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七章 粮油

第七章 粮油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粮油交易

粮食1985年国家粮食政策放开后,到1991年,在农村私商收购粮食的现象增多,集会上的粮食私营交易也十分活跃,不少较大的村镇多建有私营面粉加工厂,一些私营饲料加工厂收购玉茭和麸皮,进行鸡、猪等配合饲料加工出售,县城和部分村镇的一些个体户也设立粮油门店,进行面粉出售、兑换和大米、小米、豆类零售。

1997年,县粮食系统在全县12个乡镇建立69个粮油服务社,服务网点辐射到全县60%的行政村,8个月转化加工小麦104万公斤,销售兑换面粉50余万公斤,米类、豆类及其它12万公斤,销售额55.2万元,盈利5.25万元。

1998年,国家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禁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粮食后,县粮食系统于当年8月投资8万元,在粮油食品一条街后院建立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市场占地0.3公顷,设6大品种区,28个摊位、33间库房,并利用因特网的686电子计算机,把全国粮油价格、交易数量、品种等情况反馈给各个客户。当年9月,在县工商局配合下,县粮食系统抽调10名人员组建县粮食市场管理稽查队,并配备警车1辆、对讲机10部。在当年的稽查活动中,对69户面粉厂、75户面粉销售部、17家饲料加工厂进行检查。先后查封9个面粉厂、3个面粉销售点,令22户面粉厂停产,并查处非法收购、贩运粮食37户,处理30起,立案7起,其中查处收购贩运8起,兑换19起,非法交易10起。查处粮食66吨,其中玉米35.9吨、面粉16吨、小麦14.1吨,收缴罚没款4.81万元。

2005年,县粮食系统为18家符合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2008年,全县有21家粮食收购单位,全年粮食交易达200万公斤。

食油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业种植多样化,农村吃油品种也由毛棉油变为棉籽卫生油、菜籽油、葵花油、花生油、豆油和芝麻油等;而城镇供应有时也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棕榈油、东北豆油或外地菜籽油、葵花油等。1998年以后,县境内市场上销售的食油品种95%以上为新疆卫生油和少量从外地调进的色拉油、豆油、葵花油、菜籽油、花生油、芥菜籽油、辣子油及当地的小磨香油。

1996年1月,县粮食局筹建油品购销公司。1997年1月投入使用,地址设在稷峰东街粮油食品大楼西楼及其后院里,占房6间,其中5间为宿舍,1间为油库,后院占地千余平方米。其主要业务是保管好国家油品,负责全县油脂购销调存,以此平抑市场油品价格。1997年3月,硬化油品场地650平方米,建场棚3大间,面积80平方米;同年9月建油罐2个,容量为6万公斤,销售3万公斤。1998年,拥有油罐4个,容量为8万公斤,为平抑市场油价起到关键作用。2000年以后,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食油购销呈现国有、集体、个体多种经营的局面,私营食油的比重不断加大,曾一度因货源紧张,供应价格暴涨,高达每公斤17元。2008年全县食油购销分别在50万公斤左右,零售价格保持在每公斤6元-8元之间。

第二节粮食购销定购1991年,县境内对粮食的定购和销售,仍执行每年1527万公斤定购任务和350万公斤包干销售指标,实际征收2175万公斤。1997年,合同定购任务为1227万公斤,实际征收2624万公斤。1998年,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就是对粮食敞开收购,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对收购的粮食实行顺价销售。地区给稷山县下达的定购任务为1312万公斤,其中,税折粮为305万公斤,定购粮为1007万公斤;稷山县给各乡镇下达的定购任务为1364万公斤,其中,税折粮为308万公斤,定购粮为1056万公斤;全年共完成定购粮为1364万公斤,按保护价收购1100万公斤,共计2464万公斤。

2000年,县粮食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和朱镕基总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示,成立稷山县粮食收储公司,敞开收购余粮,截至12月底,除完成1364万公斤定税两粮任务外,还收余粮1653万公斤,全年共收购粮食3017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58%。

2004年,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减收农业税,减收税折粮86万公斤,实收税折粮为202万公斤。

2005年,全县免征农业费,不再征收定购粮,按政策收购农民余粮2150万公斤。2007年,收购农民余粮2000万公斤。2008年,收购粮食3000万公斤。

销售1991年,对非农业人口供应粮、油和行业用粮、油继续实行凭证定量供应。1992年,国家取消“票本制”,粮票不再流通,实行购销同价。县境内并未取消购粮本,城镇户口每人每月定量供应14公斤面粉,直到1995年市场面粉和粮局粮油门市部面粉价格持平后,才停止使用购粮本购粮。1994年,县粮食系统在企业中实行竞争承包、招聘承包和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签订经营合同书。历年来政策性挂账1581万元,应计息159.45万元。地区下达任务允许政策亏损83万元,而实际当年盈利84.7万元。1997年,县粮食系统在调销不畅,包袱沉重情况下,全年消化历史挂账135万元,政策性亏损350万元,较地区下达的400万元亏损指标减亏50万元,减亏幅度14%,年终被运城地区粮食局评为“扭亏增盈单位”。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改革,按顺价销售粮食613万公斤。1999年-2000年,县粮食系统将政策性企业和经营性企业分离,主营业务和附营业务分离。2002年,顺价销售粮食1867万公斤,实现利润53万元。2008年,顺价销售粮食2000万公斤,实现利润86万元。

第三节粮食储运仓储粮仓建设1991年,全县10个粮站共有粮仓37座,97个库号,总容量2731万公斤。其中,房式仓49个库号,容量1639万公斤;窑洞仓27个库号,容量667万公斤;营业库21个库号,容量425万公斤;器材库18个,面积926平方米。1993年,全县11个储粮单位有仓库48座,总容量4567.5万公斤,而库存粮食(仅8月份)就达286.8万公斤,仓容严重不足。1996年,县粮食系统增建杨赵、路村2个粮站,共建仓库3座。1997年8月-1998年5月,县粮食系统在管村、西社、化峪、下迪、蔡村、修善、7073库、粮转站8个储粮单位新建高标准、大跨度储粮仓库16座。至此,全县共有储粮仓库67座,设146个库号,总面积达2.93万平方米,总容量达7345万公斤。2001年,县粮食局系统争取资金1270万元,6月3日中央粮食储备库在县境内奠基开工,库容量为2500万公斤,到年底工程主体完工。2008年,全县共有储粮仓库74座、分库168座,总容量达9845万公斤。

仓储量1991年,全县仓储粮食1500万公斤,1999年增至8000万公斤。2008年,全县仓储粮食9500万公斤。

科学保粮1991年,全县粮仓管理跨上“库区管理封闭化、库门密封规范化、粮面平整标准化、中草药剂普及化”新台阶,科学保粮达85%,比地区粮食局要求高10%。10月份省粮局对全县10个粮站存粮检查验收,仓储工作再次达到省级“四无”(无虫害、无霉烂、无鼠雀、无事故)先进县标准。1992年,全县科学保粮达到90%,比地区要求高15%,成为免检县。1995年,在粮食储存上落实“一符三专四落实”(账实相符;专人保管、专仓储存、专账记载;数量落实、质量落实、品种落实、地点落实。)和“四定四保”(定人员、定仓库、定任务、定费用;保“四无”、保数量、保质量、保效益。)责任制,推广中草药防治和塑料布密闭储粮方法,在春秋2次地区粮仓大检查中,均名列全区第一。9月份全区仓储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稷山县召开,地区命名稷山为全区“一符四无”先进县。1996年,西社粮站创造的“天然樟脑防虫法”和转运站创造的“诱蛾杀虫法”,在《中国粮食仓储科技通讯》上刊登,引起专家重视。1999年,推广磷化铝深层投药埋包施药,塑料布密闭压盖的储粮办法,新收购的粮食实行收满一库,平整一库,化学药物熏蒸一库,增强杀虫效果。年终,稷山县被省厅评为“全省粮食仓储工作”红旗县,位居全省118个县市之首。2001年,全县粮食库存全部达到账账、账卡、账物、账实四相符,被省粮食厅评为“清仓查库先进单位”。2003年,库存粮食塑料布压盖率80%,科保率达98%。年终,被市粮食局评为“仓储工作红旗单位”。2004年,全县粮储科保率达99%,连续保持“全省仓储工作红旗县”称号。

2007年-2008年,库存粮食科保率均达99%,连续保持“全省仓储工作红旗县”称号。

调配粮食调出1991年,稷山县粮油外调执行省、地粮局下达的计划,其调出的粮油品种90%以上为小麦、面粉和棉籽卫生油,其次为少量的秋粮、豆类和油脂。从1992年粮油进入市场经济后,尽管省、地也曾经给地方下达调拨计划,由于被接受单位处于从其利益考虑,调拨(调出、调入)工作举步维艰。全年共调出小麦1831万公斤,其中,调出省外47万公斤,调出省内1784万公斤。1993年地区粮食局未给稷山县下达外调任务。1998年全县完成外调任务157万公斤(小麦)。2008年完成外调任务364万公斤(小麦)。

粮食调入1992年粮油进入市场经济后,县粮食系统调入粮食,除少量的大米、江米、小米等调剂品种外,90%以上均为贸易经营粮,品种由原来的玉米、谷子、高粱等粗粮变为小麦、白面等细粮。

第四节粮油加工粮食加工国有面粉加工企业1992年,在个体面粉厂不断竞争过程中,县粮食系统为进行多种经营和解决企业人员增多的负担,便相继在城关、西社、化峪、下迪、太阳、修善和清河7个粮站建立9个小型面粉车间进行粮食加工,以此占领农村粮油服务市场,并采取加工、销售、兑换等灵活机动的生产和管理形式进行经营,均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到1998年底,全县有国有粮食加工企业10个。1999年稷山面粉厂投资57万元,引进瑞士布勒公司清粉机,新增6台撞击松粉机、4台光辊磨粉机、6套高效平筛、1台打麦机、1台击石机,并把原国产筛网变为进口筛网。新生产的面粉面筋长、细白、光亮,而且用其面粉所制出的各种食品清香、味浓、可口。通过技改,除在原生产的标准、特一粉、特二粉和雪花粉等等级粉的基础上,并生产出饺子粉、面包粉、糕点粉和饼干粉等专用粉。2000年,该厂的“天字牌”面粉在国家质量监督总局专项抽查中6项指标符合国标,被评为“优质面粉”。2001年加工原粮234万公斤,生产销售面粉165万公斤。2002年生产的“稷王牌”高钙营养粉受到消费者好评。全年加工销售面粉368万公斤,实现产值351万元。2003年加大“稷王牌”高钙营养粉产量,全年销量达2.2万公斤。2008年“天字牌”面粉产销达40万公斤,“稷王牌”高钙营养粉产销达50万公斤。同年,全县有粮食加工企业10家,可加工粮食100万公斤。

私营面粉加工企业1991年,全县有私营面粉厂156家。私营面粉企业的制粉机,有的是多台单式机,有的是多台复式机,其年加工量5万公斤-10万公斤不等。由于其制粉机不是精、标联产机,故其加工的面粉均为标准粉(普通粉),除部分销售本地外,大都发往外地厂区、矿区和基建工地。此后,随着各家面粉质量、产量的激烈竞争,到1997年,全县私营面粉加工企业减少为116家。1998年9月,县粮食市场管理稽查队成立后,对私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整顿,先后查封9个面粉厂、3个面粉销售点,并令使22户面粉厂停产。1999年全县有私营面粉厂82户,2008年全县有私营面粉厂48户,粮源主要来自厂家收购或私人兑换。

食油加工20世纪80年代,个体私营食油加工业开始复苏,到1991年底,全县有个体食油加工户210家。后随产业结构调整,种棉户的减少,到1998年底,全县个体食油加工户82家。2000年以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和成品油从外地的大量调进,迫使不少个体户停止生产。至2008年底,全县有个体食油加工户50家,加工食油4.2万公斤。

第五节多种经营20世纪90年代,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县粮食部门在主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6年10月20日,红楼宾馆开业。该楼建筑面积为5940平方米,住宿面积3500平方米。至年底,先后接待省、地、县7次大型会议,接待旅客7000余人次,实现利润6.4万元。被地粮食局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地区防疫站授予“卫生先进单位”、“食品卫生信得过单位”。1997年,在多种经营发展上,基本形成县有龙头项目、站有骨干项目、店有多品种的新格局。共有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4大类64个项目,全年完成产值2600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1998年,筹资60余万元,对粮食大楼进行改造,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全年接待省、地、县文体比赛和会议35次。1999年,投资100余万元,对粮食大院进行高顶棚封闭,增添娱乐设施,使粮食大院一专多能,全年接待各种演出29场和篮球比赛21场。2000年,县粮食局实施“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战略,通过各种演出、比赛,仅门票盈利就达28万元,拉动红楼宾馆、稷粮宾馆住宿收入8万元,餐厅收入5万元。

2001年,在全国粮食系统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县粮食系统多种经营收入1109万元,实现毛利385万元,纯利润71.3万元。2002年,峨嵋避暑山庄开业。红楼宾馆、稷粮宾馆接待宾客4.3万余人次,床位利用率达85%,营业额310万元,实现毛利199万元,纯利70万元。2003年,累计接待宾客9万余人次,营业额658万元,毛利380万元,盈利215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4年4月24日,大红楼宾馆开业。该楼占地1.34公顷,投资2000万元,10层高、252个房间,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三星级宾馆”,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稷山县宾馆”。至年底,接待省地会议22次,县级会议26次,总营业额1321万元。2005年,县粮食局各宾馆累计接待宾客8万余人次,营业收入18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2006年,以大红楼为龙头的餐饮服务业接待宾客10万余人次,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2008年,以大红楼为龙头的餐饮服务业接待宾客12万余人次,实现收入2300万元。

第六节管理机构县粮食局位于稷峰东街16号。1991年内设秘书室、会计股、储运股、计供股、工业股和农管股。有干部职工60余人。其基层单位为城关粮油门市部、面粉厂和城关、杨赵、西社、化峪、翟店、清河等粮站。到1993年底,县粮食局设办公室、会计股、储运股、业务股、工业股、人教股和审计股6股1室;其粮食收储企业为城关、管村、西社、化峪、下迪、蔡村、翟店、太阳、修善、清河、7073直属库和粮转站12个粮站(库);其经营单位为面粉厂、粮油一部、粮油二部、议价公司、汽车队、饲料公司、翟店粮油门市部、劳服公司、粮油食品厂、油脂公司10个下属单位。到1998年底,县粮局内设1室3股:办公室、会计股、储运股、业务股;其基层粮站又新建杨赵和路村两站,连同原12个粮站(库)共为14个粮食收储企业;其基层单位又新建小红楼宾馆、粮油实业公司、稷粮宾馆、粮油批发交易市场、耐火材料厂、油品购销公司和文印中心,连同原来的10个单位共为16个经营企业。到2008年底,县粮局机关有人员30人。基层单位改制为24个,其中购销企业除原来14个粮站(库)外,新增山西省稷山县粮食储备库。经营企业改制为9个:大红楼宾馆、小红楼宾馆、稷粮宾馆、粮油一部、粮油二部、油品购销公司、面粉厂、议价公司、文印中心。

1994年10月,县粮食局被山西省档案局验收确定为机关档案管理达标单位。1997年,被山西省粮食厅评为“一符四无”先进单位,同年被运城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一等功。1998年2月,被山西省粮食厅评为先进单位。1999年2月被山西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评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01年,先后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山西省粮食厅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单位。2002年3月,获储粮先进单位、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和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先后获粮食工作、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和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先后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和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精神文明、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一等功。2006年,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粮食局和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粮食系统先进单位和文明标兵单位。2007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08年,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和谐标兵单位。

局长:王永斌(1991—1994)、刘玉虎(1994—)。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