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走出抑郁的泥潭 > 二、挣脱思维的禁锢

二、挣脱思维的禁锢

作者:木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如果我们心灵上没有触动,思想上没有转换,观念上没有更新,面对新问题还是用老眼光,自然只能走老路,自然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我先从改变思维模式这一点谈起。

其实前面提到的各种认识上的误区,那些关于观念、态度的问题,都是想法上需要做的一些调整和改变;后面您还会发现其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也与我们的观念、态度,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想问题的方式有关。

思维模式的改变、观念态度的调整贯穿于这整本书当中,在这里,我只把抑郁症患者最典型的,也是对自身影响最大、最为顽固的负性思维和惯性思维作为重点单独来谈谈。

☆不被负性思维所蒙骗负性思维的模式就是,一张白纸上有一个墨点,负性思维只能看到墨点看不到白纸;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水,负性思维只能看到空的一半看不到有水的地方;一箱苹果里面有一个坏了,负性思维会把整箱苹果全部扔掉。

负性思维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看问题,只挑那些负面的东西,对正面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负性思维是从悲观的、消极的角度想问题,背对阳光看影子,从不会转过来朝向积极的、乐观的方向;负性思维是不客观的、片面的、武断的、夸张的、偏激的,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全盘否定,在它眼里从来没有什么是好的,只有糟糕透顶。

负性思维就像一个过滤器,把正面信息过滤掉,只筛选出符合抑郁口味的负面信息,然后呈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全部,蒙骗我们。

负性思维让我们对自己采取悲观消极的态度,让我们对自己做过低评价、觉得自己无能无用,感到自卑内疚、无能为力,不喜欢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负性思维让我们对未来做悲观消极的推断,觉得好不了了,没希望了,看不到出路;负性思维让我们用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和社会,觉得别人对我不好、环境恶劣,只关注那些负面新闻、让人悲观的数据,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最糟糕的是,负性思维让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当我们说自己如何没用、说自己好不了、说别人对自己如何糟糕、生活多么无望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有偏差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我们非常确定地坚信这就是现实,这是真的,千真万确!

躁狂发作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天才,抑郁发作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白痴,情绪高涨就信心满满,情绪低落就缺乏自信。我们要记住,由情绪所引发的自我判断就像天气状态一样不可靠。不要被情绪状态下,由负性思维得出的评估所蒙蔽,那完全不可信。

当我们用悲观消极的思维模式去看待自己,怎么可能得出一个积极乐观的评价?您会买自己不看好的股票,为您不看好的选手投票吗?当我们自己不看好自己的时候,怎么会往自己身上“投资”?怎么会相信自己、喜欢自己?

请您时刻提醒自己:是因为负性思维的影响、是因为悲观消极的观念,我才做出悲观消极的评价,我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废物、无能为力没点希望;这只是我在病中的一种错误想法、消极观念,那是我的负性思维做出的消极判断,那不是真实的我;是我把自己想得很糟糕,并非我真的那么糟糕,我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糟糕。

我们对过去不满、对今天失望、对明天绝望,感觉康复没有希望、明天一片惨淡,看不到出路,都是负性思维在作怪。将来的事,谁都无法预料,感觉没有希望,只是“感觉”而已,认为没有出路,只是“认为”而已。

请您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受到负性思维的影响,我才这样认为的,明天怎样,我不可能今天就看到,我不是神仙,我不能未卜先知,明天怎样只有到了明天才会知道,我想的都不是客观现实,我没有看到尚未发生的一切,只是负面思维把一个假想的结果摆在我眼前而已。

我们觉得别人都不理解自己、这个社会不能容纳自己,得不到支持和鼓励,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生活毫无意义——那是负面思维给我们戴上了灰色眼镜。

小孩子在看电影的时候会问大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会因为抢玩具跟小伙伴说:“我再也不理你了”,会因为爸爸没带自己上公园说:“你是个坏爸爸”;只有小孩子才会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才会这么绝对、这么两立。成年人不会像小孩一样这么把人一分为二,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而是一分为二地去看一个人,知道人人都有优点和缺陷,一个人犯了错不代表他这个人就是坏人,一个人没做成一件事不代表他就是失败者,会相对地、全局地看问题。

负性思维就像一个不懂事又任性的小孩子,他把跟他抢玩具的小伙伴、不带他上公园的爸爸都理解为坏人,一道题没答上来就是笨蛋,一件事没办成就是无能。只要是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统统都是坏人;一件事做错、一点没办好,就是失败、无能、没用、废物。负性思维从来不会从整体上看待问题,它的视线永远都只盯着那些让它不满意的地方。

负性思维不仅会让我们这样去看待和评价自己,也会让我们用同样的态度看待他人和环境。当我们恨一个人、怨一个人的时候,想想看,是这个人的某一种态度、某一种行为、某一个方面、某一种方式令我不满、不舒服,还是他整个人都毫无可取之处?

受到负性思维的影响,我们总是会选择性地只关注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对那些很敏感很感兴趣似的,看来看去满眼都是灰蒙蒙的;就好像那些哀伤的音乐、悲情的故事很符合我们的口味,听来听去全是凄凄惨惨戚戚。

请记住,这些负面信息、这些悲观消极的信息、这些颓废消沉的信息、这些哀怨忧伤的信息、这些让人忧郁悲痛的信息,不是符合我们的口味,是符合抑郁的口味、符合负性思维的口味;不是我们自己本身真的喜欢这些,是抑郁喜欢、是负性思维喜欢;不是我们选择的,是抑郁选择的、是负性思维选择的。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只是抑郁的选择、只是负性思维的选择,那么,您有选择的权利,您的权利是交给抑郁、交给负性思维,还是交还给自己,随您选择,这是您自己的权利。

抑郁让我们不快乐,但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我们缺乏的是感受快乐的能力。当我们说“我不快乐”的时候,不要认为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没有快乐存在,那只表示我们没有看到、没有关注、没有感受到快乐的事情,只表示我们被负性思维蒙上了眼睛。

我们没有看到、没有关注、没有感受到快乐,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做消极的、负面的判断,是我们受到负性思维的影响,让我们只看到、只关注、只感受抑郁;是负性思维指着那个墨点让我们盯着不放,让我们对生活做出一个不客观不正确不完整的定义。

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我们不是盲人,但我们被负性思维蒙蔽了双眼,负性思维牵着我们,让我们摸到什么我们就只能摸到什么。我们只摸到一根大象尾巴,就说大象和蛇一样,摸到大象的脚,就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可能我们摸到的确实就像根大圆柱,但请您时刻提醒自己:我在抑郁状态之下,很容易做出悲观消极的结论,究竟真相如何,要等到我摘掉眼罩才能揭晓;我被负性思维引领,我摸到的只是它想让我摸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要把手伸到别的地方摸摸看再确定。

要摘下负性思维的眼罩,不被负性思维所蒙蔽,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改用积极的乐观的正面的思维方式。但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识别负性思维更为关键,我们不去相信它,它就起不到作用,就不会牵着我们的鼻子越走越远。我们越是坚定地认为“糟糕至极”的东西、越是真实地感受到“无可救药”的事情,越是要去怀疑这种确定性和真实性。

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悲观消极的念头,我们意识到这是负性思维在作祟,不必马上自我安慰式的“往好的方面想”。我们很可能并不相信那个积极乐观的解释,觉得不过是自欺欺人,起不到鼓舞的作用,反倒是好像给负性思维做了“佐证”,证明负性思维的才是真实。尤其是长期抑郁的朋友,多年思想悲观消极的人,只是单纯的“朝好的方面想”恐怕作用不大,“朝别的方面想”可能效果会更好。

比如说,当我想到“我的抑郁症是不会好了”,要意识到这是负性思维,这并不是已经发生或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自己的悲观推断而已。这已经是最坏的结果了,那么,除了这一种可能性,还会不会有别的结果呢?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抑郁症好了,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不好不坏的结果是抑郁症没好,但是我能够正常生活了;也可能好了几年又坏几年,康复之后又复发,复发以后又康复;抑郁症好了的自然是有很多,医生说只要按时服药就会好的,别人也说没我想得那么严重;以前也发生过很糟糕的事情,那次出车祸我以为很严重,但现在什么事都没了,还有上次我以为会被开除,但是没有,还有那次……所以,事情不一定有我想的那么糟糕,有很多种可能性,既然有好的可能性存在,我就应该朝好的那个方向去努力。

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悲观消极的念头,我们先不要相信这是唯一的解释,从各个角度再去想想看,还会不会有别的解释?最好的解释是什么?最坏的解释是什么?不好不坏的解释是什么?别人可能会做什么解释?最现实最可能的是哪种解释?过去类似的事情是如何解释的?

☆不被惯性思维所局限负性思维不加以识别继续沉溺其中,会使这种观念变得更加根深蒂固,让我们更加坚信不疑。每天不断重复灌输一个观念,日复一日,真亦成假、假亦成真,就像“狼来了”让人真真假假分不清。当习惯成了自然,顺理成章地出现,看上去都是那么合情合理,没有人会去怀疑,我们的想法也是如此。

惯性思维也就是习惯化思维、自动化思维,一种思维定式。惯性思维常常“隐身”,进行“暗箱操作”,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捆绑住还浑然不知。

经验和习惯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大脑里面会根据过往经验构建定向思维模式,遇到什么问题就自动地跳出来,这是为了让我们节省力气。就像我们熟练掌握了一项技能之后,再运用的时候就感觉得心应手不费力气,学会骑车的人骑车时不用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怎么扶、脚怎么蹬,可以轻松自在地骑着车还一边吹口哨一边看风景。但有时候不见得所有的“模板”都是正确客观的,不见得每次都对应到了恰当的地方;不见得所有的经验都正确,所有的习惯都是好习惯。

我们常常认为,那些“想都没想”就做了的事、那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话,是不经大脑思考的结果,其实,并非真的没有想过,而是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成了“自动化程序”,我们意识不到而已。就像一个计算器,我们输入一个算式,它马上就得出结果,看上去好像都没有经过计算,不像我们还要掰着手指头数半天。但实际上是先按照事先植入的程序进行计算,然后才给出答案,只是它快得令我们察觉不到而已。惯性思维也是这样快得让我们察觉不到,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就产生了,好像我们没想,但实际上还是想了。

那么,我们也就知道,要识别惯性思维,就要留意那些在第一时间立即出现的念头、那些不由自主“想都没想”就出来的想法、那些自然而然浮现在脑海中的观点;要留意那些和过去联系到一起、那些“我早就知道”的想法,那些“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想法。

当我们遇到什么,脑海里立即做出反应的时候,要学会喊“暂停”。就像海关对过往旅客检验行李一样,我们也要检验一下我们的想法里面有没有“违禁品”,有没有“假冒伪劣”?检验一下当时的想法是不是习惯化自动化的“老套路”,判断一下是不是又在老路上“绕圈圈”?凭借作为判断的那个“经验”是否足够成为典型,是否能够代表全部?下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和验证,是否有客观现实的依据?我的想法是我认为的、我感觉的、我想象的,还是现实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是我的主观想法还是客观现实?

小李得了抑郁症,他还是个学生,没有钱治疗,又不愿告诉家人:“告诉他们,他们也不理解,根本不会给我钱治疗,只会怕被人嘲笑,只会骂我,那只能让我雪上加霜。告诉他们就是死路一条,不说,也许我还能活下去。”这不仅是一种负性思维,也是一种惯性思维,因为小李和家人关系长期紧张,就自然而然得出了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只是小李的猜想和假设,因为以前与家人的交流没有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反馈和回应,就认为这次和以前一样,认定家人的态度反应就是如此。那么,如果这时候小李能够意识到这是惯性思维,不把这个主观判断当作客观现实,就会去尝试和父母沟通,而告诉父母的结果,未必是他想象的那样。

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我看到许多如此认为的朋友,当他们鼓起勇气告诉家人,结果并非自己预期的那么糟糕。在我们没有去尝试、去验证之前,这些想法只是自己的推断,而不是现实。

惯性思维最怕求证。我们看到一个大款挎着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个人出双入对很是亲密,第一反应是“小蜜”、“二奶”——我们怎么知道不是人家闺女,不是亲戚?

惯性思维最怕创新。我们从家到单位,有一条固定的线路,天天都是走这条路上下班。惯性思维就是遵循着这条固定的线路,因循守旧。哪天换一条从前没走过的路走走看,换一种从前不会想到的解释去看问题,感受又会不同了。

惯性思维最怕冷静。我们感情冲动的时候,在情绪状态下,最容易产生惯性思维。理性的思考能让我们揭穿惯性思维的外衣,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方式让惯性思维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不要在情绪状态下急于下结论,草率的结论往往是未经理性批准的。不假思索得出的答案、自动浮现出的想法,这些惯性思维只要我们不加以检验就能够轻松蒙混过关,以假乱真。

惯性思维最怕换位思考、反向思维,最怕多角度分析、多维度探索,最怕客观现实的检验、列举证据,最怕不急着下结论,最怕有耐心。要学会用理性去质疑那些看上去很合理的想法、很正确的结论,要学会“等一等,我再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还有没有别的解释?”

惯性思维的形成,是长期经验的积累,自然不能一下子就更新换代。我们在进行逻辑推理、判断评价的时候,要学会对不假思索的结论放一放,学会“等一等,想一想,换个角度再看看”,走出思维定式,不被惯性思维所束缚。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