有想法变了,做法才会变。我认为自己之所以康复,是因为看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改变了很多观念,也就推己及人地奉劝病友们多看书、多明白道理、多调整观念。
但是我逐渐发现,有的病友并不是固执地坚守那套陈旧的观念不肯革新,也不是缺乏治愈的信心和勇气,只是缺乏积极有效的行动而已。他们每天研究病情和心理,对自己的情绪、思维非常关注,看过的心理书籍、了解的治疗方式,不比我少,只比我多。和他们聊,他们思路非常清晰,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知道了很多方法,可还是觉得“没办法改变”。谈起具体的方式,他们又会以身体、情绪、环境作为种种借口,并且觉得那些什么运动、外出、饮食、作息调节的方法微不足道,不管用。可以说,他们是什么都懂都明白,比我知道的多得多,可就是没有哪个方针政策能贯彻落实下去,或者只是走走过场似的没了下文。
再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没看过什么如何治疗抑郁症的书,也不是坐在家里看书想通了就一切OK。我参加公益活动、每天鼓励自己多吃饭、外出与人交流、练习静坐放松、培养兴趣爱好、尝试没做过的事……我的康复是以观念的转变为开始,以行动上的实践为过程,以情绪的改善为证明。如果只是坐在家里“大彻大悟”什么都不做,我的失眠不会好、我还是不敢和人说话;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行动,我的抑郁症也不会好转康复。
前面说放弃专业研究,也是因为我看到许多“专业级”、“专家级”的抑郁病友困在理论之中,并且还认为是自己没有掌握一套有效的理论,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却始终没有采取什么积极有效的行动。
我从来不觉得抑郁症患者比谁笨,我所认识的抑郁病友,不仅不愚钝,还不乏博学多才者。让我们困在抑郁之中的,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不够”。我们往往是用眼睛看了很多,用脑袋想了很多,可就是用手脚做得太少了。
我们仅仅只动用脖子以上的部位是不够的。
☆行动比知识重要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这个寓言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而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正是像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那样,看过的心理学书籍不计其数,可到头来还是和没看书以前一样,仍旧抑郁。
这些心理学书籍并不会自动帮我们有所改变,我们不会因为看了这些书、明白了这些理论就自动恢复健康水平。理论指导是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有所依据,一个从没有进过厨房的人,把菜谱倒背如流也不会是大厨子。
有的抑郁病友想通过自学心理学来治疗自己,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认为自学心理学能帮助自己走出抑郁,不认为懂了多少“道理”就会快乐和幸福。
我倒觉得,还好我抑郁的时候没去管那些东西,没陷入理论的框架里,所以我能够把精力投注在现实生活当中,在行动上有所改变,而不是学会很多专业术语挂在嘴边;还好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把问题想得很简单,没有给自己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不良心理暗示,“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会好,有了这个信念,才让我坚持到底。
我喜欢阅读,喜欢学习,这让我感到快乐。我享受好奇心被满足的一刻,享受在探索未知时那种“世界无穷大、自我无穷小”的浩瀚体验,享受学习带来的兴奋和喜悦。至于看的什么、学的什么,只要是我喜欢的、感兴趣的,作用都一样,并不局限于心理学。
知识让我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个知识主要是经验,而这个经验,又是在过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感悟,问题解决之后总结出来的教训,问题解决不了与朋友交流时得到的他山之石,只有极少一部分来自书本上的理论指导。
知识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书本,生活就是最好的学校,多与人交流就是给自己找更多的良师益友,社会能教给我们老师不会教给我们的常识;行万里路、开拓眼界,大自然能够教给我们的,远远要比书本上的更为丰富。
行动比知识重要,我们不能期待仅仅通过书本来让自己发生转变,懂得再多什么都不做,只是“获得博士学位的螃蟹、猫头鹰和蝙蝠”,一切仍是维持原状,按部就班,再好的理论不实际运用也等于零。
知识来源于方方面面,不局限于书本。从行动中总结经验,比从书本上学习理论,对自己更有帮助。实践出真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融入生活比投身书海对我们更有益。
理论不等于实际,书本上的东西未必就能照搬到现实生活当中,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只会让我们思想僵化,有了理论指导还得活学活用,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我现在出一道算术题:
已知: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500公里,一辆车的车速为每小时60公里。
问: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您会觉得这太小儿科了吧,500÷60=8.33333……
好,现在不是计算题,是现实生活,从您家到我家刚好是500公里,您以每小时60公里的车速开过来,是不是恰好用8小时20分钟,不多一分不少一秒?
您肯定会说那怎么可能,有红绿灯要等、有收费站要过,路上还要加油,更别说堵车,要是万一修路还得绕道,而且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同一个车速啊。太多不确定因素,这么远的距离,来去所费的时间相差几个小时都有可能的。
对啊,理论不等于实际。计算结果是8小时20分钟,而现实生活中是做不到的。
想知道从您家到我家需要多长时间,唯一的办法就是开车上路。
☆知难还是行难?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革命党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理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原意是知道并不难,难的是把知道的付诸行动(也就是“知易行难”),是在知先行后的前提下强调知行一致,反对知行分离。这个理论并非错误,但封建统治阶级将“知易行难”绝对教条化,因而保守、因循守旧;与这种“知易行难”思想相近的“知行合一”学说,流弊在于要先知而后行,若无法行,便连知也不求了,这是阻碍革命实践在理论上最大的祸害。
《孙文学说》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种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孙中山从行先知后的观点出发,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知”和“行”“进行不息”的观点,认为人类在“行”中获“知”,再把“知”用诸“行”,推进“行”的发展,因此知和行相生相长永不停息。
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觉得:“道理谁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后来看到一篇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章,我觉得我们可能是被这个“知易行难”给困住了。
是不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了一种观念或者心理暗示,觉得大道理都容易懂,可是实践起来就很困难,带着这种“行动比领悟困难”的观念,就对行动畏首畏尾,自己给自己增加了阻力和障碍呢?而同时,“行难”的解释,又成为了自己“不行”的极好借口:“因为困难啊,所以我做不到啊!”结果却是让畏难心理越发严重,回避行为越发频繁。
有时候我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并不是“没有想通”、“没有领悟”,可“道理都明白,但状态一来,我就做不到了”。
真正阻碍我们康复的,究竟是“想不通”还是“做不到”?在自我调整与改变的过程中,到底是知难还是行难?
我觉得,还是那句“别人是看事容易做事难,我们是做事容易看事难”。好多时候,这个“难”不是在面前而是在脑海中,是我们想到的难,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挡在面前的难。因为,有时候,我们是在还没有行动之前就已经说“难”了。我们像那些保守党一样带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观点,认定了付诸行动是艰难的,不敢放胆尝试,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实践。
抑郁的时候,朋友建议我做个个人主页,我当时就以“我没学过计算机,我是电脑白痴”为由而拒绝,朋友说“你还没做你怎么知道做不了?”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没有实践怎么断定结果?
我开始着手去做,在使用电脑频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知道了怎么上传图片、如何下载音乐,知道了“Ctrl+A”是全选、“Ctrl+C”是复制、“Ctrl+V”是粘贴,不断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在阳光论坛担任管理员,对于系统后台的操作也是在摸索中掌握,事先并没有一本现成的“教材”在那里以供学习。所有使用电脑的知识,全都是在自己胡敲乱打中发现和明了的,曾经的“电脑白痴”后来还做过网站编辑。我不知道以后还会发现什么“新大陆”,我只知道只要还在使用电脑,我就还会有新的发现,掌握新的技巧。
其实,我们并不是非要什么都懂了才能采取行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尝试当中获取经验,在行动当中增长知识。就像我们买了一个新手机,不一定会把说明书通读研究一遍,按照说明书上的介绍一点点照着顺序去操作调试。好多时候不就是拿着手机玩,这个功能键按按,那个功能设置一下,多摁几次就摸清楚闹明白知道怎么用了。
中国这么多网民,不会都是计算机系毕业的吧,好多不都是自己在电脑前边操作边学会的吗?中国这么多母亲,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谁是上了烹饪课才知道怎么做饭的?
走出抑郁,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态度,但是真正改变想法,真正让自己有所领悟的,是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于我们有没有去行动、去尝试、去改变、去坚持。
如果您对自己一无所知,那么好好了解和分析自己;如果您对自己解剖得已经够详细,那就把精力放在日常生活中去。
如果想说自己有什么做不到做不了的,把这句话放到做完了以后再说吧。
☆制订目标和计划有时,我们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目标和计划不够具体清晰,如果我们连要做什么都不清楚,怎么会有所行动呢?因此,我建议您先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有章可循,按计划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逐渐向目标靠近。
我们可以把治愈、康复、恢复健康作为长期目标,把改善自我获得新生作为终极目标。那么,要达到这些长远目标,就需要从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个个细微的短期目标开始。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现在有哪些具体的问题是妨碍到自己、是需要改变的,可以从最简单、最容易改变的部分开始,也可以从最棘手、最严重的问题入手。
制订了目标之后就要制订计划,根据这些需要改变的地方去制订计划并加以实施。重要的是,目标不要是抽象空泛的概念,计划要越具体越能操作越好。
制订的目标和计划不要过于空泛,“我要幸福”、“我要快乐”、“我要健康”,这是口号,不是计划安排。
比如我很瘦,我只嚷嚷着“我要长胖”,那是长不胖的。我得给自己制订一些具体可行的目标和计划。
例如,我要在每个月增加2斤体重,在半年之内达到90斤,在此基础上保持和稳步增长,一年之内达到95斤以上,这些体重就是我要达到的目标。而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为了让自己的体重能够增加到这个分量,就需要制订一些措施。过去我以素食为主,那么我要长胖,就要适量增加一些肉食,我就规定自己每天至少一餐有肉食或富含油脂类的食品;我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要长胖,多运动是一个方法,我就规定自己每天抽出10分钟活动活动,一周之后增加为15分钟,再增加到30分钟,先从室内运动开始,适应之后再进行户外运动。
比如,我抑郁的时候失眠很严重,对于我来说,主要是入睡困难,我的目标也就是缩短入睡时间。但我不能把“倒头就睡”当作近期目标来实现,不能从至少七八个小时的入睡时间一下子缩短到七八分钟;“睡个好觉”也只是心愿和祝福,而不是实际操作所需的目标和计划。
因为入睡困难造成作息无规律、生物钟紊乱,我要改善睡眠障碍,就要固定入睡和起床的时间,形成规律。那么,几点上床、几点起床也可以成为我的目标和计划。如果我大致是在天亮以后上床睡觉,我想让自己最终能够在晚上11点上床睡觉,我就可以逐步调整入睡时间,这个星期是凌晨6点,下周是凌晨5点,再下周是凌晨4点……这样一点点调整,直至调整到规律状态,再保持下去。而为了缩短入睡时间,我又可以给自己制订很多计划,比如睡前烫脚、喝牛奶、不上网等等。
我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么,有什么是自己要去做的,有什么是不能做的,有了目标计划,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再比如,我抑郁的时候同时伴有社交恐惧,那么,“没有社交障碍”、“能够正常与人交往”就是我要努力达到的长远目标,但这个长远目标并不是今天就要达到的标准,不能以此衡量评判自己的努力是成功或失败。我的社交恐惧主要表现在不敢外出、不敢接电话,那么,我又可以把大目标分解为“外出”和“通话”等小目标。对于我来说,我的具体目标可以是“每天出门一次”或者“每天主动和一个人联系”,但不是消除恐惧、紧张的感受,也不是没有拘谨、不自然的表现;这个目标是可以具体实施的行为,而不是症状表现和情绪感受。
然后根据目标来制订行动计划,比如我的近期目标是“每天出门一次”,那么这段时间的外出计划就可以是:交电话费、到超市购物、到图书馆借书、参加公益活动等等,给自己安排一些需要出门办理的事情。这些计划要现实可行,不能一下子就要求自己登台演讲或是组织一次大型聚会,从下楼买一包盐、到报刊亭买份报纸这些相对简单的开始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些出门计划要很具体明确,去哪里、做什么、一个人还是有人陪;要规定好具体的时间,“明天下午3点”、“上午8~9点”而不是“以后”或者“下次”,如果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就很容易拖延。
这些计划,在头一天晚上写好,在日记里列上第二天的日程安排,或者在记事本上写好几点做什么、几点去哪里。每完成一件,就打一个钩,表示自己已经做到了。因为很难想到什么就能全部做到什么,制订的计划并非都能全部完成,所以要把自己做到的打记出来,这也是让自己看到:虽然很难,但我还是尽力去做了一些。
抑郁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关注那些自己做不到的、没有做到的事情,倾向于看到自己失败的一面,如果只看那些没完成的计划,挫败感会让自己觉得更加艰难、更加缺乏信心。不能再让自己继续忽略自己的努力,不能再让自己继续贬低自己的成绩,把做过的事情重点突出表现出来,还在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进行表彰和鼓励——完成任务之后及时表扬自己,能够强化自己的行动力,让自己看到自己还是有能力做点什么的。
我们要采取的是积极有效的行动,这个目标和计划也应该是积极有效的。所谓积极,自然不是那些悲观消极的构想,自杀计划是绝对不列入其中的,目标和计划是对自己有益有利有帮助的才行。所谓有效,自然不是过去那些已经重复过多次的无效行为,比如回避行为,除去无效之外的,对我们都可能有效,没有尝试过的都不妨去尝试。
也许您期待在这里看到具体的计划,一二三四五每一条都写明您该做什么,但是您觉得我会比您更清楚您所面临的处境、所承受的压力,会比您更清楚您的困难和麻烦是什么吗?
我以前写过《木碗走出抑郁20招》,说得够具体详细,但那只是“木碗”走出抑郁时所采用的招数,比如阅读、运动、写日记、培养兴趣爱好、参加集体活动、给自己找事做。这整本书当中也只是木碗所能想到的方法而已,从按医嘱服药、争取支持和帮助,到思维方式的转变、不良情绪的调整,都是您可以做的事,都是您可以列入的计划。您可以从每天按时起床、睡觉做起,也可以从打扫房间、做点家务开始行动,可以从主动与人打招呼做起,也可以从不再沉溺于虚拟空间开始改变,只要是符合健康生活规律的,都可以成为您的行动计划。
这个行动计划,我无法替您制订,我想您也不会喜欢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活动日程。这里我提供了一些如何制订计划和计划内容的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制订。重要的,不是您的计划制订得多漂亮,而是您是否去执行。
比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做了没有;比做了有什么效果更重要的,是坚持了多久。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唯有积极有效的行动,才会令一切发生转变。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